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中展現了叔本華對哲學史的態度,對哲學史上各位先哲的態度,對康得哲學的態度,以及對同時代的哲學家的態度。由於叔本華不屬於德國哲學學院派,不屬於學術圈內建制派,所以他的文字率性自然,感情充沛,絲毫沒有他所鄙視的艱深晦澀。因此,一般讀者從他的散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位熱愛哲學、願意為哲學獻身,但是又苦於無人欣賞而十分鬱悶的哲人形象。在《哲學史散論》中,叔本華論述了他對哲學史的態度。他認為哲學史只是個參考,要想真知先賢哲學其義,就必須直接從哲學家原著入手研讀,方能有所收穫。叔本華從前蘇格拉底的哲學家開始,經由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直至經院哲學、培根、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笛卡爾、康得等,一一對其做了精彩點評,其間,優劣自現,褒貶鮮明。在《論大學的哲學》中,他高揚康得哲學,鄙視黑格爾、費希特、謝林的思想,認為他們背棄了康得,完全成為了政府的意識形態幫兇,而像他這樣的優秀哲學家,卻不被大眾認可,儘管他的思想是真理的化身,是真正的哲學。儘管叔本華對同時代哲學家的研究風氣痛陳其弊,但仍顯吐槽較論證、駁斥更多。儘管文字間情緒化字眼出現得較為頻繁,但作為對當時哲學背景的真實反映,我們還是可以從中看出,當時的哲學的進展和風氣。這對我們理解黑格爾哲學,以及謝林、費希特哲學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