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機會讓人透過狗的感官來體驗生活,促進人類同伴對狗兒的理解。
◆本書由美國知名生態及演化生物學家暨暢銷作家馬克‧貝考夫,與動物倫理學家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專欄作家潔西卡‧皮爾斯共同合著。
◆這不僅是一本關於狗兒的書,更是一份狗兒宣言!本書善用犬科學,幫助飼主將惻隱之心帶進生活!
無論他們的生活多麼地舒適,狗還是都得按照我們的規定生活。他們犧牲了自己的自由和本能的快樂,及壓抑了對壓力和焦慮的本能反應,以換取從我們這裡得到的愛、安慰和關懷。但是,正如生物學家馬克‧貝考夫和生物倫理學家潔西卡‧皮爾斯,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書中所描述的那樣:讓狗成為狗,其實並不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嚴重地破壞。
他們首先闡述說明了狗兒的本能,並幫助我們“透過他們的感官去體驗世界”。書中揭示了狗兒的嗅覺、味覺、觸覺、視覺和聽覺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麼,然後通過日常方式引導讀者以安全、互惠的方式增進狗的自由,以能夠提升人與狗兒的生活品質的方式相處。
作者簡介:
馬克‧貝考夫 Marc Bekoff
馬克‧貝考夫為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學波德分校的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Ecolog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榮譽教授,他也是動物行為學會(Animal Behavior Society)會員,因其在動物行為領域的長期貢獻獲頒該會典範獎,曾獲選為古根漢會士(Guggenheim Fellow)。馬克編寫過超過30本書,最新著作為《動物的訴求》(The Animal's Agenda: Freedom, Compassion, and Coexistence in the Human Age,暫譯)與《犬犬機密》(Canine Confidential: Why Dogs Do What They Do,暫譯)。此外,因長期幫助兒童、老年人與受刑人,馬克於2005年獲得第一銀行教職員社區服務獎(Bank One Faculty Community Service Award),至今仍致力於此。2009年獲紐西蘭SPCA頒發聖方濟各獎(St. Francis of Assisi Award),1986年成為首位於Tour de Haut Var自行車賽(亦稱大師/分齡環法賽)中於該年齡組別獲勝的美國人。個人網站:marcbekoff.com。
潔西卡.皮爾斯 Jessica Pierce
潔西卡.皮爾斯是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學安舒茨醫學院生物倫理與人文中心(Center for Bioethics and Humanities,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nschutz Medical School)的兼任教師,著有《我們的最後旅程》(The Last Walk: Reflections on Our Pets at the End of Their Lives,暫譯) 以及《學會愛你的寵物伴侶》(Run, Spot, Run: The Ethics of Keeping Pets) 等共 9 本書。她的文章見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衛報,也常為《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 撰文。個人網站:jessicapierce.net。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伊恩•鄧巴博士 (Ian Dunbar),《Before and After Getting Your Puppy》作者
