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中暑的原理— 「中暑」就是「缺氧」,就是「體內的熱量無法散去」所衍生的疾病!
以下我所要描述的原理,都儘量避免用到「木、火、土、金、水」等字眼,以免走上回頭路,又為了讓西方醫學能清楚的認識中暑的原理和療法,在此我一律使用「西方生理學」的角度來作出解釋,以免再次遭到詬病。
那麼現在正式進入主題,到底什麼是中暑?其原理為何?
一言以蔽之,「中暑」=「缺氧症」。
早年,我在研究中暑的原理時,我一直都沒有什麼頭緒,在坊間及任何教科書中也沒有提及中暑的相關原理,直到有一天,我在研讀西方生理學時,其中有談到「缺氧」的症狀,雖然它不是在講「中暑」的原理,但是它的描述,著實讓我一 驚,只看到書上寫著「缺氧的症狀會有昏迷、痙攣、噁心、嘔吐、精神不濟、暈眩、血壓上升,嚴重的會有休克的現象……。」這個症狀描述不就是我時常跟病人提及的諸般中暑症狀表現嗎?難道「中暑」的真相即是「缺氧」?自此之後,我就開始倚著這塊重要的拼圖,繼續潛心地摸索下去。
在生理學上有記載,當體內的「溫度上昇」時,「氧合比率」會隨著下降,也就是說血液中的「紅血球」與「氧氣」的結合度會隨著體溫的上升而下降,血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也就會跟著上升,如此一來血液的PH值下降,也就會開始讓血變得「更酸」,如此便會引發各類缺氧的「酸中毒」症狀,這就是所謂的「中暑」。(以上省去了複雜的學理基礎描述,有興趣者,請自行查閱生理學的相關內容。)
故以此來看,「中暑」就是「體內的熱量無法散去」所衍生的一種疾病!所以簡單來講,若人體內部的熱量因某種因素,導致一直無法散去而開始不斷累積時,最後就一定會造成「血氧不足」的「缺氧」現象。
熱從何來?
要讓體內的溫度過高,造成「氧合比率」下降的缺氧現象,其關鍵就是要討論「熱能」這個東西。依據能量不滅定律,「熱能」並不會無中生有,必是由某因某處而來。
外部環境的溫度
若環境的溫度「適中」,我們的體表會經由「輻射」與「對流」來散熱,簡言之,「輻射」就是熱量以紅外線的方式往外散出,而「對流」就是利用空氣當成介質,讓較低的環境溫度與較高的體溫來做一個交換,如此便能自然降溫,以達到人體最適當的溫度。所以環境的溫度略低於人體溫度是最適中的,因為此時我們人體的溫度高於外在環境的溫度,所有散熱的條件對我們有益,故我們會覺得涼爽。
當然若環境溫度「過低」,我們就會利用衣物來覆蓋體表,以減少輻射與對流的程度以保溫。但若是「環境的溫度」高於「人體的體溫」時,周遭環境的高溫也一樣會利用傳導、輻射、對流的方式來對人體「加溫」,雖然此時「人體」也同樣在對外在環境散熱,但條件依然是不利的。故人體就會藉著「排汗機制」來主動帶走熱量!
如果氣候環境的高溫持續對人體加熱,但是又因為「某種因素」,使得人體對環境的散熱系統(輻射、傳導、對流、排汗散熱)功率低於環境對人體的增溫時,人體就會持續累積熱能於體表,直至超過人體的可控制閾值而導致中暑了!
