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親身經驗分享單親媽的心靈成長與人生蛻變,直面單親獨特的親子關係
★透過心理學的啟發,將人生大慘敗轉為幸福人生的契機
★鼓舞在低谷的單親爸媽們,勇敢面對人生挑戰,最後將有意想不到的禮物!
離婚,並不是終點,而是自我覺察與療癒的開端
也許不做夫妻,才能讓彼此海闊天空
「原來,最黑暗的時刻,竟成了我成長最快速的禮物。」
這是一段從否定到接納、從破碎到重生的心靈之旅。單親媽媽牧澄以自身經歷為筆,寫下一本專屬單親家庭的療癒之書。她曾經走過無數徬徨時刻:獨自面對龐大的經濟壓力、處理複雜的情緒糾葛、承受外界異樣的眼光、單親育兒生活的種種取捨,雖然痛苦,但她更想告訴你,在每個困境背後,都藏著重生的契機。
本書不只談離婚的傷痛,更要分享:
-如何與孩子建立更緊密的連結
-單親家庭才懂的教養祕訣
-在單親生活中找到新的各種平衡
-與原配偶建立新的友善關係
-與原生家庭修復關係的方法
-建立嶄新的人生藍圖
獻給每個勇敢選擇改變的你,在這裡,你會發現:單親之路,處處有溫暖;重生之後,處處是驚喜。
作者簡介:
詹牧澄
占星諮詢師、單親媽媽。致力於透過星象的指引,協助父母與孩子建立更深層連結,解析親子衝突背後的星象原因,提供實用建議。善於結合個人經驗與占星學,於臉書粉專【牧澄占星教養哲學】分享母女生活點滴,以及占星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詹牧澄相信,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星象是我們探索自我的指南針。透過占星學的指引,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與他人,進而建立更和諧的人際關係,因此她結合心理學與占星學深入探索個人內在世界,協助個案提升自我覺察與成長,同時也因為喜愛植物的芬芳氣息和藥草的自癒能量,將芳療與星象能量結合,設計香氛療癒配方,幫助人們平衡身心。
現為【從占星談教養:理解孩子的叛逆】、【從占星談教養:孩子的人生格局】、【女神星與現代陰性意識】等課程講師,並在podcast節目《草木星空日記》當中,分享個人成長、占星學、芳療等生活體驗。FB粉專【牧澄占星教養哲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這是一本實用的離婚者教養/自處指南,也是一本價值重建的私人日記,從這點來說,作者是中年之路的實踐者,是搖搖晃晃走向女英雄之旅的旅人。離婚或許是關係的終點,卻是另一種人生的開端。
——鐘穎
牧澄生命故事的神殿,是在無數的孤獨與挫折裡慢慢堆砌起來的。它如此堅固,在現實框架崩塌之後仍屹立不搖,因為裡面有因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和自我照顧培養出的愛。
——林晴晴
你不一定要結婚,也不一定要離婚,但你一定要對自己選擇的人生,有所覺知。這本書不僅是對那些經歷過婚姻與離婚的人最深刻的陪伴,更是每一位在關係中感到迷惘、徬徨的人,一盞溫暖而堅定的指引燈。
——Annababy
當你處理完了法律程序,終於清空配偶欄之後,以為就再也沒有煩惱,人生一路順遂了嗎?不,離婚之後,還有新的難關,接下來的一切,才是真正自我覺察與療癒的開始。
——美樂妮
命運贈送的禮物,往往不會用光鮮亮麗的包裝紙包裝,而是會用醜到不行的垃圾袋包裝,唯有願意鼓起勇氣,拆開這份禮物,才能感受不一樣的生命歷程。
——鄭筱穎
感動推薦——
林晴晴|財團法人臺北市磁山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
美樂妮|Podcast《失婚婦女chill high high》主持人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鄭筱穎|FB粉專【和你一樣都是媽】版主
鐘 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Annababy|Annababy療癒系統創辦人
名人推薦:這是一本實用的離婚者教養/自處指南,也是一本價值重建的私人日記,從這點來說,作者是中年之路的實踐者,是搖搖晃晃走向女英雄之旅的旅人。離婚或許是關係的終點,卻是另一種人生的開端。
——鐘穎
牧澄生命故事的神殿,是在無數的孤獨與挫折裡慢慢堆砌起來的。它如此堅固,在現實框架崩塌之後仍屹立不搖,因為裡面有因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和自我照顧培養出的愛。
——林晴晴
你不一定要結婚,也不一定要離婚,但你一定要對自己選擇的人生,有所覺知。這本書不僅是對那些經歷過婚姻與離婚的人最深刻的陪伴,更是每一位...