「馬克•貝考夫與潔西卡‧皮爾斯總是以狗的觀點出發,《就讓狗狗做自己》是一本學術著作,同時也是狗兒的人類同伴必讀佳作。本書讓人類同伴有機會透過狗的眼睛 - 嗯,其實是透過狗的鼻子與耳朵來體驗生活,促進人類同伴對於狗的理解,也能提昇狗的生活品質。我愛這本書。」
◆麗莎•坦津-多爾馬 (Lisa Tenzin-Dolma),作家與國際犬類心理及行為學校校長
「本書充滿洞見、刺激想法,提供關於狗兒內心生活的資訊,極富教育性卻又容易閱讀。馬克•貝考夫與潔西卡•皮爾斯破除迷思 (比如狗不會感到嫉妒,其實會的),解釋為何不上牽繩的時光,以及能運用非凡感官的時刻對於犬類夥伴的福祉如此重要,畢竟他們基本上生活在圈養的環境中,對於任何希望瞭解狗,想要與生活中的狗兒建立和諧關係的人來說,本書絕屬必讀之作。」
◆亞歷姍卓•霍洛維茲 (Alexandra Horowitz),巴納德學院犬認知實驗室 (Dog Cognition Lab at Barnard College)主任,《嗅聞高手》(Being a Dog: Following the Dog Into a World of Smell)作者
「想像一下狗兒挺身而出告訴你如何給他們最美好的生活,雖然現實中他們無法這麼做,抑或是說要翻譯狗語有點困難,但馬克•貝考夫與潔西卡•皮爾斯做到了。本書善用犬科學,幫助飼主將惻隱之心帶進生活。」
◆尼古拉斯•杜德曼博士 (Dr. Nicholas H. Dodman),塔夫茨大學 (Tufts University) 榮譽教授及《戀戀情深的狗》(The Dog Who Loved Too Much)作者
「馬克•貝考夫與潔西卡•皮爾斯兩位都是超級懂狗、滿腹狗知識又對狗友善的博士級人物,這個雙人團隊幫助我們瞭解狗兒,為狗兒提供最適當的生活。本書精采萬分,作者鼓勵我們從狗的觀點來思考養狗這件事,換句話說就是得設身處地。書中內容可確保你的狗兒有個一輩子安身立命的家,還能過著備受關愛和同理的生活。為這本傑作舉起兩隻腳掌比讚!本書以寓教於樂的方式提供容易閱讀的資訊,有助各地的狗兒與飼主活出更豐富的生活。」
◆獸醫師馬提•貝克 (Dr. Marty Becker, DVM)《那些動物教我的事》(The Healing Power of Pets)作者
「要豐富狗兒的生活,讀《就讓狗狗做自己》就對了。馬克•貝考夫與潔西卡•皮爾斯基於最新科學研究提出實務建議,讓我們看到狗兒如何運用感官與身體在人類主導的世界裡盡情生活。這本容易閱讀的指南會啟發世界各地的愛狗人,讀來也富含樂趣。」
◆馬克•德爾 (Mark Derr),《狗狗最佳好友》(Dog’s Best Friend)、《Dog’s History of America》等書作者
「本書資訊豐富又啟發人心。我們嘴上老說愛狗,但卻又近乎囚禁般地圈養他們,動物行為學家馬克•貝考夫與倫理學家潔西卡•皮爾斯在本書探索了改善狗兒生活的方法。本書不但對每一位已經養狗或是正打算養狗的人都有幫助,對狗也是如此。解放狗兒的同時,讀者可能會發現他們也解放了自己,就如狗兒自由奔跑一樣,讓自己重新享受一些小確幸。」
◆亞當•明洛斯基博士 (Dr. Ádám Miklósi),匈牙利羅蘭大學 (Eötvös Loránd University) 動物行為學主任及 Family Dog Project 計畫主持人
「身處現代的我們常忘記,不管我們做什麼,都無法改變狗兒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這個事實!馬克•貝考夫與潔西卡•皮爾斯讓所有飼主大開眼界,清楚看到這個事實。」
◆莎伊•蒙哥馬利 (Sy Montgomery),《章魚的內心世界》(The Soul of an Octopus)、《動物教我成為更好的人》(How to Be a Good Creature) 作者
「這不僅是另一本關於狗兒的書,更是一份狗兒宣言!《就讓狗狗做自己》由兩位才華洋溢的專家合著,不但解釋狗兒到底想要什麼,還說明箇中原因。為了你的狗兒,一定要讀這本書!」
名人推薦:◆伊恩•鄧巴博士 (Ian Dunbar),《Before and After Getting Your Puppy》作者
「馬克•貝考夫與潔西卡‧皮爾斯總是以狗的觀點出發,《就讓狗狗做自己》是一本學術著作,同時也是狗兒的人類同伴必讀佳作。本書讓人類同伴有機會透過狗的眼睛 - 嗯,其實是透過狗的鼻子與耳朵來體驗生活,促進人類同伴對於狗的理解,也能提昇狗的生活品質。我愛這本書。」
◆麗莎•坦津-多爾馬 (Lisa Tenzin-Dolma),作家與國際犬類心理及行為學校校長
「本書充滿洞見、刺激想法,提供關於狗兒內心生活的資訊,極富教育性卻又容易閱讀。馬克...
