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給總是聽到「加油!」的你────
我們都得了必須努力的病,
讀好大學、工作卓越、追求財富…
難道這一生都將如此美麗而脆弱的存在著?
「幸福」不是等到賺更多錢,生活安定下來的時候;
也不是貸款都還完,可以換車的時候;
更不是孩子們都大了,也找到穩定工作的時候,
而是現在,這個瞬間,就是你最幸福的時候。
哲學家艾倫‧迪‧波頓(Alain de Botton)說道:「沒錢是某人選擇將自己的氣力投注在別的活動。過程中雖然無法獲得金錢,但他一定能從別的地方開始變得富有。」
● 不再叫你拼命往前邁進,而是教你如何停下來,找尋隱藏在身邊的美好。
● 和拚命努力相比,去發現自己好的一面,再予以培養的態度讓人輕鬆許多。就算不去否定現在的自己,也可以活得很好。
● 把人生問題放在背後,放空自我,一口氣跳進和以往不同價值觀的世界,重新定義真正的「幸福」。
● 人生不會因為活得慢一點,而走向絕境,反而能引領你銜接上幸福小徑。
──本書內容──
因為不曾成為過什麼,所以才具備任何可能性;
因為不曾握住過什麼,所以才擁有更多夢想。
不做什麼,比一直努力做什麼更難,
不停下來,你永遠發現不了人生真正的美好,
為了體驗活著的實感,務必先放下「自己必須成為什麼」的包袱。
若你常常覺得…
▼不管多熱心工作、多努力休息、買了什麼東西,依舊幸福不起來
▼為生活努力打拚,總是疲憊不堪
▼擔心不夠努力就會被淘汰
▼對為什麼要一直「更努力一點」感到茫然
別以為讀一堆理財書、勵志書就能迅速一飛沖天。
不要再那麼努力了,試著活得慢一點吧!
請把過去那些引以為苦的人生難題放在生命的背後。
唯有從「不前進就無法幸福」的焦躁感中脫身,
我們才能從原點重新自我審視,享受人生。
作者簡介:
丁稀在
韓國療癒系人氣作家。
偶爾會有光看她名字以為是男性,讀了文章之後大吃一驚的讀者。丁稀在是一位女性,這是她那最喜歡種樹和書法,最討厭農藥和謊言的鄉下父親取的名字。
「稀在」的字面意思,是「珍稀的存在」的意思,但因為省略了主詞,不知道什麼東西才是珍稀的,留下了模稜兩可的神祕感。不過,父親應該有著要阻止食物稀少狀況的深意,所以選擇了「禾」部的「稀」字。不知道是否因為這樣,從小她都不愁沒飯吃,這真是一件值得感謝的事。
大學攻讀文學,從印度和西藏開始,到世界各處旅行過後,開始了全職寫作的生活。目前著作有《地球的大人,遇見小王子》、《在都市生活、去愛和學習》、《我在那裡學習如何去愛》、《為你祝禱》、《吸引世界的智慧國度──西藏的故事》、《懂得分享的幸福之人──李泰碩》,以及圖畫書文稿《救救牙刷人!》、《小心餅乾魔女!》等。
章節試閱
太努力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不加油的權利
小時候,大人們如果在新聞或廣播中聽到戰勝人生的故事,總會再轉述一次給我聽。這些故事情節都差不了多少────白天在工廠工作,晚上讀夜校,考進了一流大學,然後通過高考;或者借宿在三溫暖,三餐就地解決,還要包辦清掃和各種雜務的年輕女孩,最後考進國立大學等等。祕訣是晝耕夜讀,還有積極的上進心。
一九九六年出版《讀書最簡單》的張承守先生,就是這種戰勝人生的代表人物。他十幾歲時喪父,因為家境困苦,只能放棄就讀大學,因而在高中時期非常徬徨。高中畢業後,為了幫助母親維持家計並供弟弟讀書,總是不眠不休地努力工作,開計程車、送瓦斯、收餐廳換洗毛巾、開挖土機、當遊樂場售票人員、工地工人等,做過各式各樣辛苦的工作。儘管如此,他還是沒有拋下書本,最後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首爾大學人文系所。他波瀾萬丈的人生,和成功的經歷,迅速引起眾人的關注。
「我到二十五歲前做過的所有工作中,讀書是最有趣的。」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比起為了生存而勞動,能夠朝夢想前進是一件更幸福的事。然而,「讀書最簡單」這個宣言,在IMF金融危機來臨前,消費主義的最後一個高峰期,絕妙地抓住了人們渴望刺激的心理。早在「媽媽有個朋友的小孩很優秀…」這些話之前,像這樣典型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故事,就被許多為人父母拿來對孩子們說教了。