章節試閱
1-1該做這個決定嗎?「承認」婚姻有問題,看見大家都受傷了
如果可以,我也不想在孩子面前爭吵。
當時的我,並沒有意識到我怎麼了,只知道每天都會跟另一半大吵,儘管只是些芝麻小事。即使把四歲的女兒引導到房間玩,但我們在客廳裡的怒罵吼叫聲,仍會讓女兒在房裡嚇得大哭。
看著女兒恐懼地哭著,我很不捨。無論我怎麼跟她解釋爸媽吵架是有原因的,但孩子無法理解大人世界的複雜,她只希望爸媽可以好好相處。
那段時間,我被夫妻間的爭執弄得神經緊繃,怎麼看對方都不順眼,而對方看我亦然。兩人同居一個屋簷下,卻要耗費力氣忍住不耐煩與厭惡感,而厭惡的原因已經沒辦法追究,很多事情都不是一日之寒。
結婚幾年後,曾在某次激烈爭吵時,我表明想離婚,甚至我們連離婚協議書都簽好字了,但最終和好,想冷靜地修復關係。就這樣,婚姻又繼續了兩年。
直到後來我們的關係越來越惡化,時常為了一些芝麻小事就勃然大怒、互相攻擊,那些在婚姻裡的冷落、委屈、無力和怒氣,每一天都讓我感到窒息。有時我會在家門口茫然站立許久,因為不想回家。
當我最後一次提出離婚,他答應了。
他坦承其實他也不知道我們怎麼了,他對婚姻感到很沮喪挫折,不僅我身心俱疲,他也幾度不想回家,要不是因為女兒,他不想再回來面對我,甚至有了輕生念頭!
我非常震驚,原來痛苦的不是只有我,他也痛苦萬分。
我看見伴侶、我、還有被父母爭吵傷害的女兒,三個人都陷入了僵局,我們生活在一種窒息不安,隨時都會爆炸的緊張氣氛裡,再這樣下去,我們三個人都將崩毀。
我得承認,這段婚姻出了問題。
我和前夫的心都生病了。
在走到離婚這一步之前,我們磨合了兩年。離婚對我們來說,不是衝動或賭氣的決定,而是醞釀已久的選擇,期間我們也試過其他方法想改善,最後還是不得不心灰意冷地決定放棄。
我們放棄了婚姻,放棄這段夫妻關係,但是,沒有放棄這個家庭。
對我來說,夫妻緣分已經破裂結束,但為了讓三個人都能跳脫僵局,我選擇以孩子母親的身分與孩子父親繼續相處。
在發現對方與自己的生命方向越來越遠後,夫妻關係之於我們,已經太沉重。
我該怎麼跟孩子解釋爸媽要離婚?
我們家跟孩子的溝通一向以坦誠為原則,因為我不認為孩子年紀小就等於什麼都不知道,所以同樣地,很多事情我會盡可能跟孩子討論商量,了解他們的想法。
離婚這件事情,我認為必須讓孩子知道原委,因為家庭成員居住異動,這對孩子來說是顯著的影響。當時女兒四歲,離婚的概念對她還太抽象,她只知道最明顯的衝擊是爸爸要搬出去,我們三個人要分開住。
前一天她聽著爸媽大吵,自己躲在房間哭;隔天風雨過去了,卻沒想到隨即而來的是晴天霹靂般的打擊:爸媽要離婚了!
我跟她說:「爸爸媽媽對於這種不斷吵架的生活感到很挫折,看到每次吵架時寶貝都很難過地躲起來哭,爸爸媽媽也很難過,三個人會一起哭,所以我們想停止這樣的生活。我和爸爸打算離婚,我們以後要分開住了。」
女兒一聽到「分開住」三個字就大哭著說:「我不要!我不要爸爸媽媽分開住!」她無助地抗議著,不懂為什麼爸媽要和平相處就得分開住的邏輯,大人的世界太複雜了。
對我而言,前夫或許不是個適合繼續走下去的伴侶,但對孩子來說,他是個很疼愛女兒的父親。我們夫妻和女兒的感情都很緊密,遺憾的是,當年我們沒能力處理婚姻裡的衝突與矛盾,只有不斷地攻擊和爭吵。
待她心情平復後,我試著與她討論居住問題。假如我們必須分開住,她比較想跟誰一起住?
其實她根本就不想要三人分開。我知道這對女兒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她從沒想過爸爸會搬走,但現在來到必須做出抉擇的時候。為了不讓她以為如果選擇其中一方就會失去另一方,我特地跟她解釋:「妳是不是也很常去阿公阿嬤家、阿姨家玩?爸爸搬出去,就像又多了一個妳可以去玩的家,所以看妳比較想住誰家?」我試圖淡化父與母二選一的兩難。
「……我想跟媽媽住。」女兒淚眼紅鼻子小聲地說。
雖然是意料中的答案——女兒跟我住也是我跟前夫的共識——但我仍然很心疼,因為我知道對孩子來說,要在父母之間做選擇有多艱難。
離婚對我們三個人,都是很痛的決定。
在將要滅頂的當時,我和前夫選擇斷尾求生,讓彼此從想登出人生的絕望裡,找回主導未來人生的可能性。我們都明白,如果這段痛苦的婚姻會讓人窒息,那麼再痛也要放手,只為求能大口呼吸。
1-2選擇迎接改變,或內耗到崩潰?維持現狀並沒有比較輕鬆
對前夫從不愛、不恨到不怨,雖然現在講得雲淡風輕,背後其實是一條連滾帶爬、皮開肉綻的天堂路。
我在婚後幾乎沒有過兩人生活,因為辦完婚禮、結束蜜月回國後我就發現自己懷孕了,「小夫妻」的日子過沒幾天,立刻升格「準父母」,往後我們的庸庸碌碌都只為了孩子,無論工作、生活、作息、收支,重心都圍繞著孩子打轉。
孩子,不是我們離婚的問題,因為我和前夫雖然有許多觀念上的衝突,但在孩子的哺育和教養上,從來沒有分歧過。
「你們是在吵什麼,吵到要離婚?」親友諸如此類的詢問,我回答過不下數十次。
長輩親友們似乎認為如果能就事論事、把引發爭吵的問題釐清並找出解決方法,兩人就可以繼續相處下去;但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們決定要離婚,跟吵什麼沒啥關係。
那是一種,徹底的失望與絕望,才會共同做出的決定。
愛是怎麼被消磨的?原因很多,盤根錯節。
曾經,我以為是彼此關注的事物不同了、成長的方向不一樣了,所以我們不再有話聊;又或是彼此都給對方很大壓力,覺得自己付出得比較多,對方付出得比較少等等。
那時候,我們每天的對話除了談孩子外,不再談其他,也不再談論彼此。冬天牽手怕冷,夏天牽手怕流手汗——肢體接觸也少了,那雙手不再是牽著我走的手,只成了洗碗和倒垃圾的手。
我們,從「情人」變成只剩下「功能」,當了父母之後,不知怎麼做回夫妻。
吵架多半只是表象,底層是因為內在情感的虧欠,我認為對方虧欠我,所以想從其他地方討回來,要他去做更多事來補我感受不到的愛,於是什麼都可以吵。
每當我心灰意冷,感到被冷落、不被關心時,總會跟他吵架,然後逼問他是不是不愛我了?他總是木然地回答:「沒有啊。」然後繼續冷漠以對。
他不願承認不愛了,彷彿一切是我自己想太多,是我要求太多,是我沒安全感。這讓我感到很挫折,因為我對婚姻的感受明明就是不被愛的、不被重視的,如果你沒有不愛我,為什麼我感受不到愛……?
