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港式中文語法研究》是《全球華語語法.香港卷》的繁體版。
《全球華語語法.香港卷》由北京商務印書館於2021年9月出版。總主編邢福義教授和副總主編汪國勝教授為該書撰寫了前言,詳細介紹了開展全球華語語法調查研究的來龍去脈。這項研究是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球華語語法研究》的組成部分,首次在中國的香港特區、澳門特區和台灣地區,及海外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北美的華人社區,進行較大規模的語法調查和研究。《全球華語語法.香港卷》是這項工作的成果之一。
香港中華書局總經理、總編輯侯明女士在瞭解了《全球華語語法.香港卷》的研究內容之後,決定出版本書的繁體版,向香港、澳門、台灣的讀者及海外華人中使用繁體字的讀者推介本書。本書的內容只涉及香港的有關情況,而香港使用的書面漢語變體通常稱為「港式中文」,所以本書更名為《港式中文語法研究》。
全球華語語法研究的香港組成員共七位。組長為田小琳教授(前香港嶺南大學),成員有石定栩教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鄧思穎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趙春利教授(暨南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馬毛朋博士(香港嶺南大學)、李斐博士(香港嶺南大學)、秦嘉麗女士(香港浸會大學)。
全書32 萬字,共八章。田小琳教授總負責,並與馬毛朋博士、李斐博士、秦嘉麗女士負責第一章至第四章;石定栩教授、趙春利教授負責第五章至第七章;鄧思穎教授負責第八章。自2011年啟動工作至2015年10月完成全書,歷時三年十個月。在工作過程中,小組多次召開工作會議,討論綱目和章節、章節內容、章節的銜接等。各章節完成後,由田小琳教授統稿定稿。其間得到邢福義教授和汪國勝教授的大力支持與悉心指導。
本書所描寫的語法現象屬於在香港社會流通的港式中文。港式中文是香港社區使用的一種中文書面語,可以視為通用中文在香港的社區變體。港式中文夾用粵語、英語語句及香港社區詞,也有一些文言語句,借用了部分粵語和英語的語法結構,還包括了硬譯形成的特殊句式。我們所調查所研究的,不是通用中文的語法特點,也不是粵語的語法特點,而是在香港流通較廣的港式中文的語法特點。在選擇語料時,我們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包括了報刊、雜誌、書籍及政府文件,行業文件等多種紙質材料,還有電子語料庫上的各種語料;題材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娛樂等各個方面。語料不受局限,找到的社區變體特點也就更為全面。
在分析研究語料時,我們運用了「普—方—古—外」 綜合分析的方法。香港的語言生活是多元化的,語言的接觸、方言的影響和語言政策的作用,三個因素都在起作用。具體地說,由於歷史的原因,英語長期佔有重要的位置,自然會對漢語產生影響。香港地處方言區,約九成人的方言是粵語,粵語對於書面語體無疑會產生較大影響。在香港回歸祖國之後,特區政府推行「兩文三語」 的政策,中文和英文都是正式語文;普通話、粵語、英語都在社會上流通。這種多元化、寬鬆的語言政策符合香港語言生活的實際,也是書面語體形成港式中文的重要因素。所以。運用這種「普— 方— 古— 外」綜合分析的方法,能夠比較全面地觀察語言現象,有效地解決問題,得出一些比較有說服力的結論。全書的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概論(第一章),詞法部分(第二、三、四章),句法部分(第五、六章),篇章部分(第七章)。從語素、構詞、詞彙、短語、句子到篇章,照顧到了由小到大的語法單位,並且最後還討論了粵語語法對港式中文的影響(第八章)。由目錄的細目看,我們對港式中文的語法系統進行了詳盡的描寫,做了比較全面的討論,基本概括出了港式中文語法的主要特徵。當然,這方面的研究還只是開頭,希望今後有更深入的研究。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認為港式中文是香港社會流通的地區中文變體,使用群體人數眾多,體現了地方文化特色。另一方面,港式中文與全國、全世界通用的中文有不少差別,有些差別比較明顯,有些則比較隱蔽,有些差異不難被其他地方的讀者理解,有些則會形成誤讀、誤判,甚至造成預想不到的後果。對這些差別作出詳盡的描述和分析,可以幫助香港人瞭解港式中文和通用中文的異同,更好地與其他地方的中國人和華人進行交流。這也是全球華語語法調查研究的初衷之一。
最後,在本書付梓之際,我們衷心感謝邢福義教授、汪國勝教授,邀請並帶領我們參加全球華語語法研究的項目,令研究成果成書;衷心感謝北京商務印書館支持在香港出版繁體版。衷心感謝香港中華書局總經理、總編輯侯明女士的精心策劃,使本書在香港順利出版。感謝責任編輯楊安琪小姐、美術設計高林付出的辛勞。
希望讀者給予批評指正。
田小琳
2022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