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聽到「敦煌」一詞,我們自然會想起佛道經典寫本的藏品或佛教淨土樂園的壯觀洞窟壁畫。這本由段鵬匯集圖像的新圖錄現在於譚偉倫領導的一個重大項目下出版,提醒我們道教也存在於敦煌。不僅通過其經本,而且是在墓磚、洞窟壁畫以及帝國晚期地方道教廟宇與儀式之中。
圖錄的展示由魏晉時期的墓磚開始:當中神話或象徵性動物的形象已經構成了印度和中國元素的混合體。例如四靈(圖3-5)、三足烏(圖21)以及大象(圖6)。由北涼石塔上刻有北斗七星、八卦符號(圖25),乃至於在西魏佛教洞窟天花上那些最令人着迷的諸神彩繪圖像,也可以發現豐富的本土色彩:西王母馭鳳車(圖33)、被鼓圍繞的雷公(圖46)、風伯及雨師(圖37)、伏羲和女媧(圖41)。在北周時期洞窟的彩塑中有一塑像被視為「羽人」(圖51),那正是道教的仙真。
帝國晚期洞窟的特色是中國諸神的泥塑神像:文昌與藥王(圖63)、五嶽大帝(圖65)、十殿閻王(圖66-67)。其中特別是道教神明的圖像最饒有意趣,如斗姆(圖68)、真武(圖69)、南極仙翁(圖74)、無生老母(圖75)、王靈官(圖76、111)、雷公電母(圖81)、太上老君(圖83、95)、岳、趙、馬、溫四元帥(圖88)、護衛真武(圖89)、張天師(圖96、122 坐虎者)及呂洞賓(圖116)。
這裏還有相當值得關注的題記與文獻,尤其是在佛誕日進行的道教獻供及朝聖:如清光緒十五年(1889)《靈寶酬恩醮筵普福經壇榜》(圖108)、清光緒乾隆四十年(1775)武當山道人四月八朝山墨書題記(圖110)、清道光十七年(1837)嗣教弟子朝山墨書題記(圖119)、一幅瑰麗繪畫上留下的清乾隆元年(1736)「武當會建醮」墨書題記(圖125)。本書還有著名的三清宮(圖140-162)及其住觀道士王圓籙(圖134)的完整攝影。當中此道觀最富有趣味的壁畫是描繪着「老子一氣化三清」(圖152-153)。
如果以上物品多來自莫高窟,那本書在榆林窟還有一個伸延部分。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一個由雷聲普化天尊(圖218)統轄的長而低的矩形洞窟,當中供奉着風伯(圖221)、雨師(圖223)、電母(圖225)及雷公(圖227)。在一個形狀相似但有着更多豐富裝飾的洞窟,則聚焦於藥王孫思邈(圖238)。這些洞窟部分還含有道士在佛誕日所記載的題記,如一則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玄門弟子王澤宏」墨書的題記(圖240)。此外,當中也有一系列非常生動的畫作講述了全真傳統的故事(圖242-277),南極仙翁也被繪畫其中(圖269)。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一系列不幸支離破碎、來自東千佛洞第7 洞窟的明代道教神仙卷軸畫(圖331-335)。在東千佛洞第8 洞窟,還有道教元帥(圖345)、王靈官(圖346)及三官像(圖355)。最後,這裏還有蘑菇台王母宮(圖374-383)及老君廟(圖385-386)。
這個簡短的概述只是讓我們瞥見了近二千年來中國遠西地區地方宗教的豐富信息。它首先提醒我們,即使是在佛教佔主導地位的區域,道教亦佔一席位,並顯示其與地方及國家傳統有着密切的聯繫。我們要感謝段鵬將所有這些廣泛而缺乏研究的文獻匯集到一本書中,感謝譚偉倫支持這項研究,也感謝嗇色園黃大仙祠贊助本書出版。
勞格文
2021 年7 月26 日撰於瑞士莫倫
(此為勞格文教授序言中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