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的深度剖析,呂思勉的經典之作】
歷史事件、文化背景、政治變革、民族疆域
詳細分析和論述不同的歷史階段與時代變遷
呂思勉以其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嚴謹的學術態度
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面且細緻的先秦時代畫卷
▎古史材料
呂思勉探討了用於研究先秦歷史的主要材料和資源。這包括各種古代文獻、考古發現以及民間傳說等,這些材料對於理解和重建那個時代的社會與文化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民族原始和古史年代
分別著重於中國古代民族的起源和發展,以及先秦時期重要歷史事件的年代學問題。深入分析了各民族如何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和發展,以及如何透過考古和文獻記載來確定這些事件的具體時間。
▎開闢傳說至五帝事蹟
呂思勉分別介紹了中國古代的創世神話、三皇五帝的事蹟,以及這些神話與歷史人物對於中國古代社會和文化的影響。這部分特別強調了傳說與歷史之間的關係,以及傳統文化中對這些人物的崇拜和記憶。
▎夏殷西周事蹟
夏、殷、周三個王朝的興衰歷程被細緻地剖析,從各個王朝的創立到它們的最終滅亡,呂思勉透過豐富的歷史材料,揭示了這些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變遷。
▎春秋戰國事蹟
重點分析東周時期,包括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興衰、地域政治的變化,以及這一時期重要歷史人物的事蹟。呂思勉不僅闡述了這一時期的政治和軍事歷史,還深入分析了對當時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結構。
▎民族疆域
關於先秦時期的民族與地理分布,呂思勉針對中國古代的疆域界限及其變遷進行了詳細的探討。這不僅涵蓋了漢族的發展,還包括了其他諸多民族的歷史與互動。
本書特色:本書為「現代四大史學家」之一呂思勉所寫的先秦史,共分十章,運用大量古史材料,析論中國民族原始,劃分古史年代,述說開闢傳說、三皇五帝、大禹治水、堯舜禪讓傳說的實相,以至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秦滅六國等事蹟。書中詳細考據帝王世系嬗變、社會經濟和文化學術的發展,讓讀者能建立認識先秦歷史的框架。
作者簡介:
呂思勉(西元1884~1957年),字誠之,筆名駑牛。歷史學家,被視作「現代四大史學家」之一。著有《呂著中國通史》、《中國社會史》、《先秦學術概論》、《史學四種》、《呂思勉遺文集》、《三國史話》、《歷史研究法》等。
章節試閱
第五章 開闢傳說
傳說中最早之帝王,莫如盤古。其說見於《三五歷記》者曰:「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五運歷年記》曰:「元氣鴻蒙,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髮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皆據《繹史》卷一引。《述異記》則曰:「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嶽,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髮為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亙三百餘里。俗云:後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氏廟,今人祝祀。」又云:「南海中有盤古國。今人皆以盤古為姓。」案此諸說,顯有不同。《述異記》首兩說,與《五運歷年記》之說,原本是一。此說與《三五歷記》之說,並已竊印度傳說,加以附會。《述異記》所謂先儒說者,與此似同實異,而與其所謂古說者,所本相同,蓋中國之舊說也。至所謂吳、楚間說者,則又頗含史實,非盡神話。何以言之?
案印度古籍,有所謂《厄泰梨雅優婆尼沙曇》(Aitareya Upanishad)者。其說云:太古有阿德摩(Atman)先造世界。世界既成,後造人。此人有口,始有言,有言乃有火。此人有鼻,始有息,有息乃有風。此人有目,始有視,有視乃有日。此人有耳,始有聽,有聽乃有空。此人有膚,始有毛髮,有毛髮,乃有植物。此人有心,始有念,有念乃有月。此人有臍,始有出氣,有出氣,乃有死。此人有陰陽,始有精,有精,乃有水。又《外道小乘涅槃論》云:「本無日月星辰,虛空及地,唯有大水。時大安荼生,形如雞子。周匝金色。時熟,破為二段,一段在上作天,一段在下作地。」《摩登伽經》云:「自在以頭為天,足為地,目為日月,腹為虛空,發為草木,流淚為河,眾骨為山,大小便利為海。」《三五歷記.五運歷年記》及《述異記》第一二說,其為竊此等說,加以文飾而成,形跡顯然,無待辭費。至其所謂先儒說者,雖若與此是一,然以盤古氏為生存,而不謂其已死,則顯與其所謂古說者,同出一原,而與其第一二說,迥不相侔也。《路史.初三皇記》,謂荊湖南北,今以十月十六日為盤古氏生日,以候月之陰晴,此即《述異記》所謂古說,尚存於宋時者。《山海經.海外北經》云:「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𦜹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大荒北經〉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此即一事而兩傳,與《述異記》所謂先儒說及古說相似,足見其為中國舊說。吳、楚間說,明言盤古氏有夫妻二人,且南海有其墓;南海中有其國,其人猶以盤古為姓;則人而非神矣。古氏族酋長,往往見尊為神,然不害於實有其人。故所謂吳、楚間說者,與所謂先儒說、古說,並不相悖。所謂先儒說古說者,雖涉荒怪,亦不能以此而疑吳、楚間說之鑿空,不含史實也。然則所謂盤古氏者,必南方民族所共尊之古帝;南海中之盤古國,後雖僻處遐方,在古代,或實為南方民族之大宗矣。
