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主題。安寧、穩定的和諧環境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礎,也是人類活動和生活的必要條件。我們周圍的世界和所處的環境都是矛盾的統一體。若沒有矛盾的存在,離開矛盾的均衡統一,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不可能發展進步。而和諧正是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達到均衡統一而出現的狀態,它代表著自然界內部、人體本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諸多元素呈現均衡穩定,且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和為貴”、“和衷共濟”、“政通人和”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和追求理想。離開和諧,社會無從發展,而個人亦得不到幸福。
家庭,是社會組成的細胞,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石。如果社會上家不成家,而國又何能成為國呢?建設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是社會的需要,也是每個家庭成員的共同責任。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裡面都是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儒家始祖孔子曾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是將家庭和諧與社會和諧高度統一的精闢論斷。對於我們今天的新時代家庭,同樣需要樹立“家國一理”、“家和萬事興”的理念。家庭生活涉及的內容,無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身體健康、居家安寧、婚姻美滿、老人幸福、孩子成長、事業有成等……。這也呈現了現代家庭小康生活的標準。建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一定要加倍重視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的和諧。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在中國傳統觀念中,人到晚年是一個豁達寬容、心態平和的階段。60歲能夠接受他人的不同意見,好話壞話任人說去,不再固執,不再計較,對世間萬事萬物都有一種通融、自然、隨和的態度。70歲則可以從心所欲了,但又能有所約束,不超越一定的行為規矩。
人到晚年事業大多劃上了句號,家庭也已經成熟穩定下來,可以充分享受自由,這正是一個霞光滿天、夕陽燦爛的時段。有人說:「60歲才是真正的人生。」,人到晚年,思想和行為才更符合外界
的客觀標準,得心應手,成熟老練,才真正感悟人生的真諦。
不過,一個人進入晚年,也面臨到人生許多個轉折;事業上,意氣風發的中堅份子開始賦閒在家,朝九晚五的忙碌生活變得無所事事,過去的名利權勢也成為過眼雲煙;生理上,人體的各項機能到了晚年以後開始急遽下降、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身體的零件磨損嚴重,而體力、精力、記憶力、知識結構、創新精神等方面與年輕人相比,都有了相當大的差距;心理上,很多人無法適應事業結束帶來的負效應和身體衰老引起的死亡恐懼,以及子女成家、配偶去世等導致的孤獨寂寞,此時如果不能調整身心,使之趨於和諧,勢必影響家庭的和諧,進而影響晚運的展開。
生命源起發展的全過程,是由人體器官活動、肢體活動、心理活動和各種社會活動組成,並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大至宇宙地球的變化,小到微生物的侵襲等,都影響著生命的發展。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從這個觀點出發,人體工程學認為,人類幾十年生長衰老的過程,實際上是個動態平衡的過程,如心理平衡、營養平衡、動靜平衡等,它們使人體各組織、臟腑、器官、經絡彼此協調,共同維持人體的健康。但長期以來,由於人們心理、飲食、習慣、生活環境、運動等不同因素的影響,造成人體本身陰陽與天地陰陽之間關係發生失衡,使得大多數人在遠未達到人類的自然壽命之前就過早離世。
人體工程學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地幫助人們協調好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使人們擁有一個完美、和諧的生活。人體工程學秉承人類古老的文明成果、結合現代科技的最新研究方法,深入全方位地解讀、探究人生的發展軌跡。它以人的生理、命理、地理為切入點,對人的生理、心理以及所處的外在環境依著每個階段、循著每個層次、順著每一方位加以聚焦與探討,研究人們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產活動,藉著對人類生理、命理、地理資訊的探索,從而得出具有建設性的結論,高效率地改善生活環境,全面提高生活品質。
本書在人體工程學理論架構下,以人為出發點,從老年人的飲食起居、家庭生活、休閒娛樂等多種角度出發,建構出一套晚年完美生活方案,它將是協助您創建和諧家庭最佳理想方案。
作者簡介
李建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1998-2002)
美國南加州大學人體工程學計畫主任
上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李建軍在對天體星象、氣候變化和光源等自然規律的研究中,發現了自然環境對人類的思維、生活品質以及創造力的影響,進而驗證了平地、海洋、高山和河川等自然環境中不同的磁場對人體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並根據每個人不同磁場和特質,應用人體工程學,使人的能量、生活品質以及生命提升到最佳狀態。他在人體工程學的三理要素—— 生理、命理和地理對人的影響方面,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系統的理論。他以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蹊徑獨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近年來,李建軍及人體工程學,引起了西方社會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獲得西方國家主流社會的青睞。他以豐碩的學術著作和實踐驗證的事實,廣受學術界的重視,榮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顧問(1998 ~ 2002)和美國南加州大學(USC)人體工程學計畫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