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本篤十六世指出:「禮儀是天主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對我們說話的特選之地。」(《上主的話》52)彌撒中的讀經尤其如此。
本書就是以釋經學為基礎,從神學、靈修和牧靈的角度,默想和研究乙年主日彌撒讀經的果實,可作為理解主日讀經意義和預備講道的參考資料。期待本書的分享能激發讀者深入閱讀和默想聖言的熱情,好讓聖言充實、指引和改善我們的生命。
本書並非講道集,而是對乙年主日彌撒三篇讀經的綜合性評註。本書的寫作方法不是純釋經學的──釋經學家已在這方面做了很多──而是聖經神學的,即在釋經學的研究基礎上進行神學、靈修與牧靈的闡釋。
原則上,雖然主日彌撒的第一篇讀經與福音有關,而第二篇讀經不一定與其他兩篇有關,但聖經有其一致性,天主的話都是相通相連的。為此,本書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找出了三篇讀經的共同主題。每個主日的讀經內容都很豐富,都有極其深遠的意義,也可從不同角度來解釋。為深入起見,本書只專注於發揮一個主題。因此,每篇評注都有突顯此主題的標題。
本書特色:
◆ 以聖經神學闡釋乙年主日三篇讀經。
◆ 呈現主日三篇讀經的一致性,以一個主題為中心進行詮釋。
作者簡介:
任安道
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UCLouvain)神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研究員、瑪納文化主編,研究領域包括基本、系統與實踐神學,尤以牧靈、福傳(使命神學)與本地化神學為重。
近著包括《聖言離你不遠:主日讀經評注》(甲、乙、丙)、《新福傳的理念與實踐:革新教會的整合性力量》、《福音與文化的姻緣:本地化的實質與進程》等;主編《當痛遇上愛:認識與面對痛苦的信仰之道》、《厄法達:當代天主教漢語詩選》、《走向成熟門徒之路》;譯有拉辛格之《耶穌基督的天主》、《真理的合作者:與教宗本篤十六世同行365天》等。
章節試閱
將臨期第一主日/在醒悟中懷有希望
依六三16-17、19,六四2-7;格前一3-9;谷十三33-37
將臨期是聖誕節的預備期,禮儀以期待默西亞來臨為主題。但基督已經來臨,所以將臨期的禮儀精神也包含對基督再來的期待。這也與禮儀年的循環相吻合:從期待基督再來開始,到預先慶祝基督再來時為王結束(基督君王瞻禮)。也許正是為此,教會安排的乙年將臨期第一主日的讀經,既談到基督的第一次來臨,又談到基督的第二次來臨。
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的讀經一,是一篇以色列人呼求天主來臨和拯救的禱詞。在第二篇讀經中,保祿勸勉格林多信友在主基督再來的日子上無瑕可指。本主日節選的《馬爾谷福音》記載了耶穌提醒門徒末世時間的不確定性和醒悟的必要。在整體上,三篇讀經共同指出我們在「涕泣之谷」該有望德—期待基督再來。
釋經學界一般按內容針對的不同年代把《依撒意亞先知書》分為「第一依撒意亞」(1-39章)、「第二依撒意亞」(40-55章)和「第三依撒意亞」(56-66章),其中第三依撒意亞記述的是以色列人結束充軍返回故土,至建成第二聖殿的歷史(約在公元前539-515年間)。
按理說,結束充軍且已建成聖殿的以色列當時應處在民生安寧的祥和時代。可是,第三依撒意亞先知書的內容卻會令讀者感到困惑,因為它的基調十分悲觀,與充滿希望和喜樂的第二依撒意亞先知書大相徑庭。今日讀經一的內容就是以色列人在絕望中的呼號:「上主!祢為什麼讓我們離開祢的道路?使我們的心變硬而不敬畏祢?……祢爲什麼讓惡人踐踏祢的聖殿?……我們儼然成了一個從未受祢治理,從未屬祢名下的民族……因為祢掩面不顧,將我們委棄於我們罪惡的權下。」
為什麼以色列人回到故土,雖生活安定,卻沒有喜樂,反覺悲傷,甚至感到被天主遺棄呢?這不是他們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而是因真切地經歷到危機和憂患所發出的哀嘆。他們哀嘆的是,在安定的生活中,以色列人又陷入偶像崇拜(參閱依五七章);民族領導層貪婪腐敗;富人勒索工人;社會充滿不義和爭執(參閱依五八1-9,五九9-15,六五1-7)。
