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學、病理學、治療學……魯迅如何運用醫學史來展現社會批判?
大文學家魯迅,巧妙將醫學事證融入文學中,充分運用科學的理性充實思想的深度。
本書則細細道來各個例證背後的史料故事,使讀者細讀魯迅雜文中的引用時更具體明晰。
因家中困境看盡人情冷暖,從而邁向人生轉折
祖父的犯案和父親的病故使魯迅家庭「墜入困頓」的時候,也正是中國的封建社會陷入解體的時期。家境的衰落帶給魯迅的感受與時代的變遷正相吻合。這促使魯迅邁上「走異路,逃異地」、叛逆士大夫階級的道路:「去尋求別樣的人們」。
以醫學為喻,深富哲理與渲染力
棄醫從文的魯迅覺得救治人的精神遠比救治人的肉體重要,要不然,那些被救治的人結果還不是當「看客」就是當「炮灰」。作為一位以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為己任的作家,魯迅在梅契尼可夫的理論中看到的是,可以借用這位學者發現吞噬細胞吞噬病菌的原理,來比喻文字抨擊時弊的作用。
以筆桿展現出積極愛國心
因此,他對於中國的未來,態度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絕望。在看到國民「愚弱」的同時,他也看到「中國的脊梁」,看到「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他不能容忍對中國的肆意汙衊。
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
章太炎是魯迅的老師,1908年魯迅在東京時,曾聽過章太炎講「小學」,對他懷有很大的敬意。他確實是一位「小學」的大師,是名人,是專家。但他這一次的言論既然已經涉及到白話文和文言文的論爭,也就是改革和反改革的原則問題,魯迅也就不能含糊了事。
★本書特色:大文學家魯迅同時具有醫學與科學相關背景,因此其清楚地意識到兩者兼具的重要性,一次次在文中引述醫學科學事例,使文章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緊密結合。本書挑選22則魯迅雜文中提及醫學史的相關事例,細究魯迅引用該例的本意,期盼展現出其獨具風格和藝術感染力的寫作特點。
作者簡介:
余鳳高,作品有《那些巨匠和他們的繆斯女神》、《在現實和文學中的愛》、《西方性觀念的變遷》、《插圖的文化史》、《天才還是瘋子》、《莎樂美:歷史和藝術》等著作五十餘部。
章節試閱
「食菌不病」的實驗和「精神改造肉體」的破滅
……也許是Koch博士發見了虎列拉菌時,Pfeffer博士以為不是真病菌,當面吞下去了,後來病得幾乎要死。總之,無論如何,這一條絕不能作「精神能改造肉體」的例證。——《熱風.隨感錄三十三》
江蘇武進的蔣維喬先生(1873–1958)是一位相當有成就的教育家。早在上個世紀初,全國的書院陸續改成學堂後,他發現舊的教材已經不再適用於現代的學校了,即投身「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傾注心血,歷時兩年,編成《最新初小國文教科書》。這項具有首創意義的工作,出版後風行一時,獲得一致的好評。此後他又陸續編輯出版了《高等小學教科書》、《簡明國文教科書》、《女子初小國文教科書》、《簡明初小中國歷史教科書》等,這套新式教材,內容由淺入深、文字由簡到繁,加上形象生動的插圖,普遍受到師生的歡迎,為各地學校所廣泛採用,影響巨大。此外,他還曾在1910年編著出《學校管理法》,後又主持擬定《中華民國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和《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另外,蔣維喬在哲學和佛學上也有一定程度的研究。
蔣維喬青少年時期體弱多病,醫治服藥均無明顯療效。後來,他自行以呼吸與靜坐為主的方式,堅持進行鍛練,感到病體有所好轉,體魄也日益健康,便覺得可以將自己這一鍛練的方法介紹給他人,幫助與他一樣體弱多病的人。於是,他把自己這一稱為「呼吸靜坐養生法」的方式,以自己的名號「因是子」,寫成《因是子靜坐法》一書出版發行。此書連續重印6次,暢銷海內外。
