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4 項符合

《釋淨土群疑論》提要校註

的圖書
《釋淨土群疑論》提要校註 《釋淨土群疑論》提要校註

作者:懷感大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9-06-01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TAAZE 讀冊生活   評分:
圖書名稱:《釋淨土群疑論》提要校註

懷感大師所著的《釋淨土群疑論》不僅是一部周詳精闢的淨土法門問答總集,也是懷感大師自身弘化和實證所凝練的心得。

《釋淨土群疑論》代表著淨土法門思想自阿彌陀信仰傳入漢地,直到善導大師之後,自家立場與教內「持空經者」、「攝論宗」、「彌勒淨土信仰」、「三階教」等其他不同立場,彼此相互激盪而得出的總結。論中解答了淨土法門待釐清的議題,調解淨土諸經之間相異的說法,並回應各種質難。

《釋淨土群疑論》的體例為問答體,共計有一百四十一個問答;為方便讀者有系統地進行閱讀,本書根據議題主旨與屬性予以分門別類,安立專題篇名、問答次序,共編列四十三篇,並逐篇撰寫提要、註釋,以裨讀者深入理解。

★ 懷感大師的學思歷程

《瑞應傳》說懷感博通教內經典;〈釋序〉說他善於闡講經典,名聲廣布;《宋高僧傳》更說他在學習上極為勇猛精進,刻苦耐勞地跟隨他的老師,常常自我要求並檢視所學,如果發現沒有掌握到義理的要領,就不罷休,因此也吸引一批學佛的同好,群聚一處—然而,這三個文獻,乃至於其後相關的文獻,都沒有提到他在歸心淨土之前,在佛學的解行上主攻哪個領域,也沒提到除了向善導求教、學習以外,他是否依止過其他的老師。

若根據〈釋序〉對懷感的介紹以及他在《群疑論》所做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至少懷感在淨土、唯識跟律學這三個領域都是下過工夫的,尤其在《群疑論》的答辯內容中,更可以發現他在唯識方面特別具有精湛獨到的見地,而且在同本異譯的經典裡,懷感慣於引用的文獻,多是以玄奘的譯本為主,而玄奘正是漢地當時唯識學的集大成者。

雖然懷感在解門上博學多聞且善於講述,但他並不因此感到滿足,後來改變了自己的修學方向,放下對義理與文獻的鑽研,轉而致力於行門的實踐工夫,如〈釋序〉說:

雖善說而不窮,恐有言之為累,思練神以息際,佇依定而保光,捨義學共遺蹤,遂誠求而取證。

「練神」是漢傳佛教早期譯經的舊詞,字面上帶有濃厚的神祕色彩,然實際上就是指稱「調心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禪定」或「禪修」。由此可知,懷感早期所運用的方法就是禪法,佐以《瑞應傳》、《宋高僧傳》的記載來看,很可能就是念佛或觀佛的禪修,他期望能夠親身驗證過去自己所學的經論義理。即使如此,他在心中仍一直對念佛感到懷疑,所以向善導大師求教。

如《瑞應傳》說:
博通經典,不信念佛,問善導和尚曰:「念佛之事如何門?」答曰:「君能專念佛,當自有證。」又問:「頗見佛否?」師曰:「佛語何可疑哉!」遂三七日入道場,未有其應,自恨罪深,故絕食畢命,師止而不許。三年專志,遂得見佛金色玉毫,證得三昧,乃自造《往生決疑論》七卷。

懷感此時在佛法的修學上,早就已經從對義理的探求轉而為實修了,在經過善導的鼓勵與釋疑之後,他馬上進入道場專念阿彌陀佛。剛開始時,經過二十一天,懷感卻沒有獲得任何的感應,自責可能是自己罪業深重所致,想要就此絕食畢命,被善導所制止;後來繼續用三年的時間專心致志地念佛,最後終於見到佛的金色玉毫相,並且證得念佛三昧。在自己確實地體證了念佛法門的真實性與修持經驗後,懷感就撰寫了七卷的《往生決疑論》,此即《釋淨土群疑論》的異名。以上,即懷感從「不信念佛」到「為淨土造論」的轉折歷程。在《宋高僧傳》中,則補充了他撰寫《釋淨土群疑論》的動機:
悲恨宿垢業重,妄搆眾愆,懺悔發露,乃述《決疑論》七卷。

懷感反省自己過去,因為「不信念佛」的無知而造作許多罪業,基於悔罪並想要彌補的心理,於是撰寫了《釋淨土群疑論》,大概是希望透過這本論著,幫助那些對念佛法門存疑的人祛除疑慮,讓他們免於犯下疑法或謗法的過失,進而也能夠對念佛生起信心吧!

