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明衰落所造成的痛苦中學到的知識,
可能是人類進步最有效的工具。
──湯恩比
歷史上14個強大王朝×滅亡前最後10年
當君主昏庸、民怨日增、外戚竄權、朝野爭鬥、征戰連連……
帝國的「死亡倒數」早已被啟動!
▎「末世」──救亡與更替
本書以電影慢鏡頭般的手法,深入剖析中國歷史上14個強大王朝最後10年的覆滅過程。作者以時間倒數的方式,從秦朝至清朝,逐一呈現每個王朝滅亡前的內外困局,並透過「假如」來探討這些王朝是否有避免滅亡的可能性。全書以獨特的視角和簡明的編排,揭示了歷史中那些被忽視的關鍵決策,並試圖從這些決策中找尋國家永恆之道。
▎歷史教訓與反思
認為,研究歷史不僅要讚美盛世的功績,還要深入探討末世的失誤,從中學習「為什麼會做錯」。書中列舉了每個王朝衰亡的主要原因,從民怨積聚、朝廷內鬥到外部威脅,再到皇帝的錯誤決策,這些錯誤不僅顯示了歷史的複雜性,還讓讀者反思當代社會。作者借鑑了賈德.戴蒙的觀點,強調研究衰落的因果鏈有助於避免重蹈覆轍,從而使這本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創新結構與假設分析
全書以「倒數計時」的結構來描繪每個王朝滅亡前的10年,並在每個時段標示出當時的重要事件和決策。這種創新形式,不僅使內容更具戲劇性,還有助於讀者對歷史進程的清晰理解。此外,書中每個朝代的覆滅後,都會探討「假如」某些決策不同,是否能改變歷史的走向?這些假設為歷史研究帶來了更多想像空間,增強了讀者的代入感與思考深度。
▎國家「永恆」的思考
在分析14個王朝的滅亡後,作者更進一步討論了國家「永恆」的可能性。透過比較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訓,作者提出了選帝、用帝、國家治理等方面的建議,強調制度設計和領導人能力的重要性。最後,書中還探索了「拉鍊式」、「環鏈式」、「射線式」三種不同國家模式的理論,從歷史循環中尋找國家持續發展的最大可能性,這使得本書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還是一部具有現實借鑑意義的政治反思。
【本書特色】:
本書為《帝國的暮色.冬之卷》,以倒數計時的方式,重現14個中國王朝最後10年的覆滅過程,展現歷史走向的不可避免與變數。書中獨特的假設分析——「假如」某些決策不同,或許能避免滅亡——為讀者提供了重新思考歷史的角度。不僅專注於亡國原因,還探討國家「永恆」的可能性,並提出選帝制度、領導人能力等制度性建議。
作者簡介:
馮敏飛,已出版小說《大宋渣男才子,青樓常客柳永的風流詞情》、《天堂網之謎》、《詩妓與尚書,明朝末路的繾綣歲月》,散文集《人性.自然.歷史》、傳記文學《此去歸何處:11位古人退休生活傳》等。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秦末10年
【提要】
西元前215~206年,為大秦帝國倒數計時10年,直至前210年毫無敗象,秦始皇還在東巡,只因忽然病亡,遺囑被竄改,民眾紛紛造反,而胡亥又與奸臣趙高、李斯爭權奪利,迅速被推翻。
假如胡亥像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及時果斷地與邪惡的「恩人」切割,華麗轉身,秦此時未必亡。
前因:民怨日益增加
呂思勉說:「周和秦,是從前讀史的人視為古今界線的。」古書諸多「三代以上」、「秦漢以下」之類語。