《因是子靜坐法》的受歡迎程度鼓舞了蔣維喬,讓他深信,像他這樣患病之後,與其請醫生診治、服藥,還不如呼吸靜坐有所奇效。於是便猜想,既然呼吸靜坐得靠肚臍,即中醫所說的「丹田」,可見臍/丹田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何等的重要。於是,他不但在《因是子靜坐法》中肯定「吾人初生之一點,實自臍始,故人之根本在臍」;甚至由此推而論之,認為像他這樣,雖然患病,但只要靠自身的精神力量,就可以戰勝肉體的疾病,不再需要醫治了。他堅信自己的這個想法不會錯,何況此前也已有先例可作證明。於是他在翻譯日本鈴木美山所著的《長壽哲學》(商務印書館,1918年出版)時,在書中「病之原因」一節中十分肯定地加註寫道:「精神能影響於血液,昔日德國科布博士發明霍亂(虎列拉)病菌,有某某二博士反對之,取其所培養之病菌,一口吞入,而竟不病。」由此表明,儘管有霍亂這樣的「黴菌進入人身,而(人)精神正確時,絕不成病。」
蔣維喬所說的「昔日德國科布博士發明霍亂……一口吞入,而竟不病。」除「發明」應該說成是「發現」外,所述之事大致沒有錯,但得出的結論,認為儘管有病菌「進入人身,而精神正確時,絕不成病」,且更進而誇張到極點,說是由此可知「精神能影響於血液」、「精神能改造肉體」,可謂荒謬至極。
霍亂是一種急性細菌性傳染病,發病的特點是劇烈的腹瀉,伴有嚴重的體液鹽類迅速流失。患者往往都突然發病,出現水瀉,大便量每日可多達15至20升,並隨之發生嘔吐。於是病人迅速脫水,同時血壓下降,脈搏細弱,可能有嚴重的肌肉痙攣。之後病人漸漸呈現木僵狀態,乃至昏迷,最後在半個月內甚至一週內死亡;而且病死率極高。霍亂這種發病的劇烈性、預後的嚴重性和高死亡率,令人談之色變,以致早期翻譯cholera(霍亂)這一名稱時,帶有情緒,將它音譯為「虎列拉」。
醫學史家探究出,霍亂的孳生地是古印度。在古代,由於交通限制,印度與世界各國隔絕,此病傳播較慢,「霍亂騎著駱駝旅行」,疫情主要局限在當地一帶。從19世紀起,世界經濟貿易的發展切斷了霍亂封鎖線。於是,100多年來,出現了1817–1823年、1826–1827年、1846–1853年、1865–1875年、1883–1896年和1910–1926年這麼6次世界性大流行。
1883年6月,霍亂越過海洋和沙漠來到埃及,使首都亞歷山大港突然間開始第5次世界性霍亂大流行。埃及政府完全被嚇壞了,立即向在微生物學和細菌學研究方面占世界領導地位的法國和德國求救。醫學人道主義是沒有國界的,兩國立即派了醫療團隊。德國的團隊是由著名的細菌學家、帝國衛生局正府官員羅伯.柯霍(Robert Koch, 1843–1910)所領導。法國也派出幾位傑出的微生物學家前往支援。
柯霍的小組於8月14日到達亞歷山大港,幾個小時後便展開工作。他們冒著被感染的危險,對死者和病人進行屍體解剖和細菌學研究,發現死者的腸黏膜上都有一種特別的細菌,卻又與腹瀉病人體內的細菌不同。一年前,柯霍就曾在霍亂死者的腸中觀察到大量的這種細菌,當時只認為是一般病人腸內所常有的。此刻,回憶起那次發現,他想,也許這正是自己所要找的、與霍亂有關的致病菌。可惜這一想法無法予以驗證,因為他不能拿人的生命來冒險做實驗,而在實驗動物身上進行的試驗又都沒有生效,況且隨著天氣轉熱,霍亂的流行在埃及也慢慢平息下去了。11月13日,經柏林同意,團隊離開埃及。後於12月11日他40歲生日那天,來到霍亂仍在流行的印度首都加爾各答。
在加爾各答,除了繼續屍體檢查和對動物做進一步的細菌學實驗研究外,柯霍還研究了土質、用水、空氣、流行區的環境和居民的特性等問題。最後,他在1884年1月7日宣稱,引發霍亂的桿菌純種培養獲得成功,屍解中的發現與在埃及時見到的完全一樣,而在健康的印度人身上卻總是找不到。於是柯霍相信,這種桿菌是無法在非霍亂病人體內發現的。到了2月2日,柯霍報告說,這種桿菌不像別的桿菌那麼長而直,它有點彎曲,有如一個「逗號」;其他方面的特性是,能在潮溼汙染的亞麻布上或溼潤的土壤中繁殖,對乾燥和弱酸溶液明顯敏感。柯霍還說到,霍亂初期時,它們在排泄物中比較少,而當糞便成為淘米水樣的時候,桿菌就幾乎像是純粹培養出來似的。等這些病人恢復後,桿菌又逐漸從排泄物中消失。柯霍特別提到,這種獨特的有機物總見於霍亂患者,從不見於其他症狀類似的病人,也不能使動物感染此病。
