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奈波爾維繫三十年的友誼 他為波赫士朗讀 村上春樹翻譯他的作品
他是最會反思旅行的旅行家:保羅•索魯
旅人本質上都是樂觀主義者,否則他們絕不會到任何地方去。
吳繼文 邱一新 詹宏志 韓良憶 鄭重推薦你得找出自己的經驗。跨步出去--盡你所能地到愈遠的地方去。嘗試與親友失去聯繫。在一個不熟悉的地方當個異鄉人。學習謙卑。學習當地語言。傾聽他們在說些什麼。---保羅•索魯本書是保羅.索魯的短篇旅遊寫作文集,全書收錄了他從1985年至2000年所撰述的旅遊文字。他說:「我生命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住在不屬於我的地方,我一直是個不折不扣的異鄉人。」而他離家踏上異鄉的生命起點,就在他完成大學學業、加入和平工作團的那一天。這年他二十二歲,一九六三年,目的地:非洲尼亞薩蘭。在這片遙遠的熱帶土地上,保羅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地球上有一道裂縫從加利利海延伸到莫三比克海岸,而我就住在裂縫的邊緣,在尼亞薩蘭。……」這篇描述地球另一端的旅遊文章,正式開啟了他的作家寫作生涯。
遊子的行腳一經邁開,就再也停不下來。非洲之後,保羅又前往新加坡、英格蘭多塞特郡、倫敦、南美巴塔哥尼亞高原、中國、太平洋諸島等地,或長期居留、工作,或單純旅遊、泛舟。很長的一段時間,保羅完全處於失聯狀態,因為對他而言,這是邁向作家之路最好的途徑。「旅行,是一種從地平線消失的孤獨之旅……」雖然孤立疏離,思緒靈感卻份外清明。
旅遊了大半輩的保羅.索魯,在這本書中記憶著過往點滴,最終他明白,寫作之於他,就像是一條回家的長途之旅;繞了地球一大圈,遊子總會踏上歸途,不再當個異鄉人。
作者簡介:
保羅.索魯(Paul Theroux)
保羅.索魯出生於美國。大學畢業後,投身旅行工作,先到義大利、非洲,於馬拉威的叢林學校擔任和平團教師,並在烏干達的大學擔任講師。1968年,應聘前往新加坡大學,任教於英文系。這段時間,將短篇故事及為報章雜誌撰寫的文章結集成冊,並著手數篇小說,包括〈方與印地安人〉、〈嬉戲的女孩〉、〈叢林戀人〉等,這些小說收錄於《大裂谷的邊緣》(The Edge of the Great Rift, 1996)。1970年代早期,索魯與家人移居英格蘭,隨後遷往倫敦,在英國居住了十多年。這段時期,寫了幾部評價甚高的小說及多篇廣受歡迎的旅遊文章,《漫遊世界》(Travelling the World, 1992)一書即由這些旅遊文章精選編纂而成。他目前在美國定居,仍前往各處旅行。
保羅.索魯著作甚豐,包括:《瓦爾多》(Waldo)、《黑屋》(The Black House),《映象宮殿》(Picture Palace)贏得1978年英國惠特布雷德文學獎;《蚊子海岸》(The Mosquito Coast)被《約克郡郵報》選為1981年年度小說,並改編成電影;《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Riding the Iron Rooster: By Train Through China)贏得1988年湯瑪士.庫克旅行文學獎。最近的著作有《我的另一種生活:一部小說》(My Other Life: A Novel)、《九龍塘》(Kowloon Tong)、《旅行上癮者》(Fresh-Air Fiend)集合了他1985至2000年的旅行文學作品、《暗星薩伐旅》(Dark Star Safari)入圍2003年湯瑪士.庫克旅行文學獎等。馬可孛羅曾經出版《赫丘力士之柱》、《老巴塔哥尼亞快車》、《維迪亞爵士的影子》、《到英國的理由》、《暗星薩伐旅》中文版。
