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5 項符合

媒體與自殺:自殺可以預防嗎?

的圖書
媒體與自殺:自殺可以預防嗎? 媒體與自殺:自殺可以預防嗎?

作者:鄭泰安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8-10-01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媒體與自殺:自殺可以預防嗎?

內容簡介

人人都是自殺防治守門員
國內外首屈一指的自殺研究專家將有用知識帶給關心自殺問題、
站在自殺防治第一線的工作同仁、自己或
家人親友可能帶有自殺危險因子的國人同胞、
以及希望多了解精神疾病和自殺行為的一般讀者,
扮演一個稱職的「自殺防治守門員」。

作者簡介

鄭泰安


  國內外盛名的自殺研究專家,曾擔任兩屆國際精神流行病學會會長。英國倫敦大學精神醫學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倫敦大學訪問教授,為資深的心理醫師。

  台灣的國家自殺防治中心所執行的自殺防治策略,即為鄭泰安博士所擬定。鄭教授與其研究團隊在倪敏然自殺身亡後,以自殺身亡者、自殺企圖(未遂)者、以及憂鬱症病人為對象完成三個研究,探討媒體大幅報導倪敏然自殺事件,所造成的不良影響,證實國人自殺行為 (包含自殺死亡與自殺未遂) 因而明顯增加。三個研究皆發表於國際知名的科學期刊,研究自殺的國際學者咸認為,此三篇論文研究方法設計精密,將年代、季節、氣溫、溼度、失業率等因素都考量在內。論文結果非常具有說服力,提出具體科學證據,填補了目前關於媒體與自殺的學術研究空白處。本書的前半部即以這三篇論文為基礎改寫、輯編而成。

  本書的後半部以深入淺出、生動流暢的文筆,配合真實的案例,剖析自殺的原因,包含精神疾病、失落的生活事件、生物和社會環境因素等,並且比較世界各國和台灣的自殺防治策略,對當前我國自殺防治的執行提出針砭與建議。對於關心憂鬱症、酒癮、自殺問題的廣大讀者,這是一本圖文並?、值得人手一冊的好書。

 

目錄

推薦序 (李遠哲)
推薦序 愛是永不止息(陳建仁)
推薦序 寒夜不悔的學術大愛(許木柱)
各界推薦
自序

1媒體報導與自殺
著名案例
歌德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日本名歌手岡田有希子∕港星張國榮∕魁北克名記者Ga?tan Girouard∕匈牙利小姐Csilla Andrea Moln?r∕英國的電視連續劇「急診室」∕自殺手冊∕燒炭自殺的香港婦人
總結:什麼媒體報導的?

2台灣媒體如何報導自殺:以倪敏然自殺事件為例
三個研究
.緣由
.第一個研究:自殺未遂(企圖)者
.第二個研究:憂鬱症病人
.第三個研究:自殺身亡者
受到影響的自殺未遂者與憂鬱症病人怎麼說?
模仿∕合理化∕無望感∕學習自殺方法
研究結果顯示什麼?
精神疾病與異常行為會感染、散佈
媒體間接殺人?!
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媒體報導特定人士自殺新聞之準則
悲劇、不幸和災難:新聞該如何處理
對於三個研究報告的反應
.來自媒體
.來自學術界與民間團體
我的努力:與媒體高層的接觸
社會新聞?醫藥新聞?

3為甚麼有人會自殺
遭遇失敗、挫折就一定會自殺嗎?
自殺的個人因素
.精神疾病
.性格障礙
.失落的生活事件
.有自殺家族嗎?
.有「自殺基因」嗎?
.生物因素
自殺的環境因素
.氣候與自殺
.宗教與自殺
.經濟環境與自殺
.社會環境與自殺
.政治環境與自殺
青少年的自殺原因有不同嗎?
總結:自殺的原因是多重而又相互影響的
自殺未遂(企圖)的人並非真的想死?
自殺未遂與自殺死亡的危險因子相同?

