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傳統農耕生活的「節氣」,以茶思重新進入生活,
在茶香繚繞的氤氳中,喚醒對生命的期許與回望
──節氣中最雅之事,莫過飲一杯滌煩子!
這不是一本養生茶書。
這是一本關乎時間的茶事紀錄,只不過這個「時間」是二十四節氣,這些茶事的主角是茶以及這些茶在當下、在彼時帶來的思索與美好。
【小暑】:
飲一杯消暑之茶,七月流火,暑氣退散!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九華佛茶
「在地藏菩薩的慈悲中生長,帶來土地真正的芬芳,
讓水如同甘露般純淨,讓心如大地般安寧。」
能生、能攝、能載、能藏、能持、能依、監牢不動,
以大地的七種無上功德,品味自土壤而出的純淨之味。
【小滿】:
深知月滿則虧的道理,
因而中國傳統認為「將滿未滿」才是一個最好的狀態。
▎茶聖陸羽命名的貢茶──顧渚紫筍
相傳茶聖陸羽曾在湖州境內的顧渚山一帶隱居避世,
因緣巧合下發現了當地的正值生長期的野茶樹迎著陽光生長,嫩葉為紫色,
「陽崖陰林之中,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竟是品質甚佳的好茶!
陸羽為這種茶命名為「顧渚紫筍」,並向皇室推舉紫筍茶為貢品,
後經朝廷鑑定於西元770年正式確定,一直經過唐、宋、元、明,
連續進貢了876年,是其他茶葉難以望其項背的程度!
【大雪】:
雷在地中振發,喻春回大地,一元始,萬象更生。
所以天地大雪,看似寒冷陰盛,卻為陽的萌發奠定了基礎。
▎班禪親自點化復現之茶──班禪沱
1967年,生產心臟形緊茶專供給西藏的下關茶廠因時代原因停產,
第十世班禪王親臨茶廠,希望恢復生產藏人喜愛的心臟形緊茶,
為迎接班禪,茶場精心製作了一批禮茶,俗稱「班禪緊茶」或「班禪沱」,迅速受到追捧,成為普洱茶中的極品。
「今天市場中的商業浮躁已經走到一個極端:
徹底拋去理想、信念以及信仰,完全忘了還有明天。
也許,這種拋去比醉生夢死還要可怕,
沉淪的不只是肉體,還有無處可安放的心靈。」
已有幾千年歷史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對四季轉換規律的總結,也是直接指導農民種植、收穫的大型「時間表」。
如果說農事,是接地氣的大俗,那麼茶事,在以前絕對是文人雅士、巨商大賈、皇親貴戚的大雅。
【本書特色】:
本書以二十四節氣為軸,依序在時序更迭中飲不同的茶,感受茶葉從萌芽、採製、攤青、揉捻、拼配等瑣碎工序,再到茶壺中沖泡,釋放出一抔清香,細品茶湯在氤氳沉浮中的韻味和節氣流轉的所思所感,正是所有愛茶人的平生之樂。本書更深入探討飲茶之於調整身體陰陽平衡的意義,感受節氣與茶的共鳴。依時序飲茶,乃人間至雅!
作者簡介:
李韜,「清意味茶學流派」創始人、美食作家、茶人。著有《舌尖上的中華鄉土小吃》、《不負舌尖不負卿》、《人生大事,吃喝二字:美食與愛,都不可辜負!》等個人著作。曾應泰方邀請赴泰國為泰國公主等國家元首親自泡茶。
章節試閱
立春
靜待花期
「立春」,大部分人的重點都會放在「春」上,頓時聯想出一片春回大地、綠柳萌發、山花爛漫之景象。其實,立春時節,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北方還是比較寒冷的,但是在宇宙大的運行之中,春天已經在醞釀了。
我們的古人對自然的觀察很細緻。他們敏感地發現到了正月,陽能逐漸上升,氣溫也開始上升,宇宙中發生著規律性的聯動變化。為了推演這種時間和空間的複雜關聯性,他們採用了卦象這種具形象的工具。而立春被描述為地天泰卦,下面三爻都是陽爻,所謂「三陽開泰」,就是說已經有三個陽了,萬物開始萌發生氣,立春是節,相隔十五天的雨水是氣。
