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LECTION 張鶴齡球體關節人形作品集》
簡稱為BJD的「球體關節人形」藝術,意指在人偶關節處利用球體作為串連,讓人偶彷彿真人般擺出各式姿勢。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手、腳都可以轉動的洋娃娃。
球體關節人形工藝源起於60年代,日本藝術家將30年代德國藝術家Hans Bellmer的創作技法再加以延伸創造出更細膩精緻的人形創作,主要是以黏土、瓷器、布料、木頭做為創作媒材。近年來BJD在全球形掀起熱潮成為一門顯學,許多投身者原本只是玩娃娃的愛好者,現已不僅收藏娃娃,更開始動手製作娃娃,賦予娃娃更深層的氣息與獨特個性,讓它們不再只是玩具,而是一門細膩精緻工藝創作。
本書作者張鶴齡受到日本關節人形大師吉田良作品集的啟蒙,從興趣出發更矢志投身於BJD的創作藝術。本書集結了作者自1998年接觸BJD以來18年來的作品,利用影像拍攝重新記錄成另一種表現美學,其以時間軸為主、倒敘為輔,呈現其與作品一路以來的成長及改變。
REFLECTION有反射照映的意思,張鶴齡的BJD創作反映了他內心對美的渴望與堅持!
※ ※ ※
「回想這一切的開始就是高二時收到第一本人形作品集——吉田良的《ANATOMIC DOLL II》,如同鑰匙般打開我的視野。
今年三月有機會與日本關節人形大師吉田良老師交流,老師拍攝的人形作品集是我的啟蒙之一,開啟我對關節人形的熱愛與研究精神。受到老師的鼓勵,我也著手進行攝影集計畫,並將過去這18年來的作品用影像重新記錄。透過鏡頭我看見這一路以來的成長及改變。希望能透過我的人形創作,喚醒我們『創作是一切的根本』;並讓社會大眾有機會了解關節人形創作藝術。」——張鶴齡
「他在台灣時,曾經跟遇偉秋老師學習過人形創作的基礎。而他的老師遇偉秋,以前也曾經特地來日本,在PYGMALION人形教室裡接受過我的指導。張鶴齡就像是從遇偉秋的身上,繼承了我對於人形的想法。當然張鶴齡在持續創作的過程中也不斷地學習各種知識,並且以自己的感性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世界。從他的作品當中,可以感受到他真摯面對人形創作的態度。」——吉田良(日本關節人形大師)
「張鶴齡的人形作品裡所透露的豐富神情,讓觀者的內心能自然而然和作品融為一體。不論哪一件作品都能用直覺去探索人形的本質,不但具有當代的特性,同時也有在任何時代都能通用的魅力,這應該是身為專業的作家,在不斷累積思考與製作過程之後才能夠獲得的特質。——木村進(日本株式會社PADICO社長)
※本書特色
◎本書於「嘖嘖」募款網站募款成功(計畫從 2016/09/15 集資至 2016/10/15,集資已經結束並且圓滿成功、正式啟動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reflection)
◎日本關節人形大師 吉田良∕特別推薦
◎日本株式會社PADICO 社長 木村進先生∕特別推薦
■張鶴齡創作工坊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Ivandollstudio/
■張鶴齡創作工坊BLOG:http://ivandolls.pixnet.net/blog
■張鶴齡關節人形創作影片暨相關媒體報導:
<8center>作者簡介:
張鶴齡
1980 出生高雄市
1990 開始接觸紙黏土捏塑
1998 師事遇偉秋老師學習關節人形製作
2010 日本株式会社パジコ(PADICO)上海柏蒂格 黏土人形講師
2012 高雄文創設計人才回流駐市計畫——手作球體關節人形推廣計畫
2012 張鶴齡創作工坊 L`atelier de Ho-Ling 成立
2012 臺灣設計展——高雄庫設計新銳文創展
2013 岡山文化中心「高雄偶戲節——偶遇幻旅人形展」
2013 新光三越「這夏來玩偶」全台巡迴展
2014 台北靠邊走藝術空間 36°C 球體關節人形創作聯展
2015 台灣工藝競賽「美術工藝組」入選
2016 日本Tagboat Award 台灣區第一名
2016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研究所在學
現職:
張鶴齡創作工坊負責人∕創作人形作家、教學
推薦序
特別推薦 / 吉田良(日本關節人形大師)
與張鶴齡的初次見面是在今年的春天。看到張鶴齡的人形作品時,當下就直覺感受到在他所創作的人形當中,隱含了PYGMALION的DNA在其中。
我們聊了許多關於人形的話題,得知了他在台灣時,曾經跟遇偉秋老師學習過人形創作的基礎。而他的老師遇偉秋,以前也曾經特地來日本,在PYGMALION人形教室裡接受過我的指導。張鶴齡就像是從遇偉秋的身上,繼承了我對於人形的想法。當然張鶴齡在持續創作的過程中也不斷地學習各種知識,並且以自己的感性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世界。從他的作品當中,可以感受到他真摯面對人形創作的態度。
我雖然並不太清楚,目前在台灣人形創作是如何被大家所看待,但人形創作就像繪畫和雕刻一樣,都是從無到有被創造出來的,透過自由地創造人的形狀的這個過程,表現出自己的世界觀。
我也相當期待,透過張鶴齡的這本作品集,有更多台灣人能享受到製作人形的樂趣,並且將人形也視為一種表現的手段,進而讓人形的世界更加擴展。
特別推薦 / 木村進(日本株式會社PADICO社長)
16歲開始對人形懷抱著夢想,從興趣開始邁向實現的路。最初接觸到人形創作所使用的石塑黏土「La Doll」,點燃了張鶴齡的探究心,從初期階段就開始挑戰關節人形製作,爾後不斷精進人形製作技法,最後達到能夠製作出心中所想的水準,可以說張鶴齡除了自身擁有的感性才華之外,也具備了能夠敏銳嗅出人形本質的嗅覺,這點絕對是無庸置疑的。
張鶴齡的人形作品裡所透露的豐富神情,讓觀者的內心能自然而然和作品融為一體。不論哪一件作品都能用直覺去探索人形的本質,不但具有當代的特性,同時也有在任何時代都能通用的魅力,這應該是身為專業的作家,在不斷累積思考與製作過程之後才能夠獲得的特質。
在日本,1982 年開發出「La Doll」石塑黏土,浮雕形式的黏土人形開始變得興盛,之後演變成使用黏土製作關節人形的技法才逐漸普及開來。雖然當時也有很多從台灣來日本學習人形技法的人,但我十分確信可以說是因為張鶴齡的功績,才能夠見到人形發展在台灣的現況。
時至今日,身為一位台灣人形作家,張鶴齡的存在,從台灣開始擴展到對海外的人形作家的影響,今後也將會使他成為更受到矚目的存在吧!
