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台灣手語、澳門手語以及其他國家手語的詞彙,也比較了台灣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的手語詞彙,進而探討手語詞彙形成的背後因素。
◎提供語言表達差異的分析架構,理解為什麼同一個事物會有不同的手語表達方式。
◎比較台灣、澳門以及其他國家手語的詞彙,探討跨國語言詞彙的異同。
◎比較台灣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的手語詞彙,體會詞彙形成背後的奧妙之處。
統一手語詞彙的問題一直被提出來,但並非詞彙統一所有問題就迎刃而解,因為這樣會喪失語言的多樣性和形成過程的文化背景,所以真正的問題在於當自己的表達方式跟別人不同時,總覺得「己」是而「人」非,因此我們應該去理解不同手語的形成背景。
不同族群受不同自然環境、文化與歷史的影響,在觀察事物的視角上也有所差異,關注的焦點也會不同。即使是屬於同一個族群的人,也會因生活環境及經驗的不同,透過不同的思路、邏輯與觀點,用不同的詞彙及語言結構來表達相同的事物或概念。
本書從認知結構的角度來探討手語詞彙形成的背後動機,分析為什麼同一個事物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每一種手語打法都代表一種觀點,不同的觀點正顯示了相同事物的多面向,而這也是詞彙形成背後的奧妙之處。
作者簡介:
美國夏威夷大學語言學博士,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從事手語研究長達十餘年,多年來獲得科技部(前國科會)研究計畫補助,進行台灣手語語言學研究,著有《台灣手語姓氏認知與造詞策略研究》、《台灣手語地名造詞策略研究》,以及《聾情覓意:我所看見的聾人教育》等專書,並設立《台灣手語電子資料庫》。過去在中正大學曾開過「聾人的語言與文化」、「手語研究導論」、「台灣手語語法」、「台灣手語認知語法」、「台灣手語之詞彙與句法」、「台灣手語語意學」、「台灣手語之語意與句法」、「台灣手語句法專題討論」等碩博班課程,積極培育年輕學子參與手語研究,並曾開設「聾人中文閱讀與寫作班」,幫助聾朋友提升中文的閱讀與寫作能力。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語言表達差異的分析架構
第一節 引言
語言是人類表達思維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當我們接觸不同族群所使用的各種語言時,我們會發現不同語言對同樣的概念可能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這些不同的表現方式和使用者的文化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語言是人類心智運作的產物,而認知運作的模式影響自然語言形式的表達,口語與手語皆相同。在本書中,我們將探索不同的語言如何以共同的認知運作模式為基礎,透過不同的攝取角度,呈現出不同的表現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各種語言對於同樣一件事物有不一樣的表達方式。舉例來說,在漢語裡,「腳踏車」指的是一種利用腳的踩踏形成動力的車,所以「腳踏車」的稱呼就強調了它的操作方式和動力來源。但是,同樣的事物在閩南語裡面卻被稱為「鐵馬」,亦即用鐵做的馬,鐵泛指金屬材質,點出了這種交通工具的材質為鐵或是其他金屬,而馬在古代也是用來作為交通工具的動物,「鐵馬」的稱呼強調了這是由金屬材質製造和馬一樣能夠用來騎乘的交通工具。同樣是「腳踏車」,在漢語和閩南語裡分別從事物的動力來源及製造材質不同的特質來命名,也看出了兩個語言對相同事物不同的認知觀點。
