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7月1日,粵港澳大灣區正式被定位為中國的國家級戰略,把香港、澳門與內地九個城市連結成為一個達到國際一流灣區水平、世界級城市群的經濟體系,成為全球先進製造業中心、重要創新中心、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香港從一個800萬人口的城市,轉身成為擁有7,000萬人口的龐大市場,粵港澳大灣區為香港人提供了一個龐大的商機,當然亦是一個挑戰。
本書透過14個訪談故事,深入了解香港人在大灣區發展能否有所得益,了解他們的創業狀況、香港人的特質能否伴隨他們迎難而上,透過他們第一身的論述,從生活、工作和制度上了解今天內地的真實生活面貌。訪談的對象分別處於大灣區「9+2」城市群,即香港、澳門、深圳,東莞、惠州、廣州、佛山、中山、珠海、肇慶和江門,從事不同的行業,包括世界商會、高新科技、電子商貿、教育、健身、體育、影視娛樂、有機耕種、生態茶場、法式咖啡店等。他們的故事,體現出國家的多項改革,為有意到大灣區發展,或尚在猶豫應否到大灣區發展的年輕人,提供了有意義的參考。
作者簡介:
溫家明
現任CCG大中華商業顧問集團主席及首席執行官。1980年代創業,成立廣告代理公司,著名例子包括「樂信感冒靈」等。1990年代往內地發展,成立廣州首間中外合作廣告公司,服務遍及不同行業。2000年隨著廣告行業競爭激烈,積極轉型,成立活動展覽策劃製作公司,建立網絡,覆蓋全國。2014年把美國的共享工作空間模式引進廣州,成立中外合資的「點子創業吧」共享空間,主力為港澳青年在內地創業提供幫助。2015年在香港成立「中港創業企業協作有限公司」,提升香港中小企業的競爭力。2017年擔任青領教育海外研學駐外辦總監,積極向全港學校推動回國研學之旅,讓香港同學更認識祖國的人文文化和生活概況。2020年成立大灣區港澳人才協會,致力聯動大灣區及一帶一路的合作。十多年來專注於推動青年人創新創業的工作,鼓勵更多港澳青年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開拓更廣闊的視野,在國家經濟發展上積極作出貢獻。
推薦序
李秀恒博士GBS, JP
廣東留學人員聯誼會.廣東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廣州歸谷科技園有限公司總裁范群博士
香港科技大學創業中心署任主任兼主管蕭觀明先生
李秀恒博士GBS, JP
廣東留學人員聯誼會.廣東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廣州歸谷科技園有限公司總裁范群博士
香港科技大學創業中心署任主任兼主管蕭觀明先生
作者序
有一句由黃霑填寫的膾炙人口的歌詞,香港人經常講:「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恒。」我們從一個小小的漁村發展到今天身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當中經歷了無數的變化,背負著歷史角色的𨍭變,每一代的香港人憑著風雨同路的精神,在每一個時代轉折之間中遊走,多少的得著,多少的失落,亦無損香港人對自己角色的認同。從七十二家房客到獅子山下,都保持那份堅毅不拔,永不言敗的精神!
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我們扮演了不同的角色:1951至1970年,由轉口貿易港到工業城市;1971至1996年,由工業化到多元化服務,每次的轉型都是由於外部環境誘因,產生決定性的變化。每次轉型也受著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不論是世界經濟或政治格局變動,香港人都能夠憑著這份精神,迎難而上,一次又一次的讓香港在世界經濟舞台創造奇蹟。
在整個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內地對香港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回歸前香港從貿易轉而到工業生產,隨著香港人口不斷增加,土地便成為炙手可熱的資產,傳統需要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密集的製造業遇上了瓶頸。尤幸正值1980年代,國家進行經濟改革開放,廣東省珠三角便為港商在土地和人手方面提供了及時雨的幫助,香港廠商透過不同的合作方式,紛紛落戶珠三角地方,享受了低成本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香港亦開始發展多元化的服務業,經濟欣欣向榮,獲利的財富效應亦令金融、地產、旅遊、物流及娛樂文化等服務業的發展一日千里,在世界中的影響力亦不斷攀升,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並贏得東方之珠的美名。香港人的足跡伴隨著經濟的成長,積極走向世界,我們創造的經濟成就再闖高峰,大放異彩。
從1842年起,我們經過近150多年的殖民地生活,終於在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的懷抱裏,隨著《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和一國兩制下基本法的訂立,香港正式進入一個全新的年代,當時有部分人因為個人的政治取態選擇離開,但大部分人更積極投入留港建港的世紀大業之中。回歸以來,香港經濟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全球科技泡沫破裂等危機衝擊,也受到國際金融海嘯及其後的全球經濟危機的持續影響。不過由於國家在經濟上的持續發展,我們面對這些困難時,中央都度身訂造了多項有利香港的政策,藉著不同層次的經濟整合,例如《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滬港通、深港通和自由行等,讓我們能夠平穩地走出經濟危機。2015年3月,中央政府發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勾劃「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構想及藍圖。香港作為「一帶一路」沿線最高度國際化和熟悉中國國情的城市,憑著這服務中心優勢,為「一帶一路」項目提供支援,當中所包含的商機,為香港帶來全新的機遇。而對於香港中小企或民生而言,「粵港澳大灣區」自2017年7月1日正式定位為中國的國家級戰略後,把香港、澳門與內地九個城市連結成為一個達到國際一流灣區水平、世界級城市群的經濟體系,成為全球先進製造業中心、重要創新中心、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香港從一個800萬人口的城市,轉身成為擁有7,000萬人口的龐大市場,粵港澳大灣區為香港人提供了一個龐大的商機,當然亦是一個挑戰。
本書的目的,是更深入了解香港人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過程中能否有所得益,亦很想了解他們在大灣區的創業狀況,在全球新冠疫情的衝擊下,香港人的特質能否伴隨他們迎難而上。不過更重要的,是希望透過他們第一身的論述,從生活、工作和制度上了解今天內地的真實生活面貌。今次我分別與十一個城市的受訪者,透過網絡進行訪談,這不正是全球溝通的新常態嗎?
