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立法院被占領,那些沒被分配到語言權利的人開始說話,議會原本的意義才顯露出來。──港千尋
一九八○年以降,全球化加速,各國公民運動在這個浪潮下風起雲湧,是對不公不義的反抗,也是一次次民主出路的新實驗。關心公民運動的國際知名攝影家、日本學者港千尋長期走訪各國運動現場,2014年,他在台灣的太陽花運動發現了「革命的做法」。
非暴力,不奪權,這場革命很特別。在各國民運紛紛遭到政府武裝驅離時,太陽花運動卻以和平的訴求成功扭轉輿情。它是如何辦到的?
「我們必須洞悉自己與這些聲音的關係,聆聽這個被佔領的都市空間中學生與人民所發出的『聲音』。」港千尋擅長解析空間中人群的「移動」與「身體布局」,他見證了學生們如何透過都市與議會空間的另類使用,傳達出民主的理念與現實。在這本攝影文集裡,除了呈現作者穿梭各公民運動現場的紀錄與分析,更拆解了太陽花運動的元素:黑箱、議會、向日葵、身體性……生動地呈現了一場時代洪流中的創意革命,彷彿告訴世人:如果你想革命,且看太陽花怎麼做。
「這是一本奇妙的書,裡面有對太陽花運動過程的不同元素進行細緻的觀察,也有對運動美學和倫理的理論性思考,更把太陽花運動放入世界-歷史性的抗爭史比較,以讓我們重新思考群眾的『創造性』」。
──張鐵志/文化政治評論人
「這本書是一位國際攝影者送給台灣當下歷史處境的密戀情書、友誼信札。」
──龔卓軍/台南藝術大學副教授
「一如作者港千尋所言,群眾的記憶,並不是史書記載的延續,而是透過感性的共通經驗留存。」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作家
作者簡介:
港千尋,1960年9月25日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為國際知名攝影家、評論家、影像人類學家,大學教授及藝術策展人。1984年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畢業後前往南美洲各地長期駐留,自1985年起,以巴黎為據點展開攝影家及評論家的工作。1995年起任教日本多摩美術大學,現任多摩美術大學美術系教授。
港千尋為傑出藝術策展人,曾擔任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策展人以及2012年台北雙年展微型博物館策展人,2014年7月起,擔任2016年愛知三年展藝術總監。他亦為知名攝影家、攝影評論人,舉辦過多項攝影個展,作品並獲法國國家圖書館、東京都攝影美術館及紐約現代美術館等收藏。他出版多本攝影集,其中《文字的眾母親》曾發行中譯本(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港千尋善於解析空間中的「群眾」及其「移動」背後所顯示的意涵,尤其親臨世界各地公民運動,作為他的觀察場域。2014年台灣太陽花運動期間進入立院採訪,著作本書。
譯者簡介:
林暉鈞,畢業於國立藝專,為國內知名小提琴家。醉心哲學與當代思潮,2011年起引介並翻譯日本思想家柄谷行人著作,已出版《論理21》、《柄谷行人談政治》、《世界史的結構》、《哲學的起源》,另譯有《高山寺的夢僧》、《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等書(均由心靈工坊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何東洪/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何榮幸/資深新聞作者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作家
房慧真/作家
郝明義/大塊文化董事長
郭力昕/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
畢恆達/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張鐵志/香港《號外》雜誌主編,文化政治評論人
陳芳明/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楊 索/作家
龔卓軍/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名人推薦:何東洪/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何榮幸/資深新聞作者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作家
房慧真/作家
郝明義/大塊文化董事長
郭力昕/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
畢恆達/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張鐵志/香港《號外》雜誌主編,文化政治評論人
陳芳明/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楊 索/作家
龔卓軍/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章節試閱
〈群眾的議會〉
國會被學生佔領,這是中華民國史上頭一遭,即使在現代史中,像這樣國會被年輕人長期佔領的案例也是非常罕見。面對這樣驚人的事態,我感覺到革命的可能性;我彷彿看到革命的革命性做法。
然而,革命是可以「做」出來的嗎?