譯者簡介:
余佑蘭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畢。曾任媒體編譯,現為自由譯者。以大自然為師,以人為鏡;筆是情緒的出口,翻譯是貼近原著的再創作。翻譯的過程有如春蠶吐絲,絲盡蛹化,破繭而出的霎那,宛如重獲新生。
譯有:《我們倆》、《在路上,預約八堂課》、《島居歲月》、《享樂》、《放下管理,展開領導》、《建構智慧型組織》、《我的家在蜜糖灣》、《星期三姊妹》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我眼中的保羅‧索魯
由於有一個好像生下來就很老的奈波爾做為精神導師,保羅‧索魯總是給人還很年輕的錯覺,其實這個有點瘋狂的旅人、寫作強迫症上身的筆耕者,已經七十了。
他是在你我所身處的新世界——不是指美洲,而是一個講究快速、歌頌全球化的世界中,來自舊世界——當然也不是說歐洲,而是人們仍習慣用身體丈量大地,尚未落入數位網羅的世界,一個像希羅多德或古典人類學家那樣行囊裝滿驚奇故事的漫遊者。
他親歷冷戰反戰、嬉皮運動、獨立不久還充滿殖民遺緒——包括秩序——的非洲,他那些驚人的一次性旅行路線:不管是從倫敦經歐洲、西亞、印度、東南亞、日本再從西伯利亞回到倫敦(《火車大旅行》),或是從波士頓家鄉小站一路南下巴塔哥尼亞高原(《老巴塔哥尼亞快車》)、從開羅到開普敦(《暗星 薩伐旅》)、環地中海(《赫丘力士之柱》)甚至在廣袤的太平洋划獨木舟(《大洋洲的逍遙列島》)種種名副其實的壯遊,無一不是穿梭在跨度極大、異質性極強的時空,讓他猶如一個越界的巫、傳話者、通靈人。
他常常置身荒涼甚至荒謬(正是極少被主流媒體眷顧遑論注視、這世界許多土地和人的處境之寫照),但他自有定見、自得其樂,他的眼界與幽默使得他的招牌嘲諷辛辣但不帶酸腐味。他和魯西迪、馬赫富茲 (!)、波赫士 (!!)、奈波爾的交誼(和交惡),堪稱當代傳奇。
今天的世界訊息如雲而真相如煙,行者移動更快、選擇益多卻看到更少,沒有保羅‧索魯的手眼,我們真的不知道還要失去多少。──吳繼文(知名作家)
旅人日已遠,典型在保羅‧索魯
如果要我只能介紹一個還活著的旅行作家,那我一定推薦保羅‧索魯。他是個具有穿透能力的旅行作家,雖然世界上已經沒有未知的地方可以探險,但他仍懷抱著冒險情懷,穿透更難突破的政治疆界、族群藩籬和人們的心房,因而產生一種獨特的旅行文學——不媚俗,不矯揉,不隨波逐流,但也毫不留情,讀起來令人拍案叫絕、心有戚戚焉,只有真正的旅行人(Traveler)才懂得鑑賞。──邱一新(TVBS周刊發行人、旅行作家)
雖然我有時一邊讀保羅.索魯的旅遊書,心裡會忍不住一 邊嘀咕:你這麼討厭那裡,幹嘛還要去呀?可是嘀咕完了,照樣津津有味地讀下去。沒辦法,這傢伙實在太會寫了,他那支偶爾憤世嫉俗卻也常有敏銳觀察與清澈洞見的筆,使得我這個讀者讀上了癮。──韓良憶(知名作家)
【讀者推薦】
「他博學強記,又疑有自虐狂傾向,苦行僧似的完成一趟趟不可思議的大旅行,隨後出版一冊冊厚厚的遊記。他遇人遇事,態度厭煩,落筆為文,尖酸譏誚,一邊走一邊嫌,我心想:「幹嘛,有誰拿刀抵住脖子強押你旅行嗎?」
但我又一本本找來讀,有的反覆讀,有的跳著讀,有的無法終篇。大抵也是一邊讀一邊嫌,難免自嘲:「幹嘛,有誰拿刀抵住脖子強押妳讀嗎?」雷同的是自虐狂傾向。──胡慧玲(讀者)
