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不論修持是初階或高階,
果倉巴大師的這些道歌都給了一個甚深而奧妙的方法,
說明疾病、煩惱和病痛的本然清淨,
因此這些道歌用在病痛纏身時特別有效,
它給你一套深妙的實修歌訣,在病痛艱難時更應好好練習。
透過一再一再的唱,一再一再的加深聞思、見地與禪修,
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有力量。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
大瑜伽士嘉華果倉巴年輕時曾是個流浪的賣藝人,直到遇到了上師臧巴嘉惹,經上師引領入道後矢志修行,最後成為竹巴噶舉傳承的偉大成就上師之一。修行足跡遍及西藏、尼泊爾、印度各地的山林洞窟。
長年病弱、一貧如洗的果倉巴,連佔有一個舒適的閉關山洞的能力也沒有。有幾年在藏南,他擔任山洞閉關者的挑伕,當閉關者下山去採辦物資的空檔,果倉巴就借住在那人的山洞中幾天,當原洞主回來時,果倉巴則負責把那些物資上上下下地扛進山洞,這是他的工作。
後來在一個禿鷹巢旁邊有塊勉強可遮蔽的石頭平台,果倉巴就寄居在禿鷹巢旁,當時,他許下了誓言:「直到我、禿鷹、山壁這三者的名稱融為一體的之前,我都將在這裡修行。」七年過去了,果倉巴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與禿鷹和平共處、怡然自在,人們開始稱呼他「住在禿鷹巢中的那個修行人」, 這就是果倉巴名號的由來。
果倉巴終生在山洞中修行,從不重複造訪同一居所。他幾乎長年在劇烈病痛纏身之下禪修,而這些病痛蹂躪就成為他證悟的助力,而後大師以「轉疾病逆緣為道用」的了悟之歌傳唱於世,後人咸信其為密勒日巴的轉世化身。
作者簡介: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KhenpoTsültrimGyamtso Rinpoche)
藏傳佛教噶瑪噶舉著名的大禪師、學者、上師與詩人,1935年出生於藏東一個人人修行之地「囊千」,早年在山林崖洞、墳場靜處修苦行。1975年,在根本上師第十六世法王噶瑪巴的指示下,前往西方教學,從此展開三十年的全球弘法行旅,調伏許多東西方弟子。
仁波切嫻熟經教、密續和各大宗派的教法,他高超的邏輯思辨卓絕群倫,在大手印上的成就更是聞名東西。他的學養與體證常以道歌的方式自然流露,讓人們對實相有所領悟,因此有「當代密勒日巴」之稱。
相關著作:《空.大自在的微笑》、《仁波切說二諦》、《大願王》、《為什麼看不見》、《智慧之日》、《空性禪修五次第》、《座墊上昇起的繁星》、《密勒日巴十六篇故事》、《直指明光心》、《施身法.施身法日修簡軌釋論》、《愛上佛子行》、《母親之歌--〈瑪姬拉尊祈請文〉釋論》等書。
章節試閱
第一篇 七種樂
首先,我以吉祥祈願祝福大家,祈願你們聽聞、思維和修持的智慧能夠越來越增長,祈願你們能夠廣大的利益無邊有情眾生。為了無邊廣境中無量的眾生,我們要成就完全圓滿的佛果。為了達到這樣的境界,我們必須聽聞、思維、修持純正的教法,親身實踐教法中的行持,以生起真實的菩提心。
在眾多不同次第的教導當中,我們現在要來學習由「禿鷹巢中的尊者」果倉巴大師所做的〈七種樂〉。
果倉巴大師曾經在陡峭的山洞中修行,一隻禿鷹就在他的山洞旁築巢定居。於是果倉巴許下了一個承諾。他說,在此處修行的這個人、修行所在之處以及住在這裡的禿鷹,只要這三者的名字還未融合為一,那麼他誓將持續在此修行。之後,果倉巴便在那裡修行了七年,那隻禿鷹對於果倉巴的存在也感到非常安適,牠來去自如,完全不覺得有什麼威脅。所以,人們開始以「果倉巴」稱呼他,意思是住在禿鷹巢中的那個人, 這是他的名號的由來。