這大概就是我們走向離婚的死結,而當時的我沒能力解開。
後來,這些累積的不滿開始爆發,我們從經常吵架到天天吵架,也從失望憤怒到怨恨,吵架現場就像戰場,即便孩子被隔絕在房間內,仍然聽得到猛烈的砲火。每次吵完回房抱小孩時,看著她眼裡的淚水和恐懼我都很心疼,無論我如何解釋爸媽吵架不是她的錯,她還是會難過害怕。
去戶政事務所辦離婚登記的前一晚,我和前夫坐在餐桌前。我問他是否需要一起去找婚姻諮商試試,他說不了,因為他已、經、不、愛、了。
聽到這句話,我釋懷多了。也好,我也沒有想再努力什麼。
我們真誠地長談一陣子,他說著從什麼時候開始感到痛苦失望,然後到最後的絕望——這證明了我這些日子的感受是真實的,他其實有好一段時間已經不知道怎麼愛我了。
他穿著盔甲讓我感到很冰冷,而我帶著刺讓他感到很傷人,我們都太怕受傷,所以越退越遠,退到最終沒有感覺。
謝謝他終於承認不愛了。面對自己是需要勇氣的,這也讓我更安心地宣告這段婚姻已死,不會有冤魂。
維持現狀並沒有比較輕鬆,最折磨人的是無愛的未來
多數人認定離婚應該要符合兩個前提:外遇或家暴,似乎沒有這兩個前提就不應該離婚。在法律上或許是這樣沒錯,但實際上的運作並非如此。我的婚姻看起來就像是個「正常的」婚姻,我也從沒想過會被這段「正常的」婚姻給吞噬——我的老公不僅沒外遇沒家暴,還看起來脾氣很好,而且也很會照顧孩子。如果婚姻有問題,那一定是我的問題。
為什麼我還不滿意?為什麼我不知足?為什麼我充滿憤怒?我連「離婚」的理由都不充分,在別人眼中,我們是不正當的離婚者。
可是,婚姻究竟是為了誰?
「為了小孩,你們不該離婚!」
「妳怎麼可以這麼自私?!」
「妳要負責搞定妳自己,大人的事情為什麼要讓小孩付出代價?」
許多人無法離開痛苦的婚姻關係而選擇維持現狀,是因為變動的代價太大。不論是要脫離穩定的習慣、脫離經濟的依賴,還是離婚後要面對外人的眼光和批判,這些都是很大的挑戰。
可是維持現狀並沒有比較輕鬆。每天要跟自己的內在衝突拔河,每天要逼自己看不見聽不見,關閉感受,催眠自己只要孩子好我就好,事實上卻一點也不好。
我看過朋友乾脆將另一半當提款機,反正錢有進來就好,人沒回來無所謂;但為了化解對這種無意義婚姻的怒氣,她報復性地刷老公的卡,然而金錢無法填補心靈的傷痕與空虛。到最後,這份抑鬱化為攻擊身體的病痛,這位朋友只要跟老公在同一個空間,頭就會爆痛、想吐、呼吸急促,最終因為身體真的撐不下去而離婚。
很多人都覺得,既然改變要付出很大代價,那不如將就吧,就這樣過一生;卻不知道無愛的家庭對心靈帶來多少內耗,這樣的代價其實更大,因為內耗對身心的傷害遠比想像中還要嚴重。
我們在猶豫要不要離婚時會考量到很多事情,但婚姻關係裡,其實從頭到尾就只有夫妻兩人。婚姻涉及的身心連結和情感需求,沒有第三人可以提供;那些看熱鬧看笑話的親戚們無法提供,我的小孩也無法提供,因為我和孩子是親子關係,不是婚姻關係。
婚姻關係裡,終究只有我與伴侶。
如果當初決定結婚不是因為小孩,那麼考量要不要離婚時也不應是「為了小孩」。小孩無法解決婚姻問題,不離婚,問題還是在那裡。我認為可以為了自己的考量不離婚,但不要為了小孩不離婚,大人無力處理的婚姻問題,不該丟給孩子承擔。
離不離婚的抉擇,當從「為自己」來想。為自己離開一段有毒的關係、為自己遠離暴力、為自己找回生命的主導權與尊嚴——無論你對婚姻關係有任何決定,都請不要牽扯到孩子,而是一定要為自己。
就讓孩子好好地待在親子關係的身分裡,不需要為父母的婚姻關係承擔任何責任。
離婚終結的是婚姻關係,不是親子關係。
2-3 放下對時間的執著
單親生活就是個計時器,追追追追到我沒力
在剛開始的育兒階段,我過著按表操課的生活——小孩七點吃飯、八點洗澡、九點睡覺——每天都在追著時間跑,一旦孩子不配合我的理想作息,我就會焦慮暴躁。舉凡吃飯吃很慢、拖拖拉拉不去洗澡、陪睡一小時還不睡著等等,媽媽我的火就上來了!
