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科技進步與社會變遷之快速,直令人感到瞠乎其後。在教室裡,教師也同樣面臨新的衝擊與挑戰。
如果知識增加的速率已達「爆炸」的程度,教育的內容就不該只求知識的累積,更應著重學習的方法與判斷能力的培養。教學不該照本宣科,而是刺激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學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能舉一反三,並學習到蒐集、分析、判斷等能力。
筆者二人皆為中學理化教師,平日就喜歡利用課外實驗進行教學,或自行設計教具以改進教學方法。兩人於民國八十五年間,因編寫國中理化教科書而結識。在編寫過程中,受到劉廣定、蔡尚芳、洪桓娥、周進洋、林英智等諸位教授及周麗玉校長的指導,並與吳美玲老師互相討論切磋,激發出更多好點子,也使日後的實驗設計與教學方法的改進比以往更加快速、更有效率。
本書內容經實際教學及多次修改,為確實可行的教案。本書寫作的目的,是要提供國中理化教師作為教學的參考,由於閱讀的對象是老師,全書各篇均盡量附上參考資料,以供有興趣的老師進一步研究。
隨著教育環境逐漸開放,現在大多鼓勵老師自己編寫教材,老師也不需再擔心:如果不按照教科書教學,是否會受到家長指責?現今,老師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自行編寫教材?如何快速吸收新知,並將其融入教材?如何營造環境,鼓勵學生學習?在學生熱烈討論過程中,如何控制教室秩序?以及在開放的學習中,如何維持教學績效?
展望未來的趨勢,中小學的科學教育勢必與社會議題、日常生活發生更緊密的結合。一元化的教材,無法滿足多元化的社會;一成不變的教科書,不能適應變動的時代。只知將自己成長經驗,強加於子女學生身上的父母師長,徒然落得失敗懊惱。
我們常鼓勵學生要勇於發問,在發問的過程中,激發想像力,訓練思辨力;因而教師也不必佯裝全能,要能夠放下身段,與學生一同學習,讓學生知道:原來老師遇到不會的問題,是這樣解決問題的,也讓學生學習到真正求知的精神以及研究科學應有的態度及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