明代有一本關於植物栽培的書叫作《群芳譜》,僅看名字,就彷彿一派春天的感覺。《群芳譜》對立春的解釋十分到位:「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雖然物象不是人們想像的春天,但是立春為春天的建立開創了格局。
立春的三候是:「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自立春始,第一個五日裡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第二個五日後,蟄居的蟲類在洞中慢慢甦醒,但還不是驚蟄那樣開始出現在地面以上活動。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融化,魚便到水面上游動,那些薄薄的碎冰片看起來就像是被魚背著一樣浮在水面上。
立春之後,人體內的陽氣自然而然地順應天地陽氣,希望舒張萌發,雖然氣溫不高,人們卻總有想伸手伸腳的衝動,不願意多穿衣服。但老人知道還不到時候,故而常常教育年青人要「春捂秋凍」。而人在精神層面上也自然而然地升起希望,故而祈福、祝願都難以抑制。民間春遊從此開始,大人們、孩子們都迫切希望親近自然。吃春餅、春捲是立春的習俗,尤其是春餅,食材豐富,色彩繽紛,不僅滿足的是人體的需求,同時也傳達出人們對未來的希冀和祝願。
這次的立春,我選擇了兩款茶,作為這個節氣的當下之茶。有意思的是,都是福建的茶。一款是茉莉花茶,一款是福建的老白茶。我喝白茶,不拘是銀針還是牡丹,然而老壽眉喝得多些。茉莉花茶香氣馥郁,花又主發散,適合助力陽氣生發;老壽眉溫潤清雅,適合春天那種不慍不火的感覺。
茉莉花茶:此時此刻的味道
整個北方,曾經是茉莉花茶的天下。我是山西人,讀書的時候,我有個關係很好的同學,家裡總有紙盒裝的「天山銀毫」,每次沖泡,都香得不得了,又不衝鼻子,喝著、聞著都很舒服。後來才知道這茶和新疆沒啥關係,是一種福建寧德產的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福建產的較多,除了福建,浙江、江蘇、廣西和四川也產。
茉莉花茶有過非常輝煌的歷史,雖然如今它彷彿變成了「不會喝茶」和「低端茶」的代名詞。在中國古代文化最為絢爛的時代,宋朝那一片雨過天青的溫潤裡,已經將龍腦加入貢茶裡,出現了「花茶」這一茶葉大類。
不過,正式用鮮花作香料窨製花茶是在明朝。明朝是個器物粗糙體大的朝代,然而茶事卻有自己的細膩:他們會用木樨、茉莉、薔薇、梔子、木香、梅花等各式鮮花窨製花茶。
在宋朝的時候福建就已經廣泛地種植茉莉花,現在茉莉花更是福州的市花。19世紀中葉到1930年代,福州茉莉花茶生產發展到鼎盛時期;彼時,京、津茶商雲集榕城,大量窨製茉莉花茶運銷東北、華北一帶的大城市,福州由此成為全國窨製花茶的中心。而西方尤其喜歡這種花香濃郁的茶品,福州花茶遠銷歐、美和南洋各地,為數甚鉅。四川在1884年從福州引種茉莉花苗;1938年,福州的窨花技藝傳到蘇州,所以這些地區都發展成了中國重要的茉莉花茶產區。
四川本身是產茶大省,成都又是休閒之都,有喝茉莉花茶的傳統。
成都茶廠最有名的品種就是「三花茶」——不是三種花製成的茶,而是三級茉莉花茶。老成都人視茶館為客廳,日上三竿自然醒後,趿拉著鞋子,睡眼惺忪地上了街,先在麵館吃碗麵,然後再走兩步踱進茶館,喊:
「幺師,來碗三花!」茶館裡的夥計,尊稱是「茶博士」,俚稱是「幺師」。普通成都人都喝三級花茶,夠味,耐泡,又便宜,所以老成都人每天都是「來碗三花」。碗是蓋碗,老成都人喝茶都是蓋碗茶,一般是青花瓷的茶托、茶碗、茶蓋三件套。喝茶期間基本是瞇著眼晒太陽,也不說話,茶蓋翻起插在碗和托之間,夥計就會提著銅壺來添水,無事便是一天。不過我印象裡,他們有事的時候不多。在成都喝茶,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成都青羊宮喝到的茉莉花茶。道姑收完錢,便直接按人頭給你幾個裝好茶的蓋碗,自己尋找桌椅,坐好後有人來添水。