再以「棒球」為例,漢語的「棒球」字面上可以解釋為用棒子來打的球類運動,英文的「棒球」則是「baseball」,字面上可以解釋為以壘包為重點的球類運動,而日文的「棒球」則是「野球」,強調的是在野外場地打的球類運動。同一種運動,有人把「棒子」看成是主要的特徵,而有人卻認為「壘」或「野外場地」才是最顯著的特徵。由此可見,事物本身存在著不同的面向,而語言的形式往往呈現該語言文化中最顯著的認知面向。
其實不僅僅在不同語言裡對同樣事物會有不一樣的稱呼,同樣的現象即使在同一種語言裡也屢見不鮮,例如中國大陸地區使用的漢語和台灣地區使用的漢語就常有用詞不同的情況。例如,台灣地區所說的「免洗餐具」和大陸地區所說的「一次性餐具」所指的是一樣的東西,都是不需要洗滌,使用過一次之後就可以立刻拋棄不要的餐具。但在台灣的用詞裡,強調的是其不需要洗滌的特質,因此稱呼為「免洗」,可是在大陸用語裡強調的是「使用過一次之後就可立刻拋棄不要」的特質,因此稱為「一次性」,強調只使用一次。
這樣的情形不只出現在口語裡,手語裡面也常常可以見到類似的現象。台灣手語包含了北部與南部兩種不同的方言,這兩種方言最大的差異就在於許多詞彙的打法手勢不同。對於相同的事物,北部與南部手語使用者可能會使用不一樣的手勢來表達。例如「雞」,北部打法為左/雞/掌心朝外,拇指與食指於嘴前重複開合,模擬雞嘴的樣子,而南部打法為兩手/手/拇指分別頂住額頭、下巴,兩手其餘手指上下擺動,模擬雞冠及肉髯的樣子。
除了北部與南部之間方言的差異,在台灣手語裡也常見到一個詞彙有新舊不同的打法,例如「魚」,較早期打法為兩手/手/手掌合起,指尖朝前,手臂伸直,往前作S形移動,近期的打法則為左/手/橫放,除拇指外,其餘手指輕微擺動並由左移至右方(慣用右手者則由右至左移動)。兩種打法均為模擬魚游泳的樣子,但是兩者相較之下,舊打法似乎較為費力,於是新舊打法並行的結果,舊打法便逐漸被新打法取代。
文化與語言互依互存,文化離不開語言,語言亦無法獨立於文化而存在,兩者關係極為密切。不同族群受自然環境、文化與歷史的影響,在觀察事物的視角上自然有所差異,其關注的焦點也會不同。有時即使是屬於同一個族群的人,也會因生活環境及經驗的不同,透過不同的思路、邏輯與觀點,用不同的詞彙及語言結構來表達相同的事物或概念。本書將針對這樣的現象一一探討。
本書所使用的手語語料以台灣手語為主,以澳門手語、美國手語、英國手語為輔。台灣手語屬於日本手語語系,美國手語屬於法國手語語系,澳門手語和香港手語屬於中國手語語系,而英國手語則屬於英國手語語系。在台灣地區通行的手語有兩套系統,一套是以漢語詞序為基礎的「文法手語」,而另一套是聽障朋友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自然語言,一般稱之「自然手語」(Smith 1989),本書所使用的語料以自然手語為主。
第二節 攝取角度與語言差異
Sapir(1921)指出語言是人類溝通想法、情感與欲望的一個符號系統。de Saussure(1959)認為語言是一套約定俗成的規則,依循此規則,人類得以實踐語言能力。Cook III(1969)將語言定義為一個社群中成員之間溝通、相處及傳播文化的任意性聲音符號以及文法信息。藉由上述定義,我們可以將語言視為人類傳達思想的途徑,透過語言文化得以廣泛流傳。
在文化方面,學者也有不同的討論。Goodenough(1957)認為文化是社群成員為了使自己能表現出為他人所接納的言行舉止而必須瞭解及相信的一切事物。Kroeber(1952)認為文化存在於各種內隱及外顯的模式中,人們藉由符號的運用使得文化得以傳播與交流,人們也藉著彼此的交流能夠學習並展現文化。文化的內隱層面必須得到社會成員的認同,人們再將已經獲得認同的文化進一步化成語言符號。
語言及文化的定義展現語言與文化雙向互動、相互影響的特質。一方面,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締造了獨特的語言形式,另一方面,藉由語言符號系統的傳遞,文化得以傳播。文化差異的具體展現,很重要的一項就是描述事物的觀點不同,我們常常以「一體兩面」,或者「換個角度」來看事情,就是這種現象的體現。在面對同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因為不同人的差異而產生各種不一樣的觀點,而這些不同觀點也會導致描述事件的方式不同,所以語言的不同表達往往透露出使用者對事情觀點的不同之處。