4自殺可以預防嗎?
高危險群防治策略?全民防治策略?
防止最可能自殺的人去自殺
.重鬱症的早期診斷和有效治療
.重鬱症復發的原因
.重鬱症的治療現?
.酒癮的早期診斷和有效治療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診斷和有效治療
.以自殺企圖者為防治對象
.想要自殺的人多半會求救的
全民防治策略
.減少自殺方法的可得性與致命性
.自殺趨向與相關資訊的有效監測

5檢視先進國家的自殺防治策略
芬蘭:第一個推行全國自殺防治策略的國家
.芬蘭全國自殺防治工作 (1987-1996)
.國際自殺學界對芬蘭自殺防治工作的評語
挪威:偏重教育與訓練 (1994-)
英國:注重高危險群防治與自殺方法的管控 (2002-)
美國:全方位、總統親自出面、成人和青少年兼顧 (2001-)
澳洲:全面性、選擇性與指標性 (1999-)
他人之石,可以攻錯

6台灣如何防治自殺?
國家自殺防治中心的成立過程
台灣的自殺防治策略
將面對的主要難題
.致命性自殺方法的管控
.改善自殺統計的準確性,長期監測自殺死亡趨向
.降低高危險群的自殺風險
.衛生署的自殺防治目標不切實際
台灣推動自殺工作的客觀修件尚未成熟

7自殺案例
.案例一 經年酗酒、鬱鬱以終的中年男子
.案例二 以死要脅家人的十七歲少女
.案例三 酗酒、衝動、憂鬱的三十二歲已婚女性
.案例四 母系社會中輕生的年輕夫婦
.案例五 失戀、憂鬱的女大學生
.案例六 久病、憂鬱而相偕輕生的夫妻
.案例七 療養院裡的慢性精神病患
.案例八 有行為規範障礙的青少年
.案例九 屢遭家暴的中年媽媽

參考文獻

圖表目錄
附圖
圖一 二○○五年五月二日蘋果日報頭版:倪敏然自殺新聞
圖二 台灣二○○三至二○○五年一至八月南投縣與台中縣每週自殺企圖通報人數的分佈
圖三 憂鬱症病人過去嘗試自殺的時間,越接近開始報導倪敏然自殺新聞的時間,再度自殺的風險就越大
圖四 台灣二○○三至二○○五年全國每個月自殺死亡人數的分佈
圖五 報紙以頭條大字標題刊登特定自殺案例
圖六 二○○八年五月一日蘋果日報頭版:沒錢繳罰金 貧父自焚死
圖七 一九九一至二○○六年台灣自殺死亡者自殺方法的變遷
圖八 一個案例的自殺路程

附表
表一 重鬱症的診斷準則
表二 輕鬱症的診斷準則
表三 酒精使用障礙併發症
表四 酒精濫用的診斷準則
表五 酒精依賴的診斷準則
表六 情緒不穩性性格障礙的診斷準則
表七 生活事件與自殺
表八 行為規範障礙的診斷準則

 

推薦序二

愛是永不止息

  二○○三年的SARS流行高峰期間,我在兩難的抉擇下,勉強接受了衛生署署長的工作,當時確實有著背負著流行病學家的十字架,走向台灣公共衛生苦路的深刻感受。因為這塊美麗可愛卻又多災多難的土地上,每個人都是那麼值得珍惜疼愛。我當時想到的是,唯有親自投入SARS的防疫聖戰,才能為動盪不安的社會帶來平安和喜樂!雖然肩膀上的十字架是沉重的,但是對於天主給我的使命,我卻是甘之若飴,因為公共衛生是愛與和平的志業!

