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血壓(bloodpressure)這個名詞想必大家耳熟能詳,可是你真的了解血壓是什麼嗎?我想未必。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血壓。
我們的心臟血管系統同時擔任營養供給及廢物排送的管道(說起來有點奇怪,竟然把大餐和餿水在同一個管道中運送!),它包含了心臟、動脈系統、靜脈系統、
及微血管系統。這整個運送系統的動力來源就是靠心臟這個唧筒來提供。當心臟收縮時,它提供了正壓把動脈血壓出心臟,往各個組織器官傳送;相反的當心臟放鬆時,則產生了一個負壓,將靜脈血重新吸引回心臟。養分和廢物的交換,則在微血管系統和組織器官之間進行。因此,血管中的血液要能循行不停,必須仰賴心臟所提供的壓力,這個壓力就是血壓。
血壓是維持血液循行的必要條件,可是當血壓長期過高時,一方面會使心臟這個唧筒的負擔長期增加,心臟的構造及機能因而受損;另一方面也會造成血管壁內膜細胞的傷害。這種傷害又會引發動脈血管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的進行性病變,然後造成各個終末器官的損害。
當心臟收縮時,動脈血管會感受到一個較大的壓力,這個壓力稱之為收縮壓(systolicpressure),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高壓;當心臟放鬆時,動脈血管感受到的壓力最小,此壓力稱為舒張壓(diastolicpressure),也就是俗稱的低壓。
根據統計,台灣地區十八歲以上的人口中約1/7有高血壓,其中男性略多於女性。隨著年紀的增加,高血壓的患者也跟著增加。四十歲以上的人口中,有高血壓者已達1/4。而在六十歲以上的人口中,更高達1/3。可見高血壓堪稱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在國人十大死因中,和高血壓相關者就有五成之多。
但是,在這麼多高血壓患者中,卻只有約一半知道自己有高血壓;而已知道自己有高血壓者當中,只有一半正在接受治療;正在接受治療的患者中,又只有一半控制良好。意即,在所有高血壓患者中,已得到良好控制的只占了八分之一!可見就高血壓的治療來說,醫界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以高血壓的成因來說,高血壓可粗分為兩大類:一個是原發性(primary)高血壓(又叫作本態性高血壓),90%以上的高血壓患者屬之,主要和體質因素有關,大多在三、四十歲以後才發病。剩下不到10%的患者屬次發性(secondary)高血壓,是因其他疾病而引發的高血壓。
比如:甲狀腺機能亢進、腎上腺腫瘤、腎動脈狹窄……等,都會引發高血壓。次發性高血壓患者只要把背後的原因矯治去除,血壓就會恢復正常。
血壓到底該多高才算高血壓(hypertension)?不同學術機構及衛生組織的詳細定義皆不盡相同,那是因為不同地域的臨床資料略有不同所致。不過,以2003年最新的定義來說,可得到共識是:血壓在120/80以下為正常或理想血壓;血壓在120~139/80~89為高血壓前期;血壓在140/90以上即為高血壓(hypertension)。
高血壓危險因子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血壓為何會無緣無故地高上來?沒有確定的答案,因為我們對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生機轉仍不是很清楚。但是根據臨床觀察所得的統計資料,發現有下列危險因子的人較容易罹患高血壓:
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
抽菸的人。
肥胖的人。
血脂肪過高的人。
吃太鹹的人。
糖尿病患者。
A型性格,凡事力求完美,容易緊張焦慮的人。
高血壓患者常常是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患者往往是因其他不適症狀就診時意外發現,這就是為什麼有一半的高血壓患者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的原因。高血壓的可怕就在這裡,沒有明顯的症狀,可是只要血壓持續偏高,沒有得到良好的控制,勢必會在七~十年之內為患者帶來一大堆併發症。
這些併發症包括:
心臟衰竭
血壓升高之後,心臟所需要做的工勢必增加。初期會以心肌變得肥大來因應,就好像經常運動的人,肌塊會比較大是一樣的道理。但是如果血壓一直得不到良好的控制,在經年累月負擔增加的情形下,心臟終究會開始出現衰竭的徵候,心臟會開始被撐大,到最後只好屈服於長期高壓的肆虐,宣布罷工,心臟衰竭。
冠狀動脈心臟病
長期血壓過高會使動脈血管內膜受傷,進而引發粥狀動脈硬化,這種變化是全身的動脈血管皆然。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來源,它本身當然也需要血液來供給能源及養分,心臟的供給血管是冠狀動脈。當全身的粥狀動脈硬化開始發生時,冠狀動脈當然也不會例外。而且心臟時時刻刻不停的在運動,它對能源供給的不足會特別的敏感。所以,當冠狀動脈因粥狀動脈硬化而導致管腔變小,供血不足時,心肌很容易因缺氧而出現心狡痛的症狀。缺血厲害時,則發生不可逆的心肌壞死,即所謂的心肌梗塞。
腎功能異常
當腎動脈及腎絲球內的小動脈出現動脈硬化時,腎臟會因供血不足而開始功能失常。患者會先出現尿蛋白,慢慢地腎功能指數會開始拉高,最後導致腎衰竭,走上洗腎或換腎之路。
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
控制不良的高血壓會導致視網膜動脈的硬化及高壓,因而引起視神經乳突水腫及視網膜出血及滲出物增加,嚴重時導致失明。
腦血管病變
腦血管在粥狀動脈硬化之後,管徑會變小,彈性會變差,腦部供血會不足,當腦血管阻塞或是破裂,就會引起梗塞性或出血性中風。
以上這些併發症的發生,會使有高血壓而控制不良的患者的生命期望值,比一般人少十到二十年!
