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即將迎來四百年行動,透過本書瞥見臺南學的出現!
莊松林早年在日治時期中歷經殖民時代的思潮衝擊,積極參與社會文化運動。之後現實的無奈而將熱情投入自己生長的土地,耕耘歷史、文學與民俗領域。在各領域都有著相當的貢獻,為臺南留下許多重要的文史成果。本書詳述了臺南研究先驅的生平,並可以看到臺南地方研究如何萌芽。
從日治時期激進熱血的社會運動者,莊松林後來從事民間文學採錄、書寫,並轉向從事臺灣民俗研究以及歷史文獻整理與考據。他對過去的歷史研究過度依賴文獻史料提出深刻的省思,也透過自身扎實的田野經驗,示範如何將文獻與踏查結合。無論在臺灣民俗研究、歷史文獻考據都占有一席之地。
作為臺灣民俗議題與研究的拓墾先鋒,莊松林一生在臺灣民俗學、歷史文獻考究的田園裡努力耕耘,更是跨越戰前戰後,在臺灣民俗研究的薪火傳承上和深化的關鍵人物。
★名人推薦
「這座城市自從1624年與西方交會,站上世界歷史的舞臺,就成為東亞物質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是大航海時代的重要航線節點。風起雲湧的歷史進程讓這座城市,有著複雜的性格與迷人的魅力。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學者持續探索這塊土地。前文所提到的「先驅」們,無論來自何方,甚至不見得有相同國籍,都肯定臺南的深度,足以用他們的一生,持續挖掘。」——臺南市長黃偉哲
作者簡介:
戴文鋒
臺南人,臺大歷史學學士、成大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日本國立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研究員,曾任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所長、人文與社會學院院長、文化部民俗文化資產審議委員。
現任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教授兼臺南學研究中心主任、南瀛國際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員、南部各縣市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臺南市歷史名人紀念審議小組委員、《臺南文獻》、《高雄文獻》、《歷史臺灣》編輯委員。
學術專著二十餘冊,包括《府城媽祖行腳》、《萬年傳香火、世代沐法華:萬華寺廟導覽》、《萬華観光案內》、《走過.歷史.記憶:鏡頭下的永康》、《萬年縣治所考辨》、《東山鄉志》、《在地的瑰寶:永康的民俗祭儀與文化資產》、《永康的歷史遺跡與民間信仰文化》、《重修屏東縣志.民間信仰》、《山谷長歌:噍吧哖事件的在地繪影與歷史圖像》、《戴文鋒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永康區開天宮志》、《太師與王船:燃燒一瞬間的美》、《等待天光:臺南市人權場址 II 》、《漫漶時光:臺南市人權場址 III 》、《神行台江:神祇與厭勝物傳說》等書。
曾國棟
臺南市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現任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理事長、臺南大學人文學院兼任講師,高雄市古物審議委員會委員(2015-)。長期從事文物史蹟之調查研究,以文物說故事,用古蹟講歷史,書寫城市的歷史文化。
主要著作有《臺灣的碑碣》、《臺南府城古井誌》、《開基天后宮》、《埔里鎮觀光篇》、《續修南投縣志觀光篇》、《續修新竹縣志交通篇》等專書,以及《南方有佳餚—府城文學踏查地圖5》、《穿越五條港—府城文學踏查地圖4》、《大臺南市文化資產特展圖錄》、《臺境之南:府城地名的故事》、《鳳凰蹁躚:府城建城290年特展圖錄》、《公正廉明:清代臺灣告示碑特展圖錄》、《興濟宮大觀音亭》、《臺南關帝殿》、《封存再現/澎湖南方四島》等合著。
楊家祈