  人生經常需要面對逆境的挑戰,苦難與挫折往往是一刀兩刃,它既可能會令人心灰意冷、頹廢喪志;也可能會激發鬥志、再接再厲、更上層樓!在面對艱困的環境時,若能積極勇敢地迎向前去,維持樂觀豁達的人生觀,自然而然地可以逆來順受,達到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近二十年來,台灣的自殺率,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如何有效防範自殺的發生與死亡,已成為台灣公共衛生工作的一大課題!在SARS流行平息後,許多人仍然生活在親友喪亡的悲痛中,他們的哀傷令人不忍。因此在二○○三年底,我特地請鄭泰安教授協助衛生署來規劃與推動台灣的國家自殺防治策略。泰安兄是我的老朋友和好朋友,他不僅是一位深具仁心仁術的精神科醫師,也是一位對於自殺成因及防治有深入研究而享譽國際的學者。泰安兄全力投入這項任務,詳盡的分析比較不同國家的自殺防治計畫,更考慮台灣的人文社會、民情風俗和醫療照護體系,妥善研擬具體可行的草案。他又進一步邀請多位國際學者專家進行評估,並且提供改進意見。泰安兄的防治策略從七方面著手:「致命性自殺方法的管控」、「降低民眾對於精神疾病與自殺的汙名化」、「改善社區精神醫療品質與就醫之可及性」、「改善自殺統計的準確性、長期監測自殺死亡趨向,並建立良好的自殺企圖通報系統」、「改善媒體報導自殺行為的方式」、「降低高危險群的自殺風險-社區介入計畫」、「加強自殺與自殺防治的研究」,以期有效降低自殺對於國人健康和性命的危害。泰安兄的苦心孤詣、專業素養和勇於任事,令我欽佩和讚賞!

  很可惜泰安兄的妥善規劃未能如願完全落實,實在令人扼腕。但是,泰安兄對於台灣自殺防治工作,仍然念茲在茲。他以悲天憫人、痌瘝在抱的胸懷,努力完成《媒體與自殺︰自殺可以預防嗎?》這本精彩好書,相信健康工作者和一般大眾,都能從閱讀中獲益良多,進而成為稱職的「自殺防治守門員」,共同為降低台灣自殺的發生率和死亡率而努力!讓我們彼此關懷的同胞愛,能夠永不止息!
──陳建仁∕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推薦序三

寒夜不悔的學術大愛

  在閱讀這本書時,我一方面著迷於作者深入淺出的精彩論述,腦海中同時閃過一幕幕我的人類學田野研究經驗;看完本書後,心中混雜著讚嘆與感傷的多重情緒,久久無法平靜。讚嘆的是作者能夠敏銳的注意到社會事件對他人的影響,並透過縝密的邏輯思維與分析,抽絲撥繭,將複雜多元的因素予以釐清;感傷的是雖然生命無常,但有些生命的消逝其實是可能挽回的,只要政策制定者及民眾對周遭的生命多用一點心,多給予一些注意或關懷。

  本書以媒體大量報導知名藝人倪敏然的自殺為導引,進行三個符合邏輯、論證嚴謹的實證研究,一方面解析影響自殺的各種因素,包括個人特質、生態環境及社會文化等現象,並透過自我迴歸統計分析,發現媒體對自殺事件過度大量而不當的報導,對於閱讀報導後的民眾有相當明顯的影響,特別是對罹患憂鬱症者或先前已經有自殺意圖的人,明確顯示出模仿的顯著效應,而主要的影響機制是合理化、無望感、方法學習。

  我和鄭泰安教授雖然專業訓練不同,但共同關心人類的社會心理適應問題,特別是在原住民身心適應的相關課題,我們有長達五年極為愉快的學術合作經驗。書中有一段描述台灣東部一對年輕夫婦輕生的案例,由於母系家長(丈母娘)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生活,對女兒及女婿依然採用高度支配的態度,因而導致悲劇發生(一七八至一八三頁)。這一段描述與分析,充分顯示他對不同型態社會文化結構的敏銳觀察力,讓我想起幾位兼具精神科醫師及人類學素養的學者,例如Ari Kiev和哈佛大學的人類學教授Arthur Kleinman等。