內在食物的代謝熱
人體的細胞會利用食物所轉換而得的能量來做功,以行使其各臟器應有的功能,如此才能維持人類生命的延續。細胞執行其功能時,並無法把食物的養份完全轉換成功率,有很大的一部分轉成「熱能」,也就是「代謝熱」,這些由組織器官所產生的代謝熱,會經由「血液的循環系統」,由體內往外流動。
那為什麼「熱量」是由內往外流動呢?因為從食物進到胃部開始,就會開始產生化學變化而生熱,當食物被胃酸分解時,食物的分子鍵因此被打斷而放出了「鍵能」,以形成水和二氧化碳,這就是一種放熱的化學形態。所以熱量的產生,大多是由內部開始,每當食物入口,不一會兒就會開始感覺到有一股熱氣從胃中緩緩生出,尤其是久未進食的時候感覺最為明顯。當這些代謝的「熱量」被血液循環帶到體表時,就可以用以溫煦體表,有溫熱及禦寒的作用,但要記住的是,我們人類是
屬於「恆溫動物」!所以不斷累積熱量也是不行的!故我們多餘的熱量,必需經由體表,來對環境進行散熱以降溫。但是,如果又有「某種因素」,導致這些「代謝熱」無法有效散出體外時,「缺氧」與「中暑」的條件也就形成了!所以內部的代謝熱「散失不良」,也是會令人中暑的,不是只有外部環境的高溫因素才會導致中暑。至於何種原因會造成人體散熱管道失效?在之後將會有詳細的討論。
刺激物對人體的加溫作用
除了氣候的高溫,與食物的自然代謝熱之外,還有一種東西能對人體產生「增溫」的作用,那就是「激素」或是「刺激物」。不論是辛辣的食品、揮發度高的物質、或是內分泌類的「激素」,都屬於能夠對人體產生高熱的東西。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已經很容易去接觸到這些高代謝熱的食品,比如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燒油雞、桂圓茶、麻辣鍋、藥燉食品、酒、高濃度咖啡、油炸食品、焗烤類食物等,都是能在瞬間產生高熱量的食物。或是現代人在受到精神壓力之下,也會刺激體內的腺體來分泌一些激素,以應付生活上的種種挑戰,不過這些激素在人體長期的分泌下,最終也會造成某種程度的危害,過度的代謝也是其中一種。不過,若是一個人的「散熱管道」依然正常而活躍,那麼這些高代謝熱對這個人的危害就暫且沒有影響,直到有一天他喪失了這個優勢為止。
體表的正常散熱構造
現在,我們就更進一步來仔細觀察體表組織的散熱構造,這個部分尤其要特別弄清楚,因為之後有很多的概念,都是和這個原理相關的。我們常聽人家說:「體脂肪多的人,比較不怕冷。」的確,經過科學實驗的研究結果,皮下組織的「脂肪」,其「導熱值」只有其他組織的三分之一,所以皮下的脂肪組織,可謂是極佳的絕熱體,那麼我們人體如何利用這層皮下脂肪來做熱量的調節和控制呢?
我覺得,人體之巧妙之處,就在於它的設計上,我們的體表血管的構造,會由內而外,穿過皮下的脂肪組織,分布在皮膚的乳突部分,也就是在於體脂肪的上層,形成一連串的「血管叢」,這些「血管叢」的流速變化可以很大,它可以從零至佔心輸出量的30%以上,依實驗報告指出,在短時間內把身體內部這麼大量的血與熱,帶到體表皮膚與周遭環境做輻射、傳導或對流的作用時,它的熱傳導速度可以增加八倍之多,這其實是相當驚人的!若是遇到我們人體「感覺到熱」的狀態時,我們的血管會:
1. 自動擴張,使得更接近體表。
2. 流經這些脂肪外靜脈叢的血液量及其流速,都會大幅上昇,以達到散熱的目的。
反之,若是身體「感覺到冷」時,血管就會開始收縮,以離開體表,血液也因為血管收縮的關係,而收於脂肪層之下,以減少熱量的散失。但是我要強調,這是在「正常」狀態下的人體機制表現。所以說,若是無法順利執行這個「溫度調節」的散熱功能時,此時就會造成「中暑」了。所以,若以一個簡單的「中暑流程」來表示,就是:
「高溫→散熱功能失效→缺氧中暑。」
下一篇我將由這個簡單的流程來說明幾種常見的中暑種類
02中暑的形成途徑及條件—小心!冬天也會讓你中暑。
中暑的五大類在中醫的內容裡,中暑基本上分為「陽暑」、「陰暑」、「濕溫」、「冬溫」和「志極化火」五大項。這五種缺氧症的「熱量來源」及「致病途徑」均不相同,但結果卻是大同小異的,都是以「缺氧」來做結尾。
在這裡先稍微簡略地介紹一下:
1.陽暑:「陽暑」的熱源是來自外界,也就是「環境的高溫」不斷對人體體表加熱,而其對人體的加熱速度,大於人體對環境的散熱速度,使得外界的熱能累積於人的體表,最後造成肌肉層的發炎,故用藥方向大多是針對「肌肉層」的消炎散熱為主。
2.陰暑:「陰暑」的熱源,亦是來自外在環境的高溫,只是因為人體的正常散熱機制被生冷的飲食所阻斷,導致散熱功能的喪失,用藥方向就不以「消炎散熱」為主,而是以「重啟」散熱管道,以自發性的散熱為其主軸。
3.溫濕:還有一種是因「空氣溼度」所導致的「濕溫」一症,這是由於空氣比例中的「氧分壓不足」所引發的缺氧症,用藥方向是以揮發藥來調整胸腹腔之間過多的水蒸氣比例,以回復正常的氧分壓,不過如何用藥並非此處之最重點,讀者自行酙酌參考即可。
4.冬溫:「冬溫」之症,其熱量的來源較雜,由於這是時值冬天所發生的「缺氧症」,所以熱量的提供絕非來自於「外在環境」!反之,「冬溫」的熱量來源一律是由身體的內部所衍生出的熱量,或為高營養的補品,或是高刺激的食材,如酒類、辛辣之物或補品,再加上現代人標準的厚脂肪和防寒大衣,散熱的管道就由此被阻隔了,「冬溫」也就正式形成。
5.志極化火:情緒會影響生理狀況,這是無庸置疑的,過度的情緒會刺激分泌過度的「賀爾蒙」激素,比如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都會加速細胞的代謝而大量產生熱量,故古言:「志極化火」,即是此意,尤其現代人普遍壓力較大,有這類情形的人愈來愈多,因此由情緒所引發的熱證比例,也已有逐年增加的現象。
何謂「陽暑」?