我非常喜歡讀保羅˙索魯。我曾有一段時間生命的黑暗期,書架上的書沒一本能給我慰藉,然在無意間我買了《老巴塔哥尼亞快車》來讀,於是那段黑暗期變得稍可承受了,作者每一段的描寫我都喜歡,尤其第二十章他到達布宜諾賽利斯與波赫士交往的那一段,和波赫士的談話、為波赫士朗讀,不知為何,那段描述在往後常常撫慰了我的心。於是保羅˙索魯的所有中文版我都買來讀了,我每本都喜歡,包括《維迪亞爵士的影子》,還翹首企盼新書。《戶外生活愛好者》很使我滿意,作者直陳他早年經驗〈我很感興趣〉、對小說、旅遊書的獨到看法,還有許多篇幅較小的、好看的旅遊經歷,書裡不時出現使我想重複閱讀之處。真好,等了好久,終於等到這本好看的書了。──安石榴(讀者)
大多數人的旅行,總是想脫離跟世界的聯繫,換得片刻寧靜。但保羅索魯看不起觀光客,而他是旅人,挑釁的旅人,他最喜歡嘲諷的事物之一就是觀光客,他認為這些人只能獲得浮光掠影。而保羅索魯是用打擾世界的方式在旅行,享受自虐的樂趣。他精心計畫路線,花費許多時間,掉了許多書袋,用激怒對方的方式對話,這一切只為求得一個新視野而已。而我們坐在家裡,捧讀他的著作的同時,很容易就想到:我何時也出去走走,尋求自己的視野?──yuner(讀者)
名人推薦:【名人推薦】
我眼中的保羅‧索魯
由於有一個好像生下來就很老的奈波爾做為精神導師,保羅‧索魯總是給人還很年輕的錯覺,其實這個有點瘋狂的旅人、寫作強迫症上身的筆耕者,已經七十了。
他是在你我所身處的新世界——不是指美洲,而是一個講究快速、歌頌全球化的世界中,來自舊世界——當然也不是說歐洲,而是人們仍習慣用身體丈量大地,尚未落入數位網羅的世界,一個像希羅多德或古典人類學家那樣行囊裝滿驚奇故事的漫遊者。
他親歷冷戰反戰、嬉皮運動、獨立不久還充滿殖民遺緒——包括秩序——的非洲,他那些驚人的一次性...
章節試閱
回憶與創造:五十歲的觀點
五十歲對所有男人,特別是像我這般經常會搭上沉船的人來說,是個危險的年紀。中年擁有的恐懼就像一個人穿越繁忙的街道、陷在車陣中、茫然不知所措;或是跌跌撞撞地走入樓上一間堆滿家具的漆黑房間,不敢把燈打開,因為怕看見他所聞到的蟑螂。五十歲的男人有一肚子話要說,可是沒人要聽。他的恐懼由於前所未聞,因此聽來令人難以置信--人們不免懷疑,這些恐懼可能都是他捏造的。他的身體開始拉警報,跟他開玩笑;他的牙齒向他提出警告,他的胃斥責他,最後他的頭開始禿了;一顆疙瘩狀的凸起物可能是腫瘤,消化不良可能是心臟病。他感到一股莫名的疲累;他想要重拾青春,然而他知道他勢必老去。他既不孤單,也不害怕。他的朋友全都像他這般,所以可說是無可救藥了。到了這把年紀,距離初出茅蘆已然久遠,奇蹟不再眷顧--真糟糕;光是展望未來和開始數算剩餘的年歲就足以慫恿你去犯罪,要不就是乖乖地禱告。成功是齷齪的,它會寵壞你,成功的人滔滔不絕,只有失敗的人才會傾聽,他們雖然沒有金錢,卻知道何謂齷齪。接著情勢已然明朗:船陷入了泥沼,五十歲的男人游上了岸,流落到一座小島,孤立無援,只能面對各種挫敗。
我是二十九歲那年在自己的小說《聖傑克》(Saint Jack)中寫下上面這段話,我想那段話對我並不適用--我既不認識那號人物,對中年失勢的心境也無從體會。就連菲立普.拉金在他五十歲生日所寫的詩〈視野〉中所傳達的失落感,也無法引起我的共鳴。那首詩是這樣寫的:
五十歲的視野絕佳,
有經驗的登山者說;
因此,身形肥胖、一臉詭詐的我,
轉而回首來時路。
眼前既非遼闊的原野和白雪皚皚的山頂,
也非花團錦簇的曲折小徑;
路在我鞋尖裂了開來
消失在迷霧中
視野不見了。
此生,究竟往何處去?