答案的一部分,已經包含在這個問題裡──就在於「做出來」這個說法。通常我們說,「發生」革命,歷史書籍也記載著「發生了市民革命」,不會說「做出市民革命」。革命是如何發生的?歷史學的任務之一,就是回答這個問題。
革命發生的時候,就是革命被做出來的時候。讓我們透過一個具體例子來思考。日語「つくる」(譯按:製作、創作的意思)這個詞,漢字可以寫成「作る」、「創る」或是「造る」等等好幾個寫法。雖然它們的涵義各自有細微的不同,但也有共通的意思:即人類透過某種方法及活動,產生了某些物品或某種狀態。產生新的方法本身,也包含在「つくる」的意思裡。製作物品的經驗累積,讓人類「做出」了方法。做出新的物品經常會遭遇失敗,但如果找到方法,就容易得到預期的結果。位於人類文化歷史軸心的「物品的歷史」,同時也就是「做法」的歷史。
「太陽花運動」的獨特性就在這裡。這場運動從學生運動開始,動員了眾多的市民而發展起來;就字面上的意思來說,並不是革命。它既不打算推翻政府,也無意奪取權力。一九八九年在東歐連續發生的革命,或是二〇一一年發生在中東、今天我們稱之為「阿拉伯之春」的革命,和法國革命、俄羅斯革命一樣,屬於同樣意義的「革命」。它們反抗當時的權力,發動叛變,最後推翻了政權,開啓了新的時代。
二〇一四年春天發生在台北的運動,和這些歷史上的事件都不一樣。它的確批判、並且反抗政權,但也僅止於此。那不只是因為時代背景與社會條件不同,也因為原本運動的目的就不一樣。儘管如此,我之所以想要把「太陽花運動」當作革命來思考,是因為它展現、實行了某種做法,並且成功地達到目的。
關於「展現」與「實行」,大概不需要說明吧!但是它的「成功」在哪裡?它和歷史上的革命最大的差異,就在這裡──那就是非暴力。稍後我們還會談到,雖然也有一些其他反抗運動把暴力控制在最小範圍內,但是學生佔據國會長達三週以上,卻沒有出現任何一個犧牲者,在歷史上是非常罕見。我認為它之所以可能,是因為感覺與情感的共有,但如果我們不從歷史上去定位它,就無法理解真正的原因。
不過,尋找歷史的定位,是以後的事吧!就像學生從立法院出來時所發表的宣言:運動尚未結束。事實上,之後的發展,才開始展現運動真正的成果。其中之一,就是在市民的要求下,核四被「封存」,停止建設。
因此,以下章節的首要目的,是記錄這場運動的原創性,同時在其中發掘出過去我們當作「群眾論」來思考的、人類的創造性。
在這一點上,序言裡我們提示的關於太陽花運動的梗概,已描述出群眾運動被歷史化的時候所產生的問題點。為了描述群眾的作為,我們必須掌握這些作為的整體樣貌。當我們試圖在歷史性的脈絡中為群眾運動找尋定位,具體發生的事件就會被抽象化。然而,從群眾的角度來看 ,沒有任何一個現象應該被捨棄,所有的聲音,所有的對話,所有的肢體語言,所有的物品,都在現象中有它們合適的位置,沒有一件事物是多餘的。實際上,所謂的革命,指的就是這樣的現象。不管是人、物品、語言或是聲音,所有的細節都具有意義;在革命中,這些意義在同一時間一起改變。
以這個問題點為依據,本書首先將概觀太陽花運動與同時代的共同脈絡,同時透過照片,記錄這中間產生的人、物品與語言的關係的細節。只要運動還在持續,就沒辦法描繪事件的整體;我想做的是,把鏡頭對準一些細部,去捕捉至今尚無輪廓的群眾的身影。這說不定可以成為以影像敘述「微歷史」(micro history)的嘗試。
〈群眾的議會〉
國會被學生佔領,這是中華民國史上頭一遭,即使在現代史中,像這樣國會被年輕人長期佔領的案例也是非常罕見。面對這樣驚人的事態,我感覺到革命的可能性;我彷彿看到革命的革命性做法。
然而,革命是可以「做」出來的嗎?
答案的一部分,已經包含在這個問題裡──就在於「做出來」這個說法。通常我們說,「發生」革命,歷史書籍也記載著「發生了市民革命」,不會說「做出市民革命」。革命是如何發生的?歷史學的任務之一,就是回答這個問題。
革命發生的時候,就是革命被做出來的時候。讓我們透過一個...
目錄
目錄
【推薦序一】暗箱中的詩學反叛/龔卓軍
【推薦序二】心中默念著島嶼天光/吳佳璇
【中文版序】革命就像不結束的變奏曲/港千尋
佔領國會的背景
第一部 時代之聲
群眾的議會/群眾的反叛/另一個議會/創造出來的民主
第二部 革命的做法
黑箱/議會/向日葵/身體性/配置圖/醫療站/翻譯部/緊急通道/教室/交通標誌/具體性/繩結/補給/都市的模型/歌/轉播/意見/照片/版畫/交織/報民
太陽花運動大事紀
謝詞
延伸閱讀
目錄
【推薦序一】暗箱中的詩學反叛/龔卓軍
【推薦序二】心中默念著島嶼天光/吳佳璇
【中文版序】革命就像不結束的變奏曲/港千尋
佔領國會的背景
第一部 時代之聲
群眾的議會/群眾的反叛/另一個議會/創造出來的民主
第二部 革命的做法
黑箱/議會/向日葵/身體性/配置圖/醫療站/翻譯部/緊急通道/教室/交通標誌/具體性/繩結/補給/都市的模型/歌/轉播/意見/照片/版畫/交織/報民
太陽花運動大事紀
謝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