表面看來,第三依撒意亞先知書的哀嘆是發自信仰虔誠的人和被欺壓的弱勢者,但他們沒有與其他犯罪作惡的同胞隔離開來;他們口中的「我們」包括所有同命運、共患難的以色列人。因此,這些人向天主哀號,更像是在為全以色列代禱。他們向天主承認全民有罪。
「祢為什麼讓我們離開祢的道路?使我們的心變硬而不敬畏祢?」這不是在抱怨天主,而是在做哀怨式的祈禱,是對自己沉淪於罪惡而無以自拔的無奈嘆息,和對天主施以援手的呼求。這句話令人想到在《出谷紀》中「天主使法郎心硬」的故事。藉此類似的說法,重建聖殿後的以色列人實際上是在請求天主不要像對待埃及人那樣對待他們。這既是悔改的表達,也是期待救援的心願—他們渴望天主「衝破諸天降下」,像陶工一樣重塑他們。
作者稱天主為「父親」和「救主」。在古代近東,一個人若淪為奴隸,他的近親有義務為他贖身。在這種意義上,父親也是兒子的救主。以色列把天主看作為他們贖身,使他們脫離罪惡的父親。所以,他們迫切期待天主的來臨和救贖。
期待救贖,是最重要的一個貫穿舊約與新約的主題。在今日選讀的《致格林多人前書》裏,保祿總結了整部聖經的三個希望的層次。在保祿看來,天主的計劃就是對這三個層次的希望的實現。
「願恩寵與平安,由我們的父天主和主耶穌基督賜給你們。」「恩寵與平安」所表述的,就是天主的計劃:向人分施祂的恩寵,而平安是獲得恩寵的結果,是人生活在恩寵中的狀態。以色列人與基督徒的最大期待,莫過於生活在終極而永恆的天人和諧與平安的天國。
這希望的第一個層次是舊約對救主默西亞的期待;第二個層次是由耶穌基督實現的救贖──天人和好;第三個層次是對基督再來的期待,那時一切都將歸於基督,臻於圓滿。
「願恩寵與平安,由我們的父天主和主耶穌基督賜給你們……藉著他,你們在一切事上,在一切言論和知識上,都成了富有的。」前一句話是對第一層次希望的總結,第二句話是對第二層次希望的總結。關於第三層次的希望,保祿說:「你們已不缺少任何恩寵,只待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出現;天主必要堅固你們到底,使你們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日子上,無瑕可指。」
保祿之所以提醒格林多信友以「無瑕可指」的生活期待基督的再來,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雖然領受了各種恩寵,卻成了相互排斥和分裂的理由;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中有些人不相信復活,且忽略末日的嚴肅性(參閱格前十五)。第二個原因會讓人只顧享受當下和喪失道德,變成享樂的物質主義者。
保祿對格林多信友的提醒與耶穌在《馬爾谷福音》中的提醒相似。今日節選的福音片段是耶穌關於末世言論(谷十三章)的結論,也是聖史馬爾谷筆下耶穌公開生活中的最後幾句話,接下來就是耶穌的苦難史。二者的銜接並非偶然,是馬爾谷有意的安排。
耶穌在這段言論裏提到,一個人在遠行前把看家的權柄交給了僕人。馬爾谷讓這段話緊接著苦難史,顯然是為用「遠行的人」比喻即將受難,離門徒而去的耶穌。在受難前夕,耶穌提醒門徒不要沉睡,卻要醒悟。馬爾谷故意說主人回來的時間可能是半夜或雞叫時分。醒悟、沉睡、半夜、雞叫,這些詞彙都讓我們想到耶穌苦難史中的伯鐸。在山園裏,耶穌對伯鐸說不要沉睡,要醒悟祈禱(谷十四37);在雞叫時,伯鐸否認了耶穌(參閱谷十四37)。由此可見苦難史與本段末世言論之間的聯繫。
夜,在猶太文化中象徵邪惡(參閱若十三30;羅十三11-12)。在夜裏醒悟,就是為「避免陷入誘惑」(谷十四38)。相反,「沉睡」指的是如格林多信友那樣在現世短暫的事物中沉淪。
許多時候,基督徒在世俗中的沉淪,是自知卻無以自拔的;我們有悔改的意願,卻沒有悔改的力量,就像耶穌說的,「心神固然切願,肉體卻軟弱」(谷十四38),或像保祿說的,「我所願意的善,不去行;而我所不願意的惡,卻去作」(羅七19)。第三依撒意亞談到的以色列人,之所以抱怨天主「讓他們心硬」,也是因為明知自己軟弱有罪,卻無力改變自我,只能以哀怨式的祈禱呼求天主救援。
