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一
誰是「魔術師」?「大象」是什麼?
台灣兒童閱讀學會顧問 林偉信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你很想做出一件讓人覺得驚喜的事情,沒想到事與願違,做出來的事情竟然讓人覺得很難堪、很受傷害?如果你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你該怎麼辦?
或者,你有沒有這樣的朋友,他總是熱心的想幫你的忙、做一些討你歡喜的事,但是,每次只要有他,總是越幫越忙,搞的你非常的生氣、非常的不舒服?當你面對這樣的情況時,你該怎麼辦?
或者,你的朋友有沒有跟你埋怨過或訴苦過,他所期待的事情,結局總是不盡如他意,甚至對他造成嚴重的傷害、讓他痛苦不堪?當你的朋友在對你訴說他的不幸遭遇時,你該怎麼辦?
如果你有過上述的經驗,或者曾發生過類似的困擾,卻苦無因應良方。我想凱特.狄卡密歐的這本《魔術師的大象》就非常值得推薦你閱讀了。
狄卡密歐這本書寫的是一個十歲小男孩杜舍納尋找妹妹的故事。「杜舍納是一個被老兵收養的孤兒,他最大的掛念就是他對媽媽臨終前的承諾:要好好照顧妹妹。可是,老兵卻告訴他,他妹妹在出生時就死了。有一次他用買魚和麵包的錢找了一個算命師,算命師告訴他,他的妹妹沒死,並且只要跟隨著一頭大象就會找到妹妹。於是,他懷抱著希望,克服困難,找到了一隻由魔術師憑空召喚而來的大象,跟隨牠,終於找到了妹妹。不過,這本書絕對不僅只是一個單純的「尋找親人」的故事而已,因為,作者在故事中加入了一些奇幻的元素,使得故事的內容和我們的生活經驗有了一些隱喻式的聯結,因此,我們在閱讀故事時,不僅充滿曲折的趣味,同時,也能帶給我們一些可以深入探究故事背後意義的思考樂趣。
事實上,當我們在閱讀小說時,你不要真以為小說就只是故事而已哦!一本精采的小說,除了趣味性的故事之外,它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小說常會用一些簡單的情節來影射(或隱喻)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經驗難題與困擾,讓我們進行思考與反省,並且,作者也會藉由故事的情節發展,一步一步的對這些難題與困擾,提出一些可供我們省思的觀點與作為。
在這本書中,和生活現實相聯結、可供討論的隱喻性情節很多,但我覺得最有趣、也最具關鍵性的隱喻,就是那一隻貫串著整個故事的「大象」,以及將牠召喚出來的那個「魔術師」。我想每一位讀完這本書的人都會感受到,事實上,那個「凸槌」的「魔術師」講的就是「我們自己」。因為,你想想看,是不是有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自己做的事,它的結局應該像「花束」一樣的美好,但是,很不幸的,我們做出來的結果卻常常「意外」的像是那隻「突如其來的大象」,不僅困窘了自己,也讓他人受傷。
儘管我們「善意」的「魔術表演」常常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凸槌意外」,但是,在面對「意外」時的反應,我們和故事中的角色所表現出來的作為卻常是一模一樣:「凸槌」的人(魔術師)總會以自己的善意做為推諉,認為自己的本意也不願如此,因此覺得委屈、不肯認錯;而受到傷害的人(貴婦)則是將關注的焦點一直放在自己的不幸上,因此不斷的埋怨與自憐。這樣的態度不僅無助於「意外」的化解,反倒在僵化的氣氛下,事情沒有了轉圜,關係也變得更為惡化了。