果倉巴幾乎長年在劇烈的病痛纏身下禪修,而這些病痛卻成為他證悟的助力。當他正要入涅槃的時候,他的親近弟子都圍繞著他哭泣,這個時候果倉巴坐起來唱了〈七種樂〉這首歌,然後大笑,入涅圓寂。
這首道歌以七個偈子,說到了七種令人感到快樂的時候,分別是:動念迷惑時,煩惱如火時,障礙魔擾時,輪迴業果成熟時,疾病蹂躪時,死亡時,遇到諸多惡緣橫逆時。
我們要一再一再的唱〈七種樂〉這首歌,是因為當我們總是想要去除因為生、老、病、死而產生的苦,痛苦反而更為增加,因為我們執著這些現象為實有。這首〈七種樂〉告訴我們,要知道一切痛苦就是我們的法侶、法友。我們應該要去知道痛苦的本性。
第一樂:念頭
當念生起有能所,
引誘迷惑我的心,
但我直觀其本質,
不閉根門來修行。
念頭有如空中雲,
搖擺閃爍遨遊處,
念頭生起正歡喜。
能與所
「當念生起有能所」句中的「能」,指的是起念的這個人,「所」指的是外在對境,讓念頭生起、讓人思維分心的事物對象。念頭生起時,看起來有一種「內在感知者」和「外在被感知物」的二元分立,對種種物境的感知念心紛馳迷亂。
偈言說道,在念頭生起,被能者和所者二分的概念所困惑、分心的時候,我並不是關閉感知的感官來禪修。這裡所說的感知的感官,就是根識的五個入口,亦即眼、耳、鼻、舌、身,不去阻礙或擋住。
直觀本質
念頭生起時心便跟著它走,「引誘迷惑我的心」而分了神,這時怎麼辦?果倉巴說,「但我直觀其本質,不閉根門來修行。」我不阻擋我的感知,因為去中斷體驗或阻擋正在進行的經驗是不必要的,真正重要的是直擊要點——念頭的本質。不需要去阻止或防備這些感知的發生,不需要移除這些顯相,而是要直接「跳進」顯相的要點,直接了然的去檢視這些顯相和念頭的真實本質。
在藏文中,會用「跳進」或「直接趨入」要點來表達,這可以比擬為一支箭,一支必然射中靶心的箭。當你射出一支箭,重點就是要正中標靶、射中紅心,而那就是「直觀本質」的義涵。
直觀念頭是指,不要去想念頭的內容,要用般若之眼 去看,用智慧、用覺性去看,然後非常放鬆的在其本質的開放寬廣中安住。
就像是你處在一個所有門窗都大大敞開的房間,所有光線和涼風充滿室內,就像那樣,所有的感官之門都無礙的敞開,不需要去擔心門窗該不該關上,因為你知道一切湧進來的感官覺受,都和心的本質一樣,所以根本不需要去阻斷任何經驗,讓一切都自由進出,一切都敞開無礙。
這樣做也就是聚焦在如是 的根本要點上,實際去觸及這個本質要點,去看意識的根本自性。那透過未關閉的感官根門所生起且被感知到的意識,關注在這意識的根本自性上。這樣做你就不會有能者和所者的二分所帶來的困惑,因為在念頭生起的那一剎那,這種「赤裸直觀根本自性」的行持就同時啟動。
檢視念頭
另一方面,我們要去檢視,到底有沒有念頭生起?實際上,無論念頭有生起或沒有生起,在勝義諦的實相中,一切都是相同無異的。在勝義諦的實相中,念頭生起和沒有念頭生起之間,沒有差別。
念頭生起,是顯空不二;沒有念頭生起,也是顯空不二。二者都是互相依存的緣起存在概念 。一旦你了悟實相,有沒有念頭發生都沒差別。
第三行偈言說,念頭就好像天空中飄浮的雲,從根本上來說是澄淨無實的。果倉巴說,與其試圖阻止經驗,我直擊經驗中的要點。此處他用「空中雲」進一步說明,念頭就像天空中的雲朵憑空生起,也會自然消解回歸同一片天空。 念頭的浮雲在天空出現,又在空中消失無蹤,不需要去阻擾它。念頭的本質和心的本質是一樣的。
這也可以用水來比喻,當水被汙染,或是水中有很多雜質的時候,如果你讓水自己靜置,它會逐漸變得澄清,這過程就好比此處我們的修持。