跟我同齡的人當中,大概有很多人都曾經被嘮叨個不停,尤其是看起來上不了大學的我。大人們和我分享成功的案例,我至少還可以把它當成善意的舉動,但他們最後總是要加上那麼一句,讓我覺得厭煩無比。
「跟他們比起來,妳根本就是被寵壞了。妳有飯吃,還有書念呢!」大人們似乎著急所有人都不夠努力似的,然後用令人不快且責備的語句來表達他們的擔心,但其實他們只是在說「要更努力一點」而已,結論就這麼簡單:「妳的環境比那些人好多了,如果沒有比他們更傑出的話,就很不像話了。」
像這般傳奇的人物至今不曾間斷,一直刺激著那些平凡人的心理,他們出書的重點就是:「連我都做得到,你也做得到!不要放棄,再努力看看。」這句話並沒有錯,每個人都是可造之材;但在個人的成功經驗裡,也有被忽略的部分,若說成敗的關鍵只在於個人的意志和毅力,萬一專長、能力與機運不相配合,還有可能成功嗎?
這種必須奮發向上,或是努力過活的概念,並不是只有我個人從小被灌輸。我們每個人都非常努力地過著生活,如果在鄉下出了一個國立大學的學生,村子的入口就會掛上慶祝的布條,那家的父母也會在辛苦務農的時候背著鄰居暗自欣喜。要是有學生通過司法考試也是這樣,賺很多錢,回到故鄉出錢改建房舍,那家的父母就會得到整個村子的欣羨。這個社會都得了必須努力向上的病,輿論經常是從底層開始,挖掘社會上成功人士的神話之後,再散佈出去。眾人被這些故事感動之餘,便會開始鞭策自己,或是訓誡孩子,從這兩者之中選擇一種方式學以致用。不過,這些都是草莽之中人才輩出的久遠年代的事了。
人們只要聽到成功的故事,便會認為那是屬於少數特別幸運的人才能達到的,同時,心裡也會覺得有點不是滋味。因為那些人的環境通常都比自己更惡劣,甚至糟到谷底。但即便如此,成功的神話成了一種集體催眠,甚至掌握了個人的內心。要隨時提高警覺,如果稍微鬆懈了,就會被不安所包圍,擔心自己會被其他想當上成功故事主角的人擠開。
不用說也知道,這樣的人生非常疲憊。為了那針尖般大小的可能,用盡所有氣力,一直緊張地過日子,這種情況就叫做「自我剝削」。有一本書把自我剝削這個詞描寫得淋漓盡致,那是在德國活躍的哲學家、韓炳喆教授所寫的《疲勞社會》。他在序中這樣寫道:
這本書的主題是成果社會的主體在自我剝削,身為加害者的同時,我們也是被害者。自我剝削是新自由主義式的資本主義的基本原理,比搾取他人更有效率,也能得到更多成果。因為這種剝削是在自由的情況下進行的,所以人們直到完全崩潰為止,都會一直自發性地自我搾取。
既有的社會科學明確地區分出剝削者、被剝削者,有產階級和勞動階級,所以敵我的界線也非常明顯。有產階級是為了自我利益而剝削他人的勞動力,以累積龐大利潤的人;而勞動階級則是被害者。但隨著喬治‧巴代伊(Georges Bataille)與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等法國現代哲學家的活躍,這種界線開始消逝。如果說馬克思主義注重的是生產力和生產手段之間的矛盾,那麼,他們便是把焦點放在消費上面。以勞動做為換取金錢的代價,使得擁有消費力的人們,自以為透過消費享有了自由,其實是被資本主義給馴化了。一旦被永無止盡的消費欲望纏上,就只會落得自我喪失的下場。因為金錢是有限的,而被稱為欲望的商品卻是無窮的。
韓炳喆教授將上一代哲學家們的成果結合起來,利用「自我剝削」和「疲勞社會」等名詞,對蔓延憂鬱症的現代社會進行診斷。我是搾取自己的人,沒有人強迫我,必須持續加油才行,不可以不去做自己做得到的事……。雖然有辦法抵抗外來的壓力,但自發性的服從是沒辦法抵抗的,甚至無法察覺到自己正在服從。所以這樣更可怕,「會變得更好」的可能,已經成為道德上必須背負的任務。就算人生充滿可能性,如果沒有努力地生活,就是對自己失禮,也是對其他正在變好的人們無禮。
