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心中充滿理想、卻一事無成的「多餘人物」
十九世紀至今震撼全俄國的經典小說新譯
《當代英雄》(作於西元1837-1840年)是一部俄國文學小說,它詳實地描繪了當時普遍人們的內心。書中的主角畢巧林是俄國文學的典型「多餘人物」,他家境良好,受過高等教育,頭腦聰穎,身體健壯,胸中充滿理想壯志。雖然畢巧林擁有如此貌似美好的成長背景,他卻找不到一個發揮的舞台。他的內心充滿熱情,實際上卻一事無成。命運的矛盾衝突使他變得漫無目的,陷入永恆的痛苦抑鬱及空虛寂寞。
《當代英雄》場景在高加索。對北方的俄羅斯人而言,高加索山脈原野蒼茫,民風粗獷,一向別具魅力。作者萊蒙托夫熟悉那地方那民情,並且似乎格外情有獨鍾,讓畢巧林浪跡黑海岸、喬治亞、北高加索山區等等。書中每一篇,甚至每一頁,俯拾皆是山光水色的描寫,觸動書中人和讀者的心。
這部小說對後來俄國文學中的現實主義及存在主義都產生了深度的影響,明顯的例子有屠格涅夫的《父與子》及杜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等作品,甚至音樂家格林卡及柴可夫斯基都曾深受其感動。
本書由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宋雲森教授翻譯自出版商於1990年發行的《萊蒙托夫全集》。
這個版本包含了:
.高加索地區示意圖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歐茵西老師推薦
.中央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教授 宋雲森老師譯序及導讀
.萊蒙托夫年表
作者簡介
米哈伊爾.萊蒙托夫 (Mikhail Lermontov, 1814-1841)
生於莫斯科,是位俄國的浪漫詩人與小說家。萊蒙托夫的父親是位窮苦的退休軍官,母親則來自富裕的貴族家庭。萊蒙托夫的母親於他三歲時即過世,因此他由外祖母撫養長大,居住在俄國中部。自幼失去母親並與父親分離使他變得早熟並且造成了他的沉默與鬱鬱寡歡的性格。
孩童時期萊蒙托夫在家接受教育,學習多種外國語言,其中包含英語與法語;同時他也學習繪畫□□,這也成為了他終生的嗜好,死後留下了許多繪畫作品。同時他多次地造訪了高加索地區拜訪親戚,當地的宏偉山峰與美麗景緻在年幼的萊蒙托夫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為他後來寫作的重要題材,尤其在本書中就有相當詳細的描繪。
1827年時萊蒙托夫隨其外祖母搬到莫斯科。在莫斯科他開始寫詩,初期經常模仿普希金的風格。在這段時期,萊蒙托夫廣泛的閱讀,受到席勒和拜倫的深刻影響。1830年的時候,他進入莫斯科大學學習道德學、政治與文學,就讀兩年即因與學校的考試委員會發生衝突而離開前往聖彼得堡。他在聖彼得堡的一所軍校,於1834年取得學位,成為一名騎兵軍官。
1837年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 (Alexander Pushkin) 死於一場決鬥,萊蒙托夫隨即發表了一篇「詩人之死」 (Death of the Poet) 的詩紀念普希金,這首詩以手抄本的形式在聖彼得堡的上流社會中廣為流傳,讓萊蒙托夫在一夜之間聲名大噪。萊蒙托夫卻因為在詩中的最後十六行對當局批評而被逮捕並被流放到高加索,隔年1838年才再度回到聖彼得堡。
回到聖彼得堡後,萊蒙托夫積極參與上流社會的交際,並且積極的與出版商合作,開始固定在期刊中發表他的詩作。此時他開始《當代英雄》的寫作,並於1840年發表。1841年萊蒙托夫因為輕蔑和驕傲的態度,惹惱了他的舊時朋友馬爾丁諾夫,萊蒙托夫死於他們的決鬥,他當時僅27歲,《當代英雄》也成為他唯一完成的一部小說。
譯者簡介
宋雲森
1956年生,台北市人,國立政治大學東語系俄文組畢,美國堪薩斯大學斯拉夫語文系碩士(專攻俄國文學),俄國莫斯科大學語文系博士(專攻俄語語言學)。曾任中央通訊社記者,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