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組織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杜拉克在《巨變時代的管理》(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一書中擲地有聲地陳述:「為了達到高標準的表現,員工必須深信組織的一切作為,歸根結柢是要對人們仰賴的社群和社會做出貢獻。」
《變革力》探討轉型對組織的意義、帶領組織跨越轉型時將面臨的各種風險與挑戰,並提出具體的因應之道。除豐富深入的見解外,也提供領導者在面對變革時應有的態度與功課、維持成長及領導轉型的關鍵策略,鼓勵組織質疑、創新、試驗,開放心胸接受非預期狀況,擁抱多元思考、樂觀進取。
藉由內省和包容的過程,組織確立了價值觀並重新檢視其使命,便能以高標準服務顧客及社群,即使在不可預知的未來,目標仍明確可行且意義非凡。這種勇於改變及服務他人的能力,,正是生氣勃勃的優秀組織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作者簡介:
彼得.杜拉克
作家、管理顧問與大學教授,一九O九年十一月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九三九年出版第一本書《經濟人的末日》(The End of Economic Man),一九五O年於美國紐約大學商學院(New York University’s Graduate Business School)擔任管理學教授。從一九七一年起以社會科學暨管理學教授身分任教於加州克萊蒙研究學院(Claremont Graduate School);該校於一九八七年將其管理學院以杜拉克之名命名。杜拉克身兼領導人對話學院(Leader to Leader Institute)的榮譽董事長。
杜拉克著作等身,共計三十餘本,其中十五本論及管理,包括代表作《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有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及《企業的概念》(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十六本涵蓋社會、經濟和政治議題,包括《工業人的未來》(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Man)、《經濟人的末日》、《全新的社會》(The New Society)、《運作健全的社會》(A Functioning Society)、《不連續的時代》及《生態願景》(The Ecological Vision)等;此外還著有二本小說及一本自傳體散文選集:《旁觀者》(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
因成就斐然,杜拉克於二OO二年獲布希(Bush)總統頒贈「總統自由獎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一系列記錄他生活與工作的影片於二OO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至二OO三年元月三日在CNBC財經電視台播出十次之多。他於二OO五年十一月十一日辭世,享年九十五歲
譯者簡介:
鄒雲華
靜宜大學外國文學系畢業,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溪口分校(CSUC)傳播學碩士。育有一子,目前定居美國科羅拉多州。曾任探索頻道(Discovery)、卡通頻道(Cartoon Network)、AXN等電視頻道翻譯。
章節試閱
二、變革領導者的策略
一九九九年年底,彼得•杜拉克和彼得•聖吉共同探討領導和變革所面臨的挑戰。這兩位大師的對話觸及許多相關議題,包括變革步調及領導階層如何因應接踵而至的變革;他們也論及可以向非營利組織學習的經驗。以下是他們對話的重點摘錄。
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與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的對話
作者簡介
彼得•杜拉克擔任教師、作家和資深管理顧問已有五十多年經驗。出版三十一本著作,其中包括《二十一世紀的管理挑戰》(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身兼杜拉克基金會榮譽董事長,以及加州克萊蒙研究大學(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社會科學研究所克拉克講座教授(Clarke Professor)。
彼得•聖吉為麻省理工學院(MI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資深講師,並擔任組織學習協會(Society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主席,該協會為工商企業、研究人員,以及諮詢顧問所組成的全球性組織,致力於個人和組織的發展。著有《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line),並合著《第五項修練II:實踐篇》(The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及《第五項修練III:變革之舞》(The Dance of Change)。
面對即將來臨的改變,領導者該如何為自己和組織做好準備?無論對企業或社會機構而言,成功無疑是變革的首要目的。在一九九九年年底一場萬眾矚目的會議上,兩位當代偉大思想家:彼得•杜拉克和彼得•聖吉,一同探討領導與變革所面臨的挑戰。在三個小時的對話中,他們論及許多議題:
•計畫性棄守(planned abandonment)的準則
•必須聚焦於機會而非問題
•變革期間保留價值觀和信任感的重要性
•企業如何師法非營利組織,以吸引、激勵知識工作者
未來的變革步調是否會加快?