然而離婚後,既要工作又要自己顧孩子,我的作息變超亂,即便理想中計畫著七點下班、八點吃飯、九點到家、九點半洗澡、十點上床睡覺,實際上總是拖到十一點孩子才睡著,而孩子睡著後,我還要起身處理家務、錄製剛起步的podcast節目。
無論我怎麼想盡辦法,例如把孩子的晚餐便當帶到公司,讓她在那裡吃晚餐,或是我自己隨便塞個御飯糰就解決,但業務工作有時就是需要留下來把案子收尾。要有業績,就要快速回應客戶,而我常為了能立刻給出報價選擇加班趕提案,畢竟時間就是金錢。
這種情況下,如果要達到業績賺獎金,就要付出相對的時間成本;更何況當時連續幾個月業績都沒達標,我更覺得自己應該要寫更多案子、去開發更多客戶,所以幾乎天天加班,有時帶著四歲的女兒一起在公司待到只剩我一個才走。
為了讓孩子早點睡,晚下班的我努力縮減時間,這樣一來變成一回到家,我就斯巴達式叫孩子立刻洗澡睡覺,孩子想找我玩、想跟我聊天講話,我都只回:「眼睛嘴巴閉起來,趕快睡覺!」
為了追求作息正常,我們沒有交流;而人在趕時間的時候,都沒有好臉色的。
那幾個月不只工作上追業績,下班育兒還要追作息,兩邊追到我沒力了。看清事實後,我果斷提交辭呈。再多主管口中美好的願景、機會、成就、舞台都不再吸引我,因為這樣的生活,讓我身心俱疲。
當時間表變成枷鎖,生活就變得沒有品質
理想中的生活作息,有時跟現實能力所及的作息差很多,所以我漸漸放輕鬆了些,比如我知道早睡早起對孩子發育的重要性,但現在不再為了沒有九點睡覺,就覺得孩子要壞掉了。
過去的我對理想時程表的執著與對孩子的擔憂,往往造成親子關係的緊繃,但單親生活讓我徹底改變過往的教養態度。以往二打一的時候,會想追求盡善盡美,用金錢、時間、體力達到目標——育兒不就是三花嗎?花錢、花時間、花力氣。
可是在必須一打一、三花有限的狀況下,我開始轉向「鬆弛育兒法」,因為我切身感受到萬一我倒下了,對孩子來說才是最嚴重的打擊。
而不能倒的前提是:我不能硬撐!
於是我首先面臨的挑戰就是「時間」的限制。
一向屬於女漢子派的我,擅長強硬面對挑戰,逼自己硬ㄍㄧㄥ,但我現在必須放下標準,放過自己。我不想再因為沒有幾點上床睡覺而對孩子怒目相向。
家是家人們放鬆的地方,孩子白天在學校上課,放學後期待跟媽媽相處;我白天上班工作,下班後就是我和家人連結的時刻。好不容易見面了,明明來到創造親子回憶的時間,如果為了時程表而弄得雙方緊張兮兮、爭吵責罵不開心,那麼我究竟創造了什麼?贏了時間,輸了關係,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親子關係的陪伴時間,是重質不重量,能夠質、量並重當然好,但必須取捨時,陪伴的品質勝過於時間的長短。
我是否專注在陪伴孩子的當下,敞開心胸與孩子真誠交流?
我是否對孩子眼裡的世界感到好奇,想了解她多一點?
我是否願意跟孩子分享自己?
這些都是很好的陪伴方向,多聊聊女兒,多分享我自己。
以前常聽人說「孩子三歲前是成長關鍵期」,所以有些人為了在三歲之前好好陪伴孩子,選擇離開職場當全職父母。
我佩服他們的用心,也曾因為自己沒辦法當全職媽媽而覺得彷彿錯過了什麼,好像我沒有做出對孩子最好的選擇。奇怪的是,明明沒有人指責,但我不免會這樣想。
除此之外,坊間還常見這樣的言論:「孩子的保鮮期只有十年,等他們長大後就不黏爸媽了。」
然而在成為單親媽媽後,我開始質疑任何夾帶威脅的教養觀點,因為真正時間有限的是我好嗎!老娘的體力有限、時間有限、金錢有限,在這樣的狀況下要一人撫養小孩,是多麼需要步步為營,請不要再恐嚇我了!