  本書一方面清楚呈現出鄭教授敏銳的觀察與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字裡行間,都透露出作者對生命的不捨,充分展現出臨床醫師「搶救生命」的基本信念,書中許多文字和案例都讓人為之動容,例如:久病憂鬱導致一對恩愛夫妻相約自殺身亡的案例(一八七至一九二頁);他每天急著翻開報紙,沒有發現自殺報導時,就會「放下心來感謝上蒼」(六一頁);他認為「學術研究成果不應束之高閣,當用來改善社會民生」(一五一頁);他規劃的自殺防治社區臨床試驗模式,目的在「防止任何一個人成為高危險群」(一二二頁);預防重於治療,「只要有心,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守門員」(一二二頁)。在理性客觀的學術面紗下,其實隱含著不悔寒夜的人間大愛。

  鄭教授在進行「全民防治策略」時所受到的挫折,我也適時的接受到相關訊息。遺憾的是主其事者拘泥於制式的「招標」框架,以及未能全然拋開人際關係的窠臼或某些執著,導致他一手策劃的「全民防治策略」一波三折,無法順利推動。我們當然無法斷言他的規劃是否可以有效處理台灣的自殺問題,但觀察近三年來的自殺現象,得標的執行團隊及防治策略,對於寶貴生命的搶救,顯然沒有明顯的效果。在這樣的情況下,上任不久的新政府團隊,似乎應該考慮改舷易轍,重新推動一個可能有效的「全民防治策略」,真正落實「苦民所苦」的宣示,更重要的是,展現出政策制定者「尊重生命」的終極關懷。
──許木柱∕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自序

  時光飛逝,我從事精神醫學研究快三十年了。從一九八九年起,「自殺」成為我的研究主題之一。一九八九至九一年間,我在台灣東部完成非西方國家的第一個心理解剖研究(參見本書第三章),此後十年陸續發表多篇著作於國際學術期刊,廣為國際研究自殺的同僚引用,國內外學術研討會也多次邀請我做專題演講。這是我的榮興,也是台灣的榮興。

  從一一六名心理解剖的案例中,我看到每一個案例都有其獨特的地方,體認到自殺絕對不是突發事件(即使表面上看來像是一時衝動而做的),而是經由曲折的人生經驗、逐漸累積挫敗才走到最後這一步。我也看到大多數的案例有他們共同的特徵,比方說,至少有一○二個案例(88%)是帶著嚴重的憂鬱症(重鬱症)走上不歸路的,他們平均憂鬱了五個多月,然後自殺身亡,但是只有十五個案例曾經接受過精神科治療,而且都是不完整的治療。以現今的精神醫療水平,大多數的重鬱症病人根本用不著五個月,只要一個月左右的治療病情就可以大為改善,再加上心理與社會層面的治療和復健,應當可以防止不少人自殺。

  我開始思考:這些研究成果如何能夠應用於實務上,確實有效地減少自殺?多年來我一向懷抱著這樣的信念:學術研究如果無法落實於造福社會和人群,只在象牙塔?沾沾自喜,不做也罷。因此在二○○三年底,前衛生署長陳建仁院士請我幫忙規劃、推動台灣的國家自殺防治策略時,我以知遇的心情欣然接受這個艱鉅的任務。本書第5章敘述了整個規劃過程,包括遠赴歐洲吸取芬蘭、挪威、英國等國家的自殺防治經驗,也談到美國與澳洲的國家自殺防治策略。我規劃的這個國家自殺防治策略,後來遭到不尊重專業的政府官員拖延,又大刀刪減預算,接任的衛生署長侯勝茂對我的貢獻和建議又毫不尊重,我於是在二○○四年退出了整個工作。在本書第6章,我交待了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做為一個歷史的見證。

