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流行於今天美國各種左派批判理論的話題之作──
出版後迅速躍居亞馬遜排行榜哲學類書籍首位
《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時代雜誌》年度好書推薦
激進左膠們,如何使一切都成了種族、性別和身分問題
進而危害自由民主以及社會正義的發展?
話題熱議破表!直擊「政治正確」最大問題
歐美讀者:這是近半世紀以來左派思想引發的「文化戰爭」最佳導讀!
本書分析後現代主義理論創立後自一九六○年代開始的變異,特別是自二○一○年以來的發展,解釋了這些源自後現代主義的批判理論如何發展成為近年文化戰爭的驅動力量,同時也提出了一種「自由主義」的哲學方法,反制這種學術、社會行動和日常生活態度。本書描繪了這些在過去五十年中持續發展出的各個流派,並以讀者能理解的方式呈現出它們對當代社會所帶來的影響。
★ 在這本充滿探究精神與大無畏的著作中,兩位作者想要捍衛的是——
◆「我們反對的是大寫的『社會正義』,而更願意支持小寫的社會正義。」
◆「我們對於摧毀自由社會以及實證和理性的知識概念沒有什麼興趣,而是對於繼續推進社會正義的進步更感興趣。」
◆「本書是為了大眾所寫的書,他們在這類學術研究中沒有相關背景,但已經看到後現代理論對社會的影響,並且想要了解它是如何運作的。」
◆「此書是為了各自不同政治屬性的人寫的,只要他們相信思想市場的自由,是一種能夠檢視和挑戰思想並且推動社會進步的方式。」
◆「本書並非一本想要終結自由女性主義、終結反種族主義的社會行動,或者反對爭取LGBT平權的書。反之,此書來自於我們對性別、種族和LGBT平等的承諾,以及我們擔心這些理論的有效性和重要性,目前正遭受到「社會正義方法」所帶來的驚人破壞。」
◆「這本書也不會攻擊學術或大學。完全相反,我們嘗試捍衛嚴謹的,以實證為基礎的學術和大學作為知識生產中心的基本功能,以期抗衡左派的反經驗、反理性和反自由主義,因為這是一股威脅要賦權給那些反知識、反平等和反自由主義的潮流。」
★ 當下西方社會發生了什麼,使得兩位作者要寫這本書?
本書作者海倫.普魯克羅斯與詹姆斯.林賽認為,當下美國社會正被兩股極端力量嚴重撕裂:一種是革命性的,一種是保守性的。極端左翼的激進左膠們,以大寫的「社會正義」和道德守門人自居,不只公開地把自由主義作為一種壓迫形式而排斥,還以愈來愈威權的方式和教條式的意識形態,來規範社會應該要有怎麼樣的秩序。另一種保守力量的極右翼民粹主義者們,則高呼要維護「西方」主權和價值觀,以對抗日益高漲的進步主義和全球主義,因而嚮往獨裁的強人領袖。這兩種力量的相互爭鬥與拉扯,正把社會愈益導向一個不自由的方向。
作者認為這場深層的文化鬥爭,已經充分定義了我們的政治生活,也開始擴及到我們的社會生活,並對於長久以來作為西方文明核心的自由主義和現代性根基產生動搖。
★ 激進左膠們引起了什麼問題?這很嚴重嗎?