如此屹立不搖的自我剝削,讓現代人總是被憂鬱症、恐慌症和經神疾病等纏身。力求上進和放鬆之間存在著許多紛擾,而總是能夠予以抵抗的強悍之人,其實沒有那麼多。為此,社會所需要支出的費用也逐年增加。根據某項統計,西方社會正被各種精神疾病所擾,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會得到憂鬱症。要是再這樣下去,憂鬱症很快也會成為我們社會的「國民疾病」。
現在是必須要向自我剝削神話提出質疑的時候了。「我有必要付出這些代價去努力嗎?我的努力會有回報嗎?」要舉自我剝削的例子很容易,我就認識一個想要讓工作順利進行,卻累到腰快要斷掉的人。不好意思,這個人就是我。那是我在去年夏天,為安東尼.聖修伯里(Antoine Saint-Exupéry)受到全世界喜愛的名著《小王子》,編寫評論時的事。
《小王子》是受到許多人喜愛的書,因為是從小就非常喜歡的作者,比起其他工作更讓我感到壓力,而且工作行程也很緊迫。我想至少不能拖累原著,也絕對不能讓出版社的出版計劃出任何差池,這些念頭似乎原封不動地在我身上以壓力的形式出現了。當我交出稿件,從椅子上站起來的瞬間,就發出一聲「啊!」的驚呼,然後又跌坐了回去。總是坐著工作的人經常會有腰椎間盤突出的問題,我的腰傷又惡化了。因為被緊迫的行程追趕,又太過努力工作,終究傷了身體。埋頭努力,沉溺在自我剝削的結果,就是得花好幾個月做痛苦的治療和復健,還付了一筆為數不小的醫療費用。
現在我也懂了。
在事情發生之前過度緊張,或者不能忍受自己不努力的話,就只會一敗塗地而已。如果因為太渴望成功,而忘記最基本的道理,就會像水中撈月。適當的進取心,可以讓個人和社會都朝更好的方向發展,但慢性的奮發意念經常會帶領我們走向莫名的未來。
從這點看來,《慢活》一書所介紹的「不加油運動」則是一個新鮮又爽快的嘗試。引領這個風潮的,是日本岩手縣前知事增田寬也先生。
二〇〇一年初,增田寬也知事在報紙上刊登了「不加油宣言」。二十一世紀才剛剛到來的冬日早晨,日本人攤開了報紙,廣告標語斗大地寫著:「我們不要再那麼努力了。」、「試著活得慢一點吧。」我好奇日本人的反應?
「這人瘋了,只是想要引人注意吧。」、「我們不就是因為很努力才走到這裡的嗎?」、「沒錯,我們真的跑太快了。」各式各樣的反應都有。如果我看到那則廣告,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把它剪下來放在相框裡。我還沒有能力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只要在我們家成立「不加油運動分部」就很滿足了。
家中不需要隨時保持整潔,就算要讀的書堆積如山也沒關係,感謝我所擁有的一切,不管想要變得多完美,都不會忘記自己不過是個擁有很多弱點的人類,不可以過度努力,只為了得到他人的讚許……沒錯,從某方面來說,為了得到別人的讚許而拼命努力,也是欲望的一種。欲望總是讓人精疲力竭啊。
我們特別常用「Fighting!」之類的口號,「Fighting!」雖然也是一種激勵的話語,但總會給人一種必須奮然起身向前奔跑的激烈感覺,日文裡有「頑張れ!」、中文則是「加油!」,從這些口號在日常對話中經常被使用來看,不知不覺,我們已把那些想要以自己步調慢慢生活的人趕到了角落。
奮發的意識形態,就是將緩慢視為失敗、淘汰,把努力之外的觀念,當成沒有效率的絆腳石和藉口。即使是樂意變得健康和奮發向上的我,也無法擺脫這種意識型態。
在《慢活》這本書中,寫到了患有腦性麻痺的詩人福田稔的故事。這位詩人平常似乎經常聽到「請打起精神」、「一定可以克服的」之類的話,他不懂人們為什麼非得要身體不便的他打起精神、非得加油不可。
「我想要當一個懶鬼,想要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請不要管我。但,就算我很怠惰,那也不是針對自己,而是對整個社會怠惰。」福田稔這樣說。
我也想要像這位詩人一樣,跳脫所謂奮發向上的精神。奮發、克服等字眼聽起來就好像在否定現在的我。和拚命努力相比,去發現自己好的一面,再予以培養的態度讓人覺得輕鬆許多。就算不去否定現在的自己,仍然也可以活得很好。與其對那些被現實問題弄得心加交瘁的人說:「加油」、「打起精神」,倒不如說聲「稍微休息一下吧」、「吃完飯再做」要來得更貼近人心。