面對這些人際關係上的困局,狄卡密歐藉由這本小說、通過小男孩的「尋找」故事,提供了我們一些化解之道。包括(一)當我們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時,如果凸槌的人能真心誠意的祈求對方的諒解,受傷害者也能以寬容之心停止埋怨,你會發現原先對事情的看法與意義,將會因態度的轉變而有所改變(也就是「真相是會不停改變的」),僵化的關係也能逐漸化解。(二)如果我們能以憐憫與關愛的善念,懷抱著希望之心去面對意外事件,你會發現常常「事情並不像你看到的那樣」,而且在「不幸」中也能有機會讓我們看到一些新的希望與新的可能。(三)當我們遭遇突如其來的意外而受傷害時,讓「事情過去」常是最好的療癒方式,(就像故事中「大象必須被帶走」一樣),因為,只要「等一段時間」,傷痛自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消退」,而受傷者的心靈也會得到真正的平靜與安穩。我們若是能依循著這些建議,調整面對事情的態度,改變觀看事情的角度,不要執著於發生的過去,那麼前述的人際困局也就能夠被合宜的因應了。
賞析二
奇幻構築的真實世界
前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張子樟
痊癒與重生
我們細嘗《魔術師的大象》(The Magician’s Elephant) 的滋味之前,不妨先回顧凱特.狄卡密歐(Kate DiCamillo) 這位青少年文學高手的前四本得獎連連的作品──《傻狗溫迪客》(Because of Winn-Dixie)、《高飛》(The Tiger Rising)、《雙鼠記》(The Tale of Despereaux)、《愛德華的神奇旅行》(The Miraculous Journey of Edward Tulane) 。讀者細嚼慢嚥後,就不難發現,作者巧妙安排她筆下角色如何由悲痛的心碎中痊癒,又如何得到使傷口復原的重生力量。
我們如果用心深究這些感人肺腑的文本,會發覺有兩種破壞力量使得這些作品中的角色心碎:來自家庭的傷害,以及與世隔絕的孤獨感。凱特安排了動物和朋友陪伴角色度過難關,並以眼淚洗滌他們心中的悲傷。這些外顯的支持力量,幫助受苦受難的主角,產生面對傷痛、釋放情緒的能量,並輔以愛、勇氣、希望這三種無形的內隱力量,協助角色完成自我蛻變的旅程。
進入凱特的小說國度,就像生活在真善美的世界中,即便是寫實的問題小說,作者仍在披露人生問題的黑暗面之後,留下溫暖鼓舞的力量,協助小說中的人物脫困,成就大圓滿的歡樂結局,也給予讀者正向明亮的感受,跟隨角色一同獲得重生的力量。在《魔術師的大象》裡,重生力量再現外,作者更進一步渲染了濃烈的藝術氛圍。藉由本書,她突顯了她對作品時空與主題的愛好:虛構的世界、英雄氣概與奇幻的世界、童年希望與夢想的世界、淡淡絕望與生命渴望的世界。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連串與主角生命中的點點滴滴密切連結一起的那些令人無法置信的虛幻事物。
第五個故事
十歲孤兒彼得尋妹心切,不斷在夢中回到從前。他牢記幼時與父親快樂嬉戲的畫面、母親臨終前要他照顧妹妹的吩咐。市場算命師的一席話給他帶來無限希望,雖然他不全然相信這座陰沉鬱悒四佈的巴爾蒂斯城會出現大象,然而一位「上了年紀、過氣的」魔術師卻創造了奇蹟。他無意的、但也是故意的揮動魔杖,使出混身解數,變出一隻大象取代了一大束百合花,不但沒能取悅拉馮爾夫人,反而壓碎了她的雙腿,惹來牢獄之災。這隻不知來自何方的笨重大象突然改變了這座小城的生活型態,也給彼得帶來無限的希望。
一群古怪有趣的角色來陪伴彼得與亞黛爾走上相認的旅途,作者這樣的安排使得讀者愛不釋手、陶醉入神。一個沉迷於昔日光榮輝煌戰蹟的老兵、一對沒有子女的警察夫妻、一個服侍貴婦的男僕、一個喜歡把平淡無奇事物編成歌曲的乞丐與他的瞎眼老狗、一位長期照顧亞黛爾的修女、一個曾努力雕刻當屋頂筧嘴(注:導水管上的裝飾)用的怪獸石像的殘廢石匠。這群十九世紀末封建社會裡的卑微者,恰好與大腿被壓碎的貴婦、把大象安置在自家舞池裡的伯爵夫人成為對比。然而促成彼得與亞黛爾重逢的,卻是這群卑微者生命激發出的微微火花。他們也跟彼得與亞黛爾一樣,不停地做不同的夢。每個人都深陷困境,也不相信生活會起變化。但他們不斷的問:「如果……那會怎樣?」如果他們冒冒險會怎樣?如果他們相信生命會有變化,那會怎樣?如果他們能夠讓變化發生,那會怎樣?結果心想事成,奇蹟跟著而來。
博覽群籍的展示