後來我去美國洛杉磯,那裡的四季並不分明,總是溫暖的。有一個休息日不知道怎麼就突然想起了茉莉花茶,約了朋友專門去西來寺泡茶。
茶葉是日本LUPICIA出的茉莉工藝茶,看著是一個茉莉銀毫的大球,泡開來,會有千日紅的小野菊浮起。就在西來寺的草坪上,遠處是石雕的小和尚,在異國他鄉的天空下散發出一片茉莉茶香。
現今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年春天都會買一些茉莉花茶,福建產的多些,有的時候也買四川的碧潭飄雪。傳統上,花茶裡的乾花越少越好,窨製的次數越多越貴。以前一般都是七窨七提,就是利用茶葉吸味、鮮花吐香的道理,將半開的茉莉花放在茶坯中,吸完香後再把乾花揀淨,反覆七次。後來一些廠家為了降低成本,第一遍先用白蘭花窨製,再用茉莉花窨製,道數也改為三窨三提。這樣的茉莉花茶品質就下降很多,因為白玉蘭的花香,聞著濃郁,卻有點「悶」,不如茉莉花的清雅有靈氣。更有甚者,茉莉花茶標準的出廠水分含量為8%~9%,不允許超出9%。但有的廠家,為了彌補下花量少、茉莉花茶內香不足,故意把茶葉出廠的水分提高到9%以上。一方面茶葉在乾聞時鮮靈度好,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茶葉重量,可是這樣的茶,聞起來香,喝起來卻不香,也就埋下了「茉莉花茶就是低端茶,品質不佳」的認知伏筆。
我愛茉莉花茶,是喜歡它芳香開竅,又蘊含著茶香。連續幾個立春節氣的茶會,我都選了不同等級的茉莉花茶。每次有人看到我喝茉莉花茶,他們都會驚詫一下,我知道他們內心一定在說:這個愛茶的老師,怎麼會喝茉莉花茶這種低端茶?那不是不會喝茶的人喝的嗎?我開始還辯解幾句,後來便不說話了——只要你自己開心,有的時候不要那麼敏感吧。過去的已過去,未來又還未來,重要的是我們把此時此刻的茶水倒在此時此刻的杯子裡。品這碗茉莉花茶,喝的就是此時此刻的味道吧。
白茶:七年之寶
白茶,也許是天空的雲霧凝成的精華。在福建福鼎,人們採摘了細嫩、葉背多白茸毛的芽葉,不炒不揉,就是用大自然的陽光晒乾,如果天氣不好,就耐心地用文火烘乾,把茶葉的白茸毛在乾茶的表面完整地保留下來,成就了最為純真的銀白和帶著青澀的草香。
最漂亮的,還是白毫銀針和白牡丹。頂級的白毫銀針,滿覆銀毫,又比較粗壯挺拔,好像充滿肌肉的力量;而白牡丹會在白毫下隱隱有綠色露出,仿若白紗下面隱現著綠色的裙裾。最常見的當然是壽眉。其實以前還雜著一種貢眉。貢眉是白茶菜茶製成的,菜茶是群體種,也叫「小白」。實際上貢眉要比壽眉等級略高一些,因為還是有芽頭的。而福鼎大白茶的芽製成了白毫銀針,抽針後的片葉製成的白茶就是壽眉。壽眉以前叫作「三角片」,仿若枯葉蝶,葉片比較薄,有著斑斕的秋天落葉的顏色。
白茶存放時間越長,其藥用價值越高,有「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之說,一般五六年的白茶就可算老白茶,十幾二十年的老白茶已經非常難得。白茶因為火氣較小,一直作為下火涼血之用,新白茶的草葉氣仿若杏花初開,而隨著年份增長,香氣成分逐漸揮發,湯色逐漸變紅,滋味變得醇和,茶性也逐漸由涼轉溫,泡好的老白茶會有棗香或者藥香發散出來,聞著就讓人舒緩和放鬆,老壽眉的表現尤為突出。
茶確實是中國人最早的「藥」啊。古代那些羈旅中人於旅途中,在歇息的片刻,會從破舊的藤箱或者背包裡,拿出隨身的一小包茶葉,用山泉水煮了或者沖泡,這樣那樣的茶香就充溢了那一小片空間,飲用的人發出一聲輕嘆,因為一種來自內心的舒爽。在這舒爽之中,那些初期的病痛也慢慢抽離出去,與懷念故鄉的水氣一起升上高空,變成繚繞在山間的雲霧。而飲茶人的目光跟隨著這些雲霧,繞過山巒、溪谷,看到春天柔韌扭轉的紫藤、夏天陪伴著翠鳥的紅蓮、秋天隱逸在竹籬旁的金菊、冬天襯著白雪的蠟梅。這幅糅合了遠山近水、四時花卉的中國畫,正是旅人藏在內心的美好故園。
