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 西方歷史每隔幾百年,就會有一次大變革。我在《新現實》(The New Realities,一九八九)書中稱此為「時代分水嶺」。短短幾十年內,社會自行重組其世界觀、價值觀、社會與政治架構、技術和重要部門等。五十年後,又重現了一個新世界。此時出生的新生代已無法想像過去父祖輩成長的時代樣貌了。
如今我們就處於這樣的變革中;這場變革孕育了「後資本主義社會」,也是本書所要探討的主題。
十三世紀也曾發生這樣的變革。當時歐洲世界一夕之間轉向以新興城市為中心,而由商人、工匠組成的「基爾特」(guild)行會,則是新興的社會支配團體;長途貿易復甦,而歌德式新建築風格則代表了布爾喬亞階級的品味。錫耶納畫派興起(Sienese,發源於義大利中部城市,代表人物為杜喬 [Duccio]);回歸亞里斯多德的思想運動出現:城市大學取代遁世的修道院,成為文化中心;新起的道名與聖芳濟修會肩負傳教、授業、解惑的使命:幾十年內,但丁就捨棄拉丁文改用方言寫作,創造了「歐洲」文學。
兩百年後又發生另一次大變革。古騰堡發明活版印刷術(一四五五年),到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革(一五一七年)約六十年中,文藝復與運動在佛羅倫斯、義大利開花結果;古希臘精神重現;美洲新大陸被發現:西班牙創建步兵團,是羅馬軍團以來的第一支常備軍;隨著解剖學的重新發現,產生了科學研究,西方世界開始廣泛運用阿拉伯數字。我再強調一次,生在一五二○年代的人,是無法想像父祖輩以往生活的世界的。
一七七六年則是再下一場大變革的發端。這一年美國建國獨立,瓦特改良蒸氣機,亞當‧史密斯發表了《國富論》。自此以後到滑鐵盧戰役的四十年中,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工業革命等現代所有的「主義」一一出籠。在這段期間,第一所現代大學創建(柏林大學,一八○九年),教育開始普及。猶太人勢力興起,到了一八一五年,羅斯柴爾(Rothschild)家族銀行集團的「金權」已凌駕王權。總之,這四十年產生了新的歐洲文明。在這個時代成長的人們,根本想像不到父祖輩以往的生活樣貌。
兩百年後的今天,我們正處於新的大變動之中。這場變動不再侷限於西方社會與西方歷史。事實上,這場變動的一個基本面向即是:不會再有真正的「西方歷史」或「西方」文明,只有世界歷史、世界文明,但後二者都已經「西化」了(Westernized)。這場變動的起源有二種爭議,一說是第一個非西方國家--日本在六○年代成為世界經濟強權時;一說是電腦普及,使得資訊成為世界運轉重心時。我則認為二次世界大戰後實施的「美國退伍軍人法案」(American Government Issure Bill of Rights)是關鍵。
這項法案補助退伍返鄉的軍人上大學,如果早個三十年,也就是一次大戰後,這種作法絕對會被視為毫無意義。這個法案本身及其對退伍軍人的惠助,正是我們邁向「知識社會」的指標。未來的歷史學家極可能視此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事件。
很明顯地,我們正處於變動的過釋中;假如歷史有指引作用的話,那麼我們知道這場變動將持續到二○一○年或二○二○年,而且變動的影響力已擴及當今的政治、經濟、社會與道德諸領域。九○年代的人同樣對其父、祖(例如我這一代)輩所生長的世界不得其解。
一四五五年起的變革,使西方從中世紀過渡到文藝復興時期,進入近代。五十年後,哥白尼的《地動說》(Commentaries,一五一○-一五一四)、馬基維利的《君王論》(Prince,一五一三)、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教堂天花板重現〈創世紀〉情景(一五一○-一五一二)和翠登廷會議(Tridentine Council,一八三○年代展開)後之天主教重建運動陸續出現,人們才了解變革的真義。
美國獨立後展開的變革,也到六十年後,經過托克維爾《美國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一八三五-一八四○)的出版,大家才開始分析、理解變動的意涵。
在我們邁進新的後資本主義社會的進程中,想提早壘審資本生義與民族國家時代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歷史,當然言之過早。所以這本書是要用較新的角度來看待我們正在失落的年代。用較新、較有利的觀點來看已存事物,可能會有令我們極度驚奇的收穫。
現在就預測後資本主義世界的未來面貌,當然是冒險之舉;如果只是要知道將來會有什麼新問題、癥結何在,我相信我們已掌握若干可能性,也有能力描繪許多領域無法運作的情景。絕大多數情況下,事物的「答案」總要到未來才能水落石出,但我們現在就可以肯定,現有的價值、信仰、政治觀、世界觀、社經結構與體系,到未來世界時一定會重組,變化之大,非我們現代人所能想像。
目前有些基本改變已經出現,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的新社會一定不是社會主義取向,而是後資本主義社會,其最關鍵的資源必是知識。這也就表明,這個新社會非是一個「組織社會」(a society of organization)不可。在政治上,我們已經從有四百年之久的主權國家轉變成多元政治體系,國家已不再是唯一的政治統合型態。「後資本主義政體」是跨國、跨區域、跨地方的政治單元,而且在體系中相互競爭。這些現象都已經發生了,所以才能加以描述,這也正是本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