另一個比喻是海浪在海洋的表面上生起又平息,它和海洋一直都沒有分離。同樣的,出現在心中的念頭從來沒有和心的本質分離,念頭在心的廣境中飛翔,念頭是心的光明本質的創意能量展演,一切念頭顯相皆是心之光明能量的遊戲。
因此,不論生起什麼樣的念頭,不論那是好念頭或是壞念頭,都不需要試圖中斷它或阻擋它,重點是要安住在那念頭的本質之中,安住在它那明晰且空性的本質之中。看到念頭時沒有理由要感到困擾,它們不是禪定的障礙,它們是禪定的朋友,直觀念頭的本質能了悟心的本質。
取捨、轉化與直觀
在聲聞乘的禪修系統中,有一種關於關閉感知器官的禪修方式,例如在禪修時關閉眼根(視覺)和耳根(聽覺)。但我們並不這樣做,取而代之的是禪修感官的對境,用感官對境做禪修,這麼一來,看著透過各種根門而起的感知本質,禪修意識的本質。
在金剛乘的禪修系統中也有三個層次。初學的階段,要了解能者和所者——感知者和被感知的對境之間的對立,要去對治壞念頭、負面想法、消極概念,以及改正錯誤見地,以積極對治來取代負面的東西。對初學者來說,能者和所者有必要取捨,取納正面的概念,拒捨負面的一切,淨除負面的障礙,然後去達成如法的行持。
在金剛乘中的第二層級,則會有一個轉化。在這個階段,能者和所者都會經歷轉化,整個外在世界以及它所涵蓋的內容物,被轉化成一個本尊的壇城,轉化成一處淨土,在這個世界中的眾生,皆被轉化成本尊。這個階段,也有轉化根門及其對境的方法,稱為轉化禪修。
到了第三層次,是要去了知心的真實自性,了知勝義的究竟實相,能所二元成為修道的途徑,行者直觀二元的本質,不試圖阻止或轉化,直接去看見念頭的本質並安住於明光空性中。
初階的禪修要我們對顯相進行取捨,將對境從感官中移除,讓心獨立於顯相的紛擾之外,這樣的方式是要讓入門修行者更容易體會到心平靜下來的覺受。到了大手印階段,就不需要再阻斷對境或感官,因為問題不在眼耳鼻舌身意,感官的覺識是直接且非概念的,它們只是接收和感覺,它們不會概念化的命名、參照。
真正在製造這些內在絮語的是意識,真正充滿紛擾困惑、總是在定義好壞、想法紛陳的是在心識。各類意識的根本就是心識,所以你就用赤裸直觀心識本質的方式來看,而這也是禪修其他意識對境的基本功。
在那由對境而起、被感知到的意識中,你看到、聚焦在一個清晰的樣貌,做為禪修的對境,赤裸直觀心識的本質。大手印禪修不阻擋感官,感官不是罪魁禍首,直接看入念頭的本質,然後在其本質的開放和寬廣中安住。
念頭,從心的本初自性中生起,又消解融回明光的清晰明亮之自性中,所以沒有理由去制止它,但我們必須擊中要點,了悟其顯空不二的實相,然後安住在念頭的本質當中,也就是安住在清晰明亮的自性中。
最後,偈言說道,念頭生起我很歡喜。因為念頭生起,我們才有可能去安住在自性中,安住在念頭的本質當中,因此果倉巴大師說,我很歡喜。
第二樂:煩惱
煩惱令我心動念,
烈火燃燒著自己,
毋須任何對治法,
化鐵成金點金液。
煩惱所具之力量,
全然無垢無染樂,
煩惱生起正歡喜。
煩惱上門
在受到煩惱折磨的當下,經常以「熱」來比擬煩惱的強度,就像是在一個炎熱的國度,譬如印度,炎熱或強大的熱浪令人難以招架;煩惱的情緒就是這樣擾動心的平靜,心像是被放在火上燃燒一樣。
一般來說,在困擾或是焦慮的熾熱煎熬時,我們會認為這是要趕快解決的問題,需要某種對策來紓解煩惱。然而,果倉巴說,他不用任何對治法來消滅煩惱,不靠療癒劑來斷除惱熱,因為他懂得如何將其轉化,煩惱上門不成問題。煩惱是朋友,是禪修的助緣,煩惱上門你應該開心,就像看到朋友上門來喝茶一樣的心情。
點石成金
果倉巴說,我不需要對治,因為我知道一種煉金術,能夠將鐵或銅等金屬變成金。你如果知道煉金術,銀銅鐵就不是廢金屬,因為你懂煉金,怎麼可能還想把煉金用的金屬素材給丟棄?
