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甲註記〉旨意
關於一個時代的規劃與設計的所思與所為
時代因思想而命名。二十世紀人類文明有兩個重要的思想渤發時代,其一為世紀初始的二十年餘,另一是六十年代的二十年間。前者在科學,哲學及社會思想上大步邁出了啓蒙運動的格局,而後者又持續再走出了新的方向,兩個時代之間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這本書如果需要一個副題,或可名為:關於一個時代的規劃與設計的所思與所為,而這個時代是指六十年代前後。
因此,這是一本關於思想的書,是關於規劃與設計的思想。更清楚地説,是關於規劃與設計思想的當代歷史與評論,而不是關於案例的描述與呈現。但是在撰述思想歷史與評論的策略上,選擇以一個四十年前(1981)的研究,《五甲國宅社區商業中心規劃與設計》,做為案例來開張歷史評論的綱目。採用這個策略是因為我無意,也無法,對於這樣的綱目進行教科書式的歷史寫作,主要的原因是我不願涉入那些缺少親力親為經驗的思想議題。當然,也因為我的經驗有局限,書中的內容也必然有缺漏。
四十年的時間拉開了一段可回顧的歷史距離,回顧只關注兩方面:一面是関於〈五甲案〉研究中採用的理論與方法是什麽,而其來龍與去脈又是什麽。另一面是關於這些理論與方法在台灣的運用,四十年來發揮了什麼環境作用。前者是學案式的歷史觀查,在〈前註〉中討論。後者是專業實踐的歷史檢討,在〈後記〉中述説。
〈五甲〉如是註記。
王明蘅
2021年8月
作者簡介:
王明蘅 教授
畢業於臺灣成功大學建築系,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碩士及哲學博士, 現為成功大學建築系退休教授。在環境形式結構, 設計理論與方法等領域有前導性研究。
相關的中文著作:
《形式與規則》 《工廠別墅》 《衍異:開放住宅的系統設計》
章節試閱
五甲註記:內容連載
〈前註〉
五甲研究案中所涉及的"設計理論與方法"課題主要有四項:
1)線性程式即"最佳"運算。
2)問題結構即問題解答。
3)局部解答即"環境樣式"。
4)設計語言即"後設設計"(meta-design)。
這些理論與方法的生成自:二戰之時的最佳化-控制理論 與自主體-訊息理論 ,到戰後 五十年代出現的大眾文化與銷費社會促成了運作研究以求最佳的生產規劃,進而與統一系統論與電腦-人工智慧結合而形成所謂的第一代設計方法論運動。而六十年代世界性的青年反社會運動,與種族問題衍生的普遍民權運動匯流,深刻動搖了都市與建築專業的傳統角色,而在七十年代蔓生出各種多元文化與使用者主體性的議題,因此因應而生第二代的設計方法運動。
理論與方法的演變有不同的走向,也因此有不同的機緣而產生一些新的理論與新的方法。且說兩種:1)異質交合而生成新理論,如自主體理論與Chomsky的"生成語法”,並因此帶動了各領域的語言學風潮,當然包括了設計領域。2)因自身裂變而萌發新枝葉,如Alexander從拆解問題的方法轉向"現象學"式的樣式語言,反而促使第一代方法運動中的"解決問題學派"頑強地發展出了"整體式"拆解問題的新方法。
方法基本上只是種工具,就像任何工具一樣,有適用的範圍,也有不適用的處境。我對方法工具論只提出兩個簡單的看法:
1)工具永遠需要發明及改進。
2)創造好的空間內涵,很多時候並不特別需要借助華麗的工具與複雜的算計。
***
〈五甲研究案1981〉
1 計劃五甲社區的商業中心
● 計劃的任務是在給予的條件下勾勒一幅遠景,並安排一定的步驟邁向此 一遠景。
● 給予的條件會引導,也會限制,勾勒此一遠景的角度及觀看此一遠景的距離。
● 遠景因此不可奢求精緻的面貌,只能勾勒大體的輪廓。
● 給予的實體條件及社會背景都會變。當前所掌握的真實,只能做為因應未來變化的認知基礎。
● 由於遠景基本上是幅未完成的畫面,所以在邁向遠景的途中,適時地調整方向與步伐是無法避免的,卻不是計劃能預先安排的。
2 對誰提供什麼樣的服務
● 生活中需要各種服務設施,其內容與規模與實體環境的層級有関。社區層級所需要的服務內容應依此原則來提供。