章節試閱
狗兒於我們的世界無處不在,在鄰里附近、在車上、在家中都見其蹤影。然而從一些重要的角度來看,我們常沒能真正注意狗兒,人常把狗兒看做生活的裝飾品,而沒有真正看到狗的天性,也沒有從他們的角度看世界。
要能給予狗兒更大的自由,關鍵在於瞭解他們感受這個世界方式,亦即對他們而言,世界看起來、聞起來、感覺起來、嚐起來、聽起來是什麼樣子。唯有先明白狗兒體驗世界的方式,才能瞭解人類環境如何令他們的福祉打了折扣,我們也才能找到補償之道。要做到這點,我們需要進入毛朋友的腦袋、心裡和感官才行,這就是本書希望能夠提供的精神。
過去科學家曾有段很長的時間無視狗兒與狗兒行為,因為他們尚未視狗兒為可認真研究的對象。狗兒過去被當作人為產物,而不是真正或「自然」的動物。當然,狗兒過去曾扮演疾病研究等主題的媒介,但狗兒本身並非研究者興趣所在。不過這一切在約20年前出現大幅轉變,現在對於犬認知和情緒的科學可謂顯學。部分人士仍稱犬認知與犬情緒生活相關研究為「軟科學」,反映出對狗以及動物心智和感知之研究的頑固偏見。但這樣的態度亦開始變化,犬科學的重要性已獲肯定。犬認知的縝密研究已經帶來大量詳細資料,其中有些已用於改善人狗的生活。比如說,我們知道狗已經發展出複雜的認知能力,他們也會歷經各種情緒。雖然犬科學已有所進展,但未來仍有迢迢長路要走。
鑑於書店與網路充斥大量狗兒書籍與訓練手冊,同時還有數以千計的網站專門討論狗兒與他們的行為,你可能會很驚訝地發現人類對於狗兒的集體知識竟有很大落差。很多作者表示人類懂狗,但實際上我們所知真的沒那麼多。你很快會在本書看到,每當講到某個主題,我們常被迫承認「這方面研究真的不多」。
儘管縝密的犬科學持續成長,但迷思與大眾科學(pop science)仍無所不在,飼主面臨的挑戰之一是去蕪存菁,分辨何者為紮實的科學。由於每天都有新的犬科學知識冒出頭,就算有像我們這樣的書想幫助大家,去除迷思仍然是個大挑戰!比如說,有個很普遍的迷思是說狗兒不會感受到如嫉妒或愧疚這樣複雜的情緒,但新的證據反駁了此看法。像是彼得‧庫克博士(Peter Cook)與同事進行的神經影像研究就顯示,狗兒與人類大腦中同樣的部位在嫉妒的時候會有反應。不論是人是狗,此時杏仁核會更為活化。
我們需要瞭解狗兒的感受,不僅為了確保他們的行為需求可以獲得滿足,也為了能與他們更清楚地溝通。如果要成功訓練狗兒和我們一起生活,運用正確的犬科學會更有效果。假設回家看到垃圾桶翻得亂七八糟,狗兒耳朵下垂蜷縮在角落,我們此時該如何是好?狗兒看起來「很愧疚」,好似知道自己做錯了,所以我們可能忍不住想處罰狗兒,像是大聲斥責,外加揪住他們頸部鬆鬆的毛皮將他們翻得肚皮朝天,不讓他們起身,彷彿對狗兒宣告:「我是老大!」珍妮佛‧阿諾(Jennifer Arnold)稱這種訓練法為「我就是聖旨」(because I said so, BISS),她說道,此法不能建立「公平互惠的關係」。
