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電視台姚仁祿總監,秉承佛心師志,以守護大眾健康為使命,開闢「健康有約」節目,邀請醫界良醫現身說法。由於大愛同仁很用心地拍攝醫療科技畫面,敘述也相當口語化,加上涵蓋內容很廣,人體的各個系統疾病皆包括在內,因此,造成相當好的收視率之外,觀眾迴響極佳。如今,再整理「健康有約」的訪談內容,編輯成冊,讓讀者隨時可以翻閱,值得讚嘆。
本書共分兩冊、十三篇,不但包括常見的疾病,如心、腦血管、腸胃、呼吸、泌尿系統等,還有國人常見的癌症如肝癌、鼻咽癌、口腔癌、胃癌、大腸癌及淋巴癌等,甚至癌症末期照護——即在心蓮病房內的專業照護——也有著墨。連目前風行的減重、有氧運動也包含在內。
本書最精采的部分是,每一疾病皆由實際的病例、真人真事地詳實描述,透過人物的舖陳,讀者可以輕鬆地認識疾病,如中年人熟悉的知名人物孫運璿資政,因為腦中風,致如日中天的事業戛然而止。另外,透過音樂家李泰祥,帶讀者認識巴金森氏病,及明確診斷巴金森的退化程度與位置的方法。還有,經濟又準確的檢查媒介─核醫藥物TRODAT-1如何而來,及植入晶片的深度腦刺激手術、移植多巴胺神經細胞的積極療法等,以我這個在腦神經外科執業超過二十年,尤其,對巴金森氏症病患診治超過萬人,植入晶片超過六十人的專業人而言,本書的確可說深入淺出,使大眾了解尖端的醫療資訊。
知名人士現身說法,固然可以引人注意,但平常百姓人家的經驗,也是直指人心,提醒讀者不要忽略影響健康的警訊,同時藉由案例,闡述家人支持的力量,及慈濟醫療志業的以人為本。其中一個例子特別讓我感動。
臺東縣關山鎮賣冰的洪樹城,只是免疫力差,致小傷口感染鏈球菌,發燒之後陷入昏迷,從關山慈濟醫院後送至花蓮慈濟醫院急診,由腸胃內科接手,在加護病房四十五天,轉入普通病房後,與整形外科、神經內科、復健科聯手照顧三個月,雖成植物人,但無人放棄,後來終於醒來。
在醫病關係方面,慈濟醫師的「愛問話」,屢屢成為拔除病苦的關鍵,例如呼吸治療科楊治國主任,依其經驗,百分之八十五的氣喘病人,可以用問診找出真正的原因,也因此,從事洗染業的李文成,得能找出乾洗衣物的化學劑是隱形殺手。還有,賴寧生主任本於「這個病人的問題,我一定幫他解決」的想法,讓己經中風的紅斑性狼瘡患者,可以再度揉出麵糰;也不厭其煩地幫助類天庖瘡患者,解決口腔潰爛,連講話及嚥口水都痛的病苦。
而全方位的報導,也是《健康有約》的特色。在「風濕性心臟病手術」單元,讀者可以了解「心病」醫療模式,包括置換瓣膜、免開刀的心導管手術等心臟內外科療法;「運動救心」深入報導了心臟科與復健科研究運動療法,開立運動處方,增強心臟病患者心肺功能的重要性;另外也介紹了全天候的救心小組及冠心病共同照護中心,如何不捨日夜地守護病患。
除醫德、醫術之外,《健康有約》更讓讀者認識了許多輔佐醫療的新儀器,例如「光子刀殲滅鼻咽癌」一文,教書的葉老師,耳朵出現些許不適症狀,反覆求醫,卻找不到病因,甚至被誤診為高血壓,幸有耳鼻喉科陳培榕主任細心診斷出第一期鼻咽癌,在精準的光子刀治療之下,已完全康復。還有,毫無症狀的黃素鄉為安撫胃痛的女兒,「示範」做胃鏡檢查,竟然發現胃癌,得以及早治療。其他,例如陽壓呼吸器改善睡眠品質,讓經常神智不清不敢開車的蘇進東,得以悠遊自在。而關節鏡手術,有如醫師手指的延伸,不用打開關節,即能完成重建十字韌帶手術,也同步留下電子病歷,令人激賞。
疾病,不全然是悲劇的結果,透過醫療團隊的合作,在《健康有約》書中,經常看見希望。例如膽道閉鎖的小兒,接受媽媽活肝,生命得以延續。尿失禁患者,用小腸做成的人工膀胱,重拾尊嚴。首創肉毒桿菌治療排尿障礙,改善生活品質。骨骼銀行、少見的變形腳─馬蹄足,及于載九主任研發的人工髖關節,讓行不得也的病患邁開大步。而骨髓移植,及棄物變寶物的臍帶血,都是希望的燈塔。
從影像、語言變成文字,《健康有約》成為健康寶典。我們可以預見,讀者因此擁有照顧自己、家人及朋友健康的常識,未嘗不是厚植國力的根本;如今,欣見《健康有約》付梓,感恩之外,也祝福「天下」讀者都有滿滿「大愛」。
(本序文作者,林欣榮為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