彼得•聖吉(以下簡稱﹁聖﹂):很難想像未來十或二十年的變化會少於過去十或二十年。關於這個問題,我在這裡提供一個有趣的方向:試想在十或二十年前,我們曾對現今的情況做過哪些臆測。這種思考最受用的地方不在預言特性,而在試著了解推動變革的力量。未來學家很喜歡預測我們將工作多少小時、通勤多遠距離之類的事,但這些都只是推論、趨勢。時至今日,最困難的莫過於思考出突破這些趨勢之道。
彼得•杜拉克(以下簡稱﹁杜﹂):大部分人都認為過去幾年是改變最劇烈的時期,那是因為過去三十年間變革持續不斷。我們現在正處於變革轉向的時刻。西方世界在過去五百年間,經歷兩次重大變革,一次肇始於活版印刷術的發明,另一次則是蒸汽引擎時代。每過四十或五十年便會發生全面性變革,而今天我們正處在那個時間點。這代表每個組織都勢必會引發變革。你無法掌控變化,唯一能做的是走在它之前,為變革催生。
舉個例子,人們常說資訊革命(information revolution)才剛開始產生重大衝擊,卻無人預測出資訊時代中促成變革的最大力量是電子商務(e-commerce);而電子商務能成就跨國經營的說法,今日看來已是陳腔爛調。此時我們可以說,接下來的新興產業將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與資訊科技無關。在此我做個大膽的預測,未來三十年內,最重要的新產業將是養殖漁業,我們將從海洋資源的捕捉者和採集者轉變為養殖者。還有一些正在發展中的產業,也和資訊科技毫不相干,卻都與人們新的思維模式息息相關。
未來,所有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主導生產的唯一因素,極有可能是人口的變化。只有接受移民的英語系國家,出生率還能勉強維持人口數量。在義大利,出生率已降到人口替換率的三分之一,日本則是一半。除此之外,英語系國家的青少年消費市場已走到窮途末路。過去四十年來,盛極一時的流行文化是為數眾多的青少年族群創造出來的。一直以來,決定文化基調的始終是人數最多、成長最迅速的族群。一九五○年開始,已開發國家中的這類族群是介於十五至三十歲,或十二至二十五歲的人口。但即使在今日的美國,成長最迅速的年齡層卻是五十五歲以上的人。沒有人能確切知道新的思維模式為何,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這種人口結構上的變化。
在這個世界性變革漩渦中,組織和領導階層該如何自處?
杜:首先,要接受組織必須變革的事實,並了解變革非一蹴可幾。其次,領導者必須營造一種接受變革的開放氛圍,要做到這點只有一種途徑:在制度中建立一套棄守原則。主管必須專心致志,察覺現在的商品將在兩年內被淘汰這個事實,否則不僅無法革新向前,反會被棄之在後。
創新非易事,在見到任何產品成形前可能要先花上五年時間。你從今年的成果獲得報償,並繼續砸更多錢去製造舊產品、提供舊服務,但這終究不是根本之道。至少每隔三年,組織應該重新檢視旗下各項商品和服務:假設該產品已經停產,試想接下來要做什麼?抑或打算繼續生產同樣的東西?如果答案是「不」,就不必再進行其他調查,直接停止吧。
聖:你提出的計畫性棄守引發一個問題:為什麼很難實行?困難的原因從邏輯上來說很合理:組織不可能無視於客觀環境,不斷推出新商品,因為一段時間之後,整體負擔會沉重到令組織無法前進。許多從事藝術創作的人都深有同感,創作是維持前進的動力,然而一旦進入組織或機構,不知為何這種活力就不再了。如你所說,生意做不成、一直在賠錢,因此我們必須放棄,但棄守的正確時機往往出現在我們做出決定之前,光是試圖維持營運就足以榨乾你的創意。