搜遍全身,剩下的只是悲傷。
無妻無子、孑然一身如我清楚看到:
生命的盡頭,近在咫尺。
拉金詩裡所流露的傷感令我不寒而慄。五十歲的拉金似乎認為自己行將就木。我可不這麼認為;但願我永遠都不會有這種想法。不管年紀多大,我總感覺自己精力旺盛,至少體力上如此。我在《聖傑克》中有句話寫道,「小說給了我們生命所不容許的第二次機會」,我視為先見之明的這句話,正是今天這趟回顧之旅的主旨之一。
一九七○年開始寫《聖傑克》這本書時,我在新加坡的一位友人正好年屆五十;我想,這似乎有助於我觀察更年期的現象;亦即,如我所言,人上了年紀之後所面臨最奇怪的事情之一就是,人們會不斷提醒你一些從未發生的事--而且,更糟的是,他們往往忽略了那些確實發生的事。「我永遠不會忘記老……他叫什麼來著」這種捏造出來的回憶有一種讓人窩心的古怪,而且似乎無傷大雅,然而它所隱含的自欺成份卻可能導致你誤入歧途。
新、舊中國都一樣
很顯然地,發展中的中國,新舊地方似乎可以輕易地交替互換。這是一窩蜂大興土木的結果--因此倉促興建的廉價建築物通常不太經久耐用,而且看起來老態畢露,往往才剛完工就要重新整修。中國人的奇蹟至今並不包括興建優雅乃至堅固的建築體,儘管中國具有能夠將歷史埋在淺墓中的本領。位於珠江支流的舊黃埔如今是一大片工業區。深圳在不到十年間不僅商業活動蓬勃發展,而且很快就變得老成,看起來可尊可敬,有著香港歷經風霜的神態,似乎不想讓人看出它真實的年紀。珠江三角洲的蛇口舊港重新被開發,它的倉庫和商店全改成了辦公區。
中國人有一種天分,能夠讓蓋好的房子即刻變得老舊破敗。房子才剛落成不久就滿布灰塵、出現裂縫。每棟建築幾乎一夕間就變成十九世紀中葉建築的樣貌。
位於水色混濁的珠江口、搭渡輪僅一個小時船程的珠海,短短幾年間就從一個度假村變成經濟特區,然而看起來卻和一五五七年開埠的澳門具有同樣的城市風格,並且同樣老舊。從珠海的拱北區步行到澳門--這趟路花了我一個小時,途中還經過兩組移民官的檢查--就像是從某個城市的一頭漫步到另一頭。
我到珠海是因為耳聞那兒的佳能相機製造廠發生一起勞資糾紛。一九九三年,廣東境內發生了十八起罷工事件,但規模都不大。這次罷工就有所不同了,因為佳能廠的員工不僅待遇相當好,公司獲利也很可觀(一九九二年總營業額為七千萬美元);而且不同以往的是,部分管理人員也加入了這次的罷工行列。
蛇口到珠海的「海山號」渡輪有四百個船位,由於是在中國,船上早就坐滿了人。每個座位都編了號,而且事先訂位。你會想,既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子,搭船想必是件輕鬆愜意的事。其實不然。光是上船就很費勁兒。在中國,任何信號都會讓人爭先恐後。彷彿在中國人深藏的記憶中,任何遲疑或是侵略性不夠就會讓人挨餓、迷失或是落後。這種從各個赤貧時期所得來的習慣如今成了中國人的一種本能反應,直覺地要推向任何門、任何車子、任何售票窗口;推擠成了唯一前進的方式。職是之故,中國經驗少不了你推我擠,如今這種情況更甚以往。
這種馬上就要的本能受到官方認可,而我們這些老鬼佬對中國社會最詬病的一個特色就是缺少禮貌--不論是出自內心或表面上做做樣子,中國人連最基本的禮貌都沒有。我在中國搭過六次飛機,每次飛機才開始下降,人們就甩開安全帶,跳了起來,蹣跚地步出走道以便搶先下機。空服員大聲吼叫時,乘客就退縮不前;但只要空服員一轉身,人們又會倏地站了起來,收拾起包包,趁飛機仍在滑行時踉蹌地步出走道。就連在中國城市或壅塞的馬路上都可以看到爭先恐後、人車爭道的畫面;喇叭聲不絕於耳,見縫插針的插隊現象屢見不鮮。
