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包括:論邏輯和辯證法、論邏輯學、論三段論、論雄辯術、對智力及其相關東西的思考、論直觀知識與抽象知識的關係、論聯想、論智力的本質性缺陷、對智力的看法、論人對形而上學的需求。叔本華認為,邏輯主導着一切抽象概念之間的關係,任何判斷關聯的真假都需要邏輯分析和判斷的能力,包括邏輯真理的判斷、經驗真理的判斷、先驗真理的判斷和超驗邏輯整理的判斷。關於雄辯術,叔本華總結了38個辯論方法,涵蓋了哲學的基本概念、操作技巧、邏輯與修辭、命題反命題和綜合命題等,已精妙的方式讓讀者深刻認識辯論的藝術。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Arthur ,1788—1860)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創始人。1788年2月22日誕生在但澤(今波蘭格旦斯克)一個異常顯赫的富商家庭,自稱“性格遺傳自父親,而智慧遺傳自母親”。他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以狗為伴。叔本華家產萬貫,但不得志,一直過着隱居的生活。25歲發表了認識論的名篇《論充足理性原則的四重根》。30歲完成了主要著作《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發行500本,絕大部分放在倉庫里。53歲出版《倫理學的兩個根本問題》。62歲完成《附錄和補遺》,印數750本,沒有稿費。65歲時《附錄和補遺》使沉寂多年的叔本華成名,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盡頭,老邁的頭顱無力承受月桂花環。”1860年9月21日在法蘭克福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