我最近正在讀福田稔的一首詩,叫做「不用加油這件事」,是我很久以前抄下的。這首詩在網路上已廣為流傳,特別對決心要執行「不加油運動」的我來說,是一首非常好的詩。
不用加油,很開心。
不用加油,很愉快。
不用加油,就是刻畫自己的時間。
不用加油,很幸福。
不用加油,對身體很好。
不用加油,對心也很好。
不用加油,很健康。
不用加油,就不用爭鬥。
不用加油,很環保。
不用加油,不會傷害任何人。
不用加油,是真正的「和平」。
不用加油,繼續去愛這個地球。
宇宙,不用加油。
我,不用加油。
太努力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不加油的權利
小時候,大人們如果在新聞或廣播中聽到戰勝人生的故事,總會再轉述一次給我聽。這些故事情節都差不了多少────白天在工廠工作,晚上讀夜校,考進了一流大學,然後通過高考;或者借宿在三溫暖,三餐就地解決,還要包辦清掃和各種雜務的年輕女孩,最後考進國立大學等等。祕訣是晝耕夜讀,還有積極的上進心。
一九九六年出版《讀書最簡單》的張承守先生,就是這種戰勝人生的代表人物。他十幾歲時喪父,因為家境困苦,只能放棄就讀大學,因而在高中時期非常徬徨。高中畢業後,為了幫助母親維持...
作者序
別擔心,世界依然照常運轉。
說不定我應該最先寫這本書才對。因為我在什麼都不做的時間裡,比任何人都有更多話想說。
幾年前的冬天,我離開了居住的城市,在沒有手機、也沒有網路的鄉下度過了一段時日。去那裡的理由好像是為了做些什麼,像是寫出一本讓世人震驚的書,或者擺脫欲望、成為自由之人什麼的;但實際上,除了在那裡過冬,享受春天之餘,我什麼事都沒有做。不,其實我做了很多,但如果是指重視實質的成就,那我就真的什麼也沒做了。
那時候,每天三餐定時吃飯,吃飽就在積滿落葉的小徑上散步,透過身體感受一月的風和二月的風有何不同,觀察凍得硬梆梆的土地在何時會開始融化。除了散步之外,每天運動一個小時,然後就開始讀書。在沒有網路和電話的山中,唯一支持我的就是書本了。文字映入我眼簾的速度,就像墨跡染上宣紙般緩慢散開,但內容卻滲入心中。雖然每天都感到非常孤寂,但乾淨的空氣、定時定量的三餐和運動,讓我迅速恢復了健康。儘管如此,內心仍覺得非常焦躁,好像什麼事都沒有做。某天,我正走在櫟樹落葉如絨毯般的森林小徑中,不知不覺竟脫口而出:「啊,好像太早退休了。」
這段告白,一半是感嘆著平穩生活的幽靜,另一半則參雜著對現實的不安。仔細一想,不只那個時候,我也輕忽了無數個似乎「太早退休了」的日子。年輕時彷彿什麼都沒做的日子,其實正經歷著自己看不見的浴血之戰。世界每天向我揮動著拳頭,甚至直擊我的下巴。原來生活是一場和沒有臉孔的怪物奮鬥、不向體制屈服的戰爭。到了夜晚,就好像被誰盡情地胡亂掄捶一番,身體和心靈都承受著痛苦,雖然感到悲憤,卻還未到徹底絕望的地步。經歷了那些日子的我,有好多話想跟大家說。
回頭一看,正是因為度過了那些似乎什麼都沒做的日子,才能有現在的我。因為有那段因似乎太早退休而暗自氣餒的時間,才可以像現在這樣以寫作過活。如果沒有經歷那些徹底無為的時日,就無法得到領悟和自在,說不定現在還在害怕被這社會放出來的看門狗反咬一口,而過著不斷被追逐的庸碌生活。
正因為我不曾成為過什麼,所以才具備任何可能性;手中不曾握住過什麼,所以可以擁有更多夢想。因為曾對著朝晨森林中結滿露珠的蜘蛛網發出感嘆,我在退休以後,對於讚嘆和分享這世界的美麗便不會遲疑。與其嘆息一事無成,不如堂堂正正地宣言:「我正聽著另外一種鼓聲。」
「什麼都不做的權利」是指擺脫與自身價值觀相悖的信念和社會成見,進而解放自我的權利。正是這種無為的時間,才能培養出在成就至上的人生中,堅持下去的從容和創意。