路途上的刁難與威脅
美國人誇稱,在美國人人享有寬敞的生活空間;因此他們對各種形式的親近容易產生排斥,而且一旦覺得可施展的空間受到剝奪,他們會毫不客氣地說,「你侵佔了我的地盤」或是「滾開」。相反地,人群的壓力和階級的不確定性使得英國成為一個比較容忍與溫和的地方。或許垂釣客對獨木舟人士人極不友善,但這完全是地域權的問題;因為在英國,鄉間河流的釣魚權是以碼為單位來出售的。不過很少人會為慢跑者、騎馬人士或是穿著古怪的運動員所困擾。其中又以自行車騎士最不會被人指指點點--因為像是警察、學童、通勤族、賽跑選手,甚至是你的老丈人,任何人都可能騎自行車。在英國,慢跑者充分享有用路權。
美國的慢跑者經常受到開車族騷擾,而且這些居心不良的人是他們最大的威脅,其危害程度遠超過長骨刺、腹痛、受到捶擊的膝蓋關節或是熱潮紅。我並未看過任何資料談論這類因為單獨運動而成為攻擊目標的反社會行為。旁人眼中也許是無傷大雅的刁難,在我看來似乎是在傳遞一種與攻擊、阻礙、強姦和謀殺有關的意圖。
我自己並不慢跑--慢跑對我的肌肉和骨頭衝擊太大;它讓我感覺不舒服。
不過我非常喜歡其他可單獨進行的有氧運動,像是騎腳踏車、划獨木舟和划船。當我騎自行車時,發現自己總引起旁人或過往汽車駕駛人一種歇斯底里的反應。他們口出惡言,放聲大笑。什麼事這麼好笑呢?他們還會朝我丟東西。這種行徑在壞天氣時更是變本加厲,彷彿惡劣的情境隱含著某種因子,可以讓人們對愈是處境堪憐的人愈幸災樂禍。雨天或寒冷的天氣讓這些人性格裡的殘酷顯露無遺。我忍氣吞聲了好一陣子之後,詢問周邊的人,發現我並不是唯一的倒楣鬼。大部分的自行車騎士都有過這類遭遇,慢跑人士的處境更是悲慘,而飽受迫害的要屬女性慢跑者了。
你就算逃到海上也避免不了。我在鱈魚角外海划船時,經常受到快艇騷擾。什麼原因使得這群從事休閒娛樂的機動船駕駛者(相較於駕駛動力船的漁民)成為乳臭未乾、玩世不羈、喜歡挑釁的人呢?也許是因為這些人本身也喜歡飲酒作樂;而且許多快艇駕駛才十來歲,根本還不到考汽車駕照的年齡。用槳划的小船畢竟不是這些口吐白沫、猛地呼嘯而過的怪獸對手。這些船不知多少次差點兒把我撞沉。我不得不相信,他們根本是蓄意的。這些人怎可能不知道他們的尾波會激起一點五公尺高的水牆?
船身愈小、看起來愈單薄的船,受到的威脅就愈大。我划獨木舟時就經常遭到他人的叫囂、噓聲、恐嚇和揶揄。玩水上摩托車的那些孩子簡直壞透了。他們經常從側邊擦身而過,猛烈地砲轟,而且他們使你確信不疑的是,這些機器(私人船隻)只不過是日本廠商在這個和平世界中所製造的最新一款科技猛獸罷了。
《世界最險惡之旅》
這位撰寫《世界最險惡之旅》(The Worst Journey in the World)的英勇靈魂,在不過二十來歲時,身體就已經相當孱弱、視力不佳,而且經歷了大風大浪。彷彿能夠從南極探險和一次世界大戰中死裡逃生,是他必須用餘生來回報的莫大恩寵。他的身心飽受摧殘。他寫道:「只有少數人會去做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而能夠在三十歲之前做到這點著實令人吃驚;能夠同時結合機會、能力和驅動力更是相當稀罕的事。」