「陽暑」其實就是我們印象中最典型的「中暑」。也就是單純的「太陽太大」,以致於把人給晒暈、晒昏了。
如前所言,「陽暑」的致熱來源,是由外界環境的高溫而來。比如夏天的陽光較強,紫外線持續對人體加溫,我們的「排汗機制」來不及散熱,就會「中暑」了!其實「陽暑」在中醫裡的辨證之中是較為明顯和簡單的,患者大多都是處在烈日下工作的勞工朋友們,像是建築工人、市場的菜販、外務員以及軍人等,都很容易得到所謂的「陽暑」之症。所以每年夏季,只要是那幾天特別熱的時候,我的腦海中就會想到幾個在市場工作的常客,心想:「完了,他們差不多要來報到了!」果不其然,之後沒多久他們就真的陸陸續續出現了!
當人體的散熱功能不及環境對體表的熱量累積時,人體的肌表會開始因過熱而虛耗,皮層結構變得鬆散甚至有發炎的現象產生,其症狀表現是「大熱、大渴、大汗出、脈洪大」,這種現象在中醫裡就稱之為「白虎症」,而處方當然就是以著名的「白虎湯」來調解了。此方是針對「肌表」作用,且有「散熱消炎」的藥方,而這個方子的目的就是以「消炎」為主軸來制定的。
要注意的一點是,其實得到「陽暑」的人,他的「排汗機能」初期是正常的!只是因為「環境的因素」導致體內高熱而變得缺氧罷了,所以是非戰之罪,並不是他原本的排汗機制出了問題,和以下的陰暑是有所區別的!
但是,大量的出汗會讓身體的電解質流失過多,高熱的持續加溫也會讓肌肉鬆弛虛耗,就好像溫泉泡太久的效果一樣,這時候人體就會開始覺得虛弱。所以若得到「陽暑」的時間過久,就會有一種「虛脫」的症狀出現。故在中醫的醫案之中,也才會有「白虎加人參湯」的藥方出現。
若以中暑流程「高溫→散熱功能失效→缺氧中暑」來看,「陽暑」的致病原因幾乎完全是來自於強大的高溫因素,以致於散熱機制來不及散熱,最後逐漸失去功能而中暑,所以說陽暑是最易辨認的一種暑症。
何謂「陰暑」?
在早期的記憶中,有一次到親戚家去玩,當時正值夏天,天氣十分炎熱,我的堂哥從學校的球場剛打完球回來,看他一副氣喘吁吁、滿頭大汗的樣子,只見他二話不說,馬上衝到冰箱拿了一瓶冰茶,咕嚕咕嚕一口氣就喝掉了半瓶,這個舉動剛好被嬸嬸給瞧見,頓時就把堂哥數落了一翻,害我在一旁覺得十分尷尬。記得內容大致是說:「老一輩有交代,當我們身體正熱時,喝冰的東西很容易會去『煞到』,這樣對身體很不好……」之類的話,這一幕直到現在我還記得,只是之前覺得很難理解,也很替堂哥抱不平,因為若以我們簡單的直覺來講,人體覺得很熱時,如果能用冷水來降溫,不是既舒服又覺得爽快嗎,故何樂而不為呢?但事實上這樣真的好嗎?是正確的嗎?
「冰品」很正常?
