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揀選他。
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
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
作者簡介:
伊凡斯(Mary J. Evans)
在男性學者占大多數的舊約研究領域裡,伊凡斯無疑是個異數。原本是數學老師的她,倫敦聖經學院唸完書之後,就一頭栽進舊約的教學與研究當中,長達三十多年,最後更擔負起聖經學院副院長的職位。
伊凡斯對宣教也有負擔,在忙碌的教學寫作之餘,亦受邀到世界各地舉辦解經講座,足跡遍布巴基斯坦、印度、巴西、羅馬尼亞、加拿大與澳洲。
學術方面,伊凡斯最受讚許的貢獻,便是參與了《婦女聖經註釋》(The IVP Women's Bible Commentary)編輯工作,從女性角度詮釋聖經的研究取徑,大大拓展了福音派學者的眼界。
伊凡斯同時是撒母耳記的愛好者,除了「聖經信息系列」外,也在「認識聖經註釋系列」(Understanding the Bible Commentary Series)中,負責撰寫撒母耳記的註釋,深入淺出的文字,均深受好評。
推薦序
反抗的文本──舊約歷史書中的力量
校園書房出版社主編/應仁祥
歷史,從形成的方式來說,原則上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官方歷史,另一種是非官方的歷史。官方歷史,往往是由某個國家或是組織的高層下令撰寫,從上而下一統式的概覽,讀來正經八百,也可能流於歌功頌德;非官方的歷史就好玩多了,諸如演義、傳奇,甚或「稗官野史」等,多半來自民間口耳相傳的故事、傳說累積組合,內容布局充滿高潮起伏,留下許多想像空間。有時,非官方歷史甚至能顛覆人們既定觀感,由下而上抗衡主流與權威,讓好人變壞人,使官兵變強盜。
在舊約聖經中,也有一個類別,叫歷史書。過往因著對聖經的「敬畏」,強調其神聖性,我們不知不覺把這些歷史書當成了「官方歷史」來讀,期待從中尋找標準答案、既定立場。然而,有愈來愈多學者發現,舊約的歷史書,其實很「不官方」,裡面蘊含著太多只有在「非官方的歷史」中能夠看見的機智與幽默、反諷與嘲弄,對好人壞人、平凡不平凡、君子與小人,都有截然不同的詮釋,精彩刺激的程度,更像演義、傳奇,而非硬梆梆的歷史課本。
《聖經信息系列──士師記》與《聖經信息系列──撒母耳記上下》,正是把歷史書當「非官方歷史」來解讀的代表作。事實上,從正式成書日期大約在「被擄至巴比倫時期」的角度來看,歷史書對以色列人來說,原就是一個用來顛覆巴比倫帝國「官方歷史」的「地下文本」,當周遭世界都在訴說巴比倫的神祇有多偉大,以色列卻有足夠的勇氣去堅信與宣告,耶和華神才是真正掌管天地萬物的主宰,祂「在風的翅膀上顯現」、「鼻孔的氣一出,海底就出現,大地的根基也顯露」(參撒下二十二11、16)!十足就是神子民面對困境時,重要的反抗文本。
跳脫傳統「官方立場」的樣板解釋,嘗試挖掘士師記與撒母耳記作者、編者在文字使用上的各樣巧思,透過重新看見比《三國演義》更精彩的「士師列傳」,比《水滸傳》更動人的「撒母耳傳奇」,讓我們明白,神眼中的好人與壞人,成功與失敗,總是會顛覆人們習以為常的看法,帶出全新的可能。
反抗的文本──舊約歷史書中的力量
校園書房出版社主編/應仁祥
歷史,從形成的方式來說,原則上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官方歷史,另一種是非官方的歷史。官方歷史,往往是由某個國家或是組織的高層下令撰寫,從上而下一統式的概覽,讀來正經八百,也可能流於歌功頌德;非官方的歷史就好玩多了,諸如演義、傳奇,甚或「稗官野史」等,多半來自民間口耳相傳的故事、傳說累積組合,內容布局充滿高潮起伏,留下許多想像空間。有時,非官方歷史甚至能顛覆人們既定觀感,由下而上抗衡主流與權威,讓好人變壞人,使官兵變強盜。
在舊約聖經中,也...
