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廣大,無所不包」
一部凝聚古人哲學思想和生活智慧的經典鉅作
《周易》,五經之一。相傳原是上古流傳下來的占筮用書,後來經過周文王的演繹和孔子的闡釋,才成為傳統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經書,是修身齊家乃至治國施政的參考,更是儒門子弟的必讀經典。據說孔子及其儒門後學,曾陸續為它寫了解釋內容體例及各種疑義的文字,後人統稱為《易傳》。
很多人以為讀《周易》可以卜吉凶、測命運,明白人生的究竟,所以都對它有興趣。但因為流傳已久,又沾上一些迷信的色彩,語言文字以及思想觀念亦因古今之變、南北之異而產生了許多隔閡,對現代讀者來說,了解《周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對《易經》有完整的認識,宜從易學史入手。【通論編】正是從易學史的觀點,有系統地梳理《周易》的起源與演變、在哲學思想史上的意義,並參考古今學者的重要論著,分析說明歷代易學的流變及其所衍生的一些問題,層次井然、條理分明,使讀者更能親近這部古奧難懂的典籍。
《易傳》的產生,本來就是用來解「經」的。它的詮釋包括《周易》的思想內涵、八卦的性質及功能、易象的產生及推演等等。歷來對經、傳分合多有歧義,國學大師吳宏一教授以為,經傳合讀比較能夠了解經文的意義與旨趣,又可省去翻檢對照的麻煩,便於學《易》。【經傳編】即以經傳合編的方式說解《周易》,注釋簡明精確,直譯淺白通順,新繹兼採眾說,對初學者而言》,最方便也最容易入門。
作者簡介:
吳宏一
臺灣高雄人,一九四三年生。臺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國家文學博士。曾任臺大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主任、中正大學籌備處顧問、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講座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基金高級訪問學者;曾主編教育部國立編譯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並擔任臺、港、大陸等地多種學術期刊之編審顧問;曾獲美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赴美訪問一年,並曾擔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華文顧問;曾獲臺灣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詩教獎、國家文藝獎(文學理論類),香港研究資助局多次研究資助等。
已出版《清代詩學初探》、《清代詞學四論》、《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詩經與楚辭》、《白話詩經》、《先秦文學導讀》、《儀禮鄉飲酒禮儀節簡釋》、《中國文學鑑賞(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品)》、《讀古文,想問題》、《溫庭筠菩薩蠻詞研究》、《作文課十五講》、《從閱讀到寫作》、《詩經新繹》全集、人生三書之《論語新繹》、《老子新繹》、《六祖壇經新繹》,以及漢字學之《漢字從頭說起》、《許慎及其說文解字》等專書三、四十種,學術論文約百篇。除研究中國文學及古代文獻外,也從事新文藝創作,出版過《回首》、《微波集》、《波外》、《合唱》、《留些好的給別人》等詩文集,作品曾被選入臺灣、韓國、馬來西亞等地語文教科書。