舉個常見的例子,在桌子上放一個杯子,杯子裝著半杯水。我們請不同的人來描述他們所看到的這個杯子。有些人可能會說「水只剩一半」,這句話強調說話者注意到的是杯子缺少的那一部分,少了一半所以只剩一半。有些人看到這個杯子可能會說「水還有一半」,這句話則是強調說話者注意到的是還存在的那一部分,只有一半的量。另外,以買東西的折扣為例,中文強調的是需付錢的部份,如打八折是付出八成的費用;而英文則強調折扣的部份,例如「20% off」是強調可以省去兩成的費用。這一些都是隨著使用者語言的文化觀點不同,造成的語言使用差異。
觀點差異對語言使用的影響,有數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事物不同面向的強調所造成的影響。人類腦海中的每一個概念,並非獨立存在,而是與其他各種相關的概念緊密而有系統的連結在一起,因而一個詞彙所能夠涵蓋的意義,常常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複雜的。舉個例子來說,「Paris」(巴黎)這一個詞彙,不是單獨指地名而已,其包含的概念包含巴黎這個城市的各種面向(facet),如這個城市的硬體環境、這個城市的位置、居住在此處的人口以及負責管理的政府單位等等,但在不同對話中使用這個詞彙時,可能只會突顯出其中一個面向,像是下面這三個例子當中的「Paris」分別強調不一樣的面向(Croft & Cruse 2005: 48):
(1) a. Paris is a beautiful city.(強調城市的環境)
‘巴黎是美麗的城市。’
b. Paris closed the Boulevard St. Michel.(強調政府單位)
‘巴黎市政府封閉了聖米歇爾大道。’
c. Paris elected the Green candidate as mayor.(強調居住在此的人們)
‘巴黎人選舉綠黨候選人為市長。’
這三個例句裡的「Paris」,一個指的是巴黎的環境,另一個則是巴黎的政府單位,而最後一句則是指居住在巴黎的人們。心理學的研究中指出,人類的注意力一次只能夠放在一個有限的範圍當中,因此人們傾向於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認為最重要、最顯眼的部分,其餘不重要或是次要的部分就會被忽略。雖然一個詞彙所涵蓋的概念具有相當廣泛而且多元的面向,但是因為我們在使用某些詞彙的時候一次也只會強調其中某一個面向,被強調的面向就成了注意力焦點的所在,其餘的部分會暫時被忽略,造成了這三個例句裡面明明是同一個詞彙卻有著不同指涉對象的狀況。
第二種語言呈現不同觀點的現象,是在於比較和分類(categorization)的方法不同。在人的認知機制裡,遇到新事物時,會習慣性的用各種方法將它分類。而分類的方法,就是將新事物與自己舊有經驗作比較,找出相同特徵的概念,並將其歸為同一個種類,給予相同的命名,或是用類似的詞彙來稱呼等。不過,隨著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樣,同一個概念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畫分,而把同一個事物當作不一樣的種類時,選擇用來描述的詞彙可能就有所不同,所傳達出來的意義也就不盡相同了。
例如,面對同一個人節省花費的行為,有人可能會根據他「節省費用」的這一特點將其歸類為「節儉」這一類的人物,並且用「節儉」來描述這個人的這種行為或性格,隱含著正面、誇獎以及認同的概念;但是,也有人可能會把他歸類為「吝嗇」這一類的人物,於是用「吝嗇」來形容這個人,隱含著說話者對於這個人負面、批評和不認同的看法(Croft & Cruse 2005: 55)。
第三種語言呈現不同觀點的方式,則牽涉到人在說話的時候所選擇的視點(viewpoint)不一樣。最常見的例子如下:
圖(1)Timmy(提米)與tree(樹)的相對位置
(2) a. Timmy is in front of the tree.
‘提米在樹的前面。’
b. Timmy is behind the tree.