人在認知自己的有限之後,觀念真的會大解放。
孩子三歲前是成長關鍵期沒錯,但這段期間也是父母的事業上升期呀!許多離開職場三年、六年的人,之後想重回職場都會發現求職不易,換個角度來看,家長們無疑也犧牲了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段黃金時期。
再說,孩子保鮮期為什麼只有十年?難道十年過後她就不是我的小孩了嗎?這麼說,好像父母得擔心孩子長大後跟自己感情不親似的。我相信,真正充滿信任與愛的親子關係,無論過了多久,這份親密感都會存在,只不過孩子也有自己的人生曲線,長大後也有除了父母之外的人事物要追求,所以不黏爸媽其實挺健康的呀,不然三十歲還黏著父母不就成了巨嬰嗎?
當媽媽產生育兒焦慮時,或許可以反思自己焦慮的來源究竟是什麼?以陪伴孩子為例,如果覺得自己陪小孩的時間永遠都不夠,是不是認為關係的好壞,取決於相處時間的多寡呢?
有句話是「近親生侮慢」,最親近的家人也很可能最惹人嫌,單親媽媽的我對此特別有感觸。孩子跟每天見面的媽媽不一定感情好,但一個月探視兩次面的爸爸,對孩子來說永遠是慈愛的,因為還來不及生氣,孩子就被送回媽媽家了。
時間長短無法決定關係好壞。當我們與孩子相處時,我們到底創造了什麼,這才是關鍵。
如果能力所及,能有品質地、長時間陪伴孩子是最理想的;但如果自己的工作型態、生活規劃沒辦法到達理想境界,也不必覺得這是缺憾而感到自責。關係的本質是真誠、有愛的交流,不需要被專家的各種時間刻度綁架。想創造一段親密的親子關係,有時需要掙脫外在的規範與標準,因為孩子不是機器、不是產品,她和我一樣都是普通人,需要有彈性。
3-1做一個好媽媽之前,先好好活著
要恢復心靈的完整,女人必須先真正認識「獨立自主」的意義,而這又往往需要她拋棄向來對「成功」所抱持的想法。——《女英雄的旅程》
自我修復的第一步,就是重建認知。
離婚羞愧
辦完離婚手續後,我爸媽有一陣子不再過問我和前夫的狀況,那段時間我和家人之間充斥著尷尬的沉默。鄰居看到我經常出沒娘家,也會問起:「妳先生呢?」,或是問我爸媽:「怎麼沒看到你女婿?」我們往往笑笑帶過,誰也不敢說出我已經「離婚」的事實。
當我帶著小孩回阿嬤家,阿嬤也會看著鮮少回來的我問道:「孩子爸爸呢?」我只能回:「加班呢,最近比較忙。」
就這樣,加班這個藉口我用了半年。只要每次出席家族聚會都會被問,除了我總以加班帶過,我爸媽也沒打算跟親戚們公告我離婚的事情,阿嬤也一直被矇在鼓裡,儘管老人家可能早就察覺不對勁。
我一直對爸媽不願公開我離婚的事實感到難過,我想,他們可能認為女兒離婚這件事很丟臉吧。我像是成為了爸媽的恥辱,讓他們對外噤聲,絕口不提女兒女婿,外人問起也同樣以沉默帶過。
也許,要他們接受我離婚,需要一段時間。
而要他們接受「外人的眼光」,又是另一個挑戰。因為一旦公告了,隨之而來的就是一堆疑問:
「怎麼會這樣?到底是吵什麼吵到要離婚?」
「你們看起來不是好好的嗎?」
「那小孩怎麼辦?小孩跟誰?」
「真的非離婚不可嗎?沒有好好溝通嗎?」
「不能雙方忍耐一下,各退一步嗎?」
這些都是一言難盡的問題。或許我爸媽也是害怕面對這些問題,所以才選擇絕口不提吧?
我有個朋友,她離婚後帶著孩子搬回娘家住,娘家人告誡她,只要有親戚朋友來家裡拜訪,她跟孩子必須躲在房間裡不准出來,因為不想讓別人知道她離婚了,於是我朋友就這樣在娘家遮遮掩掩躲了一、兩年。
是的,這就是現代二十一世紀的社會,真實存在的現況。「離婚羞愧感」其實一直都存在,仍有許多人如此看待離婚者,包含離婚者自己。
這也讓我反思,為什麼這個社會對於離婚者身分帶有羞愧感?我們到底對不起誰?我們為什麼需要感到羞愧?是很抱歉沒有選對老公嗎?很抱歉無法給孩子一個圓滿的家庭嗎?還是很抱歉讓家族蒙羞了?