● 在同一都會地區中若有多個同等級的社區商業中心,可以市場等分的原則來劃分各自的有效服務範圍。
● 依劃設的服務範圍,可推算該社區商業中心的服務人口數量參考值。
● 滿足居民"在地的"需求,提供可擁有也可負擔的服務。
3 決定樓地板面積
● 已經知道商業中心所需的各種行業類別,而各行類所需的樓地板面積為何? 並無可直接引用的數據,得自行建立推算的方法,且以多種方法來掌握較可信的推算結果。
● 推算的原則是:対某一行類,先推算整個服務範圍內的需求縂量 ,再扣除範圍內已有的或潛在的供應量,便可得到社區商業中心應提供的該行類的服務量。
● 就開發的立場來看,某行類樓地板面積的供應量可從"最適"開發量的角度來理解。線性程式是一種尋求最適量的技術。
● 最適當的開發量可理解為:在滿足各行類的需求下限量後,依各行類的個別投資報酬率尋求一種組合,以達到最少成本或最大利潤的目標。
4 設計的問題與提問
● 在給予的基地條件下,安排所設定的空間數量及所需的公共設施是設計的基本任務。
● 各種需求之間常會產生配置上的矛盾而成為設計"問題",就技術層面而言,設計的必要工作就是解決這類的問題。
● 在達成基本任務的同時,設計工作還包括了創作上的意圖,而形成設計的"主題"。主題的選擇會引導創作的方向。
● 當兩種或多種需求在某些情況下會產生空間上的衝突,而造成困窘的狀態,需要経過設計來化解。這種困窘並非給予的問題,而是在設計過程中出現的"提問"。
● 化解困窘的設計方案就是針對提問的"應答",而非"解答"。提問可能在社會環境的演變中自然消褪,或更尖銳。應答亦然。
5. 設計提案
● 對於同樣的空間需求提出多種設計方案,代表不同的主題構想及採用不同的形式語言。
● 主題構想可借由空間劇情之安排來呈現的,不同的劇情各有其相對應的場所意象。動綫配置不只是提供交通服務,同時是場所的銜接與劇情的轉折。
● 在地的形式語言即方言,包括實體的與虛體的。經由形式分析可𢑥編成為設計表達的語言,陳述在地的間文化。
● 多元而一致是自然界,也是人造世界的重要構成原則。在共同的框架中允許不同的發展,以適合個別的需求,也會自動形成多樣的集體面貌。豐富的表相是自內生成的。
***
〈後記〉
地衣與遠方的鼓聲
地衣是種覆被在"表層"上的生命體,很像建築。地衣接地氣,接天氣,所以有在地氣質,民居正是如此。地衣能順應漫延,但根淺而易遭掀覆,民居也是如此。
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代表生態環境在惡化中。而文化多樣性的消失代表更嚴重的人類文明現象:向單一化退返。討論建築的"地域特色及文化主體性"必須面對兩個命題:
● 提供適當的規劃(如地氣)以及滋養的文化(如天氣),地域特色才能生成,這是承傳式的演化。
● 預防外來形式的強勢殖入,或接受外來形式的挑戰而使其在地化,地域特色才能變身,這是批判式的演化。
樣式是種文化晶體,在意義上就是一種空間"傳統",而任何傳統都會面臨時代的挑戰。文化晶體在文化變遷中可能(想當然)又會進入不平衡的狀態,而需要"再結晶"一次,這可視為日常環境形式演化的一個規律。
當下與遠方的鼓聲:在地時差
長久以來,在失去批判能力的設計與規劃專業所聽到的鼓聲,幾乎沒有當下的,只有遠方的。因而遠方的便成了當下的,他地的也就成了在地的。
如果在地時差的陷阱不能避免,歷史便會重覆時差的故事,或許這就是歷史內建的規律。走出時差陷阱,原則上並不難,就是面對"當下的在地",一種古老的現實主義:聽著自己的腳步聲,走自己的路。
(完)
五甲註記:內容連載
〈前註〉
五甲研究案中所涉及的"設計理論與方法"課題主要有四項:
1)線性程式即"最佳"運算。
2)問題結構即問題解答。
3)局部解答即"環境樣式"。
4)設計語言即"後設設計"(meta-design)。
這些理論與方法的生成自:二戰之時的最佳化-控制理論 與自主體-訊息理論 ,到戰後 五十年代出現的大眾文化與銷費社會促成了運作研究以求最佳的生產規劃,進而與統一系統論與電腦-人工智慧結合而形成所謂的第一代設計方法論運動。而六十年代世界性的青年反社會運動,與種族問題衍生的普遍民權運動匯流,深刻動搖了都...