柯霍的這一發現,讓他在回國的時候,受到民族英雄一般的款待,王太子授予他二級加星皇冠勛章。他向同行作了學術報告,結論是:霍亂的發生絕不是沒有起因的,沒有一個健康的人會染上霍亂,除非他吞下了霍亂弧菌,而這種細菌只能從同類產生,不能由他類產生,或者無中生有;它只能在人的腸裡或者在印度那種十分汙濁的水裡繁殖。
柯霍相信自己發現的「逗號」桿菌,即正式命名的「霍亂弧菌」是霍亂的致病菌。但在當時,遠不是所有的人都這樣認為。
半個多世紀來,很多人都相信,大批的人遭霍亂襲擊,是因為大氣、氣候、地面狀況和不利健康的廢物這四種因素同時引起的作用。
「食菌不病」的實驗和「精神改造肉體」的破滅
……也許是Koch博士發見了虎列拉菌時,Pfeffer博士以為不是真病菌,當面吞下去了,後來病得幾乎要死。總之,無論如何,這一條絕不能作「精神能改造肉體」的例證。——《熱風.隨感錄三十三》
江蘇武進的蔣維喬先生(1873–1958)是一位相當有成就的教育家。早在上個世紀初,全國的書院陸續改成學堂後,他發現舊的教材已經不再適用於現代的學校了,即投身「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傾注心血,歷時兩年,編成《最新初小國文教科書》。這項具有首創意義的工作,出版後風行一時,獲得一...
推薦序
小引
1936年4月2日,晚年的魯迅在給愛好文學的少年顏黎民的信中,回答他可以看些什麼書的提問時,直截了當地指點他說:「……不要專門看文學,關於科學的書(自然是寫得有趣而容易懂的)以及遊記之類,也應該看看的。」十多天後,4月15日,他再次告誡這位文學愛好者,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他批評了片面的閱讀習慣及其造成的不良後果:「先前的文學青年,往往厭惡數學、理化、史地、生物學,以為這些都無足重輕,後來變成連常識也沒有,研究文學果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也胡塗,所以我希望你們不要放開科學,一味專在文學裡。」
「不要放開科學,一味專在文學裡。」這話不是出於科學家的偏見,而是大文學家魯迅的教導,可謂是特別有意義的金玉良言。其實,這也是魯迅自己畢生生活實踐和創作實踐的經驗總結。
還在童年時代,魯迅就喜愛有關草木蟲魚的自然科學讀物。進南京的礦路學堂後,第一次有系統性地接觸了西方的現代自然科學,除學校必修的地學和金石學,又「知道世上還有所謂格致、算學、地理、歷史、繪圖和體操」,感到「都非常新鮮」。此外,魯迅還閱讀了一些生理學和醫學的書。後來,魯迅進入日本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從藤野先生那裡學習「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自然還有學醫所不可缺的解剖學。從魯迅在東京所記錄下來的「擬購德文書目」中可以看出,他不管是對生物學、古生物學、動物學、植物學及進化論、達爾文主義,對人類學、人種學,對地理學、地質學、礦物學,對化學、電化學、生理化學、精神物理學,還是對醫學、解剖學、細菌學、衛生學等,都無不感到極大的興趣。
在魯迅的藏書中,有遺傳學、有機化學,甚至法醫學的書,也可看出他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廣泛。雖然魯迅自謙說,他對科學所知不多,也沒有什麼外國書,只好看看譯本。實際上,魯迅一生讀了不少自然科學的外文原著,而且將其中的一部分翻譯成了中文,介紹給國人。就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儘管身體不好,魯迅仍念念不忘要和他弟弟周建人一起翻譯法布爾的《昆蟲記》。