這種美好裡誰能說沒有散發著縷縷茶香呢?「茶」這種藥,不僅醫治身體,更加療治心靈,它的功能,一個是治療,一個是參悟。不論東方的大道,還是西來的佛法,中國文化的種種,都籠罩在這茶香之中,讓人頓悟或者長思。
在古代中國,茶曾被認為難以離開舊土,因此它還有一個名字叫作「不遷」。可是它卻溫暖了旅人的手,明亮他們的眼,並且跟著他們,從雲南走到四川,又沿著長江去了湖南湖北,更慢慢出現在了福建、江蘇、廣東、浙江……茶之為寶,在於它穿過漫長的歷史甬道,給了我們真實而長久的慰藉,並且歷久彌香。
銀彩蓋碗
蓋碗,常見的形制是蓋、碗、托三件一套的。
其實帶蓋子的碗,最早出現在餐桌上。一方面,碗上帶著蓋子可以防止灰塵落入食品中,更為重要的是,加了蓋子的碗保溫效果更好。所以,苦寒之地出身的滿族人對蓋碗十分中意。清朝宮廷餐具中,保留有不少帶蓋子的大碗。它們或是盛肉或是盛湯,都達到了非常好的保溫效果。由於獨特的飲食習慣,蓋碗出現在清宮之中也就不稀奇了。湯需要保溫,茶自然也要趁熱喝。久而久之,笨重的餐具化為了精巧的茶器。早期清宮的蓋碗,很多就沒有底托。遠遠望去,就像是一隻吃飯的小碗上扣了一個蓋子。蓋子的直徑幾乎和碗口一樣,扣在一起像個圓球。這種造型,就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當年餐具的影子。
清朝中後期,三件一套的蓋碗的身影多了起來。文人們有形有象地將蓋碗解釋為「天、地、人」——蓋為天,碗為人,托為地,人在天地間,故名「三才碗」。
蓋碗開始是每人自用的茶器。很大程度上,蓋碗將泡茶化繁為簡。清代茶館文化盛行,和蓋碗的出現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繫。現代四川成都蓋碗茶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早期蓋碗用法的孑遺。如今成都茶館仍是蓋碗茶的天下。除去北京,全中國愛用蓋碗喝茶的估計就是四川人了。其實這成都人喝蓋碗茶,也是學自京城。當年清朝統一全國後,在各大城市都派旗兵駐防。像成都城裡,就曾建有供八旗兵丁居住的滿城。八旗兵,使得成都與京城間有了千絲萬縷的連繫。滿族人流行使用的蓋碗,也就慢慢傳到了成都。京城來的新式喝茶方法,自然是時尚潮流的代表。再加上蜀中的享樂文化與八旗文化一拍即合,於是乎蓋碗茶便在蓉城扎下了根。
我選用的銀彩蓋碗,為了體現碗體的俐落乾脆,腹部收得比較銳利,為了柔和這種銳利感,碗體做了刻花。底足雖然纖巧,然而增加了胎體的厚度,便顯得不失穩重。
蓋碗正常燒造好之後,使用純銀粉通體塗繪,之後再入窯高溫燒製。準確地說,其實是烤在胎體之上而形成的銀色的、保留銀子金屬特性的彩繪。因而,銀彩蓋碗的表層在放置的過程中也會緩慢氧化,形成歲月的老氣,顯示光陰的過程。
我看到很多說明將這種工藝稱之為「銀釉」,其實是不對的。銀子入釉燒製,出來是透明的感覺,而不會呈現銀色,還是叫「銀彩」準確。
立春
靜待花期
「立春」,大部分人的重點都會放在「春」上,頓時聯想出一片春回大地、綠柳萌發、山花爛漫之景象。其實,立春時節,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北方還是比較寒冷的,但是在宇宙大的運行之中,春天已經在醞釀了。
我們的古人對自然的觀察很細緻。他們敏感地發現到了正月,陽能逐漸上升,氣溫也開始上升,宇宙中發生著規律性的聯動變化。為了推演這種時間和空間的複雜關聯性,他們採用了卦象這種具形象的工具。而立春被描述為地天泰卦,下面三爻都是陽爻,所謂「三陽開泰」,就是說已經有三個陽了,萬物開始萌發...
