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納粹大屠殺為背景,以貪婪和謀殺為主題,借助解密文件講述了一個真實故事。戰前的卡佩休斯是羅馬尼亞拜耳公司藥品推銷員,與猶太人頻繁往來;戰時的他搖身一變成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主任藥劑師:為人體實驗分配藥品、在火車站挑選老弱病殘者處死……甚至盜竊死人的物品和口中的金牙;戰後的他則在去納粹化調查中極力掩蓋自己的罪行。本書圍繞卡佩休斯的經歷揭露了I.G.法本及其子公司拜耳與納粹簽訂的魔鬼契約,複原了納粹獵人、集中營倖存者和正義檢察官對奧斯維辛凶犯的追捕與審判。追究個人責任的呼聲與「服從命令不算謀殺」的辯詞在法庭上激烈交鋒,個體的平庸之惡與當時聯邦德國民眾的自私冷漠也在庭審中一覽無餘。本書讀起來就像多線並行、多人口述的偵探小說。作者絲絲入扣地推導出卡佩休斯的內心活動和墮落過程,令你感覺卡佩休斯等納粹分子、法本工業家及猶太倖存者仿佛在向你自述他們的立場。本書追敘一個普通納粹分子70年的生存經歷,展現德國從反猶到反思二戰的40年變遷,帶你直擊瘋狂年代的幽暗人性,追蹤一個民族懺悔過往的歷程。
作者:帕特里夏·波斯納與丈夫傑拉爾德·波斯納在30多年的時間里合著了12部非虛構類作品,包括記述納粹醫生約瑟夫·門格勒一生經歷的《門格勒全傳》(Mengele),于1991年出版的記錄了納粹分子後代口述內容的《希特勒的少年》(Hitler』s Children),以及講述天主教會金融史的近作《上帝的銀行家》(God』s Bankers)。在此過程中,帕特里夏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猶太人大屠殺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除了參與丈夫的著述工作,帕特里夏·波斯納還在《邁阿密先驅報》《每日野獸》和網路雜誌《沙龍》等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媒體上發表過作品。而《奧斯維辛的藥劑師》這本書則完美地把她對二戰和猶太人大屠殺歷史的興趣與此前關注的醫藥工業及公共健康實錄聯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