我們之所以採用目前的做事方法,是因為沒有真正思考過其他方式。在許多組織中,要質疑原有的信念或理論是非常困難的事,因為舉手說:「等一下,我對我們正進行的事有疑問!」往往是一種會危害員工職業生涯的行為。
杜:一旦撐過前面兩年,整個程序將可以自給自足,但真正的困難是在起始階段。這是因為經理人在職業生涯中,花在產品或服務上的時間,要比和配偶、孩子相處的時間來得多。產品就是他們的孩子、他們的生命,這些經理人將情感投入事業中;我見過許多這樣的人,除了透過產品,你幾乎看不出他的個性。然而真正應該淘汰產品的適當時機,不是指停產時,而是當某人說這產品還可以維持五年的時候。那正是喊﹁停﹂的時機。
聖:在我看來,彼得,我們討論的內容是相當根本的議題。以創造為導向的人生態度和解決問題之間是很不同的。我們的企業文化完全被解決問題的倫理支配,如此便削弱了創造力—在現實中添加新元素的能力。太多組織在表揚或獎賞制度中讚揚誰解決了什麼問題。我們的確花太多時間解決不重要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到底是「創造」還是「解決問題」該居主導地位?我個人認為,在創造導向與解決問題導向之間,決策的轉換值得深思。
杜:老實說,我並不太認同那些有關創造力的言論。在某種程度上,那是規避問題、模糊焦點的藉口。我們並不缺乏創造力,但大多數組織卻盡可能打壓人們的創造力,雖然也有不少例外。但大體說來,即使小型企業也很難接受新的嘗試。我告訴我的客戶,別再做研究,要勇於嘗試。當你知道在偏遠地區有你產品的市場,就該去測試一下;花點小錢做測試,三週內你所得到的資訊要比任何研究強上十倍。
走上變革之路的組織還需注意什麼?
杜:必須將改變是個契機而非威脅的心態貫徹整個組織。變革絕非易事,因此你要雙手並用。系統化的右手將協助你仔細檢視這些變革,你會開始注意非預期的成功,那通常是契機的首要指標。不同企業尋找變革的方向當然也不同,人口統計數據和新科技通常都會納入考量。當變革看起來像契機時,記得要指派一或二位優秀部屬繼續該項工作。
接著,利用你的左手,以包容的態度面對意料之外的事物。你必須有個樂於面對非預期性事物的高階主管。我所告訴位高權重者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聰明不是他們被聘用的原因,而是因為他們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我在加拿大的一個朋友,從歐洲的難民營出來時身無分文,今天卻擁有一家價值三十億美元、位居資訊科技龍頭地位的公司。他將所有成就歸功於樂於傾聽顧客的聲音—那些會說「我想讓你們看看我正在做什麼」的人。
聖:我們要懂得欣賞意料之外的事。你談到一個重點,那是在正規的管理教育中完全被忽視的。我們應該設法理解事情、讓機械運作,並在出狀況時加以修正。但處於創造階段時,許多重要發展並不是預料得到的。重點在於如何辨別並處理這些有價值的突發事件。
杜: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會有許多突發事件產生;如果把每一個突發狀況都視為威脅的話,很快就沒戲唱了。我並不是說每個突發事件都是契機,但對於每個突發事件都應該審慎以對。
聖:你要學習如何發問,這是有意義的突發事件嗎?假設我們在海上航行時風向轉變,那是個突發事件,但同時也是有意義的突發事件。所以我們很快可以了解,處理突發事件要比先前制定的路線來得重要。許多企業都有這樣的問題,人們認為大部分突發事件都不具意義,馬上拋諸腦後。我們究竟該如何幫助大家思考其中的差異?