這個問題很耐人尋味,我們往往對早已存在的事物不太容易持有懷疑的態度。我相信上天是有好生之德的,對人體有害的東西或是物質,是不會大量分布在人類的生長環境中,以戕害人類的健康。不過,雖然大自然不會這樣做,但是人類自己卻會。
「冰」這種物質對於人類而言,照道理說,正該是不容易取得的東西。因為它對人體的健康,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好處,但是由於人類的科技太過於發達和普及化,使得現在「冰品」已經變得垂手可得,不管是便利商店或冷飲站皆到處可見,以致於人們對這一種看似「正常」的現象,早已見怪不怪了,但是這很正常嗎?其實答案是否定的。依我們的治療經驗而言,因為過食冷物而引發「陰暑」的病例是非常多的,多到難以想像,甚至幾乎已經變成不被懷疑過的慣性死角。
而這個因素是造成夏天「中暑」的最大宗,尤其對年輕的學生和上班族而言。
陰暑的致病原理
夏天喝冰水或過食冷物,何以會「中暑」?現在讓我們來討論一下。
之前有提到過「體表散熱構造」的觀念,現在馬上就要用上了。在我們的體內外,都有一種叫做「溫度接受器」的神經組織,它是用以偵查溫度所用,一旦神經訊號得到的指令是「感覺冷」時,身體馬上就會自動收縮血管以避免熱量散失,這其實就是一種「神經反射」現象,所以這種現象,是不須經過思考就會自動反應完成的,但是麻煩就在這裡!
我收集很多病人得到「陰暑」的原因,在歸納後發現,其實都是出自於同一個原理。就是在體溫很高的狀況下,人體正處在「正常散熱」的期間,因為瞬間接觸到極低溫的空氣、飲品,導致感覺神經「冷覺反射」,使得血管收縮於體脂肪層內部而開始「保溫」。但事實上,當下此人的「整體溫度」,依然是極高的!「體表散熱」的途徑硬生生地被收回,如此高熱就囤留於體內,造成了「血氧量」下降,進而形成「缺氧症」的現象!
舉例而言,有的患者是在外面跑業務的,經過沿路烈日的曝晒之後,正在發熱的身體馬上進入客戶的辦公室,而一般辦公室內的冷氣都至少與外面差個十度以上,這種瞬間的「感覺冷」,就會容易讓人引發「陰暑」!
又有的人,比如學生,在操場上打完球後,總是一起去買個「冷飲」,給它喝個瞬間清涼,但是往往有人在喝完之後,臉色就變藍了,要不然就是變綠了(這和體質有關,與黨派無關!),所以老一輩的人都時常告誡年輕人,夏天從外面進門,不要馬上就「灌冰的」,不然會去「煞到」!不過由於老一輩的也不知道原因,所以被年輕一輩的反問為什麼時,總是不耐煩地回說:「你阿嬤交代的啦!我怎麼會知道!」就這樣推給死人,不過這種毫無道理的告誡,年輕人是不會聽的,至少當年的我就不會。
在我的經驗之中,有的中暑病人是因為夏天時趁工作之餘,午休回家去沖個冷水澡所導致,原理也是同上。而我小時候也有一次經驗,是在一個炎熱的下午,我把背靠在一堵大理石牆上,初時的確是很清涼沒錯,但之後沒多久,我開始覺得有惡寒的現象,呼吸也開始不順了,之後成天變得昏昏沉沉,精神也變得萎靡不振。現在看來,當時就是患了所謂的「陰暑症」無疑!
所以,若以中暑流程「高溫→散熱功能失效→缺氧中暑」來看,原因大多是屬於前兩者,而第二項更是最主要因素,因為當時雖然環境溫度很高,但散熱的功能依然足以應付,只是因為突然接觸到低溫的東西才讓人體的散熱功能喪失,以致於中暑,所以陰暑嚴格講來,是屬於一種「流程二」的中暑症。
治療陰暑的使用藥物
「陰暑」的最大關鍵點是在於「無法排汗」來散熱,因為人體既然已經「誤認為」當時的身體是處於「低溫」狀態,而收縮血管以保溫時,當然就不會反向啟動「排汗機制」來散熱了!一般民間會喝一種叫做「濟眾水」的藥水來治療陰暑,這個方向是正確的。據我所知,「濟眾水」是一種揮發性的藥水(含有辣椒),它具有增溫發汗的功能,雖然揮發性的東西,也會同時增加代謝熱的產值,但是以整體而言,它的「發汗散熱」功率遠大於增溫的反效果,所以「濟眾水」能夠使身體重新「覺得熱」而回復發汗排熱的功能以散熱。
但是這只限於陰暑之症可用,若是陽暑,它已經有「大汗出」的現象了,若是再予以刺激發汗,不但是無效,還是不對證的,而且還會徒增代謝熱的生成,所以「陽暑」要以具有「消炎、退熱」功能的白虎湯來因應才是。但畢竟一般民眾並非專科醫生,並不能很簡單地去分辨「陽暑」或「陰暑」,甚至是之後所謂的「濕溫」之症,所以更不要說是去對症下藥了,不過還好的是,若是懂得「刮痧手法」,就可以完全不必理會到底我們得到的是「陽暑」、「陰暑」還是「濕溫」之症?而用藥又是如何了?