作者豐厚的閱讀經驗隨時在作品中呈現出來,呼應比喻與象徵的妙用。變出大象與大象消失的把戲,難免會讓人想起魔術大師胡迪尼(Houdini)一九一八年在紐約州馬戲場上的那齣「大象消失」(hiding the elephant)的表演。選擇大象,作者自有考量。雖然大象也有憤怒狂奔的時候,但牠畢竟比獅子、老虎溫馴多了,安排孩子與其互動也比較可以接受。難怪作者自問:「如果有許多鱷魚、犀牛和長頸鹿從屋頂掉下來,會是什麼樣的情況?」文中的大象從熟悉的空間被帶到一個全然陌生、氣候不宜的地方,牠茫然且畏懼,但沒有絲毫侵略性,使得彼得急於見到牠,以驗證算命師預言的真實性。
作者同樣沒忘記轉化著名童話的部分情節來嘲諷貴族與普羅大眾的媚俗與盲從。從天而降的大象一時改變了當地民眾的生活:「這頭大象戲劇性的、出乎眾人意料之外的出現,改變了巴爾蒂斯市民眾講話的方式。舉例來說,如果某一件事物令某人感到驚奇或感動,這人會說:『你知道,我就像看到這頭大象一樣。』」……「一種搖來晃去、步伐笨重的兩步舞,當然,它就被稱為『大象舞』。」……「無論在什麼地方,人們談論的話題永遠是『這頭大象,這頭大象,魔術師的大象』。」這些描述使我們想起安徒生〈夜鶯〉中那隻機器夜鶯媚力的情節。同樣的,伯爵夫人要求伯爵把大象帶到家裡來:「即使伯爵夫人命令宇宙,叫它用某一種方式往前移動,宇宙也會渾身發抖,為了取悅她,趕緊照辦。」讀者會連想到〈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那位漁夫太太的蠻橫跋扈模樣。作者一路引來,不著痕跡,自有她的高明之處。
歸屬與救贖
作者一直是位文字大師,這本小說便是最好的說明。整篇文字藉由賞心悅目卻略帶嘲諷的幽默來支撐著,顯得非常簡潔。她用流利的、輕描淡寫的語辭揭開了這本作品處處懸疑的主題。透過有著詩人靈魂的警察李奧.馬尚尼喜歡問與思考類似「如果這樣……」和「為什麼不是那樣?」或「有可能這樣嗎?」這類沒有答案的問題,她間接質疑了人生無常的意涵,但也直接點出人有改變生命的能耐。
在這篇充分呈現恆久與普遍人性的寓言中,凱特.狄卡密歐藉由一位魔術師手中魔杖的輕輕一點,激起了相當豐富的主題──希望與歸屬、愛與憐憫、信仰與救贖。她接受訪問時說:「對我來說,講這篇有關魔術師、大象、彼得和亞黛爾的故事,是一種意味深長、可以令人折服的經驗。我大膽的希望,你在讀這篇故事時,會發現一些安慰、希望、魔法和一些治療力,這些都是我在創作時發現的。」她在這篇作品中嘗試把不可能化為可能,來宣揚愛與歸屬感的力量。它預示了每個人在小鎮上、在社會中都扮演了特殊的角色,每個人都有所歸屬。它也是一篇縈繞讀者心頭的歸屬比喻──不論人獸、貧富、乞丐或貴婦,都只要求能有家可回、愛與被愛、有所歸屬。它同時還是一篇敘述節奏不疾不徐、有關於了解永遠讓人捉摸不定的真相的寓言,正如書中的乞丐所說的:「事情並不像你看到的那樣,真相會不停的改變。」故事將近尾聲,拉馮爾夫人決定讓魔術師自由離去時,「突然覺得,她心頭的一個極為沉重的東西,竟然拍拍翅膀,掙脫她,就這麼飛走了。」她不再受困於恩怨,救贖的意味便提昇到極致。
文字展示的意涵
素樸、帶有詩意般的文字與童話/寓言般的氛圍及風格征服了讀者,先是著迷,接著是感動。她在一個不完全是童話的故事裡,使用了古典童話的元素。她使用極為簡約的文字,主要是顧慮到要讓角色內心深處的情緒,能在讀者心中更清楚的展露出來,而非以令人暈眩的句子,或過度考究的字眼而自陷於不知。故事雖陰沉哀傷,但常被希望之光所淡化,這道光同時也是寬恕、自覺、移情與憐愛同類之光。
作者筆觸細膩,能藉由文字轉化為感人的畫面,結尾處大教堂頂端的一個男孩領著一頭大象往前走,後面又跟著一群人的雕像描述極為傳神:「……每一個人都抓著自己前面的人,每一個人都跟自己前面的那個人連在一起,每一個人的眼睛都望著前方,他們的頭部姿態相同,彷彿都在看著一道明亮的光。」明亮的光給這些人無窮的希望。她安排細節伸縮自如,透過雪景生動美化的描繪,把讀者安置在一個獨一無二的抒情時刻,浸入像散文詩一般的喜悅:「大雪的那隻溫柔、饒恕的手覆披萬物,讓這個世界靜謐無聲。」溫馨的言語鋪陳了人間的平和與安祥。
夢想會成真嗎?不可能的事曾經真的發生過嗎?大團圓結局不但真的發生過,而且以如此深刻意義般的發生過嗎?也許每位讀者在生命不斷流失的當下,應該稍停片刻,回味這故事給予上面這三個問題的稍微接近圓滿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