這樣的祈禱就是醒悟。耶穌在山園中對三位門徒說的「醒悟」,其實指的正是祈禱:「你們醒悟祈禱吧!」(谷十四38)悔改是一個過程,不僅僅是心神切願那麼簡單;就連已經轉向天主,與祂有深層共融經驗的人,也會如大德蘭等靈修大師指出的,仍然有可能墮落。向上走,總是艱辛而漫長;向下走,卻總是輕易而迅速。這就需要天主的助佑,尤其需要呼求天主來助佑。
信仰不是一個人的旅程,而是與天主同行的旅程。在精神的困境中持續呼求天主,就是醒悟,就能保有希望。保祿說:「望德不叫人蒙羞,因為天主的愛,藉著所賜與我們的聖神,已傾注在我們心中了。」(羅五5)正是因為天主愛了我們,甚至不惜賜予祂的獨生子,傾注祂的聖神,我們才有信心向祂呼求,才敢期待基督再來,才確信他來時能讓我們與他一同永久性地戰勝罪惡。
將臨期第一主日/在醒悟中懷有希望
依六三16-17、19,六四2-7;格前一3-9;谷十三33-37
將臨期是聖誕節的預備期,禮儀以期待默西亞來臨為主題。但基督已經來臨,所以將臨期的禮儀精神也包含對基督再來的期待。這也與禮儀年的循環相吻合:從期待基督再來開始,到預先慶祝基督再來時為王結束(基督君王瞻禮)。也許正是為此,教會安排的乙年將臨期第一主日的讀經,既談到基督的第一次來臨,又談到基督的第二次來臨。
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的讀經一,是一篇以色列人呼求天主來臨和拯救的禱詞。在第二篇讀經中,保祿勸勉格林多信友在主基督再...
作者序
自序
「教會常常尊敬聖經,如同尊敬主的聖體一樣,因為特別在聖事禮儀中,教會不停地從天主聖言的筵席,及從基督聖體的筵席,取用生命之糧,而供給信友們……天主的話具有那麼大的力量及德能,以致成為教會的支柱與力量,以及教會子女信德的活力、靈魂的食糧──精神生活清澈不竭的泉源。因此,所謂『天主的話確實是生活的、有效力的』(希四12);『祂能建樹你們,並在一切聖徒中,賜給你們嗣業』(宗廿32),對聖經來說再恰當不過了。」(《啓示》21)
《啟示憲章》的這段話,恰如其分地指出了聖經對基督徒生活的重要性。正是由於意識到此重要性,從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起,教會便開始鼓勵信友多讀聖經。但對忙碌於世俗生活的平信徒來說,個人讀經是很大的挑戰,不僅是時間問題,也是由於若不具備一定的釋經學知識,很難讀懂作為古典文本的聖經。有鑒於此,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考慮到禮儀是與聖言相遇的絕好機會,遂結合了讀經與禮儀改革,在禮儀中注入「更豐富、更有變換性,和更適合的聖經誦讀」(《禮儀》35);尤其在彌撒中,「為給信友準備更豐盛的天主言語的餐桌,教會敞開聖經的寶庫,以便使信友在規定的年限內,能讀到聖經的重要部分。」(《禮儀》51)
所謂「規定的年限」,是指主日讀經甲、乙、丙三年的循環,和平日讀經單數、雙數兩年的循環。由於聖經卷數很多,即便如此,也沒有把全部聖經編排在上述循環的彌撒讀經裏(舊約只選讀了13.5%;新約也只被選取71.5%,其中四福音為89.8%,新約書信為54.9%)。我們期待,在將來更深入的禮儀改革中,教會能夠把整部聖經都編排進去。不過,應該說,梵二禮儀改革的努力已經是飛躍式的突破,如認真和規律地參與彌撒,亦可藉已有的讀經獲得足夠的精神食糧。
把禮儀與聖經結合起來的另一好處,是主禮司鐸或執事要根據讀經講道。講道的作用,用教宗本篤十六世的話概括,就是「為加深信友對天主聖言的領悟,並在他們的生活中充分發揮聖言的效力。」(《愛的聖事》46)換言之,講道是一座促使天主與祂今日子民對話的橋樑(參閱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137)。對於不易讀懂聖經的一般信友,彌撒講道顯然是一大助益,因而講道是十分重要的牧靈職務。
為此,教宗方濟各在2019年9月30日頒布的《開啟他們的明悟》手諭(該手諭把常年期第三主日定為「天主聖言主日」)中說:「既然聖經屬於天主子民,那些受召為天主聖言服務的人員,必然感受到亟須使聖經容易被他們所屬的團體接受。尤其是彌撒中的講道,具有特別的功效,因為它具有『相似聖事的特性。』(《福音的喜樂》142)司鐸透過使用簡單和適當的語言,幫助人們更深地進入天主聖言;這能使司鐸們助人發現『上主為鼓勵善行而採用的圖像之美。』(同上)這是一個牧靈機會,不應錯過!」(5號)