章節試閱
繫辭傳
【解題】
《繫辭傳》分上下兩篇,分別稱為《繫辭上傳》和《繫辭下傳》,古人簡稱《上繫》和《下繫》,也可以稱為《繫辭傳》上、下篇,是「十翼」中重要的構成部分。漢代學者統稱之為《易大傳》。繫,是維繫、附繫的意思。繫辭,原指附繫於各卦各爻底下的卦辭、爻辭而言。相傳本是文王、周公所作,即今所謂「經」文。它們都是用來解釋卦義、爻義,用來占斷吉凶的說明文字。不過,此處所說的「繫辭」,指的是附繫於《易經》全書後面的文辭。這些解釋「經」義的說明文字,古人就稱之為「傳」。
《繫辭傳》論述《周易》全書整體的思想內涵,涉及宇宙、八卦的起源,《周易》的著成、性質及作用,占筮的方法,孔子的解釋等等,具有通論的性質。由於文中多次出現「子曰」的字眼,所以有人說這是孔子的著述,但也有人揣其語氣,認為這應該是出於孔子以後儒門弟子的引述,著成年代可能已到戰國時代的後期。上下兩篇論述的內容,雖然龐雜,但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它們的闡釋,使《周易》由宗教卜筮化提升為哲學理論化,在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繫辭傳》上篇,漢儒像馬融、荀爽曾把它分為十三章,後來虞翻分為十一章,到了唐代孔穎達的《周易正義》和宋代朱熹的《周易本義》,雖然段落字句的讀法略有不同,卻都把它分為十二章。從此以後,一般學者大都採用孔氏或朱氏的分法,但對於段落字句的解讀,實際上各有不同,並不一致。
《繫辭傳》下篇,在分章節方面,更趨紛歧。孔穎達《周易正義》就說:「此篇章數,諸儒不同。劉瓛為十二章,以對《上繫》十二章也。周氏、莊氏,並為九章。今從九章為說也。」後來的《十三經注疏》本,即據此分為九章,而朱熹的《周易本義》則分為十二章。筆者此書觀其文辭句意,基本上參考朱熹之說,仍然分為十二章。
說卦傳
【解題】
《說卦傳》簡稱《說卦》,所謂「十翼」之一。孔穎達《周易正義》云:「《說卦》者,陳說八卦之德業變化及法象所為也。」可以說是解說八卦的性質、功能及其重卦變化,也是討論《易》象的產生及其推演的一篇重要文獻。它的主要內容,是說明《周易》由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的原理,先天、後天八卦的方法,以及它們所象徵的種種事物。這也是研究《周易》經文以及彖辭、象辭的主要依據。有人推測《說卦》在「十翼」之中,著成年代較早,當在戰國中晚期之前。
秦始皇焚書坑儒,很多經典古籍付之一炬,《周易》雖以卜筮之書倖得保存,但似已有殘缺。據說《說卦》三篇,即曾亡佚,後來在西漢初年,因廣開獻書之路,至宣帝本始元年(西元前七三),始由「河內女子」將所得殘卷,獻與朝廷,因而得以流傳於世。《隋書.經籍志.序》即云:「秦焚書,《周易》以卜筮得存,惟失《說卦》三篇,後河內女子得之。」但是所謂「《說卦》三篇」,究竟是指《說卦》原有三篇,或者是僅舉《說卦》篇名而可包括《序卦》、《雜卦》在內,前人早已有不同的說法。核對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易經》,與今日所見的《周易》傳本,文字略有差異,可以推測《周易》的流傳過程中,確實有傳錄改動的情形。至於實際的情況,尚有待於新資料的出土和研究者的新發現。
因為《說卦傳》是西漢中期以後才出土傳世的,所以迄今有些學者仍然據此懷疑它是出於漢人的偽託之作。
序卦傳
【解題】
《序卦傳》,原稱《序卦》,也是「十翼」之一,旨在析論六十四卦的編排次序,和前後卦之間相承接的關係及其意義。