高血壓的控制
高血壓患者應該將血壓控制到多少,才能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呢?一般我們建議要把血壓控制在140/90以下,但如果患者同時有糖尿病、慢性腎病等高危險因子時,血壓控制的要求就必須特別嚴格,要控制在130/80以下才算理想。根據統計,只要把血壓控制的理想,就可以使腦中風的發生機率降低35-40%;心肌梗塞機率降低20-25%;心臟衰竭降低50%!
高血壓的控制必須飲食控制、運動、及藥物治療三者並行。輕微的高血壓患者有時甚至只要經由飲食控制及經常運動,即可讓血壓穩定下來。
飲食控制原則是低脂、低塩、低熱量,及戒菸、少喝酒。經常運動可避免體重過重、降低血脂,而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慢跑、游泳、快走、腳踏車、韻律舞……之類有氧運動的效果最佳,至少應該每週三次以上,最好天天。每次至少30分鐘以上。強度以會流汗、微喘的程度為佳。但是在血壓仍在170/100以上時,應暫緩運動,請醫師把血壓控制到170/100以下之後才開始運動,以免發生危險。在規則運動約八~十周以後,運動的效果就會開始出現,大約可使收縮壓及舒張壓各降低10mm Hg。
藥物治療方面,高血壓藥的種類眾多,各有不同的優點、缺點及作用原理,因此高血壓藥的撰擇是很專業的問題,應該完全聽從醫師的指示、配合醫師,才能調出個人最低的有效劑量。
最後,想以臨床上最常碰到的四個服藥的錯誤觀念,來提醒高血壓患者應該規則地服用高血壓藥物:
不可服用別人的血壓藥
不可服用別人的血壓藥,也不可拿自己的血壓藥給別人服用。每個人的血壓高低不同,同時每個患者有不同的健康狀況,醫師會根據這些個別狀況,選用適合個別患者的藥物種類及劑量。吃別人的血壓藥是危險的行為,除血壓高低不同,劑量不適當的問題以外,有些藥物種類會讓某些特定患者產生不利的反應,甚至發生立即的危險。
比如:血壓藥中的乙型神經阻斷劑(beta-blocker)若給哮喘的患者服用,可能誘發厲害的氣喘發作;乙型神經阻斷劑也不能給同時在服用降血糖藥物的患者服用,否則萬一低血糖發生時,患者會無預警的陷入昏迷;利尿劑不能處方給同時有糖尿病或高尿酸的高血壓患者,否則他們的高血糖及高尿酸會控制不良,甚至惡化。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不勝枚舉。所以,拿自己的血壓藥給別人吃,或吃別人的血壓藥,都是危險的行為。
應天天按時服用,不可高吃低停。
有些患者喜歡自作聰明,血壓藥拿回去後,不遵醫囑規則服用,卻在看到血壓高的時候吃一下,一降下來又馬上停藥。這種行為終究會出問題。因為醫師所處方的藥量是慢慢調出來,最適合患者的劑量,只有依處方規則服用,才能使血壓得到穩定的控制。吃吃停停一定會導致血壓高高低低,尤其是血壓高時經常沒有不適的症狀,血壓高了也不一定知道,日子久了,併發症一定會一樣一樣的出來。
不可擅自加減藥量
較神經質的患者,血壓藥雖然天天吃,卻把血壓記錄當成股票大盤,看到曲線往上攀高時就加碼,看到曲線往下走低時就減碼。這也是很危險的行為。我們的血壓本來就會隨著內在或外在的種種因素而起起伏伏,控制血壓的目的是希望將血壓控制在一個較穩定的範圍內變動,以減少對身體的危害。擅自加減處方將讓血壓呈現更大的波動,更不利於身體。血壓若有經常性地偏高,或者經常性地偏低的情形,應該立即回診,或者在下次回診時告知醫師,千萬不要自行調藥。
大部分的高血壓患者需一輩子服藥
大部分的高血壓是不會痊癒的,所以需要終身服藥。不是因為吃了藥才停不得,而是因為血壓本來就會隨著年紀的增加而增加,所以理論上,光就年齡因素來說,隨著時間的過往,高血壓藥只有添加劑量的機會,沒有停藥的可能。
小嘮叨大聲公
在降血壓藥發明之前,高血壓患者註定要比一般人少十~二十年的壽命。現在拜醫療科技的進步,高血壓藥能有效的控制血壓,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因此才有機會彌平這種先天的不平等。所以,高血壓患者若不珍惜這種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好處,好好服藥,那就太對不起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