我訪談的對象,處於不同的大灣區城市,分別有香港、澳門、深圳,東莞、惠州、廣州、佛山、中山、珠海、肇慶和江門。他們從事不同的行業,包括經營世界商會、高新科技、電子商貿、教育、健身、體育、影視娛樂、有機耕種、生態茶場、法式咖啡店等。
當中惠州的Anson,原來經營著四間健體中心,由於疫情關係,政府禁止一切公眾單位開門營業,處於零收入剩支出的情況下,她轉而在線上作健體示範,並以直播帶貨的方式銷售健康產品,搖身一變成為網紅,銷售成績漸入佳境,終於成功開展了另一個新的事業。
另外中山的Shirly和Lammy,一個在法國著名的甜品店學藝,一個在香港浸會大學修讀工商管理,彼此在網上認識,發覺大家都熱愛法式甜品,繼而成為朋友。一次的中山之行,他們就決定要在中山經營一間法式甜品店,其實他們並沒有任何經營店舖的經驗,就憑著這一份熱情,成功讓赫沫法式甜品店在中山站穩陣腳,現在已經開始計劃開設分店了。
李柏亨在廣州創業,開設了「學師滙」網上一對一補習中介平台,但他主要的客戶竟然是香港人,擁有超過十萬名老師登記。他利用內地低廉成本的優勢,透過互聯網,成功在廣州經營一個以香港人為服務對象的企業。
在香港從事廣告片製作的周柏康導演,因為香港影視製作行業的萎縮,毅然決定北上發展,從北京開始學習,累積經驗,終於能夠在內地開拍自己的影視作品,然後選擇落戶佛山,開設自已的影視娛樂公司。不過他依然心繋香港的青年人,希望在自己開拍的作品中,預留一些實習的機會,讓他們能夠在學習和工作之外,真正在內地生活,擴闊眼界之餘更可建立人脈,為日後在大灣區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本書中我一共訪談了14個個案,涵蓋了大灣區的11個城市,彼此都處於不同的發展規模與階段,當中有談及在大灣區發展的概況與機遇,以及面對疫情的影響如何𨍭身。他們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香港先行者和實踐家,充份體現出我們的特質,與他們談話,可發覺國家在政策和行政方面不斷進行改革,今天已經非常先進和具效率,為中小企的發展提供積極的幫助。
我是以一個土生土長香港人的角色和角度,勾勒出我們關心的問題,把香港人在大灣區發展最真實的故事呈現。相信他們的故事絕對有參考價值。在整個製作的過程中,我知道有很多受訪者因為疫情的關係,已經整年多沒有回香港了,因此都非常喜悅能夠與我傾談,可見他們對香港的關注依然,難掩蓋這份遊子之情。
訪談到最後,我都會問大家一個問題,就是對香港人往後在大灣區發展有甚麼忠告?每個人都給了我不同的答案。但不論答䅁是甚麼,我深信大家在同一天空下,築夢大灣區正正是我們一個挑戰新時代的選擇!
最後我要感謝香港三聯書店副總編輯李安女士的鼓勵和厚愛,給我一個這麼難得的機會,把我對香港青年人發展的關注,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透過《築夢大灣區》這本書,把他們的精彩故事一一呈現。
「別等到大環境好轉再開始行動;行動才是讓環境變好的原因。」──《心靈雞湯》作者艾倫.柯恩(Alan Cohen)
有一句由黃霑填寫的膾炙人口的歌詞,香港人經常講:「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恒。」我們從一個小小的漁村發展到今天身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當中經歷了無數的變化,背負著歷史角色的𨍭變,每一代的香港人憑著風雨同路的精神,在每一個時代轉折之間中遊走,多少的得著,多少的失落,亦無損香港人對自己角色的認同。從七十二家房客到獅子山下,都保持那份堅毅不拔,永不言敗的精神!
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我們扮演了不同的角色:1951至1970年,由轉口貿易港到工業城市;1971至1996年,由工業化到多元化服務,每次的轉型都是由於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