全文依照《周易》的上經下經,分為上下兩篇。據孔穎達的《周易正義》云:
《序卦》者,文王既繇六十四卦,分為上下二篇。
其先後之次,其理不見。故孔子就上下二經,各序其相次之義,故謂之《序卦》焉。
可見所談的是有關六十四卦卦序相次的道理。就其內容組織看,因為上篇開頭說:「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下篇開頭又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然後禮義有所錯。」所以其編排次序顯然是依照天地萬物生成及其發展的先後而定,以前後相鄰的兩卦為一組;又因性質的不同,依其上下卦體的移動和陰陽六爻的變化,前人認為可以分為「覆卦」和「變卦」兩種。「覆卦」是指兩卦之間的上下卦體,正好顛倒過來,例如〈屯卦〉和〈蒙卦〉;「變卦」是指兩卦之間,六爻陰陽正好對立,例如〈乾卦〉和〈坤卦〉。孔穎達即云:「今驗六十四卦,二二相偶,非覆即變。」因此了解「覆卦」和「變卦」的組成及其變化,是研究《序卦傳》的基礎。關於這些,請見下文「新繹」進一步的說明。
孔穎達的《周易正義》,曾在下經〈咸卦〉的開頭說:「先儒皆以上經明天道,下經明人事」,又說:「六十四卦,舊分上下。〈乾〉〈坤〉象天地,〈咸〉〈恆〉明夫婦。〈乾〉〈坤〉乃造化之本,夫婦實人倫之原。」這是說上經從〈乾〉、〈坤〉二卦開始,此為天地之始,說的是天道;下經從〈咸〉、〈恆〉二卦開始,此為夫婦之始,說的是人倫。最後是〈既濟〉、〈未濟〉二卦,「既」是過去,「未」是將來,「既」後又「未」,表示六十四卦是終而復始的,也顯示出《易》之道是周流而不息的,自有其一貫的思想體系。
雜卦傳
【解題】
《雜卦傳》和《序卦傳》都同樣以《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兩卦為一組合,用簡練的詞句來說明各卦的特色,但二者組合的方式有所不同。
孔穎達說:「《序卦》,依文王上下而次序之。此《雜卦》,孔子更以錯雜而對,辨其次第,不與《序卦》同。」意思是:《序卦》是依照周文王所推演的六十四卦的先後順序,說明上下經每個組合裡,前後二卦之間必有相承接的關係,而《雜卦》則是孔子不依《序卦》而另作「錯雜而對」的解釋文字。《雜卦》以〈乾〉為首,而終之以〈夬〉,也與《序卦》的以〈乾〉〈坤〉為首,而終之以〈既濟〉〈未濟〉,有所不同。依照韓康伯的解釋,《雜卦》就是「雜揉眾卦,錯綜其數,或以同相類,或以異相明」的意思。有人以為《雜卦》的「雜」,就是由此而來。
《雜卦傳》的解釋文字,修辭極為簡練,不僅大多數用一二字即已概括各卦的卦義以及兩兩相對的特色,而且全篇押韻,顯然是經過編撰者精心刻意的安排。它不僅將「非覆即變」、「錯雜而對」的兩卦,用押韻的形式組合起來,而且在「參互以見義」之餘,又把矛盾對立統一起來,用以解釋「物極必反」和「周而復始」的道理。所以前人說《雜卦傳》「例皆反對、協韻為序」。
可惜〈大過卦〉以下,可能有錯簡,似乎不能用「非覆即變」來解釋,協韻方面也有問題。
因此,從宋代開始,有人依據反覆錯綜的原則,來改訂《雜卦傳》中〈大過卦〉以下的次序。讀者如有興趣,請參閱本篇「新繹」部分。
繫辭傳
【解題】
《繫辭傳》分上下兩篇,分別稱為《繫辭上傳》和《繫辭下傳》,古人簡稱《上繫》和《下繫》,也可以稱為《繫辭傳》上、下篇,是「十翼」中重要的構成部分。漢代學者統稱之為《易大傳》。繫,是維繫、附繫的意思。繫辭,原指附繫於各卦各爻底下的卦辭、爻辭而言。相傳本是文王、周公所作,即今所謂「經」文。它們都是用來解釋卦義、爻義,用來占斷吉凶的說明文字。不過,此處所說的「繫辭」,指的是附繫於《易經》全書後面的文辭。這些解釋「經」義的說明文字,古人就稱之為「傳」。
《繫辭傳》論述《周易》全書整體的思...