這些,都是社會世俗的評價和標籤。但身為生命唯一主人的我,我得站在為自己人生負責的角度,明白自己要為過去的選擇付出代價,也要為當下重新做的選擇承擔起新的責任。
離婚就是我的重新選擇,我願承擔,不必羞愧。
那些閒言閒語,無法替我的人生承擔任何事情。出一張嘴的人,沒有經歷過我所受的酸甜苦辣,他們站著說話不腰疼,然而實際上在婚姻裡水深火熱的人是我啊。
自己的人生自己決定,自己的選擇自己承擔。
有趣的是,我阿嬤最後還是知道我離婚了。
她從我爸媽這裡問不出所以然,於是某天問我女兒,爸爸怎麼最近都沒來阿嬤家?女兒說:「因為他們離婚啦。」接著,阿嬤又打電話問姑姑和表姊,最後大家就從「不知道」變成「都知道」了。
也好。
好媽媽焦慮病
在我接案轉做podcast的那段時間,爸媽擔心我收入不穩定,一直催促我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對他們來說,「進公司上下班」才是正經的工作,儘管我跟他們解釋過,我正在摸索另一條路,想靠接案、在家上班維持育兒生活的平衡,但兩老總不理解,覺得我「整天在家」等於無所事事。
後來有一陣子因為接案工作忙,常常得等到晚上才能去錄音室錄音,等錄製回到家已十點多,於是我請爸媽幫忙照顧一下女兒,誰知道又被唸:「妳這樣有辦法好好照顧女兒嗎?常常忙到這麼晚才回來!」
那時候,只要女兒皮膚一過敏,我就會被指責沒有照顧好小孩;又或是我晚回家導致女兒晚睡,也被指責這樣會害女兒長不高、身體會被我搞壞了。
女兒一直都是瘦瘦的體質,但只要偶爾腸胃炎,我就會被說是沒有好好煮給女兒吃、都隨便叫外食,或是讓女兒亂吃,這才營養不良得腸胃炎,儘管女兒根本健康無虞。
總之,在爸媽眼裡,我沒有一份正經的工作,也沒有照顧好我女兒。
他們看不見我很努力地在生命裡掙扎著,我想闖出一條路,可以保我安穩有收入,又能顧好孩子;當時的我只是還處於混沌期、還在摸黑前進,我需要的是理解與支持,不是批判和挑錯。
記得有一天,工作結束後到爸媽家接女兒時,我爸又開始碎唸我沒盡到媽媽的責任,甚至嘲諷我:「孩子的爸都比妳關心小孩!」言下之意就是,我是個失敗的母親。
然而這句話徹底激怒我。
我一個人帶小孩忙進忙出,孩子的爸每個月只需撥出閒閒四天的育兒時間,我的父母卻認為前夫比我還關心小孩!
離婚前我跟前夫的分工是我負責賺錢,他負擔比較多的育兒家務,因此爸媽的印象都是前夫幫忙接送女兒、幫女兒洗澡,花比較多的時間陪伴女兒,而我就是整天忙工作的懶惰媽媽。
離婚後我一人身兼父職母職,累得筋疲力竭就算了,沒想到親生父母還這樣冷言冷語,拿傷我很深的前夫來嘲諷我不是個好媽媽。這句話就像刀一樣刺入我的心臟。
我氣到大聲回嗆:「很抱歉!這世界上只有一個人有資格評論我是怎樣的媽媽,就是我女兒!你們都不是我的小孩,沒有資格評論我是怎樣的母親!」
說完我帶女兒轉身就走。
那之後好長一段時間,無論我再怎麼忙,死活都不再拜託他們幫我顧小孩。
前夫在你們眼裡再怎麼好,他都已經不在我的生活裡了,現在是我在撐著我們母女倆的生活,不幫忙不體諒不理解都不打緊,請不要落井下石就好。
回家後,我獨自坐在客廳哭泣,女兒跑來問我怎麼了,我說:「沒事,媽媽就是……有些傷心……」
我看著女兒,想起這陣子真的是忙壞了,是不是真的疏忽照顧女兒了?
「妹妹,妳覺得媽媽很糟糕嗎?」我愧疚地問。
「不會啊,媽媽對我很好。」女兒用她的小手悄悄遞了幾張衛生紙給我。
那晚,我在女兒面前痛哭流涕。
其實,是我覺得自己很糟糕。我的工作不穩定、沒著落,我的母職一直備受質疑,那陣子我一直低著頭過生活,被父母的話牽著走。但我對女兒的好,女兒都有感受到,這樣就夠了。
在那段時間我常睡不著覺,拼了命地半夜錄製個人節目的podcast,因為很多話悶在心裡無處宣洩,podcast就是我的出口。我不知道誰會聽,但我好像對著空氣錄音,錄給自己聽。
有些話,說出來後心情就好多了。
從小到大,我都不認同爸媽迂腐的傳統想法,覺得自己跟他們格格不入,想法天差地遠,於是我叛逆反抗,他們要我往東我偏偏往西,要我求安穩我偏要去冒險,凡事自己作主,成敗自己承擔,學業、工作、婚姻皆是如此。我努力ㄍㄧㄥ著不失敗,那是我唯一證明自己沒有錯的方式。我想讓爸媽知道:即使沒有按照你們的路走,我一樣可以順遂,但事實上,我沒有我想像中那麼厲害,在婚姻上我摔了一大跤。
我滿腦子被「我不是好媽媽」、「我事業失敗,母職也失敗」的念頭襲擊,爸媽的話儘管讓我憤怒,卻也深深烙印在腦海裡。我很想證明我沒有失敗,可是心裡卻默默認同他們的批判。
