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呂不韋、明代鄭芝龍、紅頂商人胡雪巖、上海灘巨頭虞洽卿,
從古到今、從絲綢之路到近現代工業,富甲一方的中國商業傳奇,
揭開中國歷史上的商匠如何經商,創造繁榮的經濟巨流!
▎先秦:興越滅吳,奇貨可居
在先秦時期,陶朱公范蠡是最為人所知的商人之一。他不僅以商業才能聞名,更利用其財力和智慧幫助越國滅吳,最終隱退江湖,成為後人敬仰的典範。而呂不韋則以其獨到的識人眼光,在商業和政治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這一時期的商人以其敏銳的商業頭腦和卓越的政治手腕,展現了商人在社會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明清:傳奇時代,商界政壇兩棲
到了明清時期,商業活動更加繁榮,出現了一批具有傳奇色彩的商人。沈萬三以其精於理財的能力迅速致富,並透過財權聯姻,鞏固其商業帝國。鄭芝龍則是透過壟斷貿易迅速起家,最終成為富可敵國的商人。這一時期的商人,不僅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在政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的故事成為後人研究當時商業發展和社會變遷的重要資料。
▎近現代:推動社會進步、洋務糾紛
近代名商的故事更是比比皆是,張謇不僅出身狀元,更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和社會改革者。他重視人才,傾資辦學,致力於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而虞洽卿則是代表了上海灘的商業巨頭,他的成功不僅在於商業上的敏銳洞察,更在於其在調解華洋糾紛中展現出的卓越能力。這些近代商人不僅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對社會進步作出了貢獻。
從先秦到近代,這些名商的故事不僅是商業成功的典範,更反映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變遷。他們的生平和事蹟,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個人奮鬥的軌跡,也讓我們見證了時代背景下的商業智慧和社會責任。這些故事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過去,也為當代和未來的商人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和靈感。
【本書特色】:
本書深入探討了從先秦到近代的中國名商,揭示了他們如何在各自時代背景下成功經商及其對社會帶來的影響。透過生動的故事和深入分析,讀者不僅能夠了解這些商人的商業策略和智慧,更能感受到他們在政治、社會文化方面的重要影響以及各時代的社會經濟背景。本書不僅是對中國商業史的回顧,也是對社會經濟發展變遷的深刻反映。
作者簡介:
潘于真,從小熱愛文學、世界史,對東西方文化都有深入的研究。小時候的夢想是當旅行家環遊世界,如今為了照顧孩子,雖不能常常出國旅遊,但可以寫下自己認識的世界各國人物,希望能以此激勵孩子們和更多讀者勇敢追尋夢想。
林之滿,專職編者。
蕭楓,專職編者。
章節試閱
一、先秦名商
「陶朱公」范蠡
興越滅吳任謀臣
范蠡(西元前533~前452年),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國宛邑(今河南南陽一帶)人。他出身於平民之家,少時過著相當貧困的生活,後被越王勾踐起用,助越滅吳。功成身退,泛舟於江湖,以經商致鉅富,稱「陶朱公」,被後世商人視為鼻祖,得到後人的好評。