作者序
一九八八年我編選《先秦文學導讀》四冊時,曾選〈乾卦〉為例,解說《周易》一書的體例,並寫了一篇解題的短文。開頭幾段是這樣寫的:
《周易》,五經之一。它相傳原是上古流傳下來的占筮用書,後來經過周文王的整理和孔子的演繹,才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經書。
《易》含有簡易、變易、不易三層意思。據說《易經》原有三個系統,分別是《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前二者都是周朝以前流傳的易學,早已失傳了,現在只剩下《周易》,就是大家所說的《易經》,簡稱《易》。
《周易》包括經、傳兩個部分。經的部分是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由八卦兩兩重疊而成的。《周易.繫辭傳下》說: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這是說八卦為包犧(伏羲)氏所畫。但演八卦為六十四卦的人,則眾說紛紜,一般人多以為文王。據屈萬里老師的〈易卦源於龜卜考〉一文考證,八卦和六十四卦應當都成於西周初年,「乃周人仿殷人龜卜之習而為之」,是否文王所演,則不得而知。《周易》的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六爻。卦有卦辭,爻有爻辭。在排列次序上,每卦先列卦形,其次是卦名、卦辭。每爻也是先列爻題,次列爻辭。以上是屬於經的部分。
《周易》傳的部分,包括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繫辭上、繫辭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七種十篇,通稱「十翼」,都是解說「經」的文字。歷來相傳這是孔子所作。但據近人考證,「十翼」並非一人一時之作,而是陸續推演寫成的,大部分是戰國時代的作品。
《易》是六藝之本,也是中國學術的淵源所在,它雖然原是占筮之書,但其中像有些爻辭頗類似古代歌謠,有些卦辭爻辭保存了古代史實,對於我們研讀文史或進德修業,都有很多的幫助。
二
二○一七年我的「人生三書」,包括《論語新繹》、《老子新繹》、《六祖壇經新
繹》,由台北遠流出版公司出版,同時在台北、台中、高雄三地舉辦公開講座。第一次講座在台北華山文化園區舉辦時,有一位老先生問我:談人生何以不寫《易經新繹》?並且要我對所謂「十翼」發表自己的看法。當時我回答:茲事體大,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釋清楚,容我以後有機會再作說明。另外還有一位充滿書卷氣的年輕人,也問我讀《周易》,該讀哪些參考書?我的回答是:我學《周易》,讀的是戴君仁老師的《談易》和屈萬里老師的《易》學著作,另外還有一些大陸學者,像高亨、金景芳等人所寫的專書。講座完畢,遠流公司曾淑正女士雇車送我回家,我們談起那位老先生,都認為他博學多聞;談起那位年輕人,都認為他誠懇好學。曾女士還問我認不認識他們?我說:全都陌生,是第一次見面。對於他們的好學,我將有以回報,在不久的將來。
在我心目中,那一老一少,不是兩個人,而是無數好學的公眾。這本《周易新繹》,就是我的回報。從一九八九年開始,我就常常鼓勵青年學者從事中國經學的研究工作;認為研究經學是為天下人做學問,既不是為名,也不是為利。我也深深以此自許。
幾年來,這件事一直在我心中盤旋,也一直驅使我不斷的抽空閱讀有關的參考書。從大前年的春季開始起筆,幾乎每一天都用好幾個鐘頭在卦爻的譯注解析之中。即使在眼睛開刀住院及療養期間,也都口中「念念有詞」。記不得有多少個下午及夜晚,我在台大圖書館或益品書屋動筆寫作的時候,我一直這樣祈禱:希望眼睛沒事,讓我順利完成這本書。