但是,我們確定自己真的瞭解狗兒的認知嗎?處罰是最有效的回應方式嗎?許多人假設「愁眉苦臉」的面部表情加上耳朵下垂就表示狗兒認錯了,但我們並不知道狗兒是否真的有罪惡感,這點仍待釐清。就算狗兒可能真的有罪惡感,但他們對於是非的概念可能和我們不同,我們可能常會錯誤解讀狗兒的面部表情與身體姿勢。狗兒可能正在表達的是恐懼、壓力、困惑,而不是愧疚,因此我們施加的處罰或許只會讓他們的感覺惡化,卻沒有增強正確行為。揪住狗兒頸部毛皮這樣的訓練方式,出自與支配階層(dominance hierarchy)和處罰這兩者相關的假設,但這種假設並不正確。狗兒犯錯或是做了我們不喜歡的事情時,無論是揪住頸部毛皮或拍打他們的鼻子這類身體處罰,並不能真的改變他們的行為。狗兒訓練師彼得‧佛瑪(Peter Vollmer)提過:「過度處罰,特別是在不欲見的行為出現後過一陣子才施加的處罰,可能導致其它不受歡迎的副作用,像是狗兒會迴避飼主,時常發送從屬訊號(subordinate signaling),以及產生壓力相關的生理問題。」
精通狗語的意思包括我們要知道和狗兒互動的特定狀況或情境,對此有一定敏感度。就和人類一樣,狗兒的行為會依據狀況或社交情境而改變,這是許多犬類研究面臨的重大挑戰。實驗室裡關籠的狗兒,行為備受限制也經環境形塑,實驗室裡觀察到的行為模式不見得能套用在收容所的環境,因為狗兒受到的刺激相當不同。當然,狗兒在收容所的行為和在家裡、狗公園、日托中心也會不同,這些地點之間的狗兒行為亦有差異,而狗兒在獸醫診所的行為又完全自成一個世界。另外,各個收容所、家庭、獸醫診所都是一個微型世界。除此之外,許多人類監護人回報他們的狗兒有「牽繩激動反應」(leash reactive),原本和藹可親的狗兒,牽繩一戴就變得對經過附近的其他狗兒有攻擊性。如各位所見,雖然大家常認為行為本身獨立於其它事物之外,但事實則不然。
除此之外,對於狗兒在人類家庭環境裡的行為我們相對上所知不多,但是家庭可能是我們最該瞭解的重要情境,狗兒在家時想什麼、感覺如何、想要什麼,都會是有用的資訊。確實,我們需要多瞭解狗兒在住所與度過其它時光的地方時是什麼樣子,以便幫助他們培養出寵物專業公會(Pet Professional Guild)創辦人與主席妮琪‧塔吉(Niki Tudge)口中的「生活方式相關技能」。當然,要設計一個能套用於所有狗兒的「家庭行為」研究相當困難,因為每個人類家庭環境都是獨一無二的。但這不妨礙你在家裡研究自己的狗兒,你的研究結論可能不適用於所有的狗,但是會適用你人生中最重要的狗,也就是你自己的狗兒。我們鼓勵你去研究觀察狗兒如何在你們共享的家中生活,持續觀察各種情境,注意是否有變化。
本書《就讓狗狗做自己》的重點訊息之一是沒有放諸四海皆同的狗兒,每隻狗都是獨特的個體,擁有獨特的需求和個性。雷‧皮耶羅蒂 (Ray Pierotti)與布蘭迪‧福格(Brandy Fogg)在他們的書The First Domestication: How Wolves and Humans Coevolved中指出,狗這個字難以定義,「家犬」(domestic dog)也是許多隨機個體組成的集合體。當然,同樣沒有放諸四海皆同的「人類」,試著去瞭解人狗關係中人類這端的動機與感知也有所必要。
從狗兒觀點去思考與感受狗兒的日常生活是一個很有用的練習,我們作為狗兒的同伴,可以訓練自己注意狗兒對世界的感受,設身處地想像狗兒的腦袋與心裡發生什麼事。正如為人父母,光有愛還不夠,我們也需要邏輯。我們需要讀懂狗,要瞭解狗兒本性、狗兒的需求以及他們的行為如何傳達感覺。