  二○○五年五月影劇界名人倪敏然自殺身亡,台灣媒體掀起一股狂熱,以聳人聽聞、誇張迷信、鉅細靡遺的方式大幅報導了近三週。過去的研究已經顯示,這種報導名人自殺的方式容易引起模仿,世界各國的國家自殺防治策略中,也因此都包括「匡正媒體有關精神疾病和自殺的不當報導」這一項。當時是一個好時機,可以探討倪敏然自殺新聞的模仿效應,所以我組成一個研究團隊,立即訪問了一三九名在二○○五年五月到六月期間企圖自殺者,以及同一時期,在台灣的北、中、南、東四個醫學中心的精神科門診看病的四三八名憂鬱症病人。二○○六年這個團隊又收集了二○○三至二○○五年全國所有自殺死亡者的檔案(已經去除個人化資料),分析倪敏然自殺新聞可能造成的影響。

  這三個研究都已經在二○○七年,陸續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結果很清楚地顯示這些不當的新聞報導,造成自殺身亡和企圖自殺的人數明顯增加,也造成憂鬱症病人企圖自殺的人數明顯增加。接受訪問的企圖自殺者和憂鬱症病人,敘述了他們看到這些新聞報導之後的心理反應。我們把研究結果經由中央研究院公諸於世,也提出改進的建議,這一段期間,所有關心媒體不當報導自殺新聞的新聞傳播界學者和民間團體,也持續舉辦了一系列的學術研討會與座談會,呼籲媒體改善它們報導自殺新聞的方式。

  所有這些努力有用嗎?我發現至今效果十分有限。舉個最明顯的例子,一度在報紙頭版消失的特殊自殺案例,今年五月一日(倪敏然自殺身亡滿三週年的時刻)以來又死灰復燃,多次出現在報紙頭版。我告訴自己:既然己經盡了學術研究者的職責,把研究結果公諸於世,也提出了改進的建議,而且也已經義務替國家規劃了世界一流的自殺防治策略,接下來應當是由關心自殺問題的新聞傳播學者與民間團體去對付媒體(目前平面媒體不當的自殺報導方式,政府無法可管),由政府去好好執行自殺防治策略,我應當回到學術研究工作。然而我對於媒體尚未改善自殺報導的事實,一直耿耿於懷,正巧去年年底商務印書館的資深主編李俊男先生來訪,建議我考慮以媒體報導倪敏然自殺新聞為起頭,寫一本談自殺與自殺防治的書,考慮了兩天我便答應下來。接著,我利用臨床和研究工作之外有限的餘暇趕工,終於在半年之後完成本書。

  本書先從媒體與自殺談起,介紹了幾個國際名人自殺案例的媒體報導,和它們造成的衝擊(第1章),接著談到我們針對倪敏然自殺報導的影響所做的三個研究,以研究的結果來檢視台灣媒體報導自殺的不當之處,並且討論媒體報導自殺新聞應當遵守的準則,也對新聞傳播學者、民間團體和我過去所做的努力略做整理交待(第2章)。在學術研究的部份,我盡可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希望一般讀者也能看懂。

  接下來的幾章進入自殺和自殺防治的探討。第3章討論自殺的種種原因,從個人因素(精神健康、性格特質、生活挫折、遺傳、生物)到環境因素(氣候、社會文化、經濟、宗教、政治等)。讀者可以從中了解:那些精神病症與人格特徵是自殺的危險因子;怎樣才能夠去察覺自己和週遭的人可能有這些精神病症,進而能夠扮演一個勝任的自殺防治「守門員」,讓自殺危險性高的人及早得到妥當的治療和救助,防止悲劇的產生;也可以了解環境因素可能扮演什麼角色。第4章則談到自殺防治的基本策略,包括以自殺未遂者和憂鬱症病人為主要對象的「高危險群防治策略」,還有包括精神衛生教育、匡正媒體的不當報導、致命性自殺方法的管控、自殺趨向的有效監測等等的「全民防治策略」。在第5、6章對國內外自殺防治策略,分別做了評介,最後的第7章則介紹了幾個代表性的自殺案例,每個案例都有深入的剖析和討論,並且回應了前面3到6章談到的重點。主持芬蘭十年自殺防治工作的J. Lonnqvist教授認為,自殺死亡的案例是專業人員與政府官員、一般民眾溝通時最好的教材,我希望這些案例能夠讓讀者們對自殺有真實、貼切的感受和理解。書末附上的參考文獻包括專業性和一般性的,任君挑選?閱,若有需要,我樂於再進一步推薦。