三
寫這本書,除了回報愛讀中國古代經典的群眾之外,其實也有我的私心。
我的老家在高雄大社。從明末清初由福建漳州南靖移民來台之後,我的祖先起初住在台南安平附近,後來搬到高雄大社,定居於此,已經四百年左右。代代相傳,家族宗親都住在一個村莊裡,比鄰而居,雞犬相聞,號稱「吳厝」。一直到我讀大學時,我所認識的四代宗親,仍然常在一起祭祖宴會。其中有個堂叔鄰居,名叫吳孟輝,輩份比我大,但年紀卻比我小。他的父母結婚時,我就是坐轎到山村迎親的花童。他的父母一直對我很照顧,他也從小就一直跟我常相往來。可是他不幸早死了。他的幼弟吳孟義,長得和他一模一樣,雖然年齡和我差距更大些,也很少見面,但每次相遇時,我總是如見「故人」,覺得特別親近。
前幾年,有一次回老家「吳氏宗祠」祭拜時,堂弟吳三財安排我和他見面,想不到他竟然問我《易經》該怎麼讀,能不能寫一本有關《易經》的書。當時我的回答是:只怕能力不夠,寫不動。但不知為什麼,此事卻一直放在我心頭。在我撰寫此書的過程中,他的容貌和聲音,也一直是我持續不停寫作的動力之一。
四
《周易》是一本傳自周代講述占筮的古書。因為它講述占筮,很多人以為讀了它可以卜吉凶,測命運,可以明白人生的究竟,所以都對它有興趣。但也因為它流傳已久,又沾上一些迷信的色彩,語言文字以及思想觀念,都已因古今之變、南北之異而產生了許多隔閡,因此對現代讀者來說,讀《周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周易》該怎麼讀?我看過一本談《周易的自然哲學》的書,著者李零的建議是:先讀原書,次讀《易》學史,最後讀出土本。他說的原書,包括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李鼎祚《周易集解》,宋代程頤《周易程氏傳》、朱熹《周易本義》,清代惠棟《周易述》,以及近人楊樹達、尚秉和、高亨的一些著作;《易》學史包括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出土本則包括上博楚簡《周易》、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雙古堆漢簡《周易》以及李學勤的《周易溯源》等等。顯然他所建議的書目,是提供給讀者進一步探究時作為參考。
他的建議是值得重視的。他所說的:「最基本的書,還是《易經》(按,指「古經」部分)、《易傳》」,這一點我完全同意,但對他所說的「很多書,只有為了研究易學史,才有必要讀」,則有不同的看法。
我以為「史」者講的是通古今之變,既然要通古今之變,當然參考的資料越多越好。而且,我以為要對《易經》有完整的認識,正宜先從易學史入手。《周易》雖然是一部講占筮的古書,但它後來已經朝著「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方向發展,經、傳所包含的內容,絕非卜筮二字所能囊括,就像《四庫提要》所說:「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可以說是一部凝聚古人哲學思想和生活智慧的學術著作;而且《易》學本來就是講變通之道的,因此讀《周易》不從《易》學史入手,我期期以為不可。
筆者以為《易》學史上有兩大流派,一為象數,一為義理,而想要真正讀懂《易經》,也正需象數、義理二者兼顧。否則不識治學之途徑,難以入門,遑論登堂入室?漢、宋《易》學之中,一些比較艱深、迄今尚有爭論的課題,也都要讓初學者有初步的認識,否則將來如何作進一步的探究?