《後漢書.南蠻傳》,有所謂盤瓠者,以為高辛氏之畜狗,長沙武陵蠻之祖,此與盤古本渺不相涉,夏曾佑始謂與盤古是一,謂吾族誤襲苗族神話為己有。見所著《古代史》。予昔亦信其說,今乃知其非是而不可以不辯也。夫夏氏之疑,乃謂吾族古帝,蹤跡多在北方,獨盤古則祠在桂林,墓在南海耳。吾族開化,實始於南,不始於北,已如第三章所述。然則古代神話,留遺嶺表,又何怪焉?抑《後漢書》盤瓠之說,實僅指武陵一隅,尤顯而易見者也。其說曰:「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而征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購黃金萬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盤瓠。下令之後,盤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群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帝大喜。而計盤瓠不可妻之以女,又無封爵之道,議欲有報而未知所宜。女聞之,以為帝王下令,不可違信,因請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盤瓠。盤瓠得女,負而走,人入南山,止石室中。所處險絕,人跡不至。於是女解去衣裳,為僕鑑之結,著獨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尋求,輒遇風雨震晦,使者不得進。經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盤瓠死後,因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歸,以狀白帝。於是使迎致諸子。衣裳斑斕言語侏離。好入山壑,不樂平曠。帝順其意,賜以名山廣澤。其後滋蔓,號曰蠻夷。外痴內黠,安土重舊。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賈販,無關梁符傳、租稅之賦;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其渠帥曰精夫,相呼為姎徒。今長沙武陵蠻是也。」此說依據蠻人地理、風俗、言語、服飾、居處及中國待之之寬典,其為秦、漢間人所文飾,顯然不疑。《注》云:「今辰州盧溪縣西有武山。黃閔《武陵記》曰:山高可萬仞,山半有盤瓠石室,可容數萬人。中有石床,盤瓠行跡。今案石窟前有石羊、石獸,古跡奇異尤多。望石窟,大如三間屋。遙見一石,仍似狗形,俗相傳,云是盤瓠像也。」《路史.發揮》云:「有自辰、沅來者,云盧溪縣之西百八十里,有武山焉。其崇千仞。遙望山半,石洞罅啟。一石貌狗,人立乎其旁,是所謂盤瓠者。今縣之西南三十里有盤瓠祠,棟宇宏壯。信天下之有奇蹟也。」《注》云:「《辰州圖經》云:石窟如三間屋。一石狗形,蠻俗云盤瓠之像,今其中種有四:一曰七村歸明戶,起居飲食類省民,但左衽。二曰施溪武源歸明蠻人。三曰山𤢖。四曰仡僚。雖自為區別,而衣服趨向,大略相似。土俗以歲七月二十五日,種類四集,扶老攜幼,宿於廟下,五日,祠以牛彘酒䱹,椎鼓踏歌,謂之樣。樣,蠻語祭也。」盧溪,今湖南瀘溪縣。自唐至宋,遺跡猶存,種落可指,可見《後漢書》所云,乃一種落之故事,今乃以此推諸凡南蠻,並謂吾族稱說,謂他人父,可謂重誣矣。干寶《晉紀》,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皆謂蠻族雜糅魚肉,叩槽而號,以祭盤瓠。見《文獻通考.四裔考》。《路史》謂會昌今江西會昌縣。有盤古山,湘鄉今湖南湘鄉縣。有盤古堡,雩都今江西雩都縣。有盤古祠。成都、今四川成都縣。淮安、今江蘇淮安縣。京兆今陝西長安縣。皆有廟祀。又引《元豐九域志》,謂廣陵今江蘇江都縣。有盤古塚廟。固與盤瓠絕不相干。今廣西巖峒中,亦有盤古廟。兼祀天皇、地皇、人皇。此蓋又受吾族傳說改變。俗以舊曆六月二日為盤古生日,遠近聚集致祭,與《路史》所述荊湖南北,及《辰州圖經》所述辰州土俗相類。而閩、浙畬民,亦有奉盤瓠為祖者,其畫像仍作狗形。他種落傳說,亦有自稱狗種者。二者猶絕不相蒙,安得據音讀相近,牽合為一哉?
第五章 開闢傳說
傳說中最早之帝王,莫如盤古。其說見於《三五歷記》者曰:「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五運歷年記》曰:「元氣鴻蒙,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髮髭為星辰,皮毛...
目錄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古史材料
第三章 民族原始
第四章 古史年代
第五章 開闢傳說
第六章 三皇事蹟
第七章 五帝事蹟
第八章 夏殷西周事蹟
第九章 春秋戰國事蹟
第十章 民族疆域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古史材料
第三章 民族原始
第四章 古史年代
第五章 開闢傳說
第六章 三皇事蹟
第七章 五帝事蹟
第八章 夏殷西周事蹟
第九章 春秋戰國事蹟
第十章 民族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