  本書能夠順利付梓,要感謝不少人的熱心相助。助理陳琳臻把企圖自殺者和憂鬱症病人所陳述的、他們看到倪敏然自殺新聞報導之後的心理反應,做了很好的整理和分析(很高興她以這些成果獲得衛生教育的碩士學位),並且幫忙收集這三年來,報紙有關自殺案例的報導。助理張銘珠協助本書不少附圖的繪製、表現令人讚賞。本書初稿承蒙多位關心自殺問題的新聞傳播、公共衛生學者、精神醫學界的師兄弟、同僚、學生、助理和友人閱讀,得以再作修正,在此深深致謝。

  特別要感謝下列人士在百忙之中撥冗指教:陳建仁院士、蘇蘅教授、林克明教授、宋維村教授、張明永教授、甯瑋瑜記者、蔡信德記者、江依錦女士
屈指一算,距離我前一本書「神經病: 從一句?人的話談起」已經有二十六年了,這些年來我全力投入研究和教學,沒有再出過一本寫給廣大讀者的書,希望本書的出版是一個新的開始。我不知道這本書對我國的自殺防治,包括「改善媒體報導自殺行為的方式」,能夠起多少作用。最起碼,希望它能夠將一些有用的知識帶給大專院校相關系所的學生、關心自殺問題、站在自殺防治第一線的工作同仁、自己或家人親友可能帶有自殺危險因子的國人同胞、以及希望多了解精神疾病和自殺行為的一般讀者,幫助大家進一步了解,不當的自殺新聞報導如何導致自殺的增加?自殺的原因是什麼?世界各國如何努力在防治自殺?我國的自殺防治策略與實施上的優缺點為何?更重要的,你我如何扮演一個稱職的「自殺防治守門員」?所有關心自殺問題與精神衛生的國人,如何學習歐美人民勇敢地站出來,要求執政者確實推行合乎科學專業的自殺防治策略?

是為序。

鄭泰安
於二○○八年九月十日世界自殺防治日

【推薦序三】

  二○○七年人力銀行針對台灣媒體調查,有八成四的記者想轉行。因為媒體生態變質,記者工作越來越沒尊嚴,其中又以電子媒體的文字記者顯示最不快樂。

  我個人在兩年半年前,也因為工作越來越不快樂,終於下定決心從商業電視台跳槽,回歸大愛電視台。這當中也是經過一番掙扎,畢竟花花世界多采多姿,充滿誘惑。但是兩起新聞事件重重撞擊我!其一是台北捷運車上,一名男大學生對女生毛手毛腳,記者向捷運公司取得畫面後,各家新聞頻道立即猛播狂播,強力放送。還有主播唯恐觀眾錯過畫面,在一小時的新聞裡,再重播了一次,並且以「大學生伸出鹹豬手」等不堪的言語形容這起事件。第二天大學生被發現在宿舍上吊自殺。

  另外一起新聞則是中部一所國中老師和班上女同學談戀愛,媒體也是用極其聳動的標題如「夫子與未成年女學生不倫戀」來強化這則新聞的非比尋常。其實這事早已爆發,老師與學生家長已在警局和解,只待時間療傷止痛。豈知這起舊聞被媒體知道後,再冷飯熱炒成重大新聞,無疑是在傷口灑鹽,老師受不了自責也自殺了!這兩起事件,賠上兩條人命,雖然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同樣的, 今年七月在考試院長提名審查過程中,企業家白文正先生也在媒體的追逐中發出最後的悲鳴,可謂是另一樁媒體殺人事件。媒體殺人或許殺死的不是人命,可能是一個人的慧命、清譽或善念,真的不可不戒慎小心哪!