如果說講道的目的,是為使聖言在信友生活中產生效力,那麼,這樣的效力意味著聖經不是已死的,而是生活的文字、離今天的我們不遠、對我們當前的處境有話說的聖言,也能幫助我們改善自身。禮儀中的聖言尤其如此。所以教宗本篤十六世指出:「禮儀是天主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對我們說話的特選之地;天主今天對祂的子民說話,他們則聆聽並響應。」(《上主的話》52)
這就要求講道者做好兩個預備工作:「首先該從個人開始,勉力熟悉天主聖言……對聖經的語意或釋義的瞭解雖然必要,但仍不足夠。在他接近聖言時,須動以順服之情、祈求之心,讓聖言滲透他的思想和感受,使他煥然一新。」(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我給你們牧者》26)除了需要熟悉聖經知識,並在祈禱中默想聖言外,講道者還需瞭解信友當前的生存境遇和生活狀況(渴望、困難、需求等),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分辨出天主今日對其子民所願講的話(參閱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137)。
正是由於深感禮儀中的讀經與講道對信友生活的重要性,以及認真預備講道的嚴肅性,筆者遂在從事牧職工作期間,每週寫主日讀經評注,並在瑪納文化工作室微信服務號上定期發表。這些評注只是筆者研究和默想聖言的果實,並非講道稿。正如上面提到的,講道需要針對聽眾特定的處境,且應該是口語、活潑和生活化的。確切地說,作為書寫的研究和默想的果實,這些評注是更為基礎性的聖經神學闡述,其對象也更為普遍,因此可作為理解主日讀經之意義和預備講道的參考資料。
神學,但解釋聖經顯然不是釋經學家的專利,因為天主聖言對一切人有話說,誠如教宗方濟各所言:「聖經不只是為了少數特權人士的利益而存在的一套叢書;它屬於所有那些受召在它話語中聆聽訊息,而從中認出自己的人。」(《開啟他們的明悟》4)
筆者的寫作方法自然也不是純釋經學的──釋經學家已在這方面做了很多──而更多的是聖經神學的,即在釋經學的研究基礎上,進行神學、靈修與牧靈的闡釋。原則上,雖然主日彌撒的第一篇讀經與福音有關,而第二篇讀經不一定與其他兩篇有關,但聖經有其一致性,天主的話都是相通相連的。為此,筆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夠找出三篇讀經的共同主題。每個主日的讀經內容都很豐富,都有極其深遠的意義,也可從不同角度來解釋。為深入起見,筆者一般只專注於發揮一個主題。因此,每篇評注都有突顯此主題的標題。
沒有人能夠窮盡聖言的奧義,這些評注只是管窺之見。取自《申命紀》(卅14)的書名,可說是對整個寫作過程的總結:是在接近聖言時,筆者才深深體會到,原來聖言離自己那麼近。教宗本篤十六世十分經典地解釋了聖言離我們不遠的事實:「我們是由聖言受造,且因聖言而生活;除非向聖言開放,我們不能瞭解自己。天主聖言顯示出人作為天主子女及其關係性之存在的本質。」(《上主的話》22)換言之,不理解聖言,就無法理解自我;不走近聖言,就難以活出天主子女的生命。所以,領悟聖言,從而讓聖言在生命中發揮其效力,不是為求知或感興趣,而是關乎生命的要事。
正是為此,筆者期待通過分享這些評注,激發讀者深入閱讀和默想聖言的熱情,好讓聖言充實、指引和改善我們的生命。教宗方濟各的這句勸勉值得銘記於心,付諸行動:「我們應該常常將《默示錄》的教導默存心中:主耶穌站在門口敲門。如果有人聽到他的聲音,並為他開門,他會進去同他們坐席(參閱默三20)。耶穌基督正在聖經的字裡行間敲我們的心門。如果我們聽到他的聲音,敞開我們的心思意念,他就會進入我們的生命,永遠與我們同在。」(《開啟他們的明悟》8)
自序
「教會常常尊敬聖經,如同尊敬主的聖體一樣,因為特別在聖事禮儀中,教會不停地從天主聖言的筵席,及從基督聖體的筵席,取用生命之糧,而供給信友們……天主的話具有那麼大的力量及德能,以致成為教會的支柱與力量,以及教會子女信德的活力、靈魂的食糧──精神生活清澈不竭的泉源。因此,所謂『天主的話確實是生活的、有效力的』(希四12);『祂能建樹你們,並在一切聖徒中,賜給你們嗣業』(宗廿32),對聖經來說再恰當不過了。」(《啓示》21)
《啟示憲章》的這段話,恰如其分地指出了聖經對基督徒生活的重要性。正是由於意識到...