每逢亂世,總有人挺身而出,立志救世。春秋戰國時,諸侯國諸多,有識之士紛紛提出自己的政治見解,爭先恐後為君主出謀劃策。學者認為:「這種爭鳴的思想內涵,實質是百家邀君主之寵。」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只是百家之一。孔子的政見非常明確──克己復禮──以統治者自我克制「非禮」的方式,恢復周公時代那樣的禮樂之治。但一個又一個諸侯國敬而遠之,他只好回家教書、編書,把夢想寄託給後人。
有個值得一說的非著名人物,名叫由余,姬姓,字懷忠,周武王少子唐叔虞的15世孫,偶然流亡到西戎。秦穆公有志於東進,見由余來訪,連忙討教:「中原有《詩》、《書》、《禮》、《樂》還那麼亂,而戎夷沒有禮樂之治,豈不是更難嗎?」由余竟然笑道:「《詩》、《書》、《禮》、《樂》正是中原戰亂的根本原因,而被儒家貶為禽獸的戎夷,才是真正的聖人之治!」聽了這席話,秦穆公立即重用由余,轉而西進,向戎夷學習,有比「臨淵羨魚,退而結網」,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然後再東進,橫掃天下。
儒家讓那個時代失望。「天下並爭於戰國,儒術既絀焉。」那個亂糟糟的局面,拖到秦始皇嬴政去收拾。秦人既不迷信古老的「周政」,也不指望那些美麗的外交盟書,而選擇法家,全力改革自己,不斷創新。可悲的是,最後六強國面臨秦國的滅頂之災,他們的對策仍然是聯盟,可又仍然放不下眼前私利,面和心不和,競相叛盟賄敵,而不能真正團結一心抗秦,終被各個擊破,無一倖免。周王宮室掙扎到前256年,最後一任周王姬延面對秦軍入侵,親自號召組織國際聯軍,沒想到只有五、六千人響應,又缺糧餉,根本無法上陣,不得已自行解散。因為國人紛紛索債,姬延躲到一個高臺上不敢露面,最後被秦兵捉拿,徹底廢了周王朝。
從這個角度來說,嬴政是成功的,不愧是「德過三皇,功高五帝」之稱的「皇帝」。秦王嬴政於前246年繼位,於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前223年滅楚,前222年滅燕與趙,前221年滅齊,從而結束長達5個半世紀的諸侯爭霸之亂,統一中國,為當時世界最大的帝國。隨之又統一經濟、文化。柏楊自稱「不為君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但對秦始皇評價非常高。他說:
帝國的領導者,上至嬴大帝,下至包括宰相李斯在內的高階官員,都精力充沛,具有活潑的想像力……做出了幾乎比此後兩千年大多數帝王所做的總和還要多的事。
乍看柏楊這段話很誇張,可是稍加冷靜一想,便覺得並不虛枉。他創立的帝制,在中國實行到2,000多年後的辛亥革命。還有統一文字、度量衡和道路,開通河溝,都是千秋之功。一般說英語中「中國」一詞china的意思是指瓷器,也有說China是「秦」的音譯。
戲劇性的是,2,000多年來,儒家無不強烈抨擊秦始皇暴政,批得體無完膚,卻又無不竭力維護他創立的帝制。拙文〈強而無韌的秦王朝: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發表後,有讀者問:「你也想為秦始皇翻案?」我說:「誤會了!我只是感慨秦氏之後,多少後儒一邊抨擊久遠的秦始皇,卻一邊叩頌那些好事沒秦始皇做得多、壞事卻多得多的新皇上,百步笑五十步!」比如同樣大行過「文字獄」,秦始皇就沒有像「洪武之治」成千上萬地屠殺自己的戰友,也沒有像「康乾盛世」種族滅絕式征戰……
秦嬴政強烈奢望長壽,專門委派浩浩蕩蕩的人馬到海外尋求長生不死的仙丹。但同時他早做好死的準備,親自擬好一系列名稱,自己稱「始皇帝」,兒子稱「二世皇帝」,孫子稱「三世皇帝」,以至「萬萬世皇帝」,千秋萬代永遠在自家傳下去。然而,他太天真了!