我們要記得,狗兒不是人類。這點蠻明顯的沒錯,但人卻時常忘記這道理,尤其當狗兒和我們建立如此緊密的友誼,感覺上好似真的使用同樣的語言、有同樣的理解。
我們需要量身打造增強的方式,以符合特定狗兒的需求。不管狗兒的年齡大小,我們都可以思考增強狗兒自由的方式。對幼犬來說,社會化在增強自由上特別重要。幼犬若沒有社會化,他們下半輩子的自由都會受到縮減,因為他們沒有學會如何當隻「正常」、適應良好的狗兒。動物行為學家暨狗兒訓練師伊恩‧ 鄧巴 (Ian Dunbar) 建議應該在狗兒 3 個月大以前,帶他們認識 100 隻狗和 100 個人。這份建議立意良善,雖然執行上有難度,但提醒了我們幼犬要與家人以外的人和狗維持足夠的接觸。另外,也需要刺激幼犬與各年齡層狗兒的認知,就算進入遲暮之年也是如此。刺激狗兒的認知可為他們的大腦帶來終生的正面效應,比如終身訓練(lifelong training)看起來與增加老化狗兒的專注時間有所關聯。
狗兒於我們的世界無處不在,在鄰里附近、在車上、在家中都見其蹤影。然而從一些重要的角度來看,我們常沒能真正注意狗兒,人常把狗兒看做生活的裝飾品,而沒有真正看到狗的天性,也沒有從他們的角度看世界。
要能給予狗兒更大的自由,關鍵在於瞭解他們感受這個世界方式,亦即對他們而言,世界看起來、聞起來、感覺起來、嚐起來、聽起來是什麼樣子。唯有先明白狗兒體驗世界的方式,才能瞭解人類環境如何令他們的福祉打了折扣,我們也才能找到補償之道。要做到這點,我們需要進入毛朋友的腦袋、心裡和感官才行,這就是本書希望能夠提...
作者序
受囚禁的狗兒
《就讓狗狗做自己》是一本實務指南,讓我們與狗兒以能夠提昇人與狗生活品質的方式相處,增加狗兒的自由,讓狗當狗。
牽繩象徵了我們與狗兒同伴之間的複雜關係,它讓我們與狗相連,各處牽繩一端。對於人類來說,牽繩代表與狗兒一塊兒進入外面的世界,給他們時間嗅聞、奔跑、玩耍、追逐、作樂、打滾、尿尿、大便、騎乘(humping),以及用其它方式表達自己。對於狗兒,牽繩可能代表以上事物,但也代表限制自由的枷鎖,因為牽繩是我們施加控制的方式。牽繩保證狗兒遵守我們的規則,只能在我們允許的時候去我們允許的地點,放下狗兒的牽繩意味著找到讓他們生活更自由的方式。
多數選擇與狗兒共享家與愛的人,都盡力為狗兒同伴提供美好的生活。我們問過好些人,想知道他們覺得對狗兒最重要的是什麼,最常聽到的兩個答案是:「我想讓狗可以好好當狗」、「希望我的狗可以快樂」,這兩項重點彼此有密切關係。大部分的人希望狗兒可以表現出狗的行為,以狗兒的標準獲得滿足,以及能夠「做自己」。這點很重要,因為我們常常要求寵物狗做一些不像狗的事情,忽略了他們的狗兒天性。比如說,我們要求狗兒在家連續獨坐數小時,要求他們在牽繩另一端慢慢走,而沒有讓他們這裡衝那裡跑,給他們自己決定什麼值得嗅聞或探索一番。我們還要求狗兒不要吠叫、不要追逐、不要騎乘、不要去聞其他狗兒的屁股。愛狗人會希望自己的狗兒快樂,狗兒若要快樂,就需要獲得身為狗的自由。自由越多,快樂越多。
