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近二十年來,在我的區域社會史研究中,我一直比較注意華北地區,尤其是山西,因為那裏留下的資料太豐富,對我們來說簡直是座寶庫。
華北地區的資料多,原因之一是那裏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文明的發展沒有間斷。在那裏考察的時候,我經常發現鄉間的碑刻資料中動輒追述自己這裏的文化與「鳥生魚湯」(金庸小說《鹿鼎記》主角韋小寶提到堯舜禹湯時的用語)的關係,這一點是華南地區沒有的特點,因此我力主華北的研究要注意長時段的脈絡。原因之二是出於同樣的道理,對華北地區的研究長期關注周秦漢唐的歷史—其實對河南和陝西的研究也一樣,因為那個時期留下來的東西很豐富,至於宋以後的資料,特別是明清以降的資料,大家似乎不夠重視。就山西來說,明清時期的研究又多局限於晉商的研究,尤其集中於晉中票商的研究,這不僅遠遠不足以認識山西,也不足以深入瞭解晉商。原因之三是我們在對河南西北部和內蒙古地區進行考察和研究時發現,如果不很好地理解山西的歷史,也就不容易理解那些地區的歷史。
要瞭解山西以至華北,便無法迴避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的問題。提到這個問題,不僅學術界,而且華北的老百姓,都絕不陌生,真正屬於雅俗共賞、婦孺皆知的話題。事實上,即使是在歷史上,它也是個士紳和民眾都非常關注,並且努力做出許多能答的問題。因此,對於理解歷史上文化之共用與互動,這絕對是個很好的切入點。但是,此問題之所以真正引起我的興趣,是因為我在一般性地翻檢山西地方文獻的時候,發現對這個影響如此廣泛的事件,在民國以前各種版本的《洪洞縣志》中,竟隻字未提,只是在民國六年(1917)的版本中,才被記述下來。這究竟是個子虛烏有的神話呢,還是由於觀念的問題,以往的地方誌編纂者不屑於將其記錄下來?
類似的問題其實很多。在廣東的南雄珠璣巷移民傳說、客家的石壁村移民傳說、南方許多地方的南京珠璣巷(或別的地名)移民傳說以外,北方還有東北等地的山東小雲南移民傳說、山東棗林莊移民傳說等,這背後究竟反映的是怎樣一個歷史變遷的過程,的確值得深入探討。本來我希望將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作為研究的主體,兼及華北其他地區的移民傳說,但經過幾年的研究,發現這在一段有限的時間內,不過是一種奢望;即使是對洪洞大槐樹移民的研究,由於自稱移民後裔的人遍佈全國,即就相對集中的地區而言,也至少涉及除山西以外的河北、河南、陝西、山東、內蒙古的大片地區,除非像過去那樣做一種全景式的鳥瞰,並非在細緻的田野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否則完全無法完成。因此,這裏只好將研究範圍限制在洪洞大槐樹移民的問題上。即便如此,目前我們所做的工作就區域而言也不是均等的,有的地方細緻一些,有的地方粗疏一些,希望今後再不斷加以補充,這是需要向學界和所有讀者說明的,也需要大家給予諒解。
之所以是這種情況,也在於我所做的並非僅僅牽扯到傳說本身。傳說本身只是一個研究的切入點,或者說只是一種構建歷史的文本。我希望藉此更多地瞭解這背後的區域歷史變遷過程,再把這個過程放回到大歷史中去審視。因此,這個問題牽扯到歷史時期區域開發的問題、宗族的問題、信仰的問題、士紳的問題、族群的問題,特別是軍事制度的問題。我以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或者比較準確地理解這類傳說的產生和流佈。這也正體現了我思考的關於區域社會史或者歷史人類學的方法論意義,而這將在下面得到更充分的解說。
必須要說抱歉的是,關於洪洞大槐樹傳說與華北移民的研究曾列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雖然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礎,並有一些新的研究計劃,但後來還是發現以個人之微力,在三五年中做完這項工作是件不可能的事,因為如果要真正破解不同地方的人講述這個故事背後的真正原因,必須把握該地方的歷史脈絡。因此只好採取退項的辦法,而且自那以後再也沒有敢申請過國家基金項目。
的確,日前讀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邱源媛博士關於清代直隸霸州的旗人社會中「燕王掃北」和大槐樹傳說的研究1,首先想到的是,這些在清初帶地投充的旗人原來是什麼人?其次想到的是,在這些人中,這類故事何時開始流傳?要回答這類問題,必須回到霸州地方和那些旗人的歷史。對於目前的我來說,做數十個這樣的地方個案(每一個應該類似一篇博士論文的規模,分佈在北方不同省份),完全是一種奢望。
這本小冊子以發表在《歷史研究》上的《祖先記憶、家園象徵與族群歷史—山西洪洞大槐樹傳說解析》一文為主體,但在文中,也做出了一些我認為是相當重要的補充。後來發表在《華東師範大學學報》上的《從移民傳說到地域認同:明清國家的形成》一文,可以視為前文的延伸。這篇文章的主旨是,至今流傳的各地的移民傳說發端於明,傳佈於清,並不是偶然的,也不僅僅是王朝更迭之後傳統的以「狹鄉」之民填「寬鄉」舉措的結果。其大的背景是明清時期國家[或如歐立德(Mark Elliot)所說的「帝國」]的形成及其擴展,因此便必然牽扯到地域、族群、邊疆等複雜的情勢。最後一篇是十多年前為完成項目所寫的學術史梳理的一部分,有不少新的研究未能盡量補充進去,加以討論,甚以為憾。其附列於此,當對理解前文有所幫助。
時光荏苒。自拙文發表之後,陸續有許多相關大作問世,如劉德增的《大遷徙—尋找「大槐樹」與「小雲南」移民》(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 年)、陳世松等的《大移民—「湖廣填四川」故鄉記憶》(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 年)等,或鈎稽了大量民間文獻,或進行了許多田野調查,對我的啟發頗多。我依然相信,不同的地方講相同的故事,既有「人云亦云」所反映出來的相同的大背景,也有不同人群在具體生存環境下有著各自的利益訴求的原因。這是我們最需要花大氣力去瞭解的。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