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西元1937年7月7日夜間,華北古城北平郊外盧溝橋頭的幾聲槍響,一個被壓迫、被欺侮了近百年的古老民族終於從麻木、從睡夢中被震醒了。一場規模空前、壯烈空前的民族自衛戰爭終於開始了。北平、天津的戰鬥還只能算是這場民族解放戰爭的序幕,真正把幕布完全拉開的則是在上海,在這座中國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工商業城市,上海─屬於中國卻又不完全屬於中國的中國最大城市。
對於從清末到北洋時期再到南京政府時期的中國各派勢力來說,上海是一隻會下金蛋的鵝,一個可以買到洋槍洋砲的大商場和開洋葷、出洋相的風水寶地。而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上來說,上海的地位也是非同小可。從上海沿長江上溯大約360公里,就是當時的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如果來自海上的侵略勢力控制了上海,沿長江上溯西進的話,則南京旦夕可至,守無可守! 上海的地位如此重要,按理來說絕對應該是中國的重點保護對像之一,但是實際情況則恰恰相反,放在二十世紀30年代中後期:大鼻子和小鼻子的洋人艦隊和地面部隊可以在上海進進出出完全合理合法,反倒是理論上掌握有上海主權的中華民國,不能在上海部署一兵一卒。
1932年1月,日本軍方為了策應九一八事變後在中國東北的軍事行動而在上海挑起事端,與在上海的中國守軍國民革命軍第19路軍(該軍為廣東地方部隊,下轄60、61、78三個師)發生衝突。戰役中,南京國民政府又增派了中央嫡系部隊第5軍(下轄87、88兩個師)參戰。在一個多月的激烈戰鬥中,中國守軍浴血奮戰屢挫敵軍,但最後終因力不如人、器不如人而且後援不繼,最終被迫後撤。由於戰事爆發於1932年1月28日,史稱一二八事變(日本國內稱之為第一次上海事變)。事變中,日軍在軍事上並沒有佔到很大便宜,但在事後簽訂的《淞滬停戰協定》中卻取得了很大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