急水溪畔下營庄人,目前定居於鹽水溪與嘉南大圳的兩水之間。在田野與文獻之間奔波,也沉浸於曲館內學習;偶爾寫寫詩,並斜槓參與藝術演出及創作。
長期關注地方歷史、民俗信仰、傳統音樂、農村文化、文化資產等不同議題。目前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並於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學研究中心擔任助理。
近期著有《神行台江:神祇與厭勝物傳說》、《A級農躍.贏向百年:下營區農會百年慶專刊》、《天罡藝象:36官將的府城藝匠神采》、《新修彰化縣志.藝術志(公共藝術與工藝篇)》等;並有多篇文章發表於《臺南文獻》、《高雄文獻》、《國家公園學報》、《臺灣學通訊》、《南大人文研究學報》、《海墘營春秋》等刊物。
章節試閱
第七章 結語:深耕臺灣民俗的文化人
近20幾年來各縣市積極發展在地的「地方學」,各自深耕縣市的在地歷史文化與風土特色,地方意識透過在地課程之開設,特別是1998年開始的各地社區大學,推動地方環境生態的保護,公民意識之提昇與論壇,開啟了對於在地的重新認識與深刻探索,當然,歷史人文的脈絡耙梳是當中重要的一環。例如北投社區大學自2002年開始發展「北投學」,每年度辦理研討會, 2004年擴大為「臺北學」;嘉義市社大於2009年成立地方學研究中心,以「在地學」的概念,逐步推展在地文史保存的工作;屏北社大則發展「屏東學」;臺南縣、臺南市社大也推展「南瀛學」與「臺南學」,而「基隆學」、「宜蘭學」、「臺東學」、「金門學」、「澎湖學」、「苗栗學」、「彰化學」、「雲林學」、「嘉義學」、「屏東學」紛紛出現,形塑出一股從認識地方鄉土到積極關懷在地的力量,並以「在地學」的概念,逐步推展在地文史保存與地區共識的工作,地方學已經起飛,正在臺灣各地蓬勃發展。
2010年臺南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以後,許多文化界、學術界與藝文界的朋友對於大臺南市未來有一個很深的期許,換言之,建構「臺南學」與「再造臺南文化古都」的議題一直是文化界注目的焦點。「臺南意識」在一代一代的文化人手中接力,持續在形塑和移動之中,向著厚實的學術、寬廣的文化層面前進。這股由下而上、伏流般的民間研究脈流,莊松林在其中扮演著承先啟後的重要角色。
一、橫跨大臺南兩大地方學研究之先驅
近2、 30年各縣市「地方學」興起,實奠基於戰後各縣市文獻委員會的設立與推動地方文獻刊物的刊行。文獻委員一方面進行志書(或志稿)修纂工作,一方面也陸續展開地方文獻期刊的出刊。這些期刊有年刊、半年刊或是季刊,依創刊年代先後有《臺南文化》( 1951創刊)、《臺北文獻》( 1952創刊,原名《臺北文物》)、《臺東文獻》( 1952創刊)、《南瀛文獻》( 1953創刊)、《雲林文獻》( 1953創刊)、《花蓮文獻》( 1953創刊)、《高市文獻》( 1952創刊,原名高市文物)、《宜蘭文獻》( 1965創刊)、《嘉義縣文獻》( 1955創刊,原名《嘉義文獻》專刊)、《高雄文獻》( 1980創刊)、《苗栗文獻》( 1983創刊,只刊3期,同年停刊)《嘉義市文獻》( 1983創刊,只刊4期, 1988停刊)、《屏東文獻》( 2000創刊)。其中能夠長期出刊、維持較久的就是《臺北文獻》、《臺南文化》與《南瀛文獻》,這3種刊物不論在創刊年代或發刊頻率上都是名列前茅。《臺南文化》與《南瀛文獻》之所以能夠稿源不絕、出刊不輟,主要原因是文史研究人才濟濟,多元匯流。
臺南這波文史研究的源流,有來自漢學的淵源(傳統方志書寫、采風傳統),也有20世紀後由日籍學者教師帶來的近代研究方法(包括考古學、人類學、地理學等),以及透過展覽形成的臺南歷史館所,多元的人才在日治末期《民俗臺灣》就有交集合作,戰後經歷政治動盪持續深耕在地文化,在臺南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推石暘睢與莊松林。他們的史料意識起步很早,從臺灣文化三百年記念會以來就累積豐富的蒐集整理經驗,把史料帶入臺南市民生活空間的實質成果包括臺南大南門第一碑林、赤崁樓小碑林的具體陳列,以及「臺南市歷史館」的館藏,居功厥偉。