推薦序
序言 光陰裡的茶香
因茶與李韜相識於2007年的部落格,當時只是默默關注,偶爾也會有些簡單的交流和碰撞,卻從未見過一面。
一晃就是十年,立秋前兩日,我正在北京蓮語學堂講授《茶與茶席》專題課程,突然收到李韜的私訊,邀我為他即將出版的新書寫篇序言,基於我對李韜長期的關注和了解,日日浸潤於美食與茶香裡的他,學養深厚,才華橫溢,自己反倒有些相形見絀了。
我自忖才疏學淺,難免會詞不達意,但還是欣然應允了,這就是茶的力量與緣分使然。
當天晚上,我和肖思學女士一起,與李韜相約在北京的棣蔬食茶空間見面了,相逢一笑,都是茶裡舊相識,沒有寒暄,勿需介紹,便覺已是故交,於是聊茶、聊書、聊美食,興盡至夜闌更深。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立秋的夜晚,我閱讀著李韜四季喝茶的美文,興奮不已。新書開篇就是立春,馥郁鮮靈的茉莉花茶,辛溫發散,芳香解鬱,正是春寒料峭裡的最美滋味。雨水時節,他在品白芽奇蘭,暗合了順應節氣飲茶的養生之道。他在書裡寫道:「十泡轉淡,尾水的顏色仍是明亮的黃,有甜潤微酸的氣息。」一泡陳茶,茶湯裡氤氳的酸與甜,自然天成,能夠彼此抑制各自的偏性,酸甘化陰,生津止渴,既是當下節氣裡的品飲最宜,也是早春的絢爛至極,在季節流轉中的歸於平淡。淡茶溫飲最養人。
李韜的茶湯裡,不唯有喜悅,也有淡淡的惆悵。驚蟄時節,江南的茶芽正在萌動脫殼,他卻在品飲蒙頂山的甘露新茶。四川是他的第二故鄉,蒙頂甘露瀹泡出的啜苦咽甘、幽幽蘭香,成為他糾結於北京留不下、故鄉山西回不去的鄉愁裡的最好慰藉。松上雲閒花上霞,茶是滌煩子,又是忘憂君,有茶的時光,一切的煩惱,都會雲淡風輕、煙消雲散。
李韜寫茶的文字感性,清簡素寂,同時閃耀著理性的光輝。感性,使得文章唯美耐讀;理性,對茶的描述會更準確,利於鑑賞。從立春,到大寒,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裡,在不同的節氣,不同的環境,因時因地因心情,他品飲著不同的茶類,茶品之豐富,令我也望塵莫及。李韜的茶文處處流露著傳統養生與飲茶的智慧──節氣像一根青翠可愛的竹子,「節」是竹節,「氣」就是充盈在竹節內的空間。李韜對節氣的認知與描述,非常具象而又恰當。而健康的飲茶,就如「茶」字一樣,是人在草木中詩意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喝茶方式,一定要遵循季節的變化,這就是天人合一。人體從冬至開始,陽氣漸次向外浮越,內寒而外熱。從夏至開始,陽氣由外至內漸漸收斂,逐步內熱而外寒。人體這種隨節氣的微小而玄妙的變化,啟示我們健康喝茶要因人而異,因時而變,透過不同茶飲的寒溫變化,來隨機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這才是飲茶賦予我們終極的健康意義。喝茶利於健康,一定要學會健康地去喝茶。喝茶健康與健康喝茶,有著本質的不同,中間隔著的,就是一本關於飲茶的嚴謹客觀的指導書籍,而李韜的新著,無疑就是值得推薦的力作。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綠肥紅瘦,回黃轉綠,盛極而衰,衰而後盛,這不就是二十四節氣中自然的四時變化嗎?流光容易把人拋的,是「躲進小屋成一統」,是忽視了季節變換的人。藉由茶,讓我們重新回歸自然、融入自然,在四季的變化中,在節氣的光影裡,自在愉悅地去品飲一盞包含著節氣能量的茶。茗碗浮煙,香雋蘊藉,不驚時序若循環,於此能否感受到「老覺梅花是故人」的親近和溫暖?
靜清和
序言 光陰裡的茶香
因茶與李韜相識於2007年的部落格,當時只是默默關注,偶爾也會有些簡單的交流和碰撞,卻從未見過一面。
一晃就是十年,立秋前兩日,我正在北京蓮語學堂講授《茶與茶席》專題課程,突然收到李韜的私訊,邀我為他即將出版的新書寫篇序言,基於我對李韜長期的關注和了解,日日浸潤於美食與茶香裡的他,學養深厚,才華橫溢,自己反倒有些相形見絀了。
我自忖才疏學淺,難免會詞不達意,但還是欣然應允了,這就是茶的力量與緣分使然。
當天晚上,我和肖思學女士一起,與李韜相約在北京的棣蔬食...