張鶴齡的願望像是無止盡一般,為了探究人形在學術方面的觀點,目前也在研究所繼續深造,我非常期待今後他在人形作家以及人形的學術研究方面,都能持續不斷精進並行下去。
特別推薦 / 吉田良(日本關節人形大師)
與張鶴齡的初次見面是在今年的春天。看到張鶴齡的人形作品時,當下就直覺感受到在他所創作的人形當中,隱含了PYGMALION的DNA在其中。
我們聊了許多關於人形的話題,得知了他在台灣時,曾經跟遇偉秋老師學習過人形創作的基礎。而他的老師遇偉秋,以前也曾經特地來日本,在PYGMALION人形教室裡接受過我的指導。張鶴齡就像是從遇偉秋的身上,繼承了我對於人形的想法。當然張鶴齡在持續創作的過程中也不斷地學習各種知識,並且以自己的感性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世界。從他的作品當中,可以感受到他真摯...
作者序
REFLECTION / 張鶴齡
人形創作的過程是極具耐心與大量時間的;取自於大自然的石粉黏土,透過藝術家的雙手捏製、反覆修改成心目中理想的模樣;掌心的溫度與指尖的揉捏將心中的意念注入作品中,因此,作品終將反映作者心境!
進入BJD創作的楔子,也是被精緻細膩、如同真人般的作品給吸引,進而想自己嘗試製作,「人」是我們最熟悉的,要以此為題材入門卻是困難重重,但對喜好研究的我來說,人形創作反而挑起我濃厚的興趣。
高二收到的第一本人形作品集是吉田良的《ANATOMIC DOLL II》,在網路尚未發達的年代,大量的知識都從書本中取得,這本影響我最深的影像作品,讓我夢想有一天能效仿大師們;用自己的作品集來向前輩們致敬!
在籌備發行的過程中,我開始整理過去的創作,覺得有趣的是這些人形像是日記般,勾起我許多過往的回憶。18年了!往事一幕幕似在眼前……
從1998年學習的第一尊人形開始,人體比例、臉孔的捏塑都帶著不確定的生澀感,Prince的闔眼機關是我從古董人形中找尋的靈感;Violet的紫色洋裝是第一次立體打版製作的娃衣;Blank & Noir是石膏模灌漿複製的雙子姊妹,複雜的石膏分模線需要耐心與研究精神;Alice陪我參加台灣工藝競賽;REFLECTION初次出國比賽得獎……;她們都如同我的家人一樣,陪我走過漫漫的創作之路。
最後我要感謝攝影師林佩瑾,透過她的鏡頭讓我看到娃娃們的更多面向,並傳達出我的內心世界;還有我最敬愛的父母,有他們的包容才讓我勇敢逐夢……
還有親愛的同學、粉絲朋友們,支持我往未知的創作路途上,每一步走的更踏實!
張鶴齡
2016/10/1 台北
REFLECTION / 張鶴齡
人形創作的過程是極具耐心與大量時間的;取自於大自然的石粉黏土,透過藝術家的雙手捏製、反覆修改成心目中理想的模樣;掌心的溫度與指尖的揉捏將心中的意念注入作品中,因此,作品終將反映作者心境!
進入BJD創作的楔子,也是被精緻細膩、如同真人般的作品給吸引,進而想自己嘗試製作,「人」是我們最熟悉的,要以此為題材入門卻是困難重重,但對喜好研究的我來說,人形創作反而挑起我濃厚的興趣。
高二收到的第一本人形作品集是吉田良的《ANATOMIC DOLL II》,在網路尚未發達的年代,大量的知識都從書本中取得,...
目錄
◎推薦序 02
1.日本關節人形大師吉田良 推薦序
2.日本株式會社PADICO社長木村進先生 推薦序
◎攝影師的話 06
在光影之間與娃娃的旅行——林佩瑾
◎作者的話 08
REFLECTION——張鶴齡
◎人形作品攝影 10
◎作者簡介 94
◎推薦序 02
1.日本關節人形大師吉田良 推薦序
2.日本株式會社PADICO社長木村進先生 推薦序
◎攝影師的話 06
在光影之間與娃娃的旅行——林佩瑾
◎作者的話 08
REFLECTION——張鶴齡
◎人形作品攝影 10
◎作者簡介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