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楞伽經今文譯註緣起序
佛在法華經譬喻品裡說:「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我子。」讀經至此,未嘗不深自呵责,我們既是佛子,就該老老實實的荷擔如來家業,紹繼佛種,不使斷絕才是;何得背棄倫常,捨父逃逝。然末法障重,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要想荷擔如來家業,也得使出兵家運籌惟幄,決勝千里的縱横捭闔之術,然後才能破魔軍陣,保住如來家業,不受侵擾。否則,如來出世,尚有九惱;何况佛子,能不眼睜睜的,看著被愚痴凡夫,肆無忌憚的誹謗大乘嗎?所以老朽二十年來遊心三藏,既有淨土百絕吟草、金剛經探微述要、成唯識論研習、法華經易解等著述,以弘揚聖救:又有大乘止觀法門啟蒙之作,以剪魔衛道
可是佛道長遠,法海淵深,學問之道,又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不敢從此輟學,甚至有摸象感。只好再鼓舞一番,趕著老牛破車,向佛道的究極理境,繼續邁進。不料閱藏至宋譯楞伽,好像智慧的能源,宣告涸竭,我只有望著這汪洋的法海而興嘆了。的確如東坡居士所謂:「楞伽義趣幽眇,文字簡古,讀者尚不能句,而况遺文以得義,忘義以了心,所以寂寥於世,幾廢而僅存。」其實不但宋譯,就是魏唐二譯,及各家註疏,以我們五四文字變革以後的今人來看,也不免有或多或少的簡古之嫌,扞格不入。我想,既是病在簡古,若以今文為之譯註,使其簡古的文字,得以通俗;幽眇的義趣,得以彰顯。讀者自能心領神會,得義忘詮,以心傳心,心心相印,不脛而走,不言而喻,這楞伽也就不寂寥於世了。於是,老朽就不自量力,毅然決然來從事這場今文譯註的筆墨之役了。自中華民國六十七年孟春握管,至六十九年季夏閣筆。當然嘮!像我這樣鈍漢,要不是參考先德的名著:楞伽經通義、楞伽經集註、楞伽經註解、楞伽經義疏、楞伽經宗通、楞伽經合轍等,以定奪是非,彌綸補遺;及鼓山寺供養所須不虞匱乏,决不有這樣豐碩的成果。這不能不歸功於三寶的加被。還有風光旖麗,給我以精神上的慰藉,使我能在病魔的障難中,安之若素,為所無為。曾有詩云:「二利坐從筆底收,風光檻外任優游,花朝細雨浥塵後,雲向青山闕處流。」這也不能不歸功於自然界的增上助緣。
達摩西來,傳佛心印時說:「吾觀震旦,所有經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在龍門香山寺,同如滿大師結香火社,專修念佛法門的香山居士,也有詩云:「人間此病治無藥,惟有楞伽四卷經。」慧思大師著大乘止觀法門,亦數引此經,以為印證。這都是給我琢得此荆山璞玉的先機啟示。而今而後,老朽雖朽,此玉不朽,他日見佛,將憑此玉牒,叙父子倫常,誰曰不可?是以為序。
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六月釋普行識於臺灣田中鼓山寺
楞伽經今文譯註緣起序
佛在法華經譬喻品裡說:「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我子。」讀經至此,未嘗不深自呵责,我們既是佛子,就該老老實實的荷擔如來家業,紹繼佛種,不使斷絕才是;何得背棄倫常,捨父逃逝。然末法障重,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要想荷擔如來家業,也得使出兵家運籌惟幄,決勝千里的縱横捭闔之術,然後才能破魔軍陣,保住如來家業,不受侵擾。否則,如來出世,尚有九惱;何况佛子,能不眼睜睜的,看著被愚痴凡夫,肆無忌憚的誹謗大乘嗎?所以老朽二十年來遊心三藏,既有淨土百絕吟草、金剛經探微述要、成唯識論研...