正因為他太「有為」了,短時間強行做了一大堆空前絕後的事業,民怨日益增加,僅僅5年,他本人手上就開始倒數計時。
最大亮點:認賊為父錯到底
○前215年,倒數計時:9
與西周倒數計時伊始人神共憤不同,這時的秦氏天下可謂欣欣向榮,如日中天。
秦定都咸陽,感覺有點偏僻。秦的政體發生深刻變化,不再實行分封制,讓諸侯國各自為政,改實行郡縣制,即各地直接隸屬中央政府統轄。為保持並強化這種體制,必須經常派出欽差大臣,或皇帝直接出馬,到各地檢查工作,預防一些地方官以為「天高皇帝遠」,可以我行我素。全國稍安,秦始皇便於前220年西巡隴西、北地(今甘肅寧縣),前219年東巡封禪泰山,後又北巡至碣石。碣石這個地方有些爭議,公認是今河北昌黎海中,但有的說是在今河北樂亭西南,還有的說在今山東無棣。
英美詩人威斯坦.休.奧登(W. H. Auden)在他的詩中寫道:
他們身邊,淨是些時髦的奉承話,
和蒐羅殆盡的聲色犬馬,
在這裡,良知聽命於感性的要求,
若滿足不了,定遭痛罵;
在這無邊欲壑的中央,
尋歡作樂的皇上,僅僅對死害怕。
這詩好像是專為中國帝王寫的,因為他們「僅僅對死害怕」,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可畏懼。對秦始皇來說,創下如此前無古人的偉業,更是奢望能夠永生不死,永保江山。他生前5次大規模出巡,其中4次與求仙相關。前219年那次,封禪後順路到舊齊國海濱求仙,著名方士徐福自告奮勇,帶著數千金童玉女前往海中替他求仙藥。所謂「方士」,相當於現代科技兼神職人員。徐福也許堪稱中國歷史上頭號騙子,也可能真遇到神仙了,被留下(傳說定居日本,日本沿海迄今有許多徐福廟,甚至有學者認為徐福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神武天皇)。秦始皇不死心,這次,他直接北巡碣石,到舊燕國海濱仙人發跡之地,又委派方士盧生入海求仙。
秦始皇為自己樹碑立傳,令丞相李斯代撰〈碣石門辭〉,刻到碣石山上。平心而論,所記這些功業,包括「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等等,應該屬實,只是「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的盛世景象令我存疑。
傳說秦始皇此番北巡到了今秦皇島,見島上荊條叢生,感慨不已。荊條是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廣泛分布於中國南北及日本,主要生於山坡路旁,裝點風景,也可藥用,更重要是古人用以當刑杖。不過此刑杖沒想像那麼恐怖,老師也用以懲罰學生,家生也用以打子女。且說秦始皇那天見荊條,立即下馬叩拜,長嘆:「這是小時候讀書時,我老師用過的啊!」這故事直到明朝萬曆年間才見記載。
北巡回來,入海求仙的盧生也還。盧生沒帶回什麼長生不老藥,但帶回一個重要情報!他看到有本名為《錄圖書》的著作上寫著「亡秦者胡也」。秦始皇火冒三丈:「看誰亡誰!」立即下令準備北伐。
「亡秦者胡也」中這個「胡」字,可能指匈奴,也可能指秦始皇次子胡亥。從後來史實看,應該是指胡亥。實際上此說肯定是後來編的。不過,即使如此,秦始皇的北伐並非多餘。中原古代最大的外患,長期是北方游牧民族。他們時常南侵,宣稱是夏王朝的後裔,因而也擁有部分中國。北部與他們在「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交界,距咸陽僅僅800里,騎兵一天就可以直抵城下,真可能帶來滅頂之災。為此,秦始皇即令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開始北伐。
第一章 秦末10年
【提要】
西元前215~206年,為大秦帝國倒數計時10年,直至前210年毫無敗象,秦始皇還在東巡,只因忽然病亡,遺囑被竄改,民眾紛紛造反,而胡亥又與奸臣趙高、李斯爭權奪利,迅速被推翻。
假如胡亥像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及時果斷地與邪惡的「恩人」切割,華麗轉身,秦此時未必亡。
前因:民怨日益增加
呂思勉說:「周和秦,是從前讀史的人視為古今界線的。」古書諸多「三代以上」、「秦漢以下」之類語。
每逢亂世,總有人挺身而出,立志救世。春秋戰國時,諸侯國諸多,有識之士紛紛提出自...