  因此在拜讀鄭先生之研究報告指出,媒體密集報導二○○五年倪敏然事件造成自殺身亡和企圖自殺的人數明顯增加,也造成憂鬱症病人企圖自殺的人數明顯增加,我深受震撼之程度甚鉅。回想當時,這起新聞被高度聚焦,前後將近三個星期,每天都盤據新聞頻道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時段,記者除了巨細靡遺報導,並且被迫要不斷發掘或創造新的新聞點,以滿足龐大的篇幅需求。我個人在主播檯上,一邊看著友台的相關報導,轉而要求台內採訪同仁的報導還要再加料,以求更勝一籌。回想當時的所作所為,原來自己也是共犯集團之一份子,如今深自懺悔,懺悔是提醒自己不二過。誠如我的師父證嚴法師提醒從事人文工作者,除了「報」更要「導」,報真還要導正導善,讓媒體之大用,致力於人文的清流救世!鄭先生的研究成果,也才能發揮正面積極的功效!
──文/靳秀麗(知名媒體人、慈濟大愛台主持人)

【推薦序四】 
 
理想與信念的堅持
李遠哲(中央研究院院士、榮譽院長)

  一九九四年我回台到中央研究院任職時,最令我興奮的莫過於看到院內一群長期堅持理想、信念與原則而努力奮鬥不懈的同仁們,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台灣社會改革與上進的力量和希望。

  早我一年多就加入中研院的鄭泰安博士便是其中非常特別的一員,他於一九九二年離開台大,放棄優渥的臨床收入,專心投入他的研究工作。他專攻的是躁鬱症、酒癮與自殺的研究,除了從事深入的學術研究外,總讓他念念不忘的就是怎樣幫助整個國家降低自殺率。一九九五年他的自殺心理解剖研究發表於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非常受到學術界重視,至今仍然持續地被引用。其後他在中央研究院的通識講座「知識的饗宴」所做的精彩演講,確實感動了所有與會的人,聽眾們不但深切地體會到自殺是可以防治的,有高度自殺傾向的憂?症病人經過治療,也一樣地可以導正過來,而且也感受到鄭教授願意付諸實現的那股熱忱與決心。

  我們的社會一般說來並不太重視心理健康的問題,但由於社會上的各種壓力,心理不正常或已有心理疾病的人也不在少數,而能夠提供治療的專業人才卻不足。我在中研院院長的任期內,院內外人士求助於我的倒還不少,這些人我都送請鄭泰安博士幫忙解決,每次都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我還記得有一次,一位家長情急地打電話給我,說他的兒子要自殺,我也許是世上唯一能救他的人。我立即請這位家長帶孩子到院裡來找我,我跟這位年輕人深談了很久,他一表人才,似乎也有很高的智能,我看不出這年輕人有任何問題。後來,鄭泰安博士告訴我,問題不在這小孩,而是在家長,家長經過治療之後,該能解決問題才對。果然不久之後,有一位朋友告訴我,家長經過治療之後確已安好了,小孩也不再想自殺了。鄭博士在院內為同仁們解決問題的熱誠給我非常深刻的印象,他除了學術上有崇高的地位之外,確實有能力解決社會上我們所面對的實際問題,而且有熱忱想做出貢獻。

  有一天鄭博士告訴我,衛生署陳建仁署長要他幫忙規劃國家自殺防治策略,我聽了之後跟他一樣興奮,因為這方面的努力應當可以幫助國家減少自殺率,也請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陳垣崇所長盡力協助。鄭博士非常努力,全心投入這項任務,也詳盡地研究了各國的同類計畫,在初步草案完成之後,他也邀請多位國際專家評估,提出改進意見。後來陳署長看到他提議的社區自殺防治計畫在台灣確實可行,便報請行政院給予特別預算。雖然陳署長的遠見在他離開衛生署之後獲得行政院核准,但是經費已經被大幅刪減。後來新任的署長沒向鄭教授請益,便把這行政院核准的計畫交給另一個人執行,使鄭教授覺得非常的不舒服。像他這樣從年輕時候便懷抱著理想,願意為社會的改善奉獻心血的人,並沒有那種「非我莫屬」的狹小的心胸,但眼看著沒能吸納社會最有經驗,最能做出貢獻的一群人來主其事,他是非常不能諒解的。

