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聶汎勳 《聶的嗜酒美學》作者/國賓A CUT侍酒師
除了黑色火藥粉末之外,大概沒有其他粉末可以比咖啡粉,能在人類文化活動上佔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據說巴爾札克(Balzac)一天要飲四十杯黑咖啡,我不禁幻想著他筆下數百萬的文字墨水是否正是從大腦淬練黝黑的咖啡水而來。更遑論巴黎咖啡館所餵養的沙特,西蒙波娃,海明威,畢卡索等眾多的文學家與藝術家……
比起葡萄酒,咖啡總是更能貼近人群(沒有酒精)。而咖啡職人與葡萄酒農相同,總有著許多的偏執與愛。但是,一如咖啡我們帶著微微酸苦的人生裡已經有太多的偏執,所以我想,在啜飲咖啡前,偏執就還給咖啡師,讓我能把咖啡的愛吞下肚……
推薦序二
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韓懷宗《精品咖啡學》作者/前聯合報資深編譯
咖啡香很迷人,但以咖啡為業,未必浪漫,每天有人倒店出清,也有人開店迎賓。這是個工時冗長,利潤微薄的行業,但為何有人,情到深處無怨尤,爭相投入?
雖說咖啡夢碎,被迫出局者眾,但以咖啡為志業,玩香弄味的成功職人,大有人在。《咖啡職人的愛與偏執》是由店老板、咖啡師、烘豆師、咖啡農和咖啡機維修師,串成的30篇小傳,敘述困知勉行,化逆境為順境的故事,值得圈內或圈外人士細品。
最讓我驚喜的是,作者譚聿芯親自採訪美國精緻日曬豆出口公司Ninety Plus創辦人Joseph Brodsky,詳述他如何從足球大夢醒來,浪跡非洲追獅子,初嘗衣索匹亞日曬哈拉的莓果奇香,一頭栽進千香萬味的咖啡世界,他雖有幸認識衣索匹亞日曬處理專家Abdullah Bagersh,製作出全球驚豔的日曬豆Beloya、Aricha,無奈2009年,衣索匹亞商品交易中心(Ethiopia Commodity Exchange, 簡稱ECX)成立,咖啡豆出口政策改弦更張,精品豆依重的小批次生豆無法逕自出口,重創了Joseph的生豆出口事業。
然而,山不轉路轉,他巧遇巴拿馬銀行家,在貴人的善意下,低價買下他的Geisha栽植場,事業由剝而復。
本書還介紹2009年贏得美國精品咖啡協會「年度最佳咖啡」(Coffee Of The Year)金榜第11名的李高明,如何以企業精神管理咖啡園,以及贏得2013年北歐烘焙者杯烘豆賽冠軍,為國爭光的Fika Fika烘豆師陳志煌,如何挺過十多年辛苦烘豆歲月,一戰成名天下知。
這30位小人物的故事,猶如「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令人盪氣回腸,回味不已!
自序
作者 Ling譚聿芯
千頭萬緒,反而不知道如何下筆。這一路,咖啡的香氣把我醺的迷迷矇矇,咖啡人們的友誼與力挺,開誠布公的敞開心胸分享,以至於這一年半下所彙集的字句、影像,經過(處在)過大壓力的萃取,這十幾萬字終於擠了出來,我甚至沒想過真的辦的到。
把「偏執」這兩個字冠在咖啡人們的身上,他們可能不會高興到哪裡去,就如同說他們是一群藝術家,搞著觀者不見得能理解的藝術一樣過於偏頗,但一群不管背景是什麼,前途原來多麼一片光明,卻寧願通通拋下,就算賭上身家苦熬著非這股迷人馨香不要的傢伙,對咖啡愛到無法自拔,這不是偏執,那是什麼?
在賴著他們問「為什麼非咖啡不可?為什麼這麼堅持?」的同時,他們也反問我正在做著看起來既不商業又不賺錢,接連著幾間出版社都不看好的事,那我又在做什麼?原來我們有著同樣的執著,為了一個夢想,為了一個自認為是對的事情,腳步蹣跚也要向前,自然對於辛苦,可以視而不見。
十八歲起就耳濡目染的跟著媽媽開始喝咖啡,住校時百貨公司地下街的咖啡館是我每個週末都要去待一下午的地方。藍山、巴西、曼特寧,堅持微苦的黑咖啡不加糖、不加奶,對杯中物的理解僅是急著長大,證明自己是懂得品味、懂得享受,懂得人生就像咖啡般苦澀的大人,以為,這就是人生的味道。
十多年後,因參與《咖啡王子帶你cafe上癮》執行製作,對咖啡與咖啡人有了不同角度的認識,不再認為一杯咖啡的獲得這麼理所當然。杯裡那揉和了酸、甘、苦的萬種風情,濃縮了種植、烘豆、杯測、沖煮者每一環節職人的愛與偏執,即便沒有光彩奪目的耀眼光芒,也有溫潤動人的故事、情感,喝下這口,從喉裡、胃裡到心裡都是暖洋洋的。
一杯咖啡蘊含了太多、太多,看完這本書,不會因此認識更多產地、莊園,也不會學到怎麼處理、沖煮、如何啜吸,更不是告訴你哪間咖啡館的空間設計、氛圍最好,還是開怎麼樣的咖啡館才會賺錢。
(現在你一定心裡想,嘖嘖!那我買這本書幹嘛?)
三十個咖啡職人,就像經歷不同火候、時間的烘焙歷程,顯現出獨特、個人的前、中、後段風味及餘韻,猶如品嘗三十味芬芳,這三十杯咖啡人生,乾了!回味無窮。
獻給,引領我重新認識咖啡的朋友,謝謝你為我開啟了一扇香氣濃郁的窗。
攝影 Audrey汪傲竹
搭乘往德國的火車上,桌上筆電旁擺放一杯星巴克咖啡。我想著—究竟是荷蘭的星巴克太難喝,還是我對於咖啡的講究在咖啡之旅後變得挑惕?
一直以來,我喝咖啡的目的跟普羅大眾一般,純粹為了那咖啡體驗,而無關咖啡好喝與否。咖啡因使我亢奮,大腦活躍,對我來說咖啡體驗是種快速的、加強的,而非品嘗的、慢活的。咖啡如酒,似人生,我們可以快速的經歷它達到立即效果,亦或我們試著理解它、品嘗它,以正確的方式對待它,而不必刻意在乎它的結果。
因為,世上最美好的東西都來自於不經意的驚喜,而非刻意的合成。
回想起半年前在台灣的咖啡拍攝工作,在異國那一切顯得十分遙遠。在修調圖片時,甚至很難相信這些照片是我親自拍攝,地方是我親自踏過的。經由這次拍攝而接觸的三十個咖啡人,就如同他們最擅長的咖啡一般,看似平凡,卻經由多年的經驗填壓,濃縮,再榨出一種神祕,甜中帶酸,酸中帶苦的個性。
在一杯杯溫熱的咖啡裡,一個個講究的器具中,在一間間費盡心思的咖啡店內,一張張笑容背後,我們講求的咖啡體驗,從來都不是隨便的速成,而是累積的一種緩慢。
很可惜,拍攝結束後,我仍無法驕傲的說對咖啡有多麼深刻的理解,這一本關於人,不僅是咖啡專業,我體驗到的,也是有關精神,而非產物。這些人因產物而延伸出精神,因精神而有了產品,正是營運著物質世界的溫馨體制。
為了熱忱,你願意犧牲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