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發揮使命價值,成為世上的一抹光
本書算是博士論文後的篇外篇。會寫這本探套冷門議題的書,一切出於內心深處的感動驅使,透過閱讀、訪談和撰寫,也算是一種心靈的療癒,並真心希望教會醫院能繼續擁有美好的見證。本書內容是一些比較實務的做法,旨在探討Why之後,所提出的How。這些方法是自己思考、觀察後的見解,希望以此拋磚引玉,能激發更多人持續關注教會醫院的經營使命。
讀了不少外籍醫療宣教師的傳記或故事,得到不少激勵,也獲得許多助益,希望讀者也能藉由他們的經歷,從中獲得生命的感動。本書就這些故事或記載,探討他們可能經歷的困境,以及在教會醫院擔任管理工作時,所面臨的挑戰。透過觀察教會醫院的經營狀況與內部管理,分析面臨外在環境的影響下,如何領導和管理醫院,以繼續實踐其宗旨和使命。這是一項終須面臨的挑戰,尤其在面對時代巨輪所帶來的環境改變,教會醫院如何在轉型中仍保留其使命與特色,更是值得關注的課題。
由於本書不是醫院管理的教科書,也不會討論如何因應健保與追求獲利的做法;而將從管理學的角度,提出教會醫院如何在經營困境或穩定經營中,持續發揮使命價值和影響力。就像耶穌提醒門徒是世上的鹽、世上的光(《馬太福音》5:14),也提醒「當做完上帝吩咐要做的一切事,只不過是盡了本分而已。」(《路加福音》17:7-10)
一棒接一棒,傳承使命與精神
剛到醫院那年,我有幸碰到創院的美籍醫療宣教師戴德森(Marcy Leroy Ditmanson, 1919~2000)。這位原本是學歷史的一般外科醫師,來台灣十年後,在50歲時回美國重新學習骨科,經過四年取得骨科專科醫師證照,為的是回台灣進行小兒麻痺患者的脊椎側彎手術。當時台灣並無此項開刀技術。後來我才得知,一位患有小兒麻痺的高中同學,也曾尋求戴醫師的協助。這是最令人佩服的地方,為了小兒麻痺患者的需要,50歲的戴醫師願意承受學習和值班的辛苦。
無論扮演哪個角色職分,願我們的決策和行為,都能展現心中的慈愛和憐憫,做符合上帝心意的事。就像醫療宣教師當時為台灣帶來最先進的醫療技術和愛心服務,百年前英籍蘭大衛醫師與其夫人連瑪玉女士的切膚之愛,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們所展現的不是數字,而是故事;倘若我們能因上帝的恩典而帶出數字、資源或地位,那就是上帝信任委託可以管好幾座城(《路加福音》19:11-19),無論個人或醫院,就要帶出更多影響力。
期望大家能了解,教會醫院持守使命的永續經營,是從創院的精神,更在上帝的恩典保守下,一棒接一棒的傳承下來。雖然我們可能不容易感受到其影響力,但在台灣歷史的某個階段,教會醫院對於民眾現今所享受的生活環境條件,在醫療及公共衛生層面,做出極大的貢獻及影響。猶如族譜中每個人的名字,若沒有其中任何一個人,就不會有今天的「我」,而且無論我們是否喜歡,都會受到他們無形的影響。
說來特別,大學畢業後我曾立志不到教會機構工作,認為那不是學習管理的人,可以講求效率、有所發揮的地方;但上帝卻將我帶到教會機構,也漸漸找到對教會機構的使命感。還記得廿幾年前剛來醫院時,與副院長藉由電子郵件討論事情時,收到他的勉勵:It’s not a job, it’s a mission.(這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使命)。在我忙碌或遇到困難時,這句話常常提醒我。
我曾以「遷徙」為題與同仁分享,透過宣教師的「遷徙」,給予我不少啟發與激勵。就像當初到嘉基服務時,並沒有很清楚的「初衷」。但廿多年來,經歷了許多計畫、環境的挑戰,以及危機事件的考驗,還有許多人事糾葛,都讓我擁有刻骨銘心的感受,也逐漸讓我從中明白神美好的意義。
接受的挑戰愈多,獲得的恩典愈多