「濕溫」之症
「濕溫」的外部致病因素
依我的觀察和生理學上的記載,若一個人有適當補充水分,再加上四周的空氣是乾燥且保持流通時,當時就算太陽很大,也不易中暑。但是最麻煩的就是遇上夏天的「溼氣」!當周遭空氣中的溼度上升時,人體就會變得比較耐不住高溫而中暑,這是一種很常見到的病例。
原理:依「導熱性」而言,「固體」大於「液體」,「液體」又大於「氣體」,當空氣乾燥時,人體可以利用汗水來吸收體熱(液體),然後快速地把體熱蒸散到空氣(氣體)中,以帶走熱量,這是在乾燥空氣中散熱的極大優勢。但是,當空氣中的溼度上升時,汗水快速逸散於空氣中的優勢,就會隨之消失!而且高溫的環境同時又會藉由「溼氣」的較高導熱性,來對人體加熱,然後就會很容易中暑!所以在夏天裡,最怕遇到悶熱的天氣,因為只要是遇到這種節令時,很明顯地,中暑的患者數量就會馬上飆升,因此這種氣候常讓我們應付暴增的病患應付到有些措手不及。
很多國外的朋友到了臺灣,尤其北部偏溼之處,很容易有中暑現象,但他們在國外的室外溫度,事實上也是很高的,但是「中暑」的現象卻不是那麼多見。就以臺灣本島而言,南部和北部就已經有明顯的差別了,住南部的人,雖然氣候時常比北部要熱,但是空氣卻較為乾燥,所以他們「中暑」的機率反而比北部的人要來得低很多,原因當然就是來自於「空氣溼度」這個因素。
在中醫的經典書藉中,有一本專門講「中暑」的《溫病條辨》,之中它把「中暑」的症狀依季節細分為「風溫、溫熱、暑溫、溫疫、溫毒、濕溫、秋燥、冬溫、溫瘧」,在此為避免讓人落入一些專有名詞的叢林裡,我就不再一一多做解釋,不過在其中的「濕溫」篇中,講了一個很好的中暑致病的因素,大意就是:「在高熱之下,地氣之溼受到了蒸騰,其溼氣上升於空氣中,而人置身在其中,便很容易因而生病。」其實書中的原理就是上述的「溼氣因素」,而這個因素將會大大妨礙人體體熱的散失管道!
濕溫治療的用藥重點與純粹的「陽暑」十分不同,「陽暑」的致病結果就只是單純的肌肉層受熱過度,導致有發炎的症狀產生,所以投藥的方向純以「肌層消炎」即可,也就是純然的中式「消炎藥」就能奏效,大多以「白虎湯」為正治。但是若是加入了「溼氣」的因素,這就無法純以「消炎」來治療了!
我簡單地說一下,此時中醫會以含有「揮發油」類的「風藥」來散去「體表」和「胸腔中」多餘的溼氣,重新回復「毛孔的通透性」及「呼吸的順暢度」以能正常散熱。所以有時候患有暑症的病人去看中醫,當拿到藥單時發現,原本的「白虎湯」被改為「藿香正氣散」,這就代表著你所得到的暑症,並非單純的「陽暑」,而是含有溼氣的「濕溫」,而藿香便是具有揮發性的藥物之一。當然,在這裡要讓各位了解的並非如何用藥,何況要能正確用藥也不是那麼簡單,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重點是在之後會教導各位,如何利用簡單的一招「刮痧手法」,便可解決所有的暑症類別,免去所有辨症論治的麻煩和疑慮,達到「以無招勝有招」的便利。以上介紹的純粹是溼氣對人體的「外部影響」,但事實上,「濕溫」會令人中暑大多是因「內部」因素來令人致病的!外部因素反而所占的比例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