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在任何時代「哲學」素養就是貫通知識與智慧的正途,無論中外學問皆然。中國哲學源自人性問題的探索,西洋哲學源自宇宙生發的探究,兩者皆是人類智慧發展的重要起點,也是後來眾科學的重要基礎。在全球化的當今世代,理解西方思想根源更是促進彼此理解、知識共融的重要步驟。
李震教授的《希臘哲學史》,最早出版於一九七二年,距今整整有五十年之久,看似年代久遠,但是如溫德爾班、羅素、科普斯登等西方人撰寫的哲學史名著,初版距今的時間更長久,依然是研究西方哲學的經典之作。
本書全幅二百餘頁,分成二十三章,包含了大約從西元前五百年到西元後五百年之間約一千年的思想家的學說。但是從狹義的希臘哲學來檢視,則以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三哲人(470 B. C.~320 B. C.)這一百五十年間所謂「雅典三哲人」的思想最為精華。統觀希臘哲學可以概略分為「先蘇格拉底時期」、「雅典三哲人時期」以及「希臘羅馬哲學時期」。
先蘇格拉底時期之前,就像許多古文明有許多關於世界誕生的神話,但是希臘人率先跨越了神話,進入理性思考的範疇。思考什麼是構成世界最基本「要素」的問題,提出「要素」是什麼之後,要設法解釋這多元混雜的世界是如何從單純的要素變化成複雜的萬物。這時期的思想沒有「物質」與「精神」的嚴格區分。
雅典三哲人時期將哲學推向體系化,分辨了「物質」與「精神」的屬性。蘇格拉底強調靈魂的永恆與行為的倫理價值。柏拉圖從蘇格拉底的倫理思想中主張的「至善」,擴充為最高存有的「至善」,形成了「觀念論」。亞里斯多德把抽象的觀念拉回現實世界,以「形式」與「質料」二原理解釋一切存有物的構成,再加上「實現」與「潛能」解釋變化的原理,完成「實在論」的形上學體系。
希臘羅馬哲學時期,基本上延續雅典哲學的遺緒,哲學理論依循前哲的思想原則,缺乏創新的理論。大多數的哲學思考集中在倫理思想方面。
本書作為普羅大眾的哲學教養材料是極為適當的,在本書第七十二頁作者提到:「傳說一位太太在念過柏氏的著作之後,縫了一件衣服送給他;另外一個農夫讀過《高爾吉亞篇》之後,放下了犁,就去尋找柏氏。」這個故事點出哲學連匹夫匹婦都能理解與愛好,可見哲學迷人的魅力。
李老師是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在輔大哲學研究所研修時讀到李老師的《基本哲學:有與無的探討》,這本書以簡明扼要的方式闡述了最難懂的「形上學」理論,讓我對形上學許多困難理解的觀念豁然開朗。相信讀者們也可以在閱讀這本《希臘哲學史》的時候,感受到與我相似的經驗,享受到解開智慧的樂趣。
尤煌傑 (輔仁大學退休教授)謹識
二〇二二年九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