身為中國相當具代表性的學者,並曾獲四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王蒙,早在十四歲時就成為投身革命的風雲人物,卻因為一篇短篇小說被烙上右派的印記;二十九歲開始,被流放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長達十六年。在人生中最黃金的年紀──二十九歲到四十五歲,以現在的社會角度來看,他的人生幾乎算是「荒廢」了。王蒙是如何度過那段時間的呢?他學習維吾爾語,和邊疆牧民一同吃睡、工作,直到四十五歲才得以復權重回北京。由此可知,他最傑出的作品全集中在四十代中期之後並非偶然。
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在瓦爾登湖(Walden Pond)湖畔生活十年之後,才開始撰寫其不朽名作《湖濱散記》。在康科德森林度過的那兩年兩個月,不管是在書出版前、或者之後終其一生,對於梭羅而言,都是彌足珍貴的心靈財產。身為十九世紀中期最重要的書籍之一,《湖濱散記》正多虧了這些在普世眼光之下彷彿什麼都沒做的日子,才得以出現在這世上。
正是在這個欲求(Must Have Item)逐漸增加的世道,才需要什麼都不做、或是只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權利。「不去追逐時代潮流就會落伍」,如果你沒有勇氣面對資本主義挑唆的信念,就只能繼續不安、焦慮、不滿,忍受折磨活下去。正因為我們背負著許多義務,所以才要有膽識去享有「什麼都不做的權利」。如同和梭羅同一時代的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所言:「只需知道我們如何活下去。」那麼,現代社會也並不是那麼糟糕。
什麼都不做的人生並不代表有氣無力、怠惰地活著。就像日本詩人福田稔說的:「就算怠惰,也是對社會所強求的價值怠惰,而不是自我放縱。」
所謂一事無成的日子並不存在,雖然每天都過得日復一日,但實際上正緩緩地朝向某個目標前進。世上沒有所謂茫然浪費的時間,一切只是人類致命性的弱點────焦慮與欲望,讓我們渾然不覺。
即使知道人生要往前進,但有時仍會不免追求矛盾的事物。想要安定,卻也不想放過挑戰與冒險,因為它們能給我們活著的實感。想要擁有一切,也想體會樸實單純生活所帶來的愉悅。即使現在抱持著正面的態度,但看到比自己更認真帥氣活著的人,就會覺得定位消失了,而開始焦躁起來。
在此想對大家說的話非常簡單:「沒關係,怎麼樣天都不會塌下來的,放手吧。」
隨著年齡增長,發現果真如此。就算放掉了我們小心翼翼維護、唯恐失去它人生就會完蛋的東西,世界依然運轉,我們仍舊是自己。把寶貴人生奉獻給工作、兒女、老後、購物、理財、自我提升的你,依然孤單又疲憊。
這本書除了寫到「不做的權利」,也同樣提到了「分享的權利」。我並非刻意書寫,但從開始寫作的某一刻起,關於「做的權利」便自然而然地傾瀉而出。為了能從主流成就的價值中解放,斷然拒絕雖然很重要,但開始嘗試直到目前為止一直壓抑的事也非常重要。
仔細檢視書中出現的許多權利,就會發現自己是習慣怎麼活下去的。寫下我不認同的義務非常痛快,而寫出真心想要和讀者分享的權利也極為入神。不曾省思真正想做事情的人,是沒有辦法去了解他人的。在這廣闊的宇宙中,未曾煩惱過自我定位的人,對於他人所處的困境和急迫的心情也很難感同身受。超越身為人類的範疇,真切去感受一棵樹、一隻小鳥所承受的傷痛,就像是自己的痛楚一般。
如果不曾度過無為的時間,那麼,你將不懂得等待的方法。所有事情都有時機,我們只能把握當下的每個瞬間,以誠摯的心情活下去。早上「不算什麼的小事」,可能是晚上「大事件」的契機。讓我們感受活著的珍貴,是在我們能夠放下自己必須成為什麼、或必須做些什麼的念頭之時來臨。這本書寫的便是那些你早已遺忘的珍貴瞬間。
別擔心,世界依然照常運轉。
說不定我應該最先寫這本書才對。因為我在什麼都不做的時間裡,比任何人都有更多話想說。
幾年前的冬天,我離開了居住的城市,在沒有手機、也沒有網路的鄉下度過了一段時日。去那裡的理由好像是為了做些什麼,像是寫出一本讓世人震驚的書,或者擺脫欲望、成為自由之人什麼的;但實際上,除了在那裡過冬,享受春天之餘,我什麼事都沒有做。不,其實我做了很多,但如果是指重視實質的成就,那我就真的什麼也沒做了。
那時候,每天三餐定時吃飯,吃飽就在積滿落葉的小徑上散步,透過身體感受一月的風和二月的風...
