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作家 王浩威
暨南國際大學推理同好會顧問 余宜芳
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會長 杜鵑窩人
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所助理教授 陳國偉
文字工作者 景翔
推理評論家 黃羅
PC 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 詹宏志
《新新聞》副社長 楊照
中廣流行網「蘭萱時間」主持人 蘭萱 ──熱血推薦
【試讀好評】
作者筆下的雷博思是個迷人的角色,有點壞又不是真壞的探長。表面上是個有點放浪脾氣暴躁的硬漢,實際上又不全是。周旋在工作、女友、家人之間,道盡身為條子和常人的辛酸。──流浪珊瑚
作者利用細緻瑣碎的敘事方法,搭配上富有電影畫面感的描寫文字,讓整個故事顯得生動真實,猶如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小云的隨便亂記
讓《黑色之書》顯得更為有趣的,是藍欽在小說裡加入了不少和推理小說相關的幽默調侃。無論是雷博思面對分局長24小時的最後通牒時,想的是這時間是否足夠查出陳查理具不具備蘇格蘭族裔的分心行徑;或是與嫌疑犯對質時,亮出筆跡鑑定傳真時還不忘請梅森律師上個身,來場小小的嘲諷;甚至是嘴賤的胖子廚師艾迪面對雷博思三顧茅廬的糾纏,開口的第一句話竟是「這裡絕對太多廚師了!」──荒蕪年歲
整個故事充滿一種冷冽剛毅的氣氛,大多數時候雷博思的情緒都極為惡劣,但是辦事俐落、手段漂亮。不過偶爾還是會出錯,畢竟他也不是什麼聖人,而且情緒都來勢洶洶。不過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有了缺陷才更能顯出一個人的美好。──栞の心靈角落
《黑色之書》中的正義帶著一絲缺憾,不僅加強了真實感,也連帶表現出雷博思這名角色的與眾不同之處。──Waiting , or Not Waiting
作為一本犯罪小說,故事述說了人性的複雜與隱藏的祕密,對各個角色性格的描述相當生動……最令我驚訝的是何姆斯遇襲的真相。只能說,人心的祕密比筆記本的複雜多了。──靈魂。飛翔
故事全篇使用順序且相當具電影感的方式呈現,經由作者精心設計,逐漸會為讀者揭開整起事件的真相。許多看似完全無關的人和案件,彼此之間竟然有著深厚且高度緊張的關係,最後則是織成相當緻密的脈絡網,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蛙蛙人生夢幾夜?
探長面對與女朋友的冷戰、老弟出獄投靠搞得經濟生活更雪上加霜、屬下重傷……四面楚歌之下,雷博思要以小蝦米搏大鯨魚的台灣精神找出幕後黑手──重點是,他還做到了!!──Birdpool’s Blog
看雷博思探長時,彷彿真實警方辦案,有個性、有堅持、有不為人知的祕密,被同儕排擠卻有一兩個忠心屬下的獨行俠。警察總是讓我們這些小老百姓覺得高不可攀,是正義的化身,只要警察開口,所有的人都要買他們的帳。但其實不然,與黑道周旋可是拿著自己的性命為籌碼,對大尾的咬牙切齒卻又必須忍住一槍斃了他的衝動。──艾米緹的新聲
讀雷博思系列總讓我深刻體會到過去的魔力,過去想揮之不去的鬼魂,面對它們每個人心態各異,記事本中密碼牽涉出的驚惶與憤怒,雷博私與老友、與弟弟的互動,家族往事……不論是充滿痛苦、悔恨、驚懼或溫暖的過去,不知不覺形塑了他們,也豐富了閱讀的樂趣。──蒼白皮膚的美感
媒體推薦:
自華特.史考特爵士以降的蘇格蘭小說家中,只有伊恩.藍欽享有如此名利雙收的成功。甚至可以說,如同史考特之於他的時代,伊恩.藍欽為讀者發明了現代的蘇格蘭,至少是現代的愛丁堡……雷博思永垂不朽,藍欽的愛丁堡亦如是。──亞倫.馬西《目擊者報》
藍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捕捉了二十世紀末蘇格蘭的奇妙之處。他總是寫出極好的犯罪小說,但他同時也寫下須臾之間的歷史。──《文學評論》
藍欽如此傳神地捕捉到這城市的黑暗邊緣,無出其右。──《週日電訊報》
伊恩.藍欽筆下的約翰.雷博思探長是犯罪小說中最寫實的創作之一……層層架構的故事,直到達到扣人心弦的高潮,這是一本精彩的書。──《週日電訊報》
詹姆士.艾洛伊曾戲稱藍欽為『蘇格蘭的詹姆士.艾洛伊』。他們的作品同樣的黑暗,但藍欽更為加優雅。──「樂」雜誌》
藍欽寫下精鍊、老練、節奏適中的驚悚小說。──《蘇格蘭人報》
藍欽剝去愛丁堡文雅的外表,顯露出真實的內涵。──《泰晤士報》
伊恩.藍欽作品真正的力量在於……這不只是犯罪小說。推理文類是包裝,內裡錯綜複雜的故事,交織著人性的弱點和瑕疵。──《先鋒報》
藍欽證明他是描繪自身背景的大師……沒有人比他更適任的犯罪小說家。──《每日郵報》
藍欽可譽為蘇格蘭現有最優秀的作家。──《泰晤士報》
警方內部的政治問題和高官的腐敗……皆以令人毛骨悚然的準確性刻畫出來。這本小說應該附上小心風寒的警語。──《每日電訊報》
冷酷無情但美麗書寫的系列──藍欽筆下辦案程序的形式超越了過去傳統文體的限制。──《紐約時報》
伊恩.藍欽被公認是英國最重要的男性犯罪小說家。──《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在他所選擇的文體中,沒有其他作家寫出如此豐富、涵蓋廣闊的小說:可媲美狄更斯。──《文學評論》
雷博思是大師的傑作……藍欽頂尖犯罪小說家的頭銜受之無愧。──《觀察家報》
伊恩.藍欽加入英國犯罪小說菁英的行列。──《泰晤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