作者序
抽絲剝繭的舊約研究,
帶出經文更豐盛的信息!
過去數十年,舊約研究裡一個爭論不休的議題,就是到底舊約的三十九卷書,是不是「組合的文獻」?
以撒母耳記上下為例,以往我們想像這卷書的作者只有一位,某天,突然得到神的啟示,要他寫一本撒母耳記。作者便找了一個地方,振筆疾書,神說一句,他就寫一句。
然而,有愈來愈多證據指出,這樣的觀念並不妥當。撒母耳記不是一個人的作品,反之,是由一組一組不同作者所寫的文獻材料構成(當然,有些確實是撒母耳留下來的),這些文獻在以色列的群體中流傳好多年,直到有一天,很可能是被擄時期,才有一群先知或文士,把這些歷史材料統整起來,變成一整卷書,為的是提振失去家園的猶太人,告訴他們神大能的作為並未遠離。
一開始,這樣的撒母耳記成書觀太嚇人,被視為洪水猛獸好多年。但是,隨著後續的研究發表,大大改變了我們對舊約的認識。如今,已有許多福音派學者,同樣採納這樣的觀點,生產出許多精采的作品。
伊凡斯的撒母耳記註釋,可說是此一舊約研究潮流中的佳作,她一方面承認撒母耳記是不同文獻組成的作品,在這樣的方法底下得出深刻的見解,另一方面,又強調把撒母耳記看成一個整體,用大框架來補足「組合式文獻」研究可能的瑣碎、斷裂。對所有喜愛撒母耳記的信徒與牧者來說,無疑是本實用又深具啟發性的好書。
「說故事的人在敘述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不過,我們發現撒母耳記顯然是組合文獻,不容易去界定『作者』的意義……,顯然,可能有幾個人牽涉在最後成書的過程,把所有的材料蒐集在一起。這最後的編輯,可能在列王紀所記載的事件都完成了之後才進行,因此,有可能這些編輯們是在被擄期間作這件事……最後的編輯和早先的編輯都可稱為作者。」──伊凡斯
抽絲剝繭的舊約研究,
帶出經文更豐盛的信息!
過去數十年,舊約研究裡一個爭論不休的議題,就是到底舊約的三十九卷書,是不是「組合的文獻」?
以撒母耳記上下為例,以往我們想像這卷書的作者只有一位,某天,突然得到神的啟示,要他寫一本撒母耳記。作者便找了一個地方,振筆疾書,神說一句,他就寫一句。
然而,有愈來愈多證據指出,這樣的觀念並不妥當。撒母耳記不是一個人的作品,反之,是由一組一組不同作者所寫的文獻材料構成(當然,有些確實是撒母耳留下來的),這些文獻在以色列的群體中流傳好多年,直到有一天,很可能是被...
目錄
引言
1、 哈拿:失勢的婦人(撒上一〜四)
2、 撒母耳:不情願的立王者(撒上四〜八)
3、 掃羅:尊榮與狂躁(撒上九〜十五)
4、 大衛:年輕的「王位覬覦者」(撒上十六〜二十四)
5、 大衛:流亡的國王(撒上二十五〜三十一)
6、 大衛:他作王的時候到了(撒下一〜五)
7、 大衛:在神的約裡(撒下六〜十)
8、 大衛:失控了?(撒下十一〜十三)
9、 押沙龍:起來篡位的兒子(撒下十四〜二十)
10、 填補空白?(撒下二十一〜二十四)
引言
1、 哈拿:失勢的婦人(撒上一〜四)
2、 撒母耳:不情願的立王者(撒上四〜八)
3、 掃羅:尊榮與狂躁(撒上九〜十五)
4、 大衛:年輕的「王位覬覦者」(撒上十六〜二十四)
5、 大衛:流亡的國王(撒上二十五〜三十一)
6、 大衛:他作王的時候到了(撒下一〜五)
7、 大衛:在神的約裡(撒下六〜十)
8、 大衛:失控了?(撒下十一〜十三)
9、 押沙龍:起來篡位的兒子(撒下十四〜二十)
10、 填補空白?(撒下二十一〜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