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中華文化中極重要的傳統節日,
最初與農業節氣有關,後來演變為掃墓祭祖的日子,
象徵著慎終追遠、孝敬先人。
本書旨在探索清明節從古至今的演變,
從火的崇拜到寒食節,
再到宋、明清各個時期的多樣習俗,
展示了清明節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生命力。
最初與農業節氣有關,後來演變為掃墓祭祖的日子,
象徵著慎終追遠、孝敬先人。
本書旨在探索清明節從古至今的演變,
從火的崇拜到寒食節,
再到宋、明清各個時期的多樣習俗,
展示了清明節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生命力。
▶寒食節的起源與演變
寒食節也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此節源於遠古時期人們對火的崇拜,而後才逐漸發展成為盛大的節日。
寒食節的具體日期是在農曆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
寒食節在後世的發展中又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盪鞦韆、蹴鞠、牽鉤和鬥雞等風俗。寒食節綿延2,000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清明節習俗的豐富與多樣化
秦漢時期,清明節的活動更加豐富多彩。主要包括源於先秦時期的插柳習俗、踏青、放風箏以及祭祀習俗。在古代,柳在人們的心目中具有闢邪的功用,便有了極具象徵意義的插柳習俗。
到了漢代,流行一種味道鮮美的雜燴菜名為「五侯鯖」。而這一時期,清明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寒食節的法定化與多樣化風俗演變
到了唐代,唐玄宗把寒食節定為法定節日,極大地提升了寒食節的影響和地位。
寒食清明節是在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人們擔心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便定了一些喜聞樂見的戶外活動。
到了隋唐五代時期,鏤雞子、鬥雞卵、走馬習俗、鬥雞習俗、吃烏稔飯、煮雞蛋、子推饃食俗,以及盛唐得以興盛的馬球運動等,成了節日裡較為常見節日習俗。
▶清明節的飲食與民間娛樂活動的繁榮發展
到了宋元明清時期,清明節的一些習俗已經演變成豐富多彩的飲食習俗和民間娛樂活動。
飲食習俗主要展現在:滋身養體的吃青精飯食俗、始於宋代的吃青團食俗、吃螺螄清明果和潤餅菜食俗,以及種類豐富的老北京清明節寒食。節日習俗主要展現在:應時應景的清明賞花習俗、熱鬧非凡的清明蠶花會、城隍廟求願習俗等。
本書特色
本書以清明節為主題,深入探討其起源、演變及豐富多彩的習俗與文化內涵。從遠古火崇拜到宋、明清時期的習俗演變,詳細介紹了各地的飲食、遊戲、宮廷饋宴等獨特活動。書中不僅涵蓋了寒食節與清明節的關係,還描述了飲茶、踏青、賞花等傳統風俗的流行與雅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