范蠡年輕時頗有才學,狂放不羈。當時在宛邑任宛令的文種,聽聞范蠡的名氣,派小吏代己登門拜會,范卻避而不見,小吏回來後不滿地說:「范蠡是國中狂人,向來這等傲慢無禮。」文種笑道:「我聽說有傑出才能的士人,都會被人看作佯狂;胸懷獨到見解的人,也常會受到他人的毀謗,這是因為你們普通人無法理解他們。」於是文種親自趨車去看望范蠡。范蠡起初依舊避開,後得知文種是獨自駕車來的,深感其意誠,便向兄嫂借了衣冠,穿戴整齊地出來見文種。兩人一見如故,談得十分投機,從此結成至交。
范蠡根據自己平時對天下大勢的觀察和分析研究,告訴文種,中原文化在南移,繼長江中游楚國一帶逐步得到發展之後,下一步將是長江下游地區開始進入先進的行列。他約文種一同東下,到長江下游地區這個充滿希望的地方尋找機會做一番大事業。文種覺得他的預見很有道理,欣然應允,很快辭去官職,與他一道沿江東下。兩人先來到吳國,欲輔佐吳王夫差,但得不到夫差的重視,於是離開吳國繼續南行,到達越國都城會稽(今浙江紹興)。
當時的越國是一個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後的小國,到處都是未開墾的荒地。越王勾踐很賞識范蠡和文種,很快封他們為大夫。勾踐經常找范蠡談軍國大事,要他出謀劃策,范蠡則知無不言,盡心謀劃。由於他具有豐富的政治、軍事、經濟、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並明察天下大勢,所以成了勾踐的主要謀臣。君臣相得,同心協力,越國很快在各個方面都有了起色。
勾踐即位三年之後,聽說吳王夫差正積極練兵,準備報當年吳越檇李之戰,吳王闔閭負傷致死之仇。勾踐為防越國受攻擊,打算先發制人,攻打吳國。范蠡看出勾踐有些驕盈自滿,認為越國實力不足,發動戰爭勢必失敗,於是極力勸阻勾踐,說此時興兵,天時、人事都對越國不利,是「逆於天而不和於人」。勾踐不聽,范蠡再諫。勾踐面露不悅地說,「勿庸再言,吾意已決」,接著興兵伐吳。周敬王二十六年(西元前494年),吳、越兩軍大戰於夫椒(太湖一山名),越軍果然大敗。
勾踐帶領5,000殘兵退守會稽,被夫差率領的吳軍團團包圍。勾踐急忙召文種等大臣謀劃對策,並對范蠡說:「我沒有聽從你的忠告,以至於此。現在該怎麼辦呢?」范蠡回答:「事到如今,只有卑辭尊禮,獻上金玉美女向吳王求和了。」勾踐這次依從了范蠡的建議,派文種向夫差求和。夫差起初不肯與和,文種便用美女珍玩賄賂吳太宰伯嚭,請他幫助遊說夫差。後來夫差同意受降,但條件是勾踐要親自來吳國充當人質。
勾踐赴吳國之前,想讓范蠡為相留守越國。范蠡推辭說:「治理國家,督率百姓,我不如文種;指揮打仗,當機立斷,文種不如我。」勾踐接受了范蠡的意見,留下文種守越國,帶范蠡同去吳國。
到了吳國,勾踐、范蠡被迫做起了僕役的差事,為吳王夫差駕車養馬,其餘時間就被軟禁在石室之中。夫差聽說范蠡是個賢才,想招降他,便在召見勾踐、范蠡時,勸范蠡說:「寡人聽說貞女不嫁破亡之家,仁賢之士不留絕滅之國為官。現在越王無道,越國將亡,你和越王皆在吳為奴僕,被天下人恥笑。我想赦你之罪,你能改過自新、棄越歸吳嗎?」范蠡回答:「我也聽說亡國之臣不敢談政事,敗軍之將不敢言勇。我在越國已不忠不信,以至於讓越王勇於違抗大王的號令,與大王用兵動武。現在失敗了,君臣俱降,蒙大王鴻恩,保我君臣性命,我願為大王服役奔走,但不做官。」勾踐原以為范蠡會順從夫差離自己而去,正伏地流淚,聽了這番話才放下懸起的心。夫差知道范蠡意志甚堅,不可能強迫他為臣,就說:「你既然不移志向,我也只好把你重新送回石室了。」范蠡說:「大王請便。」於是范蠡、勾踐重回石室,繼續為夫差服役。
這樣過了三年,范蠡一直陪伴著勾踐在吳國受苦,毫無怨言,並不時為勾踐出謀劃策,讓他千方百計取悅於夫差,從而使夫差確信勾踐君臣已徹底臣服,便將他們釋放回越國。