關於懷感的辭世,歷代的資料都說他最後是面向西方、合掌而逝,在這之前,還感得佛來迎接的瑞相—《瑞應傳》說:「臨終佛迎。」《宋高僧傳》說:「有化佛來迎。」明代雲棲袾宏《往生集》中,臨終的懷感更自言:「佛來迎我。」〈釋序〉則說:「(懷感)長年先逝,三門徒然,七眾同悲。」假設真如孟銑的序文所述,當時懷感的圓寂,可能震驚了當時的佛教界,令僧、俗弟子們無不對此感到悲傷與惋惜。

作者簡介:

懷感大師

釋懷感(生卒不詳),初唐人,師承善導法師,在教理的研究與弘揚上,都具有相當的成果, 是集合博學、弘化、實修、實證等成就於一身的佛門龍象。他修持念佛三昧的事蹟最突出,在漢傳典籍中,曾多次被提及並引為念佛成就的典範。

由於懷感的著作在漢地沒有被完整地保存下來,以致於他在淨土諸德當中,既無響亮的聲譽,也無特別卓著的地位;直到《釋淨土群疑論》流傳到日本,被大大地發揚之後,懷感才被日人尊奉為淨土傳燈五祖之一。

編註:中華佛學研究所

由聖嚴法師創辦於1985年,主要從事佛教人才的培養、佛教學術研究與出版交流。自2009年起,承繼創辦人的遺願,專心致力於「漢傳佛教」研究之推動。

章節試閱
一、極樂三種身土篇

在大乘佛教的世界觀裡,除了我們目前所處的這個娑婆世界之外,十方也各有許多的佛國土,其中有淨土,也有穢土,而各個佛土所屬的種類與層次都不盡相同。本篇的問答,主要探討的是佛身與佛土。雖然這裡對身、土的介紹也論及佛身,但在篇幅跟重點上,則側重於論析佛土的種類,同時也引出什麼樣的眾生可以居住於哪一種佛土的討論。

【問答第一】

問曰:

佛有幾身?淨土有幾種?

釋曰:

佛有三身,土有三土。三身者:一、法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土有三種者:一、法性土;二、受用土;三、變化土。法性身居...
顯示全部內容
推薦序
【漢傳佛教典籍叢刊 總序】

二○○二年中華佛學研究所創辦人聖嚴法師於山東大學演講〈漢傳佛教文化及其古文物〉時提到:「佛教,是發源於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文明古國,傳入中國之時,已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到了中國這個東方的文明古國,再經一千年的含英咀華,開展成為具有中國漢文化特色的漢傳佛教,不僅適應了漢文化、融入了漢文化、豐富了漢文化,也創新了漢文化、開拓了漢文化。

所以漢傳佛教的文化內容,早已和中國人的哲學思想、歷史傳統、文藝表達、風俗習慣,不可分割,甚至也早已跟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打成一片;不論你願不願...
顯示全部內容
作者序
【校閱序】

聖嚴法師曾於《念佛生淨土》一書中提到:「在中國佛教的大乘各宗派,除了三論(中觀)派以及部分臨濟宗的禪士們,不用淨土的念佛法門之外,其餘諸家,幾乎無一不學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的念佛法門。以此可知,念佛乃是中國佛教的特色。」的確,念佛法門為大乘佛教、漢傳佛教的重要特徵,唐代華嚴宗圭峰宗密(七八○─八四一)將念佛分為「稱名」、「觀像」、「觀想」及「實相」四種,其中以稱名(持名)念佛最為簡易,而早在宗密前即有弘揚淨土的大德善導大師(六一三─六八一)提倡以「持名念佛」為求生西方淨土的主要行門,由是...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漢傳佛教典籍叢刊總序 釋果鏡
目次
校閱序 蔡金昌
凡例

【壹】導讀 葉紹玎
一、關於造論者:釋懷感
(一)相關史料與生卒年
(二)學思歷程
(三)史料、文獻中的形象
二、關於本論:《釋淨土群疑論》
(一)題解
(二)撰述背景
(三)體裁與呈現方式
(四)內容大要
(五)流傳實況
(六)影響與研究成果

【貳】《釋淨土群疑論》第一卷 西都千福寺大德懷感撰
〈釋淨土群疑論序〉
一、極樂三種身土篇
二、極樂非屬三界篇
三、極樂心域淨穢篇
四、勝俗二諦融通篇(一)

【參】《釋淨土群疑...
顯示全部內容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未知的實相有聲書第9輯
作者:許添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2-08-13
66折: $ 581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未知的實相有聲書第14輯
作者:許添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6-12-01
66折: $ 528 
金石堂 - 今日66折
【阿育吠陀養生智慧套書】(三冊):《阿育吠陀療法(二版)》、《阿育吠陀原理(二版)》、《阿育吠陀養生湯》
作者:維桑特.賴德
出版社:橡實
出版日期:2024-02-26
66折: $ 1043 
金石堂 - 今日66折
靈界的訊息有聲書第4輯
作者:許添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3-11-22
66折: $ 581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你的吻有謊言的味道(9)
作者:サガミワカ
出版社: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24
$ 111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作者:尼克.馬朱利 (Nick Maggiulli)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3-05-30
$ 316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危險便利商店5
作者:gusao(945)
出版社:平心出版(欣燦連)
出版日期:2025-01-23
$ 300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迷宮飯 世界導覽冒險者聖經 完全版(全)
出版日期:2025-01-22
$ 395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青春之箱 17 (首刷限定版)
作者:三浦糀
出版社:東立
出版日期:2025-01-23
$ 187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山野花香(5)
作者:清風九度
出版社:北京億森同創文化
出版日期:2025-01-17
$ 59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九井諒子塗鴉集 白日夢時光(全)
作者:九井諒子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22
$ 435 
 

©2025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