果倉巴的煉金術就是:了知煩惱的本質即無染污的大樂,是樂空不二的平等性,沒有任何不淨或瑕疵。
每一種煩惱都可以連結到其本質。煩惱的本質是大樂與空性,貪欲、渴望、激情的本質是樂空不二的,瞋恨的本質是明空不二的。當你禪修這不安情緒的真實本質,沒有什麼需要去放棄,也不需要仰賴對治法來驅逐他們,因為你能夠禪修不安情緒本質的真實自性,沒必要使用對抗的解藥。
在痛苦的剎那,如果你能禪修那不安情緒的真實本質,那就不需要去放棄那些情緒,沒有拋棄它們的必要,也沒有「必須放棄它們」、「快使用對治法」等執念。接下來,這不安情緒被轉化,如同透過煉金術將鐵、銅等不同金屬轉化成為黃金的過程一樣,這不安情緒被轉化成無垢的大樂。
因為你禪修不安情緒或煩惱的真實本質,所以轉化而成的大樂不受到煩惱的污染或混雜。你不必去除煩惱,要直視煩惱並禪修煩惱的本質,然後就會得到經粹煉的純金——無染的大樂。
煩惱的本質
另一方面,由煩惱的本質來看,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煩惱或負面情緒生起的時候,還有可能感覺到快樂。原因在於,煩惱本身空無自性,煩惱只是顯相。我們意圖要去除煩惱的對治方法,也只是顯相而非真實。在實相上,煩惱和對治兩者是平等性,這個平等性的實相,也就是心的實相——明光。
貪求、欲望等生起,不需要使用什麼擺脫它的方法,因為它們的真實自性是光明澄淨的,沒有必要將之視為必須剷除的過患。用「智慧之眼」來直觀貪欲的本質,並且放鬆安住在那大樂空性之中,安住在貪欲的究竟本質之中。
當貪欲生起,透過安住於其本質、它的根本狀態——亦即大樂空性之中,透過安住於其中,那些由貪欲衍伸出的迷惑概念,或是由它衍伸出並造成問題的妄念,都將自解脫。同樣的,如果瞋恨生起,那我們就禪修瞋恨的本質。所以說煩惱生起讓人欣喜,你感到非常開心,你歡迎煩惱生起,歡迎這個禪修的好時機。
這就是為什麼當煩惱生起時,你應該是快樂的。無有垢染的大樂,是煩惱之究竟自性的化現。想要斷除或捨棄煩惱是不必要的,因為透過以煩惱為道用,安住在其本質之中,煩惱本身便被轉化為大樂。
從小處開始
煩惱可能會持續好一陣子,或許幾週、幾個月甚至幾年,我們不能以外在手段像動手術一樣,硬生生的切斷情緒反應的習性,要去練習如何安住於煩惱究竟本質之中,從內在轉化。
如果你沒有禪修的習慣,很難在遇到考驗時立即得心應手的運用,比如當非常強烈的瞋恨生起的時候,你整個人都被怒氣佔據,心裡想的都是敵人的危害,你完全被情緒所牽引,因為它太強烈了。
一開始時,應該先學習與非常低度的瞋恨共事,也就是當你並不是極度忿怒,而是只有一點點不爽的時候,去看到這瞋恨本身、它的究竟本質是明空不二的。所以,如果我們練習安住於那明晰空性之中,練習處於微微的瞋恨之中,或許漸漸的也能夠在巨大的瞋恨生起時做到這一點。