‘提米在樹的後面。’
上面的兩句話其實是對站在同一個位置的人的描述。不過,隨著說話者所選擇的視點不同,會有不一樣的描述方式。若是說話者將自己的視點放在圖(1)中A的位置時,就會使用「in front of the tree」(在樹的前面)來敘述Timmy所站的位置;若是說話者選擇站在B的位置,說話者會改用「behind the tree」(在樹的後面)來描述Timmy的位置(Croft & Cruse 2005: 59)。
另外一種常見的例子則為指示詞(deixis)。指示詞包含了不同的人稱指示詞(漢語的「你」、「我」、「他」等,或是英語的「you」、「I」、「s/he」等),或者是方位詞(漢語的「這」、「那」,或是英語的「this」、「that」)。這些詞彙共同的特點就是會隨著說話者的不同,或者是說話者的視點不同而轉變。例如,說話者在對話裡談論到自己的時候會使用「我」來自稱,而與之對話的人則是使用「你」;不過,當說話者變成另外一個人的時候,「我」、「你」兩個詞彙所指稱的對象也跟著轉移。
又例如在對話或篇章裡要指出距離較遠或是較不熟悉的事物時,可能會用「那」來將這個事物引介進入語境當中,像是「那本書」、「那個人」、「那件事情」等。不過,要是這些事物離說話者的實際距離較近時,或者當說話者對於所談論的事情變得較為熟悉,導致心理上的距離縮短時,就會改用「這」來提及已經被提及過的事物,以「這本書」、「這個人」、「這件事情」等來稱呼(林鴻銘2006)。
最後一個語言反映人類視點的例子是關於對事物組成方式的理解。事物的本質和構造雖然不會變化,但是人類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分析、理解,而不同的理解方式也造成了語言表達的變化。常見的例子是英語當中的可數名詞(count noun)與不可數名詞(mass noun)的區分。名詞中像是「person」(人)、「star」(星星)、「island」(島嶼)等詞在英語裡,都屬於可數名詞,原因是這些詞彙所指的物體在英語中都被視為獨立個體(individual),所以能夠被計算。另外,獨立個體所組成的群體也可被視為一個獨立個體,像是「team」(團隊)、constellation(星宿)、archipelago(群島)這些名詞所指的都是由複數個體所組成的群體,在英語裡面可以將這些組合視為單一個體。相對的,像是「water」(水)、「milk」(牛奶)這類的詞彙,在英語裡被當作一種物質,不能拆解為獨立的個體,因此不能夠被計算,除非加上計量單位如「瓶」、「桶」等。
在英語裡,有些事物,在某些情況下可被視為獨立的個體,而在另一些情況下可被視為物質。例如「leave」和「foliage」兩個指的都是樹葉,但是「leave」指的是一片樹葉這樣單一的個體,因此屬於可數名詞;但是「foliage」則是泛指樹葉這種事物,並不是單一的個體,因此是不可數名詞。還有一種情形是,單一詞彙可以有可數或者不可數名詞兩種不同的用法,例如「chocolate」(巧克力)。當篇章中出現「a chocolate」(一塊巧克力)這種可數名詞用法時,它是將巧克力視為一個一個的不同個體,可是把「chocolate」當作是不可數名詞時,卻可以泛指巧克力這種事物。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到,對於同樣的物體,語言的使用者會因為視角概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歸類。同一個物體可以當做物質也可能被當作獨立的個體,由眾多小個體組成的群體換個角度也能夠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這使得詞彙的用法、語意以及語法上產生各種變化。
上面我們描述了許多語言反映人們以不一樣觀點來看待週遭事物的例子,這些差異Cruse & Croft(2005)將之稱為不同的「識解操作」(construal operation)。人類在接觸與認識周遭的事物之後,會對其進行概念化,在這過程中人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將這些事物理解並組織成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而不同組織概念框架的手法,被稱之為「識解操作」(Croft & Cruse 2005: 40)。在語言裡面,往往因為識解操作方式的不一樣,導致表達的方式不同;換言之,語言使用的差異往往反映了在概念化過程當中識解操作的不同,進而也代表著語言使用者對於事物不同的概念化方式。
第一章 語言表達差異的分析架構
第一節 引言
語言是人類表達思維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當我們接觸不同族群所使用的各種語言時,我們會發現不同語言對同樣的概念可能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這些不同的表現方式和使用者的文化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語言是人類心智運作的產物,而認知運作的模式影響自然語言形式的表達,口語與手語皆相同。在本書中,我們將探索不同的語言如何以共同的認知運作模式為基礎,透過不同的攝取角度,呈現出不同的表現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各種語言對於同樣一件事物有不一樣的表達方式。舉例來說...