恩格斯曾在1845年7月14日給馬克思的信中說到,他研究生理學,並且想與此結合起來研究一下比較解剖學,因為「在這兩門科學中包含著許多從哲學觀點來看非常重要的東西」。十多年後,在1876年5月28日致馬克思的信中,他又說起「對古代史的重新研究和我的自然科學研究工作,對於批判杜林大有益處,並在許多方面有助於我的工作。」魯迅也是如此,在雜文的寫作中,他能夠應用自然科學和科學史上的史實或原理,作為慎密的科學依據或比喻,如他在《偽自由書.止哭文學》中舉天文學史上伽利略的「日心說」和生物學史上達爾文進化論的確立,證明真理不怕攻擊;在《墳.寡婦主義》中舉著名的俄國女數學家柯瓦列夫斯卡婭的感情昇華,來闡明解放人性、普及性教育的重要性;在《偽自由書.電的利弊》中舉愛迪生發明電燈,來比照不同社會對電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在《准風月談.同意和解釋》中舉人類學史上原人對於動物的威權,來說明暴力的作用,等等。魯迅就這樣,將自然科學史上的事例,應用於雜文之中,使文章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緊密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分析透徹、說理至深、生動活潑,具有獨特的風格和藝術感染力。
此前,本書作者曾在1980年和1986年先後出版過《佛洛伊德、蜾蠃及其它:魯迅著作中的自然科學史知識》和《魯迅雜文與科學史》,從魯迅雜文中挑選50則有關科學事實的文章,對其在文中的應用,進行簡單的介紹和分析。只因時代和作者當時認知上的局限,文章資料不夠具有系統性,對所涉及的歷史人物評價,常有偏「左」的傾向。有鑑於曾經受過系統性醫學教育的魯迅,對科學史的了解中,以醫學史最為熟悉,故在他的雜文中也最常應用到醫學史,因而本專集選擇魯迅雜文中有關醫學史,包括生理學、病理學和治療學上的事例22則,重新寫成本書,希望比前兩冊增加一點新意,並期望得到讀者的批評和指教。
小引
1936年4月2日,晚年的魯迅在給愛好文學的少年顏黎民的信中,回答他可以看些什麼書的提問時,直截了當地指點他說:「……不要專門看文學,關於科學的書(自然是寫得有趣而容易懂的)以及遊記之類,也應該看看的。」十多天後,4月15日,他再次告誡這位文學愛好者,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他批評了片面的閱讀習慣及其造成的不良後果:「先前的文學青年,往往厭惡數學、理化、史地、生物學,以為這些都無足重輕,後來變成連常識也沒有,研究文學果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也胡塗,所以我希望你們不要...
目錄
小引
前言 人類疾病的文化表徵
「食菌不病」的實驗和「精神改造肉體」的破滅
「606」的發明與醫治「國民性」
纏腳、吃印度大麻與「蠻人文化」
曼陀羅花的毒與外國文學的譯介
西方的醫學與日本的「明治維新」
藝術與瘋狂
傳統中醫:寶藏與胡話
「精神分析」與人的「外套」
白血球與社會批評、文明批評
人體的衰老與社會的退化
「精神分析」與國人的「心解」
西醫與它在當年中國的命運
飲食習慣與身心健康
做夢與社會理想
《本草綱目》裡的經驗與實踐者的偉大犧牲
鴉片、嗎啡與「拿來主義」
優生學與人的命運
血液循環的發現與改革的不可擋
莊嚴的放射法實驗與剝削者的荒淫無恥
「醫學泰斗」的悖論與所謂「名人名言」
移植金雞納與文化傳播
種痘救人與殺人者製造炮灰
後記
小引
前言 人類疾病的文化表徵
「食菌不病」的實驗和「精神改造肉體」的破滅
「606」的發明與醫治「國民性」
纏腳、吃印度大麻與「蠻人文化」
曼陀羅花的毒與外國文學的譯介
西方的醫學與日本的「明治維新」
藝術與瘋狂
傳統中醫:寶藏與胡話
「精神分析」與人的「外套」
白血球與社會批評、文明批評
人體的衰老與社會的退化
「精神分析」與國人的「心解」
西醫與它在當年中國的命運
飲食習慣與身心健康
做夢與社會理想
《本草綱目》裡的經驗與實踐者的偉大犧牲
鴉片、嗎啡與「拿來主義」
優生學與人的命運
血液循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