在日常生活中當你遇到煩惱熾燃之時,請唱誦這一偈;當你遇到一點點小煩惱,就試試用這一偈來觀修,你會得到一些體悟。等到更巨大的煩惱來襲的那一天,你便能因為熟習的力量,更有效的運用這一偈來修行。
禪修:熟習的力量
這就像太空人準備要出航。太空船是很精密複雜的交通工具,為了要順利的駕駛太空船,完成宇航任務,他們首先要研究駕駛的方法,然後在模擬器材裡一次又一次試飛,無數次的演練熟習。對我們來說禪修也是一樣的。
如果我們熟習禪修的方法,那麼修持將變的容易、自然。事實上,在藏文中「禪修」和「熟悉」、「習慣」等詞有相同的字根。我們若依照法教的口訣來修持,來使自心習慣禪修,一切就會變容易,沒有任何困難是無法面對的,沒有任何對境會是困境。
有一次我到洛杉磯的環球影城,去到一個虛擬實境的設施,坐在一個車子裡,眼前的銀幕上有種種景象紛陳,讓你覺得自己正在空中翱翔。我坐在那裡,清楚知道自己一寸都未曾移動,更別說可能會飛上天了,但持續出現的各種模擬的飛行影像,還撞上許多東西,足夠讓人感到非常恐懼。
經過這個模擬體驗,讓我無法想像,真正坐上一艘太空船噴射到太空那是多麼讓人害怕!所以真正上場之前,一定要一再的練習操演。同理,我們在小型的煩惱問題上就要運用法教,漸漸熟習後,等到遇到嚴重的煩惱考驗時,才有可能立即運用禪修法,成功的度過。
以煩惱為道用
在金剛乘中,禪修煩惱的本質或是根本自性,就是將煩惱引以為道用的方法。事實上,遇到巨大的痛苦或是非常強烈的煩惱時,在那種極端的狀態中,是沒有念頭的,所以那時候是直觀心之本質的絕佳時刻。
在金剛乘中有一個秘密的甚深修行,就是要刻意的製造出煩惱情緒,然後練習直觀其本質,將情緒作為道用,通過煩惱讓證量增長。而金剛乘中的明光修持 或是轉化修持 與明光有關,就是去禪修睡眠、愚鈍或昏沉的本質。睡眠和昏沉的本質就是明光。
金剛乘中,有非常清楚的以煩惱為道用的直指教導 ,而一切直指中的直指,就是以下這句話,也是所有直指口訣的精華:「直觀煩惱的本質,並在禪修中安住自心。」
我們在談的是我們自己的煩惱,是要解決我們各自的痛苦,不是別人的事情,這些修行對我們自己的解脫至關重要,必須好好修習。
第一篇 七種樂
首先,我以吉祥祈願祝福大家,祈願你們聽聞、思維和修持的智慧能夠越來越增長,祈願你們能夠廣大的利益無邊有情眾生。為了無邊廣境中無量的眾生,我們要成就完全圓滿的佛果。為了達到這樣的境界,我們必須聽聞、思維、修持純正的教法,親身實踐教法中的行持,以生起真實的菩提心。
在眾多不同次第的教導當中,我們現在要來學習由「禿鷹巢中的尊者」果倉巴大師所做的〈七種樂〉。
果倉巴大師曾經在陡峭的山洞中修行,一隻禿鷹就在他的山洞旁築巢定居。於是果倉巴許下了一個承諾。他說,在此處修行的這個人、修行所在...