這是史考特(Robert Scott)船長一九一○至一九一三年那次多災多難的南極探險中,最年輕的成員艾普斯雷.薛瑞–葛拉德(Apsley Cherry-Garrard)對他認識的阿拉伯的勞倫斯所作的評論。他大可將這個描述用在他自己身上。這篇文章收錄在一本鮮為人知、書名是《朋友眼中的勞倫斯》(T. E. Lawrence by His Friends)的回憶錄。這是除了《世界最險惡之旅》之外,我唯一找到薛瑞–葛拉德所寫的文章。除此之外,他從未發表過私人信件、日記或回憶錄,也未曾出版個人傳記。他先是志願參加危險重重的極地探險,接著又自告奮勇地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吃了不少苦頭,並寫下極地經驗的見聞;至於參戰一事則是隻字未提,儘管他說,就勇氣和理想性來說,他在戰場上所見到的軍人沒有一個可以和他所認識的南極探險家相提並論。
他在回憶勞倫斯的那篇文章還寫道:「經歷一場龐大的身心煎熬之後,能夠盡可能誠實地將它寫下來,是讓沉重的壓力稍獲紓解的好方法。我這句話是根據個人的經驗所寫的。」
然而《世界最險惡之旅》這本精彩之作似乎不足以讓薛瑞–葛拉德緊繃的神經獲得紓解。寫這本書期間以及事後,他多次陷入精神崩潰。然而儘管如此,他在書中從頭到尾所傳達的聲音卻清楚、明確、充滿人情味,而且有時令人吃驚。
他寫道:「極地探險是人類所想出體驗逆境最潔淨、最孤立的方式。」這個出人意料又拐彎抹腳的描述,說明了這位被忽略的極地探險家獨特之處。
他具有老一輩英國人所特有的低調和隱忍特質,尊嚴地拒絕大驚小怪或是言過其實;然而由於他所經歷的一切如此可怕,以至於他在文中寫道:「這趟旅程讓我們的言語淪為無用武之地;沒有任何話語可以表達其中的恐怖。」
他所指的經歷是在一九一一年極地的冬天(大約六、七月間),利用長達五個禮拜的時間長途跋涉到南極洲的克羅茲角(Cape Crozier)研究國王企鵝。薛瑞–葛拉德這趟漫長艱鉅(而且成功)的旅行就是著名的「冬之旅」,後來因極地探險隊以悲劇收場而蒙上了陰影;在那次探險中,薛瑞–葛拉德只參與了部分行程。
史考特花了超過兩個半月時間穿過暴風雪,奮勇抵達南極,結果發現挪威探險家阿蒙森(Roald Amundsen)早在一個月前就已經先馳得點。史考特到達時發現挪威國旗在極點迎風飄揚。他在日記中透露:「天啊,這真是一個糟透了的地方!」然而,他還得面對回到基地營將近一千三百公里的路程。回程,他和另外四名隊員就在距離基地營不到十八公里的地方被暴風雨困住。史考特這支隊伍最後在飢寒交迫下罹難,成為英國人的民族英雄以及堅忍不拔的不朽典範。英國人正需要這樣一個象徵,因為之後不久便爆發了一次世界大戰。薛瑞–葛拉德從南極歸來後,隨即投入軍中。直到戰爭結束,他才能夠寫這本書。
《世界最險惡之旅》在一九二二年首度出版,一九五一年重新發行增訂版,結果一出版就絕版。不過這是一本不容毀滅的作品,因為它是一本傑作。
格雷安.葛林:引人注目的缺席者
葛林樂於認為,不論政治上、道德上或情感上,他是住在--套句英國詩人白朗寧作品中他最喜歡的其中一句詩文--「事物的危險邊緣」。然而他真的住在那樣的地方嗎?我似乎覺得,他其實很安全--他既有錢、人脈又好--那些關於他行事詭祕、人格中喜歡探人隱私、討厭鬼的一面、吸鴉片和對於天譴的思索等等的描述,其實都是一種故作姿態。或許他年輕時真的玩過俄羅斯輪盤這種玩命的遊戲(他在小說中寫過幾個不同的版本),但若是如此,他可是從這件事上獲得許多利益。跟死神玩擲骰子遊戲--我確實認為它就是這樣的陳腔濫調--要浪漫多了,它是一個讓傳記作者冥想苦思的題材。但歸根究柢,朝自己頭上開槍這種遊戲不也是非常、非常愚蠢的一件事嗎?