狗兒同伴是被圈養的動物,他們的生理、情緒、社會需求幾乎完全仰賴人類。這並不代表狗兒在人類家庭就無法快樂,而是表示人類常常需要做出很多努力來確保狗兒同伴與家裡其他同伴能盡量保有自由生活。幸運的是,不論是實際放下牽繩,還是放下牽繩這樣的精神,對於所有參與其中的個體來說都是個有趣的經歷。
狗兒常被刻劃為人類大家庭當中逍遙自在、無憂無慮的成員。的確,「好狗命」(It’s a dog’s life)有時用以描述懶散享樂的日子,畢竟除了受過訓練的工作犬,我們的狗兒同伴做的事不外乎睡覺、發懶、吃飯、玩耍以及與朋友閒晃。還有比這更輕鬆的生活嗎?特別是一日數次的餐點都有人穩妥地送到面前?我們想告訴各位,居家狗兒的生活不見得都愜意有趣,身為人類的同伴,狗兒也必須做出一些重要妥協。為了適應人類環境與期望,狗兒必須犧牲掉一些「狗兒本性」(dogness)。縱使我們盡力提供好生活,但我們常在沒有意識到的狀況下要求狗活得像人,而非活得像狗。不過,為了讓狗兒當狗,甚至是鼓勵他們當狗,我們需要瞭解狗兒真正的自我,以及如何幫助他們在我們的世界表達狗兒本性。
保育生物學家蘇珊‧湯森(Susan Townsend)是馬克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學波德分校指導的最後一位博士生,她聽聞本書時曾告訴馬克,每次回家見到名為安琪的吉娃娃米克斯時,她都會問:「小囚犯你過得如何呀?」蘇珊的招呼語雖然是個友善的玩笑,但也反映了一個重要現實。
我們的同伴動物「受到囚禁」的方式並非像動物園裡被關在柵欄後的老虎或大猩猩那般,他們不像野生物種從自然棲息地被帶到籠裡或人工環境中違反其意願而囚禁。但從重要的角度來看,像安琪這樣的狗兒同伴也是受到囚禁的動物,而我們就是挾持他們的人。或許「受囚者與挾持者」(captives and captors)聽起來很誇張又太負面,畢竟人狗相處時光大部分都很美好,是一段雙方都相當愉快的跨物種關係。但請花一分鐘思考一下,寵物狗在人類家裡與人類主導的世界中要面對哪些限制。
另外,因為圈養(captivity)和自由(freedom)有多元涵義,這些字本身有批判的意味,且其意義或大家對它們的認知會因情境而不同,所以談到狗兒福祉時我們偏好使用剝奪(deprivation)與增強 (enhancement)這樣的詞。在這本實務指南中,我們會進一步探索這些概念,不過簡單來說,剝奪意味著不讓狗兒做一些他們有高度動機與驅動力去做的「符合天性」的事情;增強則是一種介入,可以提昇狗兒身為狗的自由。增強可以是我們提供的事物,比如說解下牽繩讓狗兒盡情奔跑狂衝,無需瞻前顧後。增強也可以是我們對狗兒的保護措施,比如使狗兒免於恐懼、疼痛、感官過載,以及協助避開他們不想要的撫摸與危險。
圈養的解藥就是自由,圈養與自由之間明顯會互相拉扯,狗兒就生活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區域內。雖然狗兒無可避免受到圈養,但在人類環境中仍可享受顯著的自由。