作者序
上師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全球弘法大半輩子,到過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講堂或中心,遇見過男女老少、形形色色的弟子,有一個共通的問題總是緊緊追著上師的足跡叩問,「請您告訴我該如何禪修痛苦?」由於身體或心靈飽受痛苦煎熬,提問的人帶著已逼近極限的隱忍、疲憊,有的人顯得困惑、慍怒但克制,還有的時候,發問者有一種自我嘲諷的訕笑,那是已做放棄的打算但姑且提問的神情。
世間有連天的痛苦和無止盡的尋求解方的渴望,堪布仁波切面對這個問題,總是以興致高昂但又溫柔的語調說:Seven Delights〈七種樂〉!然後在開示這首道歌的同時,一點一滴講述了果倉巴大師的生平故事與教訣精華。隨著不厭其煩的要求弟子們一遍又一遍唱誦〈七種樂〉,那些生死交關的痛苦,減輕了,質變了,其他各種的創傷悲痛也漸漸得到療癒,有時連帶撫慰了周遭憂戚的親友。透過敞開心門一再一再的唱,聞思、見地與禪修益加深刻,雖然仍有苦痛的覺受,但同時有一種歡喜的能量生起,微妙又確實。
這是雙重的妙藥,來自於果倉巴大師的了悟歌訣,也來自於堪布仁波切精闢的講示。《七種樂——果倉巴大師的歌訣寶藏與釋論》這本書一共收錄了九首果倉巴的道歌,堪布仁波切的相關釋論則涵蓋了1996-2005年間在全球閉關課程裡的開示。
因為是第一次用專題的方式彙編,我們首先進到堪布仁波切數位圖書館中搜詢關鍵字「果倉巴」,發現百分之九十五的資料都是音檔,於是邀請了義國際學院的外籍學生謄打,然後再邀請譯者從英文譯為中文逐字稿;偈頌的部分依竹慶本樂仁波切的建議,依藏文版本直接譯為中文詩偈。計畫是如此,一旦執行起來卻屢屢遇到變數和曲折。
首先是音檔到謄打之間的問題,有時原檔漏掉一段,有時錄音難辨,有時字詞含糊,幸好薩夏(Sasha Persits)女士主動伸出援手義務擔任聽打與校對的協調者。薩夏是俄裔美籍人士,居住在紐約,有一份可以在家工作的固定差事。2000年初的暑假,她意外的到香巴拉中心打工,負責園藝雜事。某一天,堪布仁波切到那裡進行大手印系列課程,場地是在草地上搭建的巨大帳篷,聽聞的對象必須具備授權資格。薩夏不明所以,站在帳篷外想瞧個端倪,帳篷門口的守衛(穿著制服的人)趕緊將她驅離。第二天她又踅到帳篷門口,她說:「我就是有一股強烈的欲望,想要看看是誰在演講。」當守衛再次要把她趕走時,法座上的堪布仁波切說:「沒關係,她可以進來。」薩夏入場後忐忑不安的躲在人群最後一排、太陽直曬的角落,這時堪布仁波切又指示說:「最前面這裡還有位子,請那位女士坐到前面來。」
薩夏全程噴淚的聽完她人生第一堂堪布仁波切的課程,不能自已。然後她成為堪布仁波切的弟子,只要上師在美國巡講,她排除萬難都要去到現場。
漫長的編輯過程,搜集資料花了三個月,謄打校譯又花了九個月的時間,中文翻譯的工作則持續進行了兩年半,前後邀請了多位譯者參與,最後總計四十二萬字譯稿,各篇爬梳、去蕪存菁之後仍然將近十六萬字。為免現代人對於厚厚的大書感到吃不消,原本想分為上下二冊陸續出版,但最後仍決定輯成一書,因為一旦書待在身邊了,快翻或慢讀,讀者可以自己決定、隨時受用。
十二世紀的瑜伽士果倉巴,現代最偉大的成就上師堪布仁波切,一群懞懂幸運的弟子,看似個別且縹緲,卻因為如佛的上師,而串起了黃金白銀般的絲帶相連。當您閱讀本書時,不但可以感受到如臨現場的堪布仁波切教學風格,更盛接了來自果倉巴大師教法的加持。