從他的觀點、他的舉止、他經營文學生活的方式、他所用的行話、他的樂趣(他似乎性欲很強) 等各個方面來看,他具有英國愛德華七世時代人的特徵,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則是個敏感的十歲少年。他開始閱讀康拉德、沙奇和福特7等文學偶像的作品時,這些人大多還在世;他的早慧使他在大師亨利.詹姆斯於一九一六年去世前就能夠涉獵他的書。不過葛林的文人觀點還結合了他對生命超凡的熱情。儘管他在許多方面可能像是愛德華時代的人,但他仍舊喜歡搭協和客機的頭等艙、用超音速飛到巴黎或紐約。
我有段時間不願讀他的作品,因為我第一任妻子在我們結婚初期非常喜歡葛林和他的作品。這讓我心生抗拒。我不但醋勁大發,還無理地要求她的關注。那我呢?那我的作品呢?那是在非洲的事。最後我非但讀了他的書,還深受吸引,自此開始沉浸在他的世界裡。雖然這個情況不可能持續太久,但我看到了自己成為從不書寫家鄉的流浪作家的希望。葛林在這方面鼓舞了我,給了我勇氣。
雜誌社曾經在一九七○年代派我去採訪他。我們在麗池飯店見面,喝酒聊天。那段期間我跟他數度會面。隨後我了解到,這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為了完成這檔差事,我會仗著他的雅量、侵犯他的隱私、讓公眾得知他的私生活。我擔心這樣做會失去他的信任。我想要成為他的朋友,所以我把他轉化成虛構人物,放進我的小說《映象宮殿》裡。他對此笑了笑,我們至今仍維持朋友的關係。他喜歡他的面具,他寧願當小說裡的人物。
有一天,我在夏威夷重新閱讀他的小說《愛情的盡頭》。他的地方感如此精確,而且深具鑑賞力,我開始思念起倫敦南部;並好奇著--彷彿是對他即將揮別人世的預感--這世界少了他的凝視會是什麼模樣。論氣質,葛林與這部小說中的主角班卓克斯非常神似--同樣是一個孤寂的男人、深富同情心,卻帶著一絲冷峻。
回憶與創造:五十歲的觀點
五十歲對所有男人,特別是像我這般經常會搭上沉船的人來說,是個危險的年紀。中年擁有的恐懼就像一個人穿越繁忙的街道、陷在車陣中、茫然不知所措;或是跌跌撞撞地走入樓上一間堆滿家具的漆黑房間,不敢把燈打開,因為怕看見他所聞到的蟑螂。五十歲的男人有一肚子話要說,可是沒人要聽。他的恐懼由於前所未聞,因此聽來令人難以置信--人們不免懷疑,這些恐懼可能都是他捏造的。他的身體開始拉警報,跟他開玩笑;他的牙齒向他提出警告,他的胃斥責他,最後他的頭開始禿了;一顆疙瘩狀的凸起物可能是腫瘤,消化...
目錄
目錄
前言 異鄉人
第一篇 時間之旅
回憶與創造:五十歲的觀點
慾望的對象
衝鋒陷陣:參加和平工作團
五個旅行的啟示
旅遊寫作
第二篇 鄉野的呼喚
鄉野的呼喚
難言之隱
移動的目標
航向南塔基
划向普利茅斯
熱病
第三篇 地方觀
雙城記:阿姆斯特丹vs.倫敦
英國再見
好運當頭:私人包廂
緬因森林:雪地紮營
擅闖佛羅里達
順流而下
鱈魚角的真實面貌
德式幽默
第四篇 中國
揚子江
中國奇蹟
鬼故事:主權移交前夕,來自香港的一封信
第五篇 太平洋
夏威夷:你所不知道的歐胡島vs.莫洛凱島
帛琉
太平洋初體驗
巴拉望泛舟
聖誕島的美麗與衰愁
第六篇 旅遊書
我自己的旅遊書:
大裂谷的邊緣──三部非洲小說
《黑屋》
《火車之旅的饗宴》
《老巴塔哥尼亞快車》
《蚊子海岸》
《九龍塘》
其他人的旅遊書:
《魯賓遜漂流記》
梭羅的《鱈魚角》
《危險的倫敦人》
《世界最險惡之旅》
極地競賽
《草原子民》
《尋找一艘船》
第七篇 逃離與放逐
再探查特文
葛林的世界
普里契特:身為遊子的外國人
威廉.辛普森:藝術旅行家
拉扎特.尼歐吉:一個在烏干達的印度人
離鄉背景的莫里茲.湯姆森
第八篇 賦格曲
奇特的風俗信仰
吉爾史崔:思鄉的探險家
賓果韓培基的歸來
目錄
前言 異鄉人
第一篇 時間之旅
回憶與創造:五十歲的觀點
慾望的對象
衝鋒陷陣:參加和平工作團
五個旅行的啟示
旅遊寫作
第二篇 鄉野的呼喚
鄉野的呼喚
難言之隱
移動的目標
航向南塔基
划向普利茅斯
熱病
第三篇 地方觀
雙城記:阿姆斯特丹vs.倫敦
英國再見
好運當頭:私人包廂
緬因森林:雪地紮營
擅闖佛羅里達
順流而下
鱈魚角的真實面貌
德式幽默
第四篇 中國
揚子江
中國奇蹟
鬼故事:主權移交前夕,來自香港的一封信
第五篇 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