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所見的蘇格蘭裙真是蘇格蘭人的傳統服飾嗎?其實,那不過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才逐漸「創造」出來的;英國王室繁複華麗的儀式,事實上也是十九至二十世紀才確立的「傳統」。究竟何謂「傳統」?何謂「創造」?「傳統」與「過去」或「歷史」是否有絕對關係?「創造」又是不是多少含有「現在」或「現實」的目的?許多我們以為有古老淵源的傳統,其實不過是相當晚近的創造,甚至是不合於過去幾世紀的長久習慣,這本書探索了這類「傳統」的「創造」過程。
英國左派史家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及多位學者考量近兩百年來許多所謂的「傳統」未曾被仔細地研究;他們為了彰顯「傳統」是人為創造的、是具有文化和社會意義的,特別借重《過去和現在》(Past and Present)這份期刊為學術論壇,舉辦研討會,主題訂為「傳統的創造」,這就是本書集結成冊的來由。
藉由全書相關實例及各方思考激盪出的火花,除了讓讀者了解周遭許多有形無形「傳統」的來由外,更可以發現近二、三百年,一方面「傳統」依賴「創造」而再生,另方面「創造」卻又需要「傳統」的啟發;「傳統」與「創造」之間是互動的,這是「歷史意識」與「現實意識」呈現辯證關係的明證。這本書說出了過去與現在之間的複雜互動關係,並領讀者進入一個攸關儀式和象徵的迷人世界。「引起崇敬、困惑、爭論、愉悅,証明此書耐人尋味且激發人心」──《泰唔士報文學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雖然離確實及嚴肅仍遠,卻是今年最激發人心的歷史書」──《今日歷史》(History Today)
「……豐富、有趣且令人驚訝的文章」──《紐約人》(The New Yorker)
作者簡介:
霍布斯邦
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備受推崇的近代史大師,倫敦大學柏貝克學院經濟社會學名譽教授;《過去與現在》期刊創始會員。著作等身,尤以《一七八○年後之民族與民族主義:計畫、迷思、真實》聞名於世。
崔姆-路普
崔姆-路普(Hugh Trevor-Roper),曾於一九八○至一九八七年擔任劍橋聖彼得學院院長,早先自一九五七年起為牛津大學歷史學欽定講座教授。
摩根
摩根(Prys Morgan),斯溫西大學學院歷史學講師,大量以威爾斯語出版著作,並於多本書中發表威爾斯史相關文章。
康納汀
康納汀(David Cannadine),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著有《領主與地主:1774-1967年之貴族與市民》及《英國貴族政治的衰微與沒落》。
康恩
康恩(Bernard S. Cohn),芝加哥大學人類學教授,於歷史人類學領域及印第安社會研究方面,論述頗豐。
藍傑
藍傑(Terence Ranger),牛津大學羅德獎學金種族關係教授;聖安東尼學院研究員,著有《非洲宗教的歷史研究》及《東非的舞蹈與社會》。
推薦序
傳統與創造的微妙關係 周樑楷 (東海大學歷史系教授)
看過電影《屋頂上的提琴手》的觀眾,一定對劇中的老爸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位俄國的猶太人艱苦地持家度日,篤信唯一真神耶和華,然而三個女兒日漸成長,女大不中留,一一背離為父者的心意和猶太「傳統」,因此,他經常仰天長嘆,大聲嚷著「傳統!傳統!」這種心境與當今台灣五、六十歲以上的人一樣,在面對從前各種文化和價值觀逐漸流失時,也難免三聲無奈,無限惆悵。
「傳統」或「傳統文化」是大家常用的術語,但是這個名詞似乎從未放在學術的探照燈下仔細地研究。「傳統」可以指有形的文物、組織、機制,也可以包括無形的精神、思想和宗教等等。還有,「傳統」可以就單項、某個專屬的對象來說,也可以就國家或社會的整體性來看待。近兩百年來,在西方工業資本社會及其文化的侵襲和滲透之下,非西方社會的「傳統文化」無不式微,一一淪為弱勢文化;換句話說,今日的西方文化已成為「大傳統」或「主流文化」,而各個非西方文化則淪為「小傳統」或「次等文化」。許多非西方世界的人士竭盡心力,搶救、維護、或轉換「傳統文化」,結果多半只能從單項的層面著眼,給所謂的「現代化」裝飾一點點「本土化」,至於整體性的「傳統文化」,幾乎都已隨風飄逝,無影無蹤了。