作者序
序
這本書是以一份文獻註記的想法編寫的,故以註記為名。
註記的文獻是時隔四十年的〈五甲國宅社區商業中心規劃設計〉研究報告,研究單位是成功大學建築系,委託單位是當時的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我正時年三十,系主任許茂雄教授(已然往生)掌理公事,工管系高強教授(後為成大校長)指導線性程式,研究諸生們熱烈而積極投入,以回應住都局誠摯的委託與殷殷期盼。但是,雙邊皆寄予厚望的結果卻是令人失望的:研究的最終提案束之高閣。值得三思。
原報告書於1981年編印,迄今(2021)四十年整。四十年算不上長,但這個四十年正是台灣在政治經濟文化及環境各方面的轉變時期,掀開了新篇章。發展的形勢無可回頭,只可回顧,在此焦聚在有關實體環境的一些想法與做法。
回顧就是歷史寫作,得有意義,此書的註記有公私兩方面的意義。於公,是觀察當時(七十年代前後)設計與規劃領域在主流世界的思潮起伏, 及以與台灣間的時差現象,可視為學案討論。於私,這個時期正是個人學涯中的轉境,此後即離開實務,步入學術,想要處理還不周全的設計方法課題。
所以本書便如是編排:前註是討論設計方法的學案,後記是梳攄時空脈絡中的事理,前後之間便是五甲案的研究報告,分成規劃與設計兩篇,各有章節。原報告在此經過了一些裁剪,刪除無關巨集旨的文字與圖表,留下具有文獻意義的部分。雖經編裁,但保全了內涵的原貌。雖經校訂,也存留了年少的文風。
這本書能以新的意義出版,得助於多方的協助。主要是執行編輯的劉瑞麟,他在出國留學之際仍熱心投入。另外,協助圖檔資料整理的龔柏閔老師,研究出版基金的管理人謝玫臻建築師,還有舊友門生們的關心,都是重要的推動力量。當然,還有四十年前與我一同工作的師生們,而今少者已老成,老者或忘塵,俱不復。然而,翻開舊匣故紙,歲月亦不往前。
王明蘅 2021年 六月臺南
序
這本書是以一份文獻註記的想法編寫的,故以註記為名。
註記的文獻是時隔四十年的〈五甲國宅社區商業中心規劃設計〉研究報告,研究單位是成功大學建築系,委託單位是當時的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我正時年三十,系主任許茂雄教授(已然往生)掌理公事,工管系高強教授(後為成大校長)指導線性程式,研究諸生們熱烈而積極投入,以回應住都局誠摯的委託與殷殷期盼。但是,雙邊皆寄予厚望的結果卻是令人失望的:研究的最終提案束之高閣。值得三思。
原報告書於1981年編印,迄今(2021)四十年整。四十年算不上長,但這個四十年正...
目錄
序
前註: 回顧設計理論與方法
⼀ 相關方法
⼆ 潮興
三 流變
四 回首來處
〈五甲研究案1981〉
圖次 表次 1981 序 1981 研究摘要
1 計劃五甲社區的商業中心
1 五甲社區
2 外緣條件限制下的商業中心計劃目標
3 研究的課題與方法
2 對誰提供什麼樣的服務
1 服務範圍及服務人口
2 服務的內容
3 決定樓板面積
1 商場面積的四種推算方法
2 線性計劃:不同行類的有利組合
3 線性程式運算的結果
4 設計的問題與提問
1 設計中的質與量的問題
2 設計提問與應答:衝突與化解
5 設計提案
1 四份藍圖:配置與劇情
2 評估與開發
3 語言,構成,與管制
1981誌謝
後記 : 動地鼓聲
⼀ 地衣與遠方的鼓聲
⼆ 在地時差
附錄
序
前註: 回顧設計理論與方法
⼀ 相關方法
⼆ 潮興
三 流變
四 回首來處
〈五甲研究案1981〉
圖次 表次 1981 序 1981 研究摘要
1 計劃五甲社區的商業中心
1 五甲社區
2 外緣條件限制下的商業中心計劃目標
3 研究的課題與方法
2 對誰提供什麼樣的服務
1 服務範圍及服務人口
2 服務的內容
3 決定樓板面積
1 商場面積的四種推算方法
2 線性計劃:不同行類的有利組合
3 線性程式運算的結果
4 設計的問題與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