目錄
序言 光陰裡的茶香
前言 節與氣
立春
靜待花期
茉莉花茶:此時此刻的味道
白茶:七年之寶
銀彩蓋碗
雨水
思患而防
昔歸茶:盞中香霧浮龍涎
白芽奇蘭,卻見春葳蕤
洸琳窯蓋碗
驚蟄
天地盈虛
蒙頂甘露:蒙山頂上一枝蘭
納雍綠茶:乾淨的味道
海棠口大盞
春分
向上而同
曼松茶:甜潤暗香的桃花源
品味賀開
山石鈕鐵釉陶壺
清明
既清且明
龍井茶:心靜的味道
岕茶:對舊時茶事的溫柔試探
韓國白釉勻杯
穀雨
歸妹永終
尋找回來的鐵觀音
岩茶梅占:梅占百花先
刻心經柴燒寶瓶
立夏
天地通泰
霞浦元宵茶:波瀾壯闊終將不敵清淺和風
星野玉露:異國傳來的茶香
宋朝建窯系烏金釉大盞
小滿
小得盈滿
玉麒麟:高雅才值得回味
顧渚紫筍:茶聖親自命名的貢茶
西晉磚硯壺承
芒種
青梅煮酒
湧溪火青:堅守20個小時的雅債
永春佛手:心之清供
邵麗華製朱泥壺:秋水
夏至
陽盛陰生
正太陽:豪情終化繞指柔
太雲白茶:玉霜香雪可清心
木雕靈芝茶倉
小暑
正氣熱散
九華佛茶:大願甘露
峨嵋雪芽:將登峨嵋雪滿山
邱桂彪製傳統潮州朱泥手拉壺
大暑
暑氣乃溼
六安瓜片:茶緣天地間
老叢梨山:冷露無聲
金代白釉配純銀萬字紋蓋水盂
立秋
長夏轉陰
白桃烏龍:一抹桃花香
岩茶金鳳凰:光與風的舞蹈
清晚期花瓣型大漆托盤
處暑
天地始肅
金柳條:茶盞裡的雲間煙火
鴨屎香:單叢龐大香氣譜系裡的異數
琉璃花口盞
白露
秋色屬白
白雞冠:不遜梅雪三分白
白牡丹:月明似水一庭香
大漆秋葉茶則
秋分
靜觀待機
正薔薇:春藏錦繡薰風起
石中玉:石火光中寄此身
明中後期青花壽字紋茶倉
寒露
空山始寒
鳳凰八仙:自地從天香滿空
鐵羅漢的戒定慧
晚清青花茶船
霜降
天地自安
重新發現安茶
九品蓮:草木丹氣隱
花梨木卷几
立冬
君子儉德
寧紅與龍鬚,五彩絡出安寧世
陳皮普洱:手持淡泊的花朵
太湖賞石配斷紋漆木幾
小雪
自昭明德
九曲紅梅:最是思鄉情懷
寧德野生紅茶:無意無心的野茶
純錫蕉葉茶則
大雪
陰盛陽萌
緊茶之心
檳榔香裡說六堡
梅妃竹拼攢乾泡盤
冬至
見天地心
煙正山小種:桐木關的美麗煙雲
正太陰:月華如水
羅漢竹金漆鯉魚茶則
小寒
冬寒尚小
7581:抽絲剝繭的尋覓
茯磚:穿越萬里茶路
老竹浮雕白玉花片香筒
大寒
修省自身
紫娟流光
藏茶:煮出紅豔芬芳
大漆泥金夾苧葫蘆盞托
後記 二十四維的光陰與茶香
序言 光陰裡的茶香
前言 節與氣
立春
靜待花期
茉莉花茶:此時此刻的味道
白茶:七年之寶
銀彩蓋碗
雨水
思患而防
昔歸茶:盞中香霧浮龍涎
白芽奇蘭,卻見春葳蕤
洸琳窯蓋碗
驚蟄
天地盈虛
蒙頂甘露:蒙山頂上一枝蘭
納雍綠茶:乾淨的味道
海棠口大盞
春分
向上而同
曼松茶:甜潤暗香的桃花源
品味賀開
山石鈕鐵釉陶壺
清明
既清且明
龍井茶:心靜的味道
岕茶:對舊時茶事的溫柔試探
韓國白釉勻杯
穀雨
歸妹永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