筆者的這本《周易新繹•通論編》,正是從《易》學史的觀點,參考古今學者的重要論著,分析說明歷代《易》學的流變及其所衍生的一些問題;另外一本《周易新繹.經傳編》則採筆者慣用的「新繹」形式,據通行本加以白話注解直譯而成。希望這兩本書對《周易》的讀者都能有些幫助,可以作為入門的基礎。
五
最後,還有幾句話,獻給聰明的讀者,你。
李申、廖名春等人合撰的《周易經傳譯注》序中曾說:
《易經》是部占卜書,並且是上層人物,或者說,就是天子、王室或者朝廷之上的人們所用的占卜書。後來,能夠運用《易經》進行占卜的,才擴大到諸侯,再後才及於一般士人。至於民眾,從《易經》成書至今,幾乎從來無人真正用《易經》進行過占卜。他們所能運用的,最多是由《易經》演繹而來的各種變種。
這是值得參考的一種說法。我希望讀者在讀了《周易新繹》這本書之後,不要奢望它可以立即幫助你進行占卜,而只是把它當成一本重要的古代典籍。《易經》講「時」,有「時義」、「時用」之說,「時」是有時空限制的,用《易經》進行占卜的那個時空已經過去了,現在未必適用。而所謂易有「三義」,所謂簡易、變易、不易,對聰明的人來說,如果讀了此書之後,知道變通之道,可以從「變易」之中體會出「不易」的道理,那麼,《易經》就成為「簡易」之書了。如果沒有熟讀原典,不知變通,把一切的「變易」,都當成是「不易」,那麼《易》就不是「簡易」的了。
聰明的,你,請先好好讀完通論和經傳本文。
一九八八年我編選《先秦文學導讀》四冊時,曾選〈乾卦〉為例,解說《周易》一書的體例,並寫了一篇解題的短文。開頭幾段是這樣寫的:
《周易》,五經之一。它相傳原是上古流傳下來的占筮用書,後來經過周文王的整理和孔子的演繹,才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經書。
《易》含有簡易、變易、不易三層意思。據說《易經》原有三個系統,分別是《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前二者都是周朝以前流傳的易學,早已失傳了,現在只剩下《周易》,就是大家所說的《易經》,簡稱《易》。
《周易》包括經、傳兩個部分。經的部分是六十四...
目錄
【通論編】
自序
第一章《周易》有廣狹二義
第二章《周易》的名義
第三章從「人更三聖,世歷三古」談起
第四章孔子與《易傳》
第五章孔子六傳而至漢初田何的問題
第六章漢初《周易》經傳的傳承
第七章《易》學的古義與新潮(上)
第八章《易》學的古義與新潮(下)
第九章《易》學的流派與分期(上)
第十章《易》學的流派與分期(下)
第十一章《周易》的讀法(上)
第十二章《周易》的讀法(下)
第十三章《周易》的基本結構與常用術語
第十四章筮占的程序與方法
附錄:《周易》歷代人物年里著作簡表
參考書目舉要
【經傳編】
壹、卷首
卷頭語:先讀「十翼」的五篇
繫辭上傳
繫辭下傳
說卦傳
序卦傳
雜卦傳
貳、上經
1.乾卦
2.坤卦
3.屯卦
4.蒙卦
5.需卦
6.訟卦
7.師卦
8.比卦
9.小畜卦
10.履卦
11.泰卦
12.否卦
13.同人卦
14.大有卦
15.謙卦
16.豫卦
17.隨卦
18.蠱卦
19.臨卦
20.觀卦
21.噬嗑卦
22.賁卦
23.剝卦
24.復卦
25.無妄卦
26.大畜卦
27.頤卦
28.大過卦
29.坎卦
30.離卦
參、【下經】
31.咸卦
32.恆卦
33.遁卦
34.大壯卦
35.晉卦
36.明夷卦
37.家人卦
38.睽卦
39.蹇卦
40.解卦
41.損卦
42.益卦
43.夬卦
44.姤卦
45.萃卦
46.升卦
47.困卦
48.井卦
49.革卦
50.鼎卦
51.震卦
52.艮卦
53.漸卦
54.歸妹卦
55.豐卦
56.旅卦
57.巽卦
58.兌卦
59.渙卦
60.節卦
61.中孚卦
62.小過卦
63.既濟卦
64.未濟卦
【通論編】
自序
第一章《周易》有廣狹二義
第二章《周易》的名義
第三章從「人更三聖,世歷三古」談起
第四章孔子與《易傳》
第五章孔子六傳而至漢初田何的問題
第六章漢初《周易》經傳的傳承
第七章《易》學的古義與新潮(上)
第八章《易》學的古義與新潮(下)
第九章《易》學的流派與分期(上)
第十章《易》學的流派與分期(下)
第十一章《周易》的讀法(上)
第十二章《周易》的讀法(下)
第十三章《周易》的基本結構與常用術語
第十四章筮占的程序與方法
附錄:《周易》歷代人物年里著作簡表
參考書目舉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