目錄
0 1 我想活得像自己一點
為何我們不能心安理得地停下來?──徹底休息的權利
「你辦得到」這句話之所以可怕的原因──不追求滿分的權利
不停下來就絕對無法發現的寶物──在關鍵時刻停下來的權利
和欲望的拉鋸──不被欲望牽制的權利
偶爾也要厚著臉皮耍賴──不被年齡限制的權利
請愛我的全部──不竭盡心力討好他人的權利
隨心所欲度過一天──徹底享受自由的權利
不畏懼未來的理由──不買保險的權利
找回人生樂趣的方法01「還不錯,這樣就好。」
02 為什麼總是生氣呢?
太努力是問題的癥結所在──不加油的權利
不買新產品的自由──不追求「智慧」的權利
為什麼一定要從錯誤中學習──犯錯的權利
沒錯,我很羨慕你──對自己感到灰心的瞬間,爽快接受的權利
偶爾也有不想說出自己心情的時候──不善於交際的權利
拜託!不要讓我對工作不安──要求職場道義的權利
學校沒有教的幸福技能──選擇不便利生活的權利
這世上沒有全然無益的事──堅持到底的權利
找回人生樂趣的方法02 絕對不抱怨「膩了」
03 從現在起別再督促別人說「你辦得到」了!
當覺得「活著真無趣……」時──感到無聊的權利
不論買了什麼,還是會寂寞──拒絕廣告的權利
到死為止都讀不完的名著──不被經典書籍牽制的權利
和「昨天的我」瀟灑道別──慵懶散步的權利
所有的事情都有一體兩面──陳述不同想法的權利
就算所有人都勸阻──做不會賺錢的事的權利
儘管不是1月1日,無論何時都可以開始──擁有專屬於自己日曆的權利
找回人生樂趣的方法03 「不要總是拼命想要做到最好」
0 4幸福的新發現
直到不論什麼事都想真心去做的時候──什麼都不做的權利
陪伴你度過孤寂而艱苦的每一天,有著魔法般的力量──作夢的權利
因過度自信而搞砸的事──不想太多的權利
無法事事順心必然有其道理──不氣餒的權利
吃一點虧,讓人生更美好──明明知道也傻傻被騙的權利
想學習的時候,就無所求地學習──無時無刻學習的權利
為自己寫下一封遺書──有尊嚴地度過最後時刻的權利
找回人生樂趣的方法04 現在這個瞬間,就是最幸福的時候
後記
0 1 我想活得像自己一點
為何我們不能心安理得地停下來?──徹底休息的權利
「你辦得到」這句話之所以可怕的原因──不追求滿分的權利
不停下來就絕對無法發現的寶物──在關鍵時刻停下來的權利
和欲望的拉鋸──不被欲望牽制的權利
偶爾也要厚著臉皮耍賴──不被年齡限制的權利
請愛我的全部──不竭盡心力討好他人的權利
隨心所欲度過一天──徹底享受自由的權利
不畏懼未來的理由──不買保險的權利
找回人生樂趣的方法01「還不錯,這樣就好。」
02 為什麼總是生氣呢?
太努力是問題的癥結所在──不加油的權利
不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