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本書將幫助你以全新觀點來看待垃圾桶內的垃圾,藉此希望大家在每次購物時都能先停下腳步思考;不知不覺中,你會開始自問:「這產品來自哪裡?是本地生產、在地製造嗎?運送里程有多遠?包裝能不能再少一點?生產者是誰?但願他們有賣到好價錢!這東西經久耐用嗎?材質是再生資源還是可回收原料?產品或包裝可以資源回收嗎?有毒嗎?有沒有更好的替代品?」
長久以來,我們總是把垃圾丟出家門外,再由清潔人員運送到稱為掩埋場的大坑洞掩埋,這已經是世代相傳的習慣。問題是,隨著垃圾量與日俱增,掩埋場逼近飽和的速度也逐步加快。
隨著我們人類不斷消耗愈來愈多的自然資源,產生的廢棄物(浪費)也與日俱增。在英國,平均一個垃圾桶內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垃圾是廚餘,處理這些廚房廢棄物最好的方式是製成堆肥;剩下的至少有三分之一是能夠做成堆肥的紙類和硬紙板(品質良好乾淨的紙張和卡紙可以回收)。為了減少掩埋場和焚化爐的負荷量,地方當局承受愈來愈大的壓力。如今不只課徵垃圾掩埋稅,歐洲管理當局也強制要求所有成員國持續減少掩埋場的垃圾量──意即大幅提升資源回收和堆肥製造率;換句話說,也就是要改變民眾對於「廢棄物」的傳統認知。我們隨手扔掉的「東西」大部分都可以重複使用、修復、回收或製成堆肥。亂丟這些可用資源,才是真正的浪費。再這樣下去,我們的下一代就真的得去掩埋場「挖礦」找尋珍貴的資源了。
思考如何處理垃圾的同時,我們還必須找出這些垃圾的源頭。有些東西變成垃圾之後,在處理上就成了棘手的問題;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拒買這些產品,就能發揮關鍵的影響力,這也就是本書的重點。A-Z指南為讀者提供了許多處理各式物品的替代方案,讓垃圾桶不再是清理廢物的唯一選擇。
相較過去,現在人類製造更多消耗品,不斷創下歷史新高。但有很多東西的使用年限卻相當短,沒多久就被丟進掩埋場這個天然的垃圾桶裡。有鑑於此,請務必選購可修復再用的產品。
現在全世界的人口數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我們發展出一種速食消費文化:只知道一味增加消費,卻鮮少關心商品的來源和製造過程,購物血拼成為現代重要的休閒娛樂和產業;而商品之所以特殊,其吸引力的關鍵往往取決於外表包裝。
愈堆愈高的垃圾山
一九五○年代,垃圾桶的風景和現在截然不同。當年因為家家戶戶都使用煤炭,並且燒紙生火,所以垃圾桶內大多是爐渣和灰燼,直到《清潔空氣法》(Clean Air Act)實施後才有了改變。五十年前,垃圾桶內幾乎找不到塑膠製品,沒有藥錠錫箔片,加工食品也相當罕見;大部分商品沒什麼包裝,只有簡單套上一層紙,當時的人上街也習慣自備購物籃。那個年代流行訂牛奶,牛奶瓶本身是可退還的,而且都附有押金,退還牛奶瓶不但能賺進一筆外快,路上也因此看不到任何廢棄的玻璃瓶。拾荒人士依舊沿街撿拾破布、骨頭、不值錢的小擺設以及廢棄傢俱;布料可以拿來造紙,骨頭則做成骨粉,作為骨瓷和肥料的原料。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社會上「用過即丟」的風氣日益盛行,產生了更多浪費,民眾的購物習慣也隨之起變化,更精美、更誘人的商品包裝大量出現。我們愈來愈依賴加工食品,連帶產生更多垃圾包裝。舊式的垃圾車已無法負荷現代生活的垃圾量,所以目前新型的垃圾車上都裝有壓縮機。
業者如今不再接受退還的玻璃瓶,取而代之的結果卻是塑膠的使用愈來愈廣泛;報紙版面愈來愈大,加工食品躍升市場主流,垃圾量成倍數成長。地方上的垃圾場無法消化,屢屢瀕臨爆滿,政府只好決議開挖掩埋場;但就算有了更大的掩埋場,垃圾量依然有增無減。有些環保人士認為這種治標不治本的作法勢必得有所改變──但,正因為掩埋法的成本低廉,改革才始終不易。
資源回收有助節能和保護自然資源,並促進垃圾減量。現代生活中充斥著紊亂而龐雜的大量資訊,重大的環保問題對於身為小小個體的我們而言,看似遙不可及,單憑個人並無法為環境盡份心力。但其實,幫助地球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減少個人的垃圾量,力行資源回收和堆肥。事實上,目前有些地方政府針對那些屢勸不聽、總是隨意丟棄資源垃圾和可堆肥垃圾的民眾,開始徵收費用。雖然積極的鼓勵顯然是最理想的作法,但也有些地區開始採取鐵棍政策,來對付那些不斷污染環境、破壞環保成果的害群之馬。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攝影師芮貝卡.霍金斯(Rebecca Hoskins),曾經為電視台拍攝影片《海浪的訊息》(Message in the waves),呈現了塑膠垃圾對於環境──特別是海洋──所造成的致命危害。她建議我在書中加入第四個關鍵的「R」:「再教育」(Reeducation)。在相當短的時間內,我們的生活一下子變得不能沒有塑膠,「用過即丟」的風氣盛行,最終演變成如此浪費的社會。現代人必須接受再教育,如此才能進一步思考個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對環境將帶來何等影響──詳見www. plasticbagfree.com。
本書將成為你的好幫手,任何微不足道的小貢獻都是一股力量。試試看,地球將因你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