回到越國後,范蠡與文種等大臣輔佐勾踐勵精圖治,下決心復興越國,范蠡主張順應天時,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以使「田野開闢,府倉實,民眾殷,藏富於民」。聽了他的建議,勾踐感嘆說:「我的國家就是你的國家,你已為我籌劃了一切!」由於君臣親密合作,越國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起來,逐步趕上先進的中原地區的水準。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范蠡也全力以赴地練軍養士,準備將來征伐吳國,報喪國失地之仇。他從自己的家鄉楚國請來熟練的鑄劍工人和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組織起一支兵鋒刃利、能攻善守的精銳之師。經過十多年的建設,越國變得富強起來,且上下一心,團結一致,時刻準備伐吳。
周敬王三十八年(西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帶領精兵北上,到宋國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與晉、魯等國諸侯會盟,吳國內僅剩老弱之兵。范蠡認為吳國防守薄弱,伐吳時機已到,建議舉兵。勾踐依范蠡之計率越軍伐吳,果然大獲全勝,一舉攻入吳國都城姑蘇。夫差聞訊大驚,急忙趕回吳國,向越國求和。范蠡自度越國此時滅吳力量尚不足,遂許其求和。
周元王元年(西元前475年),勾踐再次率兵伐吳。吳軍由於連年征戰,精銳盡戰死於齊、晉等國,吳國民眾也已疲憊不堪,故抵抗能力大大降低。越兵大破吳兵,姑蘇也被越兵圍困了三年。吳王夫差躲在姑蘇山上,派使者向越求和,要求像他當年在會稽時赦免勾踐一樣赦免他。勾踐心存惻隱,欲同意吳國求和。范蠡進諫說,「難道大王忘了會稽之恥嗎?是誰使我們席不暇暖,寢不安枕,與我們爭三江五湖之利呢?不正是吳國嗎?經過22年的籌劃和艱辛才得到今天的一切,怎麼可以一朝放棄呢?」勾踐覺得范蠡說得有理,但又不願親自回絕吳使。范蠡於是出面告訴吳使,越不允吳的求和,讓吳使快回去,否則就對他不客氣了。吳使流淚而去,范蠡督師繼續進攻,一直打到吳國王宮前。夫差被迫自殺,吳國從此滅亡。
滅吳之後,勾踐任范蠡為上將軍,命他率越軍過長江、渡淮河北上,與楚、齊、晉等大國較量。越軍「橫行江淮之上」,各諸侯國自忖實力難敵,遂紛紛請和。勾踐乘勝北上,與諸侯會盟於徐州,被推為盟主。在范蠡的謀劃下,勾踐採取了「抑強扶弱」之策,把宋、魯等小國以前被大國奪去的土地歸還原主。范蠡由此受到人們的普遍敬重。
泛舟北上成鉅商
勾踐大功告成,復國宿願已償,且成了天下霸主,於是大宴群臣慶功。群臣個個歡欣鼓舞,紛紛舉杯向勾踐敬酒道賀,勾踐反倒面無喜色,沉默寡言,似乎心有未了之事。范蠡看出了勾踐的心事,知道他此時已經野心膨脹,只想著開疆拓土,擴大勢力範圍,如若有人諫言勸阻,定會招來殺身之禍。越國已不可久留,范蠡決定離開勾踐另謀前程。
不久,范蠡向勾踐辭官,他說:「我聽說為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從前君王受辱於會稽,為臣之所以不死,是為了來日復國報仇。現在目的已達到,我的義務也盡完了,所以前來向您請求辭職遠行。」勾踐拒絕了他的辭職,還以他走就斬其全家老小相威脅。但范蠡主意已定,還是偷偷乘船離開越國。臨行前,他寫信留給文種,提醒朋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鷹眼狼步,只可與其共患難,不可與其共安樂。你若不走,遲早會遇危險。」文種不信此言,後來果然被殺。