目錄
楞伽經分科表
佛與心品之一
第一章 法會緣起
第二章 說偈讚佛
第三章 總名句義
第一節 大慧請問
第二節 偈牒許說
第三節 正答所問
第四章 別明諸識滅不滅義
第五章 正破外道
第六章 分辨邪正
第一節 略標宗旨
第二節 出外道邪計
第三節 明佛法正義
第四節 結勸當學
第七章 廣明八識
第一節 大慧請說
第二節 明八識相
第三節 問答釋疑
第四節 正示修行
第八章 明妄想自性
第一節 大慧請說
第二節 如來正答
第三節 辨無妄想
第四節 偈頌
第九章 明淨除頓漸
第一節 大慧請問
第二節 如來正答
第三節 辨三佛法相
第十章 辨聲聞通相
第一節 總標二相
第二節 釋自覺聖相
第三節 釋性妄想相
第十一章 簡別常不思義
第一節 大慧請問
第二節 簡異外道
第三節 簡異聲聞
第四節 正明不生
第十二章 明種性差別
第一節 標名
第二節 釋義
第三節 結會
第十三章 辨一闡提
第一節 標名
第二節 釋義
第三節 結會
第十四章 名三自性相
第一節 標名
第二節 釋義
第三節 結會
第十五章 明二無我相
第一節 標名
第二節 釋義
第十六章 破建立誹謗
第一節 大慧請問
第二節 如來答釋
第三節 結勸修學
第十七章 總結行果
第一節 長文
第二節 偈頌
第十八章 明空無生
第一節 請問許說
第二節 分別廣說
第三節 總結勸誡
佛語心品之二
第一章 辨如來藏性
第一節 大慧講問
第二節 如來答釋
第三節 結示利他
第二章 示大方便
第一節 請問
第二節 答釋
第三節 結勸當學
第三章 明諸法緣因
第一節 大慧請問
第二節 答釋緣因
第三節 破漸俱生
第四節 重頌
第四章 破言說妄想
第一節 大慧請問
第二節 如來許說
第三節 正答所問
第五章 明離四句
第一節 大慧講問
第二節 如來許說
第三節 破斥邪計
甲 長行
乙 偈頌
第四節 申張正義
第六章 明四種禪門
第一節 總標四名
第二節 別解四義
第三節 偈頌
第七章 明般涅槃門
第一節 大慧請問
第二節 如來答釋
第八章 明如來神力
第一節 正明神力
第二節 問答釋義
第九章 釋難緣起
第一節 問難
第二節 答釋
第十章 明妄法即常
第一節 正釋依惑說常
第二節 起凡聖種性
第三節 辨釋四難
第十一章 明名句形身
第一節 總釋
第二節 別釋
第十二章 明四種記論
第一節 別明止論
第二節 總明四論
第十三章 明四果相
第一節 大慧請問
第二節 如來許說
第三節 正明果相
第四節 結歸唯心
第十四章 明二種覺
第一節 正辨二覺
第二節 明善覺四大
第三節 明善覺五陰
第十五章 辨邪正果德
第一節 辨外道涅槃
第二節 明佛說涅槃
第三節 偈頌
第十六章 辨妄想通相
第一節 勸離妄想
第二節 標名釋相
第三節 誡勿計著
第四節 偈頌
第十七章 明聖智一乘
第一節 請說
第二節 許說
第三節 正說
佛語心品之三
第一章 明意生身相
第一節 許說
第二節 正說
第三節 偈頌
第二章 明五無間業
第一節 請問
第二節 許說
第三節 正說
甲 長文
乙 偈頌
第三章 明佛知覺
第一節 請問
第二節 答釋
甲 長文
乙 偈頌
第四章 明一佛義
第一節 請問
第二節 答釋
甲 長文
乙 偈
第五章 明不說義
第一節 請問
第二節 答釋
甲 長文
乙 偈頌
第六章 明離有無相
第一節 請說
第二節 許說
第三節 正說
甲 正答所問
乙 更斥無見
丙 偈頌
第七章 明二通相
第一節 請問
第二節 許說
第三節 正說
甲 長文
乙 偈頌
第八章 明不實妄想
第一節 請問
第二節 許說
第三節 正說
甲 正答所問
乙 更釋轉難
丙 偈頌
第九章 明善語義
第一節 請問
第二節 許說
第三節 正說
甲 長文
乙 偈頌
第十章 辨智識相
第一節 長文
第二節 偈頌
第十一章 破轉變相
第一節 長文
第二節 偈頌
第十二章 明相續解脫
第一節 請問
第二節 許說
第三節 正說
甲 長文
乙 偈頌
第十三章 辨有無見難
第一節 單辨無見
第二節 雙辨有無
第三節 誡勿立宗
第四節 偈頌
第十四章 辨智不得境難
第一節 請問
第二節 答釋
甲 長文
乙 偈頌
第十五章 再明二通
第一節 承斥請教
第二節 許說
第三節 正說
甲 長文
乙 偈頌
第十六章 戒習世論
第一節 請問
第二節 答釋
甲 正答所問
乙 轉釋疑難
丙 釋貪法句義
丁 偈頌
第十七章 再辨涅槃
第一節 請問
第二節 許說
第三節 正說
第四節 偈頌
佛語心品之四
第一章 明如來自性
第一節 請問許說
第二節 重申問意
第三節 答釋
甲 長文
乙 偈頌甲
第二章 明不生滅義
第一節 隨問略答
第二節 重問許說
第三節 正說
第三章 再辨不生減義⋯
第一節 問難
第二節 答釋
甲 長文
乙 偈頌
1、正頌前義
2、重申問答
第四章 辨無常門
第一節 請問
第二節 答釋
甲 長文
乙 偈頌
第五章 辨滅正受
第一節 請說
第二節 許說
第三節 正說
甲 長文
楞伽經分科表
佛與心品之一
第一章 法會緣起
第二章 說偈讚佛
第三章 總名句義
第一節 大慧請問
第二節 偈牒許說
第三節 正答所問
第四章 別明諸識滅不滅義
第五章 正破外道
第六章 分辨邪正
第一節 略標宗旨
第二節 出外道邪計
第三節 明佛法正義
第四節 結勸當學
第七章 廣明八識
第一節 大慧請說
第二節 明八識相
第三節 問答釋疑
第四節 正示修行
第八章 明妄想自性
第一節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