杜:大部分問題沒辦法解決,會被留下來,而且只要僥倖過關,這些問題就不會被視為有什麼特殊意義。一個健康身體所能承受輕微病痛的數目,絕對超乎你的想像。領導者應該將注意力放在成果上,特別是非預期的成果,與之並行。最重要的是,如何適才適用。
我學到的方法是拿出一張紙,列出有哪些契機與風險。我會試著將焦點放在少數幾項重點工作上,因為一個人無法同時進行太多事情。接著我會列出組織中表現最佳、能力最強的成員,並試著將這些人和契機配對。直到我找出人選、期限,以及能夠表達善意的說明為止。
聖:對領導者而言,一個最簡單也最基本的課題,便是找出能量的方向,並努力經營。有些時候我們只是糾正別人的錯誤,卻忽略了發掘並支持那些懷抱熱誠參與建設的人。
杜:我想答案正如人類法(human law)所說,「傑出」和「一般」之間的鴻溝恆久不變,要試圖影響為數眾多的一般人實在非常困難。一旦你成功地影響那些傑出人才並扶植他們,其他人自然會跟進。已故的蕭提爵士(Sir Georg Solti),曾將原本表現平庸的芝加哥交響樂團,在五年內提升為世界級樂團。他說:「我檢視樂團中一百二十八位團員,有二十人表現非凡並亟欲超越自我,所以我就好好栽培他們。無可避免的,我必須開除第二黑管手或第二大提琴手。但突然之間,整個樂團的水準和前景完全改觀。」這例子告訴我們,有人經營表演者,有人經營成功。
聖:這連結到你先前所提,組織的創造力並不短缺的說法。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是否注意到企圖顯露的創造力?還是忙著以因循守舊的方式運作?
杜:每個組織都會有很多的主管,必須在擔心需不需要第四份複本這種瑣事上花掉不少時間。諸如此類的包袱,不斷被擠進程序法則和守舊法則裡,我們隨時都要與之抗衡。
如何在「變」與「常」中創造平衡?
杜:今日的企業,特別是美國的企業,時常無端地干擾人們。不是因為做了太多改變,而是領導者根本沒有試著將重心放在永續經營、發展關係及穩重負責的心態上,試圖使其轉變成真正的組織。
聖:我們往往認為人們壓力過大的原因是改變太多,我認為這是不正確的。人們覺得有壓力的原因,是對自己的作為感到不安。生物學中有個原則是我才剛開始體會的。一位著名的生物學家在談物種進化時提到,歷史是一種保護下的轉變過程。自然界保留少許基本特性,才使其他部分繼續演變。例如兩側對稱,據此自然界中產生了兩條腿、四條腿、八條腿、十六條腿,就是在不同物種間受到保護的特性。如果我們開始了解自然界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允許演變發生的話,那麼我們應該可以很快地意識到,在人類共生共存的狀態下,必須不斷自問,我們想保留什麼?
杜:這名生物學家可能也曾提到,所有動物在其一生中的心跳數相同絕非巧合,無論蠑螈還是人類,次數都是相同的。大自然明白這是利於生長繁殖的最佳條件,故保留此特性。回頭來看,組織中和上述意義相同的特性是什麼?那就是信任。然而我們並未努力保留此特性。基本上,信任代表可以預測。
你所堅持的東西必須始終如一,因為這些是價值觀,不是工具,也是你創造信任的方式。依此你能帶領組織快速轉變,人們卻不會受到干擾。
二、變革領導者的策略一九九九年年底,彼得•杜拉克和彼得•聖吉共同探討領導和變革所面臨的挑戰。這兩位大師的對話觸及許多相關議題,包括變革步調及領導階層如何因應接踵而至的變革;他們也論及可以向非營利組織學習的經驗。以下是他們對話的重點摘錄。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與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的對話作者簡介彼得•杜拉克擔任教師、作家和資深管理顧問已有五十多年經驗。出版三十一本著作,其中包括《二十一世紀的管理挑戰》(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身兼杜拉克基金會榮譽董事長,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