要感謝嘉基,在醫院服務期間,院內單位與工作場所搬遷不下20次,所有的經歷讓我體會到:經歷的挑戰愈多,獲得的恩典也愈多。如果不敢冒險或面對挑戰,就無法擁有成長、成熟的生命體。人的一生就像不斷地遷徒,不管是居住地點、工作轉換、角色或生活方式……每一個抉擇都會對我們的生命或生活經驗,帶來改變與影響;而這些改變又會帶來學習和成長,形塑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也形塑我們對自己及組織的mission(使命感)。我從中學習到兩項寶貴的道理:一是謙卑依靠、經歷上帝的恩典;二是繼續尋找「遷徙」與「付出」的意義。
藉由服事上帝的過程中,我們有機會經歷祂的恩典,造就自己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即使面對無法掌握的變數和風險,我們仍應勇敢地迎接挑戰和面對困難。我相信只要我們秉持合乎神旨意的心志,以及負責任的態度,上帝會用祂的方式帶領我們經歷祂的恩典,並豐富我們的人生。因為我們不是獨自面對這些考驗,而是與上帝的恩典同工,祂的恩典足夠我們使用。「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上帝的恩才成的,並且祂所賜我的恩不是徒然的。其實,不是我自己在工作,而是上帝的恩典與我一同工作。」(《哥林多前書》15:10)我們要慢慢體會,人的一生都有上帝的安排與攝理,唯有回想才能理解、才會感恩。
感謝學習成長過程中,許多人給予我的關懷、教導與和陪伴,他們的愛是我警醒的力量,也是我學習的典範。在上帝的召喚和他們的影響下,牽引我進入教會機構,投入醫院管理領域,並修習學位寫書。撰寫書籍期間,正值父親因病住院、在家休養和過世,讓我對醫療議題、出院後的照顧和臨終關懷,有了更深入的體悟和思考。醫療不應僅僅是身體的治療,心和靈的關懷也同樣重要,這也是教會醫院的核心價值與特色所在。感謝成書過程中,幾位我所敬重的人,以身教和言教展現了他們的信仰,並提供許多書寫的觀點,很高興在尋求教會醫院繼續傳遞醫療傳道使命的路上,能有他們留下典範。
堅持信念,彰顯教會醫院美好價值
有一次在熟悉的公園散步運動時,上帝突然問我一句話:「你要往哪裡去?」這麼多年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也藉此觀察教會醫院要往哪裡去。2020年的新冠疫情,對世界的局勢產生極大的影響力,未來也將持續帶來變化,人們有機會重新審視生活方式,而教會醫院在疫情及後疫情時代,也將繼續面對使命價值的彰顯和現實經營的挑戰。如果教會醫院能勇於面對挑戰,並堅持信仰理念,必能因這樣的張力而漸漸茁壯,終將為人們帶來更美好的價值與意義。
住家周圍生長著各式各樣的樹木,其中一棵巨大的橄欖樹,成為許多鳥類、昆蟲和松鼠棲息之處,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有一天回家時,發現這棵大樹倒下了。過了一陣子,突然發現其他小樹開始茁壯成長,原來大樹底下沒有陽光,導致其他小樹無法成長,心中期待這些小樹有一天可以長成大樹。同理,雖然醫療宣教師已陸續離開,但他們留下的精神,將根植於這片肥沃的土地,讓許多成長中的小樹,繼續成為各類生物棲息之所。
謝謝翁院長和柯神父的推薦序,給我許多鼓勵和支持。除了醫師的角色外,翁院長也具有院長、局長、傳道人、海外宣教師與教會機構董事長等身分,並曾經歷教會醫院從外籍宣教師轉換為本土的接棒工作,書中有他的經驗和見解。他對醫療傳道的開闊視野與遠見,在經營策略及所推動的宗教事工上,一直是我學習的對象。柯神父在台灣奉獻超過50年,在信仰的實踐上是我的榜樣,他曾提及盡本分就是愛,並鼓勵我們用愛做小事,這種對上帝旨意順服的謙卑態度,相信無形中也影響了許多人。最後,也感謝所有在書寫過程中提出寶貴想法的人,這些我所敬重的人,讓我聽到、看到行善和幫助別人的生命見證。值此嘉義基督教醫院65週年院慶這個值得念的日子裡,我選擇出版此書,回顧所走過的恩典之路,願一切的榮耀歸於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