范蠡一葉扁舟,出三江,入五湖,北上來到齊國。他怕自己名氣太大招惹麻煩,便隱姓埋名,自號「鴟夷子皮」(鴟夷即牛皮)靠經商為生。他之所以選擇經商之路,是受計然的影響和啟發。當年勾踐被夫差圍困於會稽時,計然也曾為其出謀劃策,主張以發展生產、繁榮市場經濟促進越國盡快富足,並提出了經商七策。主要是:掌握商品的生產季節和社會需求關係,以明瞭市場供需行情;根據日月執行對農業的影響,了解規律,做好迎接水旱之災的準備;糧價隨年成豐歉漲落,但不能沒有限度,穀賤傷農,會導致農民破產土地荒蕪,太貴則商人吃虧不肯經營,市場就要蕭條,應該在每斗30~80錢之間波動;物價合理,於農於商都有利,又可保證國家稅收和市場供給;囤積貨物應選擇完好牢固可以久藏易售之物,才不會損壞或滯銷,容易腐敗或損壞之物不要久藏和囤積以求高價;要掌握物價漲落的趨勢,漲到極限時,就應把囤積的貨物視為糞土迅速拋售,跌到極限時,就應把貨物視為寶玉快速收購,錢財貨幣只有流通才能帶來利潤,不能藏著不用。計然的策略應用於越國大見成效。范蠡認為治國與治家道理相通,在滅吳興越後,他決定棄政從商,按計然的七策發家致富。他曾感慨地說:「計然的策略有7項,越國僅用了5項就已如願復仇。他的策略已行之於國,我要把它行之於家。」
范蠡在齊國經商,同時也耕種一些田畝。由於他經營有方,幾年之後,居然成為積財數十萬的大富商。齊王聽到他的名聲,聘請他為相國。范蠡喟然嘆道:「居家富有千金,居官位至卿相,這是普通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地位了,久享此尊名,乃是不祥之兆。」他謝絕了齊王的聘請,把財產分給同鄉好友,僅帶著貴重珠寶,悄悄離開了齊國。
范蠡又遷到陶邑(今山東濟陽),稱「陶朱公」。他看中陶邑。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居天下之中央,道路四通八達,與各諸侯國往來方便,是經商的極好地方,在這裡范蠡囤積貨物,壟斷居奇,把握時機,聚散適宜,而且選擇助手時能知人善任,大膽任用,出點差錯時也不苛責,使人人盡效其力。很快,他的產業得到發展,獲取了豐厚利潤,19年內,曾3次獲利千金。他很慷慨大方,經常向貧窮的朋友和遠房同姓的兄弟饋贈錢財,受到眾人的尊敬愛戴。他年老力衰後歸隱田園。子孫承業繼續經商,財富不斷增加,以至於累積下上億的金錢和家財。因此,後世人只要說到歷史上的鉅富,都要提到「陶朱公」。「陶朱公」三個字幾乎成了富商大賈的代名詞。
一、先秦名商
「陶朱公」范蠡
興越滅吳任謀臣
范蠡(西元前533~前452年),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國宛邑(今河南南陽一帶)人。他出身於平民之家,少時過著相當貧困的生活,後被越王勾踐起用,助越滅吳。功成身退,泛舟於江湖,以經商致鉅富,稱「陶朱公」,被後世商人視為鼻祖,得到後人的好評。
范蠡年輕時頗有才學,狂放不羈。當時在宛邑任宛令的文種,聽聞范蠡的名氣,派小吏代己登門拜會,范卻避而不見,小吏回來後不滿地說:「范蠡是國中狂人,向來這等傲慢無禮。」文種笑道:「我聽說有傑出才能的士人,都會被人看...
目錄
一、先秦名商
「陶朱公」范蠡
呂不韋奇貨可居
二、明清名商
沈萬三財權聯姻
鄭芝龍壟斷貿易
江春富可敵國
鮑志道仕商結合
總商之魁伍秉鑑與伍紹榮
紅頂商人胡雪巖生財有道
盛宣懷先人一著
江明恆多金善賈
三、近代名商
狀元鉅商張謇
上海灘巨頭虞洽卿
徽墨鉅商胡貞益
「百家經理」黃楚九
榮宗敬榮德生和衷共濟
一、先秦名商
「陶朱公」范蠡
呂不韋奇貨可居
二、明清名商
沈萬三財權聯姻
鄭芝龍壟斷貿易
江春富可敵國
鮑志道仕商結合
總商之魁伍秉鑑與伍紹榮
紅頂商人胡雪巖生財有道
盛宣懷先人一著
江明恆多金善賈
三、近代名商
狀元鉅商張謇
上海灘巨頭虞洽卿
徽墨鉅商胡貞益
「百家經理」黃楚九
榮宗敬榮德生和衷共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