推薦序
推薦序
謝泳
認識敏飛兄稍晚,從相見到熟悉,不過四、五年時間,或許因為經歷接近,我和他卻有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之感。敏飛兄比我年紀稍長,但最後讀書和我在同一年,均是1980年代初,又都是地方教育大學畢業。現在學歷貶值,如非名校出身,一般人都不願意主動提及自己的學歷,但敏飛兄豁達,初次見面,三言兩語,我們就以同地方教育大學畢業拉近了關係。有一年,我參加他一本新書發表會,敏飛兄現場演講一個多小時,思路清晰,觀點新穎,口才極佳。因平時聊天,敏飛兄言語謙慎,初次接觸,還以為他不善言談。其時我的老朋友負責主持一個講座專案,那次演講結束後,我當即和敏飛兄約定,要他來演講一次,可惜不久,疫情來臨,未能在恰當時候回來演講,至今引為憾事。
敏飛兄早年以小說名世,後來轉向歷史文化散文的寫作,已有多部相關著作問世。他的「歷史四季」系列讀者眾多,影響深遠,一版再版,就是專門研究歷史的專家,也刮目相看。
敏飛兄的作品,雖不是職業歷史研究,但他能及時吸收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借鑑最新史料,並用他流暢優美的文筆,選擇新的視角,把豐富的歷史知識及其對當代的啟示傳達出來,在歷史和文學的結合點上,敏飛兄把自己的才情發揮得相當充分,他的歷史文化隨筆,不但故事講得好,更能用古代歷史映照當代現實,提出富有時代感的問題。
敏飛兄因文學而入歷史,本可以進入專業的相關研究,以論文表達自己的觀點,但他卻選擇歷史文化隨筆的寫法,我認為非常明智。現在的職業歷史研究者,多數沒有把歷史研究普及化的能力,所以那些在歷史和文學邊緣遊走的作家才大顯身手。敏飛兄平時涉獵廣泛,正史、雜書、人文社科類著作都不放過,所以作品能個性鮮明,別具慧眼,好讀而不膚淺。敏飛兄概括整理歷史事件的能力很強,常能在歷史人物的命運中,發現富於時代意義的話題,也善於在敘述歷史事件的過程中,引導讀者反觀當下的現實生活,這是敏飛兄歷史文化隨筆的新境界。
克羅采曾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敏飛兄的歷史文化隨筆,也可稱是書寫中國當代歷史的一種特殊文獻!
感謝敏飛兄信任,聊綴數語,以為序言。
(作者是著名學者、教授)
推薦序
謝泳
認識敏飛兄稍晚,從相見到熟悉,不過四、五年時間,或許因為經歷接近,我和他卻有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之感。敏飛兄比我年紀稍長,但最後讀書和我在同一年,均是1980年代初,又都是地方教育大學畢業。現在學歷貶值,如非名校出身,一般人都不願意主動提及自己的學歷,但敏飛兄豁達,初次見面,三言兩語,我們就以同地方教育大學畢業拉近了關係。有一年,我參加他一本新書發表會,敏飛兄現場演講一個多小時,思路清晰,觀點新穎,口才極佳。因平時聊天,敏飛兄言語謙慎,初次接觸,還以為他不善言談。其時我的老朋友...
目錄
救亡與更替
推薦序
作者自序:讀史如觀荷
本卷開篇話:前車之鑑
第一章 秦末10年
第二章 西漢末10年
第三章 新朝末10年
第四章 東漢末10年
第五章 西晉末10年
第六章 隋末10年
第七章 唐末10年
第八章 吳越末10年
第九章 遼末10年
第十章 北宋末10年
第十一章 南宋末10年
第十二章 深化與超越
第十三章 明末10年
第十四章 清末10年
小結:王朝夭折與國家永恆
跋:馮敏飛和他的歷史寫作
後記
救亡與更替
推薦序
作者自序:讀史如觀荷
本卷開篇話:前車之鑑
第一章 秦末10年
第二章 西漢末10年
第三章 新朝末10年
第四章 東漢末10年
第五章 西晉末10年
第六章 隋末10年
第七章 唐末10年
第八章 吳越末10年
第九章 遼末10年
第十章 北宋末10年
第十一章 南宋末10年
第十二章 深化與超越
第十三章 明末10年
第十四章 清末10年
小結:王朝夭折與國家永恆
跋:馮敏飛和他的歷史寫作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