西方現代繪畫的柏格森式詮釋,既原始又創新的觀點,探尋世紀初的驚奇與感動。
曾經,柏格森是位大起大落、幾乎被遺忘的哲人,有關他與現代藝術的關聯之說法,自二十世紀初以來,雖然片片斷斷,但卻長長久久地流傳於西方藝術與文化界。
本書延續作者先前《塞尚與柏格森》的研究,首度以柏格森思潮的角度,綜合詮釋繼塞尚而起的現代繪畫三大流派:野獸主義、立體主義,以及未來主義之代表性成員,還有相關旁支:野獸主義支派韻律主義、立體主義支派奧菲主義,以及重要藝術家杜象等六個主題。
希望得以較合宜地檢視:現代繪畫發展裡原有的柏格森思潮之文化背景,而其重要概念與觀點如:綿延、韻律、運動、過程、動力性、同時性、生成、現成、直覺、實在……等,在藝術家之間發展與激盪的樣貌。
本書特色
◆本書以塞尚晚年為先導、以隨後各流派為接續,一個富有變化的柏格森式「時間革命」之各種具體藝術表現,有別於目前常見之形式或畫派分析的研究,增益現代繪畫之內涵。在此意義下,本書具有議題的創新性、論題的延續性,並可為藝術與哲學、藝術與文化背景之密切關係提供更多具體的新例證。
作者簡介
尤昭良
曾任航運公司營運襄理,現任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副教授。輔大哲學系學士、師大美研所碩士、文大哲研所博士。
百年前的柏格森思潮有如一條繁盛多時,但隨後幾近湮滅的古道;當年,多少時傑俊彥、詩人雅士與藝界奇葩,曾經風靡其間,各放異彩;二、三十年毀譽交加的熱潮過後,古道迅速崩塌,眾人或背離遠走、或另闢蹊徑、或偶而追憶。
一個世紀後的臺灣小子無意間徜徉古道遺址,依稀感受當年的靈光片羽,乃好奇地嘗試在周遭的斷垣殘壁,以及土石埋沒的地表下,找尋前輩們遺留的斷簡殘篇與秘密通道,雖然辛苦,但卻也不無新發現,而欲分享同好。
《塞尚與柏格森》與本書,即是相關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