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聰明投資人要善用週期循環
從二○○四年到二○○七年,全球每年GDP成長三.五%至三.九%,二○○八年因美國次貸風暴,全球GDP僅成長一.三三%,二○○九年更創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有紀錄以來,六十年首度衰退(衰退二.二%)。
儘管十年GDP成長四.三%,但前兩年在歐債及美國財政懸崖等經濟陰影下,二○一一年到二○一二年分別成長三.九%及三.一%,很清楚顯示,全球景氣已經進入低速成長期。
二○一三年看似是個轉機,歐元區在歐洲央行實施無上限金額收購歐洲五國債券下,其價量無限的宣示決心,讓歐債危機不再成為新聞的議題;美國央行也續行實施第四輪量化貨幣寬鬆政策(QE4),每月購買四百五十億美元公債,直到失業率降到六.五%以下,以時間無限的方式持續釋放資金到市場;日本也在安倍上任後立即實施貨幣寬鬆政策。
全球三大貨幣供應國,美歐日共同印鈔,二○一三年資金有如洪水般大量湧出,因此,我會稱二○一三年為資金年而非景氣年,「資金如洪水,景氣如涓滴」是我對二○一三年下的注解。
本書作者菅下清廣在二○一二年,安倍未上任前即準確預測出日本將實行貨幣寬鬆政策,並預測日本持續二十年的通貨緊縮將在二○一三年結束,二○一四年起將進入通膨期,進入通膨前的最後通縮期,將是經濟谷底,是致富的大好機會。作者相信經濟必有其週期,與歷史相同,因為經濟流動的背後是人創造的,人的喜好必然有其週期,若能利用各種長、短經濟循環的週期搭配,預測經濟走勢,就可解讀行情、取得先機。
我相信週期理論必有其邏輯存在,除了政經與業績實質因素外,人為因素的變化往往是造成股價漲跌的主因,雖說影響股價的因素頗多,但一些精明的操作者,在長期統計和歸納之後,發現有規則的週期性,運用週期理論形成技術分析,技術分析大師艾略特(RalphN.Elliott),在一九三八年更進一步發展出分析價格趨勢的波浪理論。
聰明的投資人,把這些週期循環的原則應用到股票的買賣操作上,謹慎分析並大膽預測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況,作者於書中的推導分析值得讀者效法,取其觀念未必取其結果。
回頭看書中的預測劇本中,作者認為最有可能發生的即是更換政權的劇本,現下日本確實已更換政權,制訂並執行脫通縮的政策方針,與實際狀況相去不遠,不得不佩服其判斷力。
日本現任首相安倍晉三,在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就任後,成為戰後第二位兩度出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的政治家,曾在二○○七年身體健康因素閃電辭職,安倍在日本民眾心裡留下不負責任首相的負面印象,如今在媒體卻出現日本政壇又見「德川家康」的高度肯定,且在民調結果日本政府支持率出現十二年來首次上升,其鐵腕決心拯救日本十五年來的經濟衰退是一大因素,先姑且不論是否能有效為日本走向全新格局,至少他給出了方向也凝聚了民心。
安倍經濟學簡單分為三個做法:
(一)以超常規的貨幣政策,拉低日元匯率,刺激出口:匯率的波動所製造通膨預期,試圖改變企業坐擁現金不願投資的局面,另外安倍將黑田東彥推上央行行長的寶座,成為自一九九八年日本銀行取得獨立地位以來,首位來自財政系統的官僚執掌日本央行,以確保政策方向的貫徹執行。
(二)大幅提高公共支出:安倍的十萬億日元開支計劃,在債台高築的日本政府這樣的大膽作風確實罕見。他認為在通縮、人口老化和內需萎縮的情況下,拖延只能坐以待斃。所以安倍做出驚人的反向思維,拼命花錢,希望就此打破經濟成長、就業、消費在通縮環境下的惡性循環。
(三)政治結構性改革:安倍有機會憑藉目前超高人氣,在夏季上議院大選中,讓自民黨重奪多數席位,一旦有效掌控上下兩院,在修改法例、推進改革上將無後顧之憂。
日本在這波循環當中,在勢頭形成之時,決定拋下過去包袱加快改革腳步,深怕再次錯過日本重新再起的契機,《孫子兵法》所講求的「天時、地利、人合」,也許書中所提到的各種循環理論正為日本帶來天時與地利,最後安倍的鐵腕也許真能為日本帶來人合,打贏這場經濟之戰。
脫通縮後的日本,近期確有貨幣貶、股價漲的狀況發生,資產價值高的股票,金融、能源相關類股皆有表現,狀況似乎照著安倍政府的期望在走,但同期國際股市表現皆強勁,大環境亦是重要影響因素。
日本後續是否可持續行情需要思考,一個國家貨幣的貶值有利必定也有弊,貶值對於出口企業為佳,相對的對於進口一定有所傷害,尤其日本於能源及食物皆以進口為主,貨幣貶值導致進口能源成本提高,企業獲利可能因能源成本提高而受損,此外,進口食物成本提高最直接影響民眾生活,物價上漲率是否過快必須注意。
此外,當下日本財務狀況已糟,債務對GDP比二一四%,為先進國家中最高,政府印鈔票買公債消赤字的行為,可能加速投資人賣出日圓的速度,貶值速度可能超乎預期,利率一旦急升,保有大量公債的銀行可能蒙受損失;由景氣轉好、物價適當上漲的日圓貶值為脫通縮的最佳方式,安倍此次印鈔票引發通膨的做法存在一定的風險。
用宏觀的角度分析,自從一九八五年廣場協定後,日圓兌美元大幅升值(二百四十升值至七十五),這讓日本企業可以拿著購買力增強的日圓向國外投資,日商則是加速委外生產,最後造成日本產業被迫外移,隨之進入蕭條,而日圓自二○一二年十一月以來,對美元已貶值高達二二%,日本的許多產業與工廠原本已經停產,都可能再度開工或重新設廠,例如DRAM、半導體中低端設備,甚至封測等,有可能對全球電子業造成顯著影響,然並不必太過悲觀日本在台投資,因其主要為供應鏈需要、風險分散、人才供給,匯率是次要考量。
日本是台灣最大進口國,但對日貿易長期呈現逆差,以二○一二年為例,從日本進口四七六億美元,但出口僅一八九億美元,進口遠大於出口,兩國商品在第三地區又有程度區隔情況下,日圓貶值對台未必悲觀,對日貿易逆差還能縮減。
而韓國與日本出口結構較相似,且韓國對日出口是台灣的一.七倍,面對日本產品因匯率直接降低二二%成本,韓國將成為日圓貶值主要受害者,一旦日圓貶值牽動韓圜再貶值,對台衝擊才會真正顯現,必須密切關注韓國匯率動作。
呂宗耀
(本文作者為呂張投資團隊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