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自從2008年起,醫療器材產業的營業額超越製藥與應用生技產業,並以高成長率的方式快速的攀升。2008年,醫療器材的年產值約為800 億,2021年則將近新臺幣三千億元,成長3.75倍,成為驅動生技產業成長的重要引擎。
臺灣醫療器材產業大致可以分成三個種類:自有品牌、醫材代工及新創公司。(1)自有品牌:大部分以一條龍方式從設計、製造、認證、販售等,完成行銷獲利,雖然獲利較大,但也落入品牌的競爭中,需要不斷推陳出新,才能在市場上,站穩腳步持續前進。(2)醫材代工:主要接受國際大廠的委託,以純代工製造的方式獲利,技術層面較低,開發產品風險較小,但是要面對韓國、中國大陸、印度及東南亞國家的搶單,獲利也較為微薄。(3)新創公司會落入以下幾個命運:a.不斷成長並推出自家產品,成為自有品牌公司,如果產品具有獨特性,市場上沒有相關競品,就會快速把過去的虧損填平。b.產品開發走到一定程度,由大廠併購,獲利了結,再去成立另一個公司,開發另一個技術及市場區隔性強的產品。c.缺乏資金走不過死亡之谷,或別人搶先上市類似產品,公司提前落幕止血。
新創公司方面,通常有相當不錯的臨床發想、初步驗證能力及市場評估的能力。由於公司人數不多,製造雛型品進入驗證階段及資金募集的能力相對薄弱,在後面階段的試量產、量產常需委託製造,避開公司設廠開銷,以降低成本。在法規的評估及執行能力,也是新創公司的挑戰之一。如果新創公司在初期即有CDMO公司,在開發、製造及法規等方面的協助,應該可以縮短開發時程及取證的時間,提前上市獲利。
臺灣在過去已經有許多成功醫療器材代工的例子,臺灣代工廠對智財權的尊重,讓委託廠商相對放心,不會發生抄襲的問題,由於彼此間的信任度高,持續委託的比率非常高。但是,純代工產業畢竟利潤較低,技術層面不高,容易受到低價搶單的衝擊。如果我們醫材產業可以進階走入CDMO,除了代工製造外,還有參與設計開發,可以分享智財權及產品銷售的分潤,提高獲利。臺灣目前已經有幾家類似CDMO公司,規模偏小、單打獨鬥,應該可以串連合作,結合國內製造廠及強大關鍵零組件開發能力,形成一個產業。
現在臺灣半導體、資通電CDMO代工產業已經成形,但是這方面的CDMO比較偏向關鍵零組件(key component)的設計開發。醫藥產業CDMO代工也即將成形,但是比較偏中間體的設計,在終端產品(final product)的委託上較少。在醫療器材的CDMO代工上,臺灣不但有能力切入全機(whole set)及終端產品的開發設計;根植於過去機械、化工、機電、材料等產業優異的表現,我們也很有機會成為醫療器材關鍵零組件的重要供應商,可以將臺灣醫療器材的產業,帶向另一個高獲利的模式。
臺灣只是一個 2300 萬人口的小島,每年在醫療臨床新創的發想上,畢竟有限。透過CDMO代工模式,我們可以學習大廠的開發經驗及發想模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看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