本書的完成還要感謝馬爾巴基金會數位圖書館的Birgit Scott,她像慈母一般始終熱情溫暖的支援我們尋找資料。謄打組的Josh Erickson、Linda McPheters、Megan Johnston、Sasha Persits。翻譯組的哲也、陳怡妃、許瑜芳、黃怡萱、羅佳佳、蕭人瑄。還有當年重要的隨堂譯師妙融法師,以及此次有四首從未中譯過的新偈頌由阿闍黎乘宗藏文翻譯。年輕新銳的插畫家黃舞荻,以充滿時光移動感的插畫為書頁保留呼吸空間,表現得非常出色。也謝謝編輯團隊裡的每位伙伴,沒有哪件事是由單獨一己之力能夠成辦。
最後,感謝兩位大恩上師堪布竹清嘉措仁波與竹慶本樂仁波切的教導,鼓舞了我們帶著使命感來整理與出版這些珍貴法教。書中若有任何疏失錯謬,實是編輯個人力有未逮,尚祈寬宥與指正。願本書能帶給三時經歷病痛攪擾的一切如母有情,一帖清涼且究竟的生命解藥。
上師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全球弘法大半輩子,到過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講堂或中心,遇見過男女老少、形形色色的弟子,有一個共通的問題總是緊緊追著上師的足跡叩問,「請您告訴我該如何禪修痛苦?」由於身體或心靈飽受痛苦煎熬,提問的人帶著已逼近極限的隱忍、疲憊,有的人顯得困惑、慍怒但克制,還有的時候,發問者有一種自我嘲諷的訕笑,那是已做放棄的打算但姑且提問的神情。
世間有連天的痛苦和無止盡的尋求解方的渴望,堪布仁波切面對這個問題,總是以興致高昂但又溫柔的語調說:Seven Delights〈七種樂〉!然後在開示這首道歌的同時...
目錄
嘉華果倉巴大師的生平故事
01七種樂
如果要修持佛法的話,痛苦是絕對必備的,不只是為了修持悲心,而是在於快樂的時候,你會覺得修持或不修持都無所謂,你看不到修行或不修行的因果。
02七瑜伽
瑜伽士的修持可分為七類,分別是如同虛空、蓮花、獅子、金塊、大象、晶球和農夫,也可以說是七種瑜伽士,各擅長一種專修的行持。
03七圓滿修持因
這七個具體的理由,說明修行者為什麼要繼續精進努力圓滿修持,就算已經修行了很久,仍要繼續努力下去直至圓滿證悟。
04八旋矛
在開闊的曠野中可以盡情的揮舞長矛,而永遠不會撞上到任何東西。有了究竟的見地時就像是這樣。
05八無二
「無二」是指沒有主體和客體的分裂,沒有經驗主體和被經驗到的東西二者的分別。了悟並安住在無二之中,就是大樂的源頭,能夠驅散痛苦的烏雲。
06八喜悅
這首道歌作於山間的靜修處,它像小小的天道,像一個天人的王國,非常寂靜和舒適。果倉巴稱之為「小曲」,是大師放低了自己,輕描淡寫這首歌的重要性。
07八樂堡
當你能夠依此而禪修,昏沉和掉舉都將原地自解脫、消融,樂空不二的大樂就會相續生起,這就是禪修的大樂,也是大樂中的極致大樂!
08八現證
現證悲心時,是沒有私心的,就好像一位母親教孩子佛法時,不是為了自己,完完全全是為了孩子。就像這樣,真實的悲心現前時,將會無私地利他。
09八無拒
果倉巴說,不拒絕這八種本然清淨的方法就是,讓它們變成修持「一味禪修」和「反轉禪修」的目標。而藉由這麼做,就與上師心意相合了。
增補
01病不求醫
02病痛的禮物
03施身法修持解說(共通的部分)
04死亡的禪修
05夢與平等性
編後語
嘉華果倉巴大師的生平故事
01七種樂
如果要修持佛法的話,痛苦是絕對必備的,不只是為了修持悲心,而是在於快樂的時候,你會覺得修持或不修持都無所謂,你看不到修行或不修行的因果。
02七瑜伽
瑜伽士的修持可分為七類,分別是如同虛空、蓮花、獅子、金塊、大象、晶球和農夫,也可以說是七種瑜伽士,各擅長一種專修的行持。
03七圓滿修持因
這七個具體的理由,說明修行者為什麼要繼續精進努力圓滿修持,就算已經修行了很久,仍要繼續努力下去直至圓滿證悟。
04八旋矛
在開闊的曠野中可以盡情的揮舞長矛,而永遠不會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