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4
廣闊的自然與變化的心境
沒有人是不熱愛自然的。
當我們忠實地熱愛自己的生活時,我們願意走近自然,置身其中體會心曠神怡的感覺,為生活更添幾分純淨的氣息和美感。當我們想要逃離生活,我們更加願意走進自然,願其能夠治癒心靈,給予我們重新回到現實生活的勇氣。
因此,有些人,即便只有一個人也要選擇旅行。放眼自然,四處都是迷人的色彩。當微風拂過,是萬木吐翠的春,透出的是生長的動力和萬物的生機;當一縷陽光灑下,便可以愉悅身心,感受其中的溫暖;當一陣細雨落下,則會透出難得的清涼,令人變得越發清醒;而一片金黃色的美景,那可能是五穀豐登的秋,看到一片片的收穫,想必又能激起人努力打拚、不斷前進的欲望;而即便是寒冷的冬雪,也能給人寧靜祥和的感覺,令人感到溫馨。廣闊的自然,格外多姿多采。
人,本身就是源於自然的,我們生存於自然,並按照自己的思維一步步融於自然,改造自然。因此,自然界與人類息息相關,不可分割,自然於我們內心,是神聖的。
我們都應熱愛自然,並要經常讓自己置身於自然當中。當我們整日不斷為生活而奔波忙碌,幾乎要脫離自然人成為「機器人」的時候,心靈必然會遭遇不安、痛苦和煩惱。大自然有一種力量,能夠令我們獲得精神上的解脫,它是一把人人需要的鑰匙,為我們解開內心深處的枷鎖,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整理自己的心境,脫離煩躁不安的情緒。
就像魚兒和大海,如果魚兒認為大海是可悲的,是可以脫離的,那麼魚兒必然會遭受到痛苦與不安,甚至會死亡。只有充分在大海裡生活,才能真正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的樂趣,生命的奇妙。
我們也會敬畏自然。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Carl Ransom Rogers)曾說過:「當看到太陽落下時,我們不會強去控制日落,不會命令太陽右側的天空呈現橙黃色,也不會命令雲朵的粉紅色再更鮮豔一些,我們只能滿懷敬畏地望著而已。」因此,面對自然,我們要學會適應,而不是強求和改變,適者生存也是這個道理。
很多時候,我們不夠敬畏自然,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沒有意識到保護自然的重要性,宣稱要征服自然,進而違背了自然規律,破壞了自然,最終導致了自然的懲罰和報復。當然,有些自然界帶給我們的災難也可能是自然規律的結果,比如火山噴發、特大暴雨、颱風等等。但不論是自然還是人為的原因,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感受到對自然界的崇敬或畏懼。而且這種敬畏的心理很可能是持續性的,尤其是有過類似經歷的人們。
心理學上有一種叫做回歸自然的心理療法,即是從令人精神窒息的人際糾纏中回歸到大自然的懷抱,以身心內在的精神自我與自然的精神共融共存與統一,使自己的精神生命得以在大自然的能量中復活與休養,進而成為自然的一部分,以便消除痛苦、煩惱與不安。
這種療法其實是提倡自我的修復,強調內心的自然,未必一定身處自然界當中。但是我們仍舊提倡人們投身真正的自然界環境中,為自己營造一個平和安靜的氛圍。林語堂先生曾說:「大自然本身始終是一間療養院。」因此,我們可以在自然環境裡追尋內心的自然,最終回歸平和坦然的心態,築起更多的希望。
自然界是偉大的,因為它豐富多姿。我們時常感慨大山的巍峨,江河的壯闊,面對大山大海,我們會感受到自身的渺小;我們嚮往鄉村的靜謐,放眼青山綠水,感受周圍的風吹草動;我們嚮往聽流水潺潺,抑或海浪滔滔,跟著這些聲音,去聆聽自己內心的心聲;我們嚮往鶯飛燕舞,花團錦簇,去看大自然美麗的容顏,進而為之羨慕和感嘆。
正因為有這麼廣闊的天地,奇妙的自然,有時候我們會以為自己置身在奇幻的夢境,事實上,我們也常在夢裡夢見各種自然環境。夢裡,有它的壯麗、它的威嚴。我們會覺得美麗,或覺得畏懼,都是我們內心的真實感受,不過是顯示在夢裡而已。
不同的自然景觀也代表著不同的心理象徵。比如太陽有主宰的意義;月亮是女性本源的象徵,亦有善變,反覆無常的意義;星星則代表著特殊的嚮導和守護,能夠給人心靈的指引等等。
此外,山川、森林、河流、沙漠,哪怕只是一個普通的十字路口,都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從認知學派的角度來說,這源於人們從生存需要和功能需要的角度出發,進而認知我們的自然空間和周圍事物。
那麼,你對大自然,是熱愛多一些,還是敬畏多一些呢?在各色的自然景觀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類?喜歡江海濤濤,還是涓涓細流?喜歡神祕的森林,還是一望無際草原?最畏懼的,是地震還是海嘯?還是令人無法忍受的、徹骨的寒冷?不論怎樣,你的選擇,都源自內心的認知,也正是這樣的認知想法,賦予了廣闊自然不同的象徵意義。
01 洶湧的大海
‧夢裡千尋
海浪擊打著礁石,聲音聽起來無比悅耳,就像在傾訴著什麼,似遠而近,似近猶遠。站在岸邊看著洶湧的大海,他由衷地感覺自己是如此渺小。
看著看著,他就跳了下去,整個人沉浸海裡,如同鳥兒展開翅膀飛上晴空一樣,自然流暢。在水面之上看到的大海明明是如此洶湧,但是等自己也置身其中,卻發覺裡面意外地溫暖,母親的搖籃曲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吧!