我時常晚上打電話向好友們傾訴,有時候說沒兩句就哭上一整晚;也曾有過好累好累,好想就這樣一覺不醒的念頭,覺得眼前一片黑暗。我開始懷疑自己的決定,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懷疑自己的存在是否有價值。
好友覺察我不對勁,拖著我去看精神科醫師,這才發現我有憂鬱症狀。醫生開了助眠藥物給我,先支撐我的身體,讓我能先睡上幾夜。
因為不被爸媽諒解,一直遭受他們的批評,我開始選擇先跟他們保持距離,暫時不聯絡也不往來。在好友的陪伴和鼓勵下,我的憂鬱症開始好轉,從自我厭棄慢慢重新回到正軌,逐漸有勇氣面對生活中接踵而來的挑戰。
我深深感受到,我一直在「抗拒失敗」,尤其離婚對我而言已經是婚姻上的失敗了,卻沒想到離婚後的我,似乎連母職都失敗。但其實,真正要轉變的不是我該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單親媽媽,而是要改變我對「成功」的定義。
以前我對自己的人生有一份里程碑計畫:三十歲結婚,三十五歲前生兩個小孩;有一個疼我的老公、一份很棒的工作、一雙懂事的兒女。這些是我對人生成功的定義,女人不只工作要厲害,還要有一個幸福的家。
眼看著三十歲即將到來,那時我急著成家、急著生小孩,因為里程碑的時間線快到了,我得有進度,得有「成果」。結果幾年後我離婚了,過往對成功的認知也徹底改觀了。
在莫琳.莫德克(Maureen Murdock)所寫的《女英雄的旅程:透視女性生命的自性歷程,活出最獨特的你》(The Heroine’s Journey: Woman’s Quest for Wholeness)中,我看見自己其實把社會對男性成功的定義當成目標,我將自己套入了男性成功的鞋子裡,但那不是我自己。這個目標並不合腳,我卻極力削足適履,期待自己能和男人一樣:在職場上闖出一番天地;然而與此同時,我也背負著社會對女性的期待:當一個稱職的母親。當這兩個角色都失敗時,我就像陷入黑暗深淵,覺得自己什麼也不是。
讀完這本書後,我意識到我必須先認知到自己是人,而不是萬能的神,我不需要以「女超人」的標竿來衡量自己。
那些別人的標準,就隨別人去說吧。
身為媽媽,我們只需要對孩子負責,不用向誰交代,更不必滿足誰的期待。我們是怎樣對待孩子的,只有孩子心裡明白,只有孩子有資格評論我是怎樣的母親。
若是一直陷在好媽媽焦慮病裡,我會無法把生活過得滋潤,而是無盡地疲憊和自責。單親不代表我是個失敗的媽媽,有多少小孩曾希望爭吵不斷的父母趕快離婚算了?孩子要的是愛,不是任何的形式與身分。
在成為好媽媽之前,放下那些評判吧!
2-4 成為我自己
內疚感的假象
離婚後,我發現自己不想再迎合我爸對完美母親的想像,但我爸其實是父權社會下的縮影,事實上我抗爭的不是我爸,而是整個父權社會對女人的期待。
身為女兒,離婚彷彿被退貨——雖然是我自己要離的,但這個社會總覺得離婚的女人有問題。
曾經在我無法平衡工作和育兒時,我媽一句:「妳如果沒本事照顧女兒,當初幹嘛要把女兒留在身邊?」便擊垮了我的自尊心。我不就是因為想要做個「負責任的母親」,所以選擇離婚後把孩子帶在身邊嗎?難道讓小孩與她爸爸同住,你們會比較開心?為什麼我的父母看不見我有多努力?
原來,無論是身為女兒還是身為母親,在爸媽眼裡我都是不合格的。
當時的我只覺得很受傷,聽不懂我媽那句話的背後,其實是對女兒滿滿的心疼。直到學習了榮格心理學、開始研究親子占星教養,我才明白當時她想表達的是,她寧可我當一個不負責任的母親,也捨不得我如此疲累,只是她不懂那句話對我而言,不是支持而是利刃。
孩子跟著我真的好嗎?
我問了自己無數次這個問題。但就算再重選一次,我仍會毫不猶豫要把孩子帶在身邊,因為我愛我的女兒,我從不覺得她是負擔。我只擔心我沒有能力照顧好她,並為此深受困擾。
我到底要成為一個怎樣的母親?其實痛苦的不是我沒有能力,而是我那高得嚇人的自我要求,以及越覺得離婚對不起孩子,我就對自己越嚴苛。
我想加倍補償女兒,想盡量滿足她的需求,所以有好一陣子,我都忍耐著不對她發脾氣、用錢買她喜歡的東西滿足她,結果養得她越來越驕縱,我也活得越來越卑微。
我知道再這樣下去不行。我的內疚感會讓母女關係失衡。
我覺察到我必須接受自己就是一個平凡人,於是我不再想成為超人母親,不再想著要怎麼把小孩「照顧好」。小孩其實一直都被照顧得好好的,從沒餓過一餐、凍過一晚,即使是離婚後,我給她的陪伴與關注也是只有更多,未曾減少。
她一直都很好。
是我想像她過得不好,想像她會因為父母離異而陷入悲慘的處境。這些印象,是哪裡來的?是過往社會價值觀灌輸給我們的:父母離婚的小孩很可憐。
但這並非事實!