不過,經歷美軍轟炸空襲、政權轉移、民間缺乏文資保存觀念等原因,之前所累積的不能保證永存,之前未曾發現的也有突然出土的可能,人生機緣遇合未可逆料,有失有得。所以勤於筆耕記錄的莊松林,始終身處搶救文物的第一線,將他歷年的文章對照閱讀,不只能看到臺南各類一手史料出土的現場,也同時見證著史料的凋零和流轉。例如〈臺南近十年來的考古工作概要〉一文中,他記錄臺南市光復後新發現石碑21座,有些得自民宅,有些則是從溝蓋、階石中被辨識出來,迎入碑林。但也有17座石碑毀於轟炸、被竊、被賣入石舖琢滅。得失之間,悲喜交集,這些歷程其實也就是一部臺南各類文物的「研究史」。而現今已然不存的福井、水仙宮清界示禁碑,後人唯一可見的只有他與文史同好所製作的拓本,彌足珍貴。
這群文史研究者,身經百戰,在戒嚴時代,他們寄身各地文獻會,小心翼翼地披荊斬棘,將臺南、臺灣的文史安置於「鄉土文獻保存」的大傘下,孜孜不倦地書寫,事必躬親地踏查、採訪、摹拓,數十年如一日地累積無數田調成果。雖然他們的文章不符合現代格式的學術論文,但後代治臺南學的學者,得力於這些望之不似學術論文者多矣。
有賴這批臺南文史研究先行者紮實的墊基工作,在他們的碑碣考察基礎上,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今國立臺灣圖書館)委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何培夫副教授執行「採拓整理臺灣地區現存碑碣計畫」與「採拓整理金門、馬祖地區現存碑碣計畫」(詳見本書第五章),正是1990年代碑碣踏查研究的系統性延伸,也是後輩學者的致敬與傳承。
第七章 結語:深耕臺灣民俗的文化人
近20幾年來各縣市積極發展在地的「地方學」,各自深耕縣市的在地歷史文化與風土特色,地方意識透過在地課程之開設,特別是1998年開始的各地社區大學,推動地方環境生態的保護,公民意識之提昇與論壇,開啟了對於在地的重新認識與深刻探索,當然,歷史人文的脈絡耙梳是當中重要的一環。例如北投社區大學自2002年開始發展「北投學」,每年度辦理研討會, 2004年擴大為「臺北學」;嘉義市社大於2009年成立地方學研究中心,以「在地學」的概念,逐步推展在地文史保存的工作;屏北社大則發展「屏東學」;...
作者序
【自序】
作者序 橫跨時代的文化人.臺南研究先驅
臺南文史前輩莊松林與石暘睢等人從1940年代就針對臺南的古蹟與文物作全面性的調查,1950年代臺灣各縣市文獻委員會成立後,推動搜尋古蹟文物的風潮,莊松林受聘為臺南市文獻委員會的委員,並催生了臺南市文史協會。對民俗、文獻之整理研究十分積極熱心,並在《臺南文化》、《南瀛文獻》、《文史薈刊》、《臺北文物》、《臺灣風物》、《臺灣文獻》等文獻刊物發表多篇文章。莊松林長於臺南、生於臺南,這座古都給了他很多養分,所發表的文章多圍繞著民俗、歷史、俗諺、史料文物等主題,在這些領域皆有開創性、先驅性的地位。
莊松林的青春少年時期在日治時期中度過,感受到殖民時代下的思潮衝擊,開始積極參與社會運動、文化運動。走上前線的他,為啟迪民智,不僅參與演戲,更發表演說、刊辦讀物、學習世界語,與夥伴衝撞體制。而後因殖民社會的不允許,社會運動不得已終止,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樣炙熱的心沒有停止,逐漸轉到歷史、文學、民俗領域上,深入探究他所生長的這片土地,在民俗領域上開出一片燦爛。
民俗一詞可說是莊松林的代名詞,在皇民化運動及戰爭期,投入了《民俗臺灣》雜誌所帶動的研究熱潮,累積豐碩成果,更是當時民俗研究上數量最多、面向最廣的臺籍研究者。這些成績,讓他在歷經戰後社會的不穩定後,可以持續延伸下去。而在史料、文物整理方面,除參與清代方志的整理編輯外,更對於碑碣史料的採集與保存頗具貢獻;臺南古都碑碣文物數量眾多,散處各地,究竟有多少件數,從來沒有做過正確的統計數字,直到1941年石暘睢與莊松林做全面調查記錄,共計採錄208件清代古碑之基本資料,並將其分類整理,撰寫〈臺南古碑記〉一文,是最早完整紀錄臺南碑碣文獻的專文。莊松林從日治時期的1940年代開始,一直到戰後的三十餘年時間,親自走訪寒村、古廟,孜孜不倦地探索民俗文化、蒐集遺蹟文物,爬梳考證文獻,進而積累豐沛巨碩的成果,讓他成為臺灣民俗界的代表性人物。