他正在下沉,但是只要稍微抬起頭就能看到水面上的粼光,一片又一片,像星星一樣,盛夏的夜空也不過如此。
身邊有色彩斑斕的各色魚兒游過,他伸出手卻一條也摸不著,不是魚兒穿透了他,就是他穿透了那些魚兒。他沒有任何疑問,一切都如此理所當然。
閉上雙眼才能聽到水面上洶湧的交響樂,他不知道為什麼交響樂會和搖籃曲如此諧和,不過也許這並不重要。
他就這樣放任自己一直下沉。下沉,下沉,下沉。
當四周再也看不到粼光和那些漂亮的魚兒時,他突然覺得有點害怕。那是一種難以說明的心境,他並不討厭這裡,相反地,他很喜歡這個地方。他認為自己是屬於這個地方的,他好不容易才到達這裡。
一開始,他的確感到很欣喜,畢竟他回到了自己的歸屬之地呀!
「若再繼續下沉,總有一天會再也聽不到水面上的洶湧澎湃吧?」他這麼想著,然後睜開了雙眼。周圍漆黑一片,什麼都沒有。和他一樣。
他覺得自己真是笨透了。不管再怎麼平靜,自己果然還是無法捨棄水面上那片美麗雄偉的景色,即便本能在告訴他那裡充滿苦難。
那又怎樣?
他再次閉上了雙眼,聆聽著那微弱的吼聲,開始向上游去。
他在陽光灑滿窗櫺的時候醒來,並不記得自己做了什麼夢,甚至自己是否做了夢也不知道,但是心中這份歡喜,一定假不了。
他爬起來梳洗打扮,拉平襯衫,繫好領帶,穿上外套,提起公事包。包裡放著一份辭呈。今天真是個適合離開、迎接新生的好日子。
‧心理印象
水是生命之源,海洋深奧且具有包容性。有一種說法,海洋就像是地球的子宮,如同人出生前母親的羊水,億萬年來孕育著地球的各類生命,令人感到神祕而敬畏。心理學中,海洋深處是一個潛意識的領域,既蘊含著豐富的生物和寶藏,又隱藏著不可預知的危險。
做夢者先是站在岸邊聆聽海浪擊打礁石的聲音,像是在傾訴一般,實際象徵著做夢者內心面對海洋產生傾訴的欲望,渴望內心與大海產生思想上的共鳴。接著做夢者跳入大海,是透過自己的主觀意願,他想到海洋深處去探索,深不見底的水域一定有很多不可知的事物,色彩斑斕的魚兒穿透身體,為夢境賦予了奇幻色彩。從內心剖析,做夢者應是對神祕的事物有著一定的渴望,這樣的人往往具有勇於面對未知風險的勇氣。
海中有和諧的音樂,搖籃曲象徵著生命之初,能讓人想到母親的懷抱,因此做夢者在夢中能夠感受到溫暖,象徵著自己渴望在波濤洶湧的複雜世界中得到保護。也可能是做夢者在尋找最初的夢想,來抵抗外界的壓力。
水面上的洶湧澎湃象徵著起伏不定的情緒和曲折的人生經歷,做夢者在夢中放任自己不斷下沉,表示他想要遠離紛擾和苦難,尋找一片寧靜。
面對生活,我們不可能在某個羽翼保護下得到永遠的平靜,生活賦予我們成功,也賦予我們失敗,如果不能正視,那就是一種逃避的表現。夢中,做夢者潛意識中是有這種認知的,因此當沉到一定程度,周圍漆黑一片,無論再怎麼享受平靜,也無法捨棄水面上的景色。這反映出心理學上一種雙趨勢衝突,當兩種或兩種以上目標同時吸引著人們, 而又必須選擇一種目標時,則會產生雙趨式衝突。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做夢者潛意識的解決方案是:回歸大海深處是一種短暫的自我回歸,享受平靜之後,尋找最初的自己,然後再奔赴複雜的現實環境中,實現自我突破。
生活心法
經過社會的洗禮過程中,我們容易偏離原來的軌道,忘記自己的初衷,或是被一些殘酷的現實壓得喘不過氣。遇到這種時候,不必一味地催促自己前進,可以放慢腳步或暫時停下來,回過頭看看,尋找當初的自己。
我們可以尋找一個讓自己感到安全的地方,暫時喘口氣,但是不要永遠躲避。休息,是為了走得更遠。條條大路通羅馬,通往成功的道路永遠不會只有一條。遇到困難或絕境,可以換跑道,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