幾乎每天都會出現某人被解僱、被「取消」,或在社群媒體上受到集體霸凌的事情,任何一個動機良善的人,一個重視普遍自由和平等的人,也可能會因無意中說出某些違反這種新話語規定的言論而招來毀滅性的後果。現在想要當個好人,似乎要先懂得自我審查,以免說出「不正確」的事情。還有一種更糟的情況:這成為了一種惡意的霸凌形式,當這些言論被制度化後,則變成了生活中的一種霸權,對周遭一切進行充滿權威的道德審判。這會對言論自由的文化帶來寒蟬效應,而言論自由本是兩個多世紀以來自由民主國家最重視的文化根基。
然而,這種以「身分政治」或「政治正確」的形式來對周遭一切作出批判的文化又是如何出現的?為何這些言論能如此迅速地挑戰西方社會的邏輯?這些正是這本書要探討的問題。
★ 左派的批判理論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本書剖析今天流行於美國及西方大學中各種後現代批判理論的內在問題,包括性別研究、文化研究、酷兒理論、後殖民理論、種族理論、殘疾和肥胖研究等,詳細追溯這些後現代批判理論所依據的哲學教條的演變過程,從法國後現代主義的起源,到其在激進學術領域中應用和被發展成新的「理論」,詳細分析這些學說當中令人震驚的不一致和不自由的倫理觀念,指出這些「批判」(Critical)理論其實如同古希臘時代否定一切既有傳統及道德的「犬儒」(Cynical)思想,是源自於「偏激」及「憤怒」的情緒,而非真正的科學研究,並且指出這些偏激的後現代「理論」不僅破壞學術界的公信力,更成長為一種新興的「文化宗教」,以及演變為一種大寫的「社會正義」,深入當下的政治及生活領域中,深深影響了社會的自主民主,以及社會正義的成長與發展。
兩位作者的結論是,唯有透過正確了解這些觀念的演變,那些重視科學、理性和一貫自由倫理的人,才能在學術界、文化界,以及日常生活領域中,成功挑戰和抵抗這種有害且專制的觀念。
專文推薦
盧省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李柏翰|國立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蔡至哲|師大東亞系博士後研究員、政大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本書譯者
各方推薦
▸「對抗議者的行為評價的分歧反映出作者在導論提出的想法:後現代主義關懷弱勢、重視多元平等;但我們也不能否認,自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以來所奠基的自由主義造就了今日處在民主社會的我們,並且賦予每個人權力的堅實基礎。但在後現代主義思潮下,如果在追求社會正義的手段上使用了帶著懷疑一切、取消一切、以平等為名拒絕對話,那麼平等換來的只會是一片廢墟,而那並不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盧省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本書一大亮點是其對後現代主義到批判性社會正義理論演變歷程的清晰梳理。作者們認為,『社會正義運動』雖然起初以挑戰系統性不平等為目標,但在實踐中卻經常採取教條式的態度,壓抑了自由表達與公開辯論的空間。」——李柏翰,國立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作者非常擔心上述種種問題將把社會整體帶往極端的二元對立,因為極左的激進犬儒必然激起極右翼勢力的反動。這些危機雖然在當前西方社會更為明顯,但也已經在隨時受到全球化牽動的臺灣社會出現。」——蔡至哲,師大東亞系博士後研究員、政大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本書譯者
國際讚譽
★「許多人對於從學術界湧現並充斥於其他生活領域的學術、社會正義戰、交織性和身分政治感到不解。它從何而來?它背後的理念是什麼?這本書正好揭露了這些似乎正在吞噬我們文化的運動中那令人驚訝的膚淺知識根源。」——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學約翰斯通心理學教授、《再啟蒙的年代︰為理性、科學、人文主義和進步辯護》作者
★「這是一本傑出的著作,它對社會正義的崇拜提出了精闢且極有需要的批判。作者不厭其煩地追溯其在後現代主義中的起源,並藉此揭露曾一度時髦的小圈子理論家如何滲入主流,為自由主義、平等和言論自由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安德魯道爾(Andrew Doyle),Titania McGrath的創作者
★「如果您想知道取消文化背後的哲學,以及為什麼它如此令人毛骨悚然,那就買這本書吧。然後,把它分享給你的朋友和家人。」——阿亞安.希爾西.阿里(Ayaan Hirsi Ali),人權活動家
★「這是一本有助大眾理解文化爭戰的引人入勝的必讀指南。這本研究縝密、文筆無懈可擊的著作,解釋了我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以及未來的最佳解決方案。」——蘇黛布拉(Debra Soh)博士,性神經學家、The End of Gender: Debunking the Myths about Sex and Identity in Our Society一書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