本書從莊松林的家世生平寫起,到他充滿激情的年少時期,歷經殖民時代與戰後黨國政權的壓抑,基於對於土地的情感與熱愛,在民俗、歷史研究中找到宣洩的出口。也因為莊松林自身對於研究的嚴謹,使得他成為戰後臺南文史圈的領袖之一,並將這些人集結成一個團體,更與各領域、各國的學者專家有著密切的往來與認同,成為民俗、歷史、文物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最後以他的開創與標竿作為結尾,是為深根臺灣、臺南歷史與民俗研究的典範。當代做研究的我們實在十分幸運,有已經整理好的史料檔案,甚至有一個個充沛的資料庫,交通道路完善發達,與莊松林相比,實在輕鬆許多。在客觀條件下,實在比莊松林時代的前輩們輕鬆許多。謹此向莊松林暨臺南文史前輩等諸前賢的付出,表達後學晚輩敬佩不忘之意。
作者 戴文鋒 曾國棟 楊家祈
【自序】
作者序 橫跨時代的文化人.臺南研究先驅
臺南文史前輩莊松林與石暘睢等人從1940年代就針對臺南的古蹟與文物作全面性的調查,1950年代臺灣各縣市文獻委員會成立後,推動搜尋古蹟文物的風潮,莊松林受聘為臺南市文獻委員會的委員,並催生了臺南市文史協會。對民俗、文獻之整理研究十分積極熱心,並在《臺南文化》、《南瀛文獻》、《文史薈刊》、《臺北文物》、《臺灣風物》、《臺灣文獻》等文獻刊物發表多篇文章。莊松林長於臺南、生於臺南,這座古都給了他很多養分,所發表的文章多圍繞著民俗、歷史、俗諺、史料文物等主題,在這...
目錄
市長序 承繼先驅使命 持續探索臺南
局長序 在時間裡走向未來 在空間裡走向世界
作者序 橫跨時代的文化人 臺南研究先驅
第一章 前言
一、臺灣民俗學史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二、深耕臺南研究的民間學者
三、本書章節簡介
第二章 家世與生平
一、從軍渡海開臺祖
二、南勢街郊商買辦
三、樂善好施一保正
四、牛磨後無產青年
第三章 激進到溫和
一、左翼文青
(一)從參與演劇到投身社運
(二)踏上社運前線
(三)轉成文藝青年
二、來往的社運人士
(一)醫療類
(二)宗教類
(三)學術類
(四)文化藝術類
三、戰後的黨員之路
(一)加入國民黨
(二)服務民眾
第四章 社群與文友
一、官方與學界的認同
(一)官方志書的書寫
(二)學術單位的邀請
二、文史團體的集結與刊物的發行
(一)臺南市文獻委員會與《臺南文化》
(二)臺南縣文獻委員會與《南瀛文獻》
(三)臺南市文史協會與《文史薈刊》
(四)走進全國民俗學界
三、學者專家的往來
(一)歷史類
(二)文化研究類
(三)文學語言類
(四)醫療類
(五)法律類
(六)藝術類
(七)宗教類
第五章 碑匾中尋史
一、古碑調查研究
(一)散篇論述
(二)碑文專書
二、匾聯採錄
三、明墓與墓誌彙整
第六章 標竿與領航
一、民俗學大家的養成──日治時期的奠基
(一)臺灣民俗作品發表量多
(二)民俗議題多元
(三)民俗議題具開創性
二、歷史民俗雙擅—戰後研究之延續與擴張
(一)歷史人物與史事考究
(二)史蹟源流考證
(三)考古文物
(四)臺灣語言與民間文學
(五)歲時風俗與祠廟神祇
三、民俗學的標竿與領航
(一)歲俗節慶
(二)生命禮俗
(三)民俗文物
(四)方言俚諺
第七章 結語: 深耕臺灣民俗的文化人
一、橫跨大臺南兩大地方學研究之先驅
二、深耕臺灣歷史與民俗的文化人
三、「有求必應」的史料達人
徵引文獻
一、文獻、專書與研究計畫
二、期刊論文
三、學位論文
四、檔案
五、網路及其他
附表一 莊松林生平年表
附表二 莊松林著作一覽( 依出版日期先後排列)
致謝名單
市長序 承繼先驅使命 持續探索臺南
局長序 在時間裡走向未來 在空間裡走向世界
作者序 橫跨時代的文化人 臺南研究先驅
第一章 前言
一、臺灣民俗學史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二、深耕臺南研究的民間學者
三、本書章節簡介
第二章 家世與生平
一、從軍渡海開臺祖
二、南勢街郊商買辦
三、樂善好施一保正
四、牛磨後無產青年
第三章 激進到溫和
一、左翼文青
(一)從參與演劇到投身社運
(二)踏上社運前線
(三)轉成文藝青年
二、來往的社運人士
(一)醫療類
(二)宗教類
(三)學術類
(四)文化藝術類
三、戰後的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