  我們的社會這一、二十年來有不少可喜的進步,最令人欣慰的是社會上確實累積了很多非常能幹而願意奉獻的人才。反觀我們的政治雖然漸漸走入民主的道路,但是離開理想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這缺失中最明顯的便是人才的使用與社會力量的解放。許多有心人會有「報效無門」之憾,或常常成為政客與政治變遷的犧牲品。畢竟一個人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怎樣把大家的力量匯集成為一股洪流,衝破難關,是我們在民主化過程中最急待學習的一件事。

  在鄭博士從事的幾個非常嚴謹的研究之中,倪敏然自殺新聞所造成的自殺率的增加是最近大家較熟悉的研究成果。經過嚴謹而詳細的分析,鄭教授得到的結論是:媒體不當報導確實在助長台灣的自殺率,主要的是產生模仿效應。我們的媒體看到鄭教授的研究成果,還不做適當的改進,那麼媒體便不能再以『無意傷人』粉飾他們實際上是扮演『幫助殺人』的角色。(收納於本書第四十五頁)
世界衛生組織於二○○○年提出關於媒體報導自殺新聞之準則為「六不,六要」原則,我希望我們的媒體能夠好好遵守。在台灣的社會走入民主多元化的時代裡,媒體的自由得到令人難以想像的推展,但是媒體的改革卻一直沒有進步,常與「立法院」被大眾並列為社會兩大亂源。這本書《媒體與自殺》該能為媒體的改革指出一條道路。

  這本書雖是一位學者從事研究工作後的嚴謹的著作,但由於鄭教授除長期關懷台灣社會的進步,也一直以打造美好的社會為理想,在字裡行間都能看出他對這塊土地與土地上的人民的親情與愛護。自殺涉及生命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鄭教授在書中做了很好的整合,特別是透過代表性的自殺案例深入淺出地做了剖析,本書確實值得人手一冊。                                            
2008年9月8日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523140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任何人都適用的完美學習法
作者:高榮成、申榮俊
出版社: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01-01
66折: $ 264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滿心冥想:印度的百年神性意識傳授,一場切實可行的靈性實驗
作者:葛木雷什‧D‧巴特爾、 約書亞‧波洛克
出版社:方智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04-01
66折: $ 211 
金石堂 - 今日66折
葛瑞的囧日記9-12集套書
作者:傑夫.肯尼
出版社:未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3-30
66折: $ 1003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倖存之家
作者:安.派契特
出版社:寂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01-01
66折: $ 317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貓卡龍》2025年三角桌曆【臺北市流浪貓保護協會】
作者:臺北市流浪貓保護協會/黃宇璇/劉智豪/陳婕瑀/李懿芳
出版社:最新期數:最新一期出版日期:出刊頻率:出刊類型:紙製用品>時效日/月/掛/桌曆選擇訂閱期數:完成付款後,新訂戶將由目前最新一期寄發,續訂戶若已取得最新一期,則會從下一期繼續寄發。×Previous
$ 280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13)限定版
作者:豐田悠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03
$ 158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戀染龍雨衣(全)限定版
作者:朔ヒロ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03
$ 150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長照4個90歲老人的我,將如何面對老後生活?
作者:小梶沙羅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5-29
$ 300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深夜食堂29
出版日期:2024-12-25
$ 189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你在暗中守護我(限量作者親簽版)
$ 300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生命中最大的寶藏就是你自己Stand by Yourself
作者:曾寶儀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0-31
$ 332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老玩童遊法國:情迷巴黎
作者:鄧予立
出版社: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01
$ 279 
 

©2025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