作者序
嘉義有位社工兼手語翻譯員,平常很關心聾朋友,為了讓聾朋友能感受聖誕節的歡樂氣氛,特別邀請一家餐廳負責人共襄盛舉,並開放場地免費招待大餐。活動當天,有位聾朋友來到餐廳,負責人很高興地在這位聾朋友後面大聲呼喊指引方向,這位手語翻譯員告訴餐廳負責人說,聾朋友聽不見妳的說話,所以要走到他的面前,讓他知道妳要和他說話,這位負責人有所體會的點了點頭。
聚會進行了一段時間之後,有位聾朋友詢問是否可以請餐廳開音樂,翻譯員跟餐廳負責人轉達這個請求之後,這位負責人一臉疑惑地問:「聾朋友不是聽不到,為什麼還需要開音樂?」翻譯員才解釋道:「聾朋友雖然聽不見聲音,但音樂的震動他們可以感受得到,也能從中享受音樂所帶來的愉悅感受。」
有實際的互動經驗,才能了解聾朋友的生活方式,也才能感受他們的不便之處,並為他們提供所需的協助。多年來看到很多人提出手語詞彙要統一的問題,似乎認為只要詞彙統一就能溝通暢通無阻,中文口語裡一個事物有不同名稱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腳踏車」有人稱之為「自行車」,也有人稱之為「單車」或「國民車」,但是一般人並不認為會造成溝通上的問題。其實真正的溝通問題在於當自己的表達方式跟別人不同時,總覺得「己」是而「人」非。
本書從認知結構來探討手語詞彙形成的背後動機,分析為什麼同一個事物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書中除了比較台灣手語、澳門手語以及其他國家的手語的詞彙之外,也比較了台灣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的手語詞彙。希望讀者看完本書,能夠了解到其實在手語中每一種打法都代表一種觀點,不同的觀點,正顯示了相同事物的多面向。此外,透過本書的認知分析架構,我們得以探討跨語言詞彙的異同,也可以探討台灣跨地區和跨時期的手語詞彙,並從中體會詞彙形成背後的奧妙之處。
嘉義有位社工兼手語翻譯員,平常很關心聾朋友,為了讓聾朋友能感受聖誕節的歡樂氣氛,特別邀請一家餐廳負責人共襄盛舉,並開放場地免費招待大餐。活動當天,有位聾朋友來到餐廳,負責人很高興地在這位聾朋友後面大聲呼喊指引方向,這位手語翻譯員告訴餐廳負責人說,聾朋友聽不見妳的說話,所以要走到他的面前,讓他知道妳要和他說話,這位負責人有所體會的點了點頭。
聚會進行了一段時間之後,有位聾朋友詢問是否可以請餐廳開音樂,翻譯員跟餐廳負責人轉達這個請求之後,這位負責人一臉疑惑地問:「聾朋友不是聽不到,為什麼還需要開音樂...
目錄
第一章 語言表達差異的分析架構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攝取角度與語言差異
第三節 構詞動機
第四節 代喻與隱喻
第五節 手語詞彙中的面向攝取
(一) 外在形式
(二) 組成成分
(三) 動作
第六節 手語的造詞策略
(一) 實物直指
(二) 外形描繪
(三) 動作模擬
(四) 形體取代
第七節 手語的詞彙借用策略
(一) 取字義
(二) 取字形
第八節 小結
第二章 手語詞彙的跨語言比較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取事物不同面向,亦採取不同造詞策略
第三節 取事物不同面向,但採相同的造詞策略
第四節 取事物相同面向,但採不同造詞策略
第五節 取事物相同面向,也採相同造詞策略
第六節 小結
第三章 台灣手語詞彙不同打法的比較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取事物不同面向,亦採取不同造詞策略
第三節 取事物不同面向,但採相同的造詞策略
第四節 取事物相同面向,但採不同造詞策略
第五節 取事物相同面向,也採相同造詞策略
第六節 小結
第四章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台灣手語的基本手形
附錄二:台灣手語及澳門手語詞彙比較
附錄三:台灣手語詞彙比較
附錄四:詞彙頁碼索引
第一章 語言表達差異的分析架構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攝取角度與語言差異
第三節 構詞動機
第四節 代喻與隱喻
第五節 手語詞彙中的面向攝取
(一) 外在形式
(二) 組成成分
(三) 動作
第六節 手語的造詞策略
(一) 實物直指
(二) 外形描繪
(三) 動作模擬
(四) 形體取代
第七節 手語的詞彙借用策略
(一) 取字義
(二) 取字形
第八節 小結
第二章 手語詞彙的跨語言比較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取事物不同面向,亦採取不同造詞策略
第三節 取事物不同面向,但採相同的造詞策略
第四節 取事物相同面向,但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