將狗兒帶回家這個決定有深遠的影響,不管是領養、購買或是以其它方法帶回狗兒,我們都開始需要為另一個生命的福祉負起責任。狗兒能體驗到多少自由,很大一部分掌握在我們手中,而且我們每日的行動也大致決定了狗兒是否能享受快樂而豐富的生活。沒錯,選擇與狗兒分享你的生活是一份甜蜜的責任。
正如書名所提,「解放狗兒」(unleashing your dog)的意義一來如字面所示,狗狗需要多一點不上牽繩的時光;另一方面是種比喻,代表我們要持續努力提昇狗兒感受到的自由,藉此釋放出他們的潛力,活出最豐富的一生。說到這裡,就讓我們解下牽繩,開始幫助我們深愛的狗兒獲得更好的生活。
受囚禁的狗兒
《就讓狗狗做自己》是一本實務指南,讓我們與狗兒以能夠提昇人與狗生活品質的方式相處,增加狗兒的自由,讓狗當狗。
牽繩象徵了我們與狗兒同伴之間的複雜關係,它讓我們與狗相連,各處牽繩一端。對於人類來說,牽繩代表與狗兒一塊兒進入外面的世界,給他們時間嗅聞、奔跑、玩耍、追逐、作樂、打滾、尿尿、大便、騎乘(humping),以及用其它方式表達自己。對於狗兒,牽繩可能代表以上事物,但也代表限制自由的枷鎖,因為牽繩是我們施加控制的方式。牽繩保證狗兒遵守我們的規則,只能在我們允許的時候去我們允許的地點,放...
目錄
關於作者
推薦序
引言:受到囚禁的狗兒
「受到囚禁」是什麼意思?
放下牽繩,自由更多
精通狗語
推己及狗
盡可能賦予狗兒最佳生活
自由實務指南:運用感官,增強知覺
嗅覺
讓狗兒嗅聞!
尿尿郵件的重要
讓他們滾滾
保護他們的氣味身份:避免狗香水和除臭劑
避免嗅覺過載
屁股:犬類關鍵通訊中心
打嗝、放屁和嘴巴氣息
味覺
讓他們吃義大利麵
味覺輔助嗅覺:狗兒的「第二鼻」
吃噁心的東西:野宴
永遠要提供新鮮的水
讓口水飛
為食物而努力的喜悅
以適合自家狗兒的方式提供食物
幫狗狗維持健康又勻稱的體態
啃咬的重要
觸覺
項圈與牽繩:控制和自由,該如何平衡
帶狗散步:從事活動、時光共享、權力拉扯
解放你的狗兒:給予充足的放繩時間
扶植狗兒的友誼
瞭解狗兒的摸摸喜好
表露情感:擁抱與舔舔
絕妙好鬚
狗兒喜歡眾樂樂
狗兒也需要獨樂樂
視覺
讓狗與狗的互動自然流暢
尾巴告訴我們的事
狗耳會「說話」
面對事實:表情很重要
狗狗在看你:非語言溝通與情緒商數
聽覺
吠叫與低吼:狗的語言
哀鳴與嗚咽:求救信號
兒語與狗兒
降低音量:保護狗兒的聽力
注意聲音恐懼症
狗兒需要的是你,不是廣播
遊戲:感官的萬花筒
狗兒如何玩遊戲
遊戲的重要
遊戲即獎勵:所有遊戲都是好遊戲
狗兒的狀態與未來
作者致謝
參考書目
關於作者
推薦序
引言:受到囚禁的狗兒
「受到囚禁」是什麼意思?
放下牽繩,自由更多
精通狗語
推己及狗
盡可能賦予狗兒最佳生活
自由實務指南:運用感官,增強知覺
嗅覺
讓狗兒嗅聞!
尿尿郵件的重要
讓他們滾滾
保護他們的氣味身份:避免狗香水和除臭劑
避免嗅覺過載
屁股:犬類關鍵通訊中心
打嗝、放屁和嘴巴氣息
味覺
讓他們吃義大利麵
味覺輔助嗅覺:狗兒的「第二鼻」
吃噁心的東西:野宴
永遠要提供新鮮的水
讓口水飛
為食物而努力的喜悅
以適合自家狗兒的方式提供食物
幫狗狗維持健康又勻稱的體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