當非西方世界的「傳統」面臨斷層和消逝的危機,其實西方世界本身的「傳統」也處於重新變造和創制的局面。近兩百年來,一則由於工業資本社會日新月異,另一則因為「民族國家」(nation-state)紛紛建立,於是許多「新傳統」或是被少數人有心刻意創造(invent)出來,或者是許多人於短時期內一窩蜂營造出來的。西方社會裡這些「新傳統」儘管大多已經擺脫了宗教的、民俗的儀式和內涵,但卻以嶄新的世俗或國家符號出現。例如,商業資本家大力炒做情人節、母親節、聖誕節……等,其動機就是為了促銷商品;左翼團體熱烈慶祝勞動節和婦女節,以便彰顯下層社會及弱勢族群的地位;而各國政府首長也一本正經,隆重舉辦國慶日和各種政治紀念日的活動,甚至於連宗教團體也爭先恐後舉行法會、祭典或朝聖活動,以便凝聚廣大信眾及其樂捐。嚴格地說,這些「新傳統」都刻意創造出來的,或者是從「舊傳統」、「舊習俗」轉化改造而來。新舊「傳統」之間實際上有斷層(斷裂)的現象,並非完全薪火相傳,一脈相承連續不斷的。
英國左派史家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及多位學者考量,近兩百年來許多所謂的「傳統」未曾被仔細地研究;他們為了彰顯「傳統」是人為創造的、是具有文化和社會意義的,特別借重《過去和現在》(Past and Present)這份雜誌為學術論壇,舉辦研討會,主題訂為「傳統的創造」,這就是本書集結成冊的來由。喜歡社會文化史的讀者,從這些文集可以得到啟發,並且舉一反三,了解周遭許多有形無形「傳統」的來由。另外,喜歡思想史和史學史的讀者,可以強調「傳統」與「過去」或「歷史」的關係,並且突顯「創造」多少含有「現在」或「現實」的目的。換句話說,任何人對「傳統」的意識是種「歷史意識」,而「創造」傳統的動機及背景涉及人的「現實意識」。從這本文集,讀者可以發現:近二、三百年,一方面傳統依賴創造而再生,另方面創造卻又需要傳統的啟發。「傳統」與「創造」之間是互動的,這是「歷史意識」與「現實意識」呈現辯證關係的明證。
本書的譯者是國內一批愛好史學思想的年輕學者,明知翻譯是件吃力而不討好的工作,卻努力完成的。單單為了書名 “invention” 這個英文字,他們費了不少心血,最後還是難以統一,所以「創造」、「創發」、「創制」、「創新」等交雜互用。其實,“invention” 除了有「創造」或「創制」等正面的意義,也有「捏造」或「虛構」等負面的意味。這個名詞未能統一也許有個好處,那就是讓讀者免得以文害義,進而從多方位思索本書的主題。
傳統與創造的微妙關係 周樑楷 (東海大學歷史系教授)
看過電影《屋頂上的提琴手》的觀眾,一定對劇中的老爸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位俄國的猶太人艱苦地持家度日,篤信唯一真神耶和華,然而三個女兒日漸成長,女大不中留,一一背離為父者的心意和猶太「傳統」,因此,他經常仰天長嘆,大聲嚷著「傳統!傳統!」這種心境與當今台灣五、六十歲以上的人一樣,在面對從前各種文化和價值觀逐漸流失時,也難免三聲無奈,無限惆悵。
「傳統」或「傳統文化」是大家常用的術語,但是這個名詞似乎從未放在學術的探照燈下仔細地研究。「傳統」可以指...
目錄
審定序
一 導論:創造傳統 艾瑞克‧霍布斯邦
二 創造傳統:蘇格蘭的高地傳統 修.崔姆-路普
三 從消逝到重現:追尋浪漫時期的威爾斯 派思.摩根
四 禮儀的脈絡、表演與意義:英國君主政治與「傳統的創制」(c. 1820-1977) 大衛.卡奈迪恩
五 維多利亞時期權威在印度的展現 伯納德‧柯恩
六 殖民地非洲傳統的創造 德倫斯‧藍捷
七 一八七○──一九一四年歐洲大量創造的傳統 艾瑞克‧霍布斯邦
中英對照表
審定序
一 導論:創造傳統 艾瑞克‧霍布斯邦
二 創造傳統:蘇格蘭的高地傳統 修.崔姆-路普
三 從消逝到重現:追尋浪漫時期的威爾斯 派思.摩根
四 禮儀的脈絡、表演與意義:英國君主政治與「傳統的創制」(c. 1820-1977) 大衛.卡奈迪恩
五 維多利亞時期權威在印度的展現 伯納德‧柯恩
六 殖民地非洲傳統的創造 德倫斯‧藍捷
七 一八七○──一九一四年歐洲大量創造的傳統 艾瑞克‧霍布斯邦
中英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