目錄
瑪納叢書總序
自序
【將臨期】
第一主日 在醒悟中懷有希望
第二主日 讓天主結束「充軍」
第三主日 在主內喜樂
第四主日 成為活的聖殿
【聖誕期】
聖誕節子夜彌撒 救主的標記──馬槽
聖誕節天明彌撒 與耶穌一同慶生
聖家節 信德,基督徒家庭的根基
天主之母節 天主之母與新年祝福
聖誕節後第二主日 天主為我們預定的生命
主顯節 在天主的自我啟示中尋找自我
【四旬期】
第一主日 死於舊我,活於基督
第二主日 朝向神愛的信德之路
第三主日 使人自由的誡命
第四主日 在天主的愛內治癒創傷
第五主日 十字架彰顯出的光榮
【聖週】
聖枝主日(苦難主日) 上主僕人神性的低調
聖週四 藉感恩祭成為服務和共融的人
聖週五 十字架上的愛有多深遠?
聖週六 與基督同死同生
【復活期】
復活主日 在愛內復活
第二主日 天主兒女的特徵
第三主日 為別人復活的耶穌
第四主日 以基督的愛牧放羊群
第五主日 愛如何可能?
第六主日 以天主的愛去愛
耶穌升天節 做希望的證人
第七主日 因愛為基督的復活作證
聖神降臨節 在聖神內重生與福傳
【常年期】
第一主日/主受洗節 耶穌「非常」的洗禮
第二主日 天人的中介
第三主日 悔改與捨棄
第四主日 耶穌的權威
第五主日 痛苦與福音
第六主日 愛眼觀潔汙
第七主日 忠信與行「新事」的天主
第八主日 天人相愛
第九主日 每天都應是主日
第十主日 魔鬼的技倆
第十一主日 天國種子的撒種人
第十二主日 高枕無憂的信德
第十三主日 超越死亡之道
第十四主日 基督若愚的大智
第十五主日 福傳的動機與條件
第十六主日 善牧的「權力」
第十七主日 愛的奇蹟
第十八主日 不做有神唯物主義者
第十九主日 愛的食糧與生命的成長
第二十主日 導向生命的智慧之路
第廿一主日 除了愛我們的主,還該投奔誰?
第廿二主日 知行合一
第廿三主日 精神的聾啞與存在之家
第廿四主日 選擇跟隨什麼樣的主
第廿五主日 嫉妒與紛爭的私欲
第廿六主日 勿以小人之心度天主之慷慨!
第廿七主日 天作之合為何不可拆散?
第廿八主日 獲取天主的智慧
第廿九主日 愛的贖罪祭
第三十主日 用黑色的眼尋找光明
第卅一主日 舊約法律的成全
第卅二主日 奉獻的精神
第卅三主日 基督徒的希望
第卅四主日/基督君王節 與基督一同在愛內為王
【其他節日】
天主聖三節 天主聖三與信、望、愛三德
聖體聖血節 聖體聖血節的邀請:活出真生命
耶穌聖心節 耶穌聖心:天主無償之愛的展露
若翰誕辰節 若翰的先知精神
聖母升天節 瑪利亞靈肉升天的預示
附錄:讀經一與福音經文表
瑪納叢書總序
自序
【將臨期】
第一主日 在醒悟中懷有希望
第二主日 讓天主結束「充軍」
第三主日 在主內喜樂
第四主日 成為活的聖殿
【聖誕期】
聖誕節子夜彌撒 救主的標記──馬槽
聖誕節天明彌撒 與耶穌一同慶生
聖家節 信德,基督徒家庭的根基
天主之母節 天主之母與新年祝福
聖誕節後第二主日 天主為我們預定的生命
主顯節 在天主的自我啟示中尋找自我
【四旬期】
第一主日 死於舊我,活於基督
第二主日 朝向神愛的信德之路
第三主日 使人自由的誡命
第四主日 在天主的愛內治癒創傷
第五主日 十字架彰顯出的光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