我的孩子並不可憐,所以我也不需要過度補償她。除了爸媽無法住在一起之外,她身邊充滿愛她的家人,爸爸對她的愛也沒減少過。物質充足、關愛寬裕的她,一點都不悲慘。
成為孩子的奶與蜜
奶是母愛的第一層象徵,象徵照顧和肯定。蜂蜜則象徵生命的甜美,象徵對生命的愛與活著的快樂。──《愛的藝術》
佛洛姆認為,對孩子的照顧與肯定是多數母親都能做到的,但只有少數母親能給予「蜜」,要成為能夠給予「蜜」的母親,必須是一個快樂的、熱愛生命的人。母親對生命的愛和焦慮,兩者都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兩種態度也都對孩子有深遠的影響。
小孩剛出生的頭幾年,我常在想,如果沒有小孩,我是不是就可以去更遠的地方,去做更多的事情?因為有了小孩後,有許多事情都被牽制住,我的時間和金錢都得分給她,而這是一筆不確定的投資——盯小孩像盯股票一樣,看她像看三十年前的台積電,希望有朝一日大漲特漲。
雖然大家都說母愛是不求回報的、小孩不是股票、養兒不能防老、孩子不是附屬品不是資產是個體,可是當我看著刷卡單上兩張機票的金額,還是會想著,如果今天我沒有小孩,旅費就能少一半。一旦清楚認知到自己付了兩個人貴貴的費用,我就會期待女兒「要玩開心一點」,這樣才划算,這樣我投入的心血才值得。
這就是期待,期待無所不在。
說生小孩沒有「被剝奪感」是騙人的,因為從此後我的人生就是圍繞著孩子打轉,她牽制我的時間、耗費我的體力、剝奪我的金錢、影響我的情緒。如果孩子可愛、會撒嬌,我還可以安慰自己:好啦,至少那天使笑容很值得,貼心的寶貝很值得。但如果孩子叛逆、硬嘴硬舌臭臉相向,我就會覺得「把我的青春還來」,好像付出的愛放水流一樣,心痛。
幸好我後面意識到,如果讓「被剝奪感」持續蔓延下去,在女兒還沒進入青春叛逆期之前,我可能就會先爆炸。
單親育兒讓我發現必須更真誠地表達,不要繞、也不要拐彎抹角,我不該把時間浪費在擔心和內耗上,我得學會在女兒面前展現真實的自己。
所以現在,只要我喜歡吃的東西,我會告訴女兒這是我要吃的,她不可以碰。當我想做自己的事情時,我會告訴女兒現在是我的時間,請不要跟我說話,等我忙完才能理她。
在跟朋友說話時,如果女兒過來插嘴,希望我優先關注她,我會嚴正告訴她我正在跟朋友說話,請她不要打斷,等我說完會讓她發言。跟女兒出去吃飯時,我也不會每次都選她想吃的,有時候會去吃我想吃的。
我認為當一個真誠的媽媽很重要,我的想法、情緒、感受,都要盡量溝通、讓孩子知道,我的外在呈現和內在經歷要「表裡如一」。如果我壓抑了自己的需求,違背自己的意願去滿足孩子的要求,那些一點一滴積累的「委屈」,到最後就會變成「恩情債」,冀望孩子某一天要償還。
這些恩情債在一開始的時候,會讓人誤以為那是「愛」,但是當孩子「背骨」時,就會覺得「妳都不懂我為妳犧牲了多少!妳都不感謝我!」——母親的委屈,很可能累積成這句怒吼。
想像一下,什麼樣的東西你可以直接送給他人?什麼樣的東西你只願意借給他人?
贈送他人的東西,必定是你沒想過要拿回來的。
而你會想保留的物品,一定最多只能「暫借」給別人,並且期望他有一天必須歸還,因為那個東西對你來說很重要。
母愛也是如此。放棄自己真正的需求、勉強自己妥協犧牲,就像是暫時借出去的母愛,期待有一天孩子能還回來。
媽媽也有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我不會因為孩子而委屈自己。不委屈不代表不會付出,正好相反,因為不委屈自己,所以我的付出都是甘願的。換句話說,我想做的事情就是真心想做,不想做的事情就不會勉強自己去做,我和孩子是對等的,孩子沒有欠我什麼。
我想吃的東西我不會讓給她,因為我也有需求,不會因為女兒是小孩,就讓她把喜歡的菜整盤吃掉,也不會讓她搶別人的東西來吃。話說女兒有一次未經我同意就吃光我的麥克雞塊,我真的氣到唸她一頓,那是我等了三十分鐘才送來的雞塊啊!
現在女兒若因為吃不夠想吃我的份,都會詢問:「媽媽,這個排骨妳要吃嗎?可以給我嗎?我想吃。」如果情況允許,我會再買一塊給她,但如果只有一塊,我會依照當時心情有以下幾種回答:
1.「不行,這排骨我很想吃,抱歉不能給妳。」這代表我也很想吃,我不想分享。
2.「好啊,喜歡就拿去吃吧!」如果我當時吃不下或覺得無所謂,就會爽快給她。
3.「蛤……可是我也很想吃,那不然再分妳一半吧。」代表我很猶豫,但也想疼愛她,所以最後還是選擇跟她分享。
我通常會讓她知道我的掙扎,但因為我愛她,所以還是願意分給她。很多時候媽媽內心的糾結、煩惱、掙扎都只在內心翻騰,在內心消化完畢,但孩子根本看不出來,當他們對媽媽的糾結無感,久了就會視為理所當然。
所以,媽媽如實呈現自己內在情感,除了能幫助孩子理解他人付出背後的「不容易」,也能讓孩子慢慢體會到「感恩」。
忠於自己,而不是忠於典範
「偉大的媽媽」背後往往有很多為了家庭、小孩的犧牲。我不想偉大,我只想當一個真誠的媽媽,一個與內在自我對齊的母親。
在我想讓的時候,我可以全部讓給她,沒有半分委屈,在我不想讓的時候,我會讓孩子了解媽媽也有自己的需求,不是什麼事情都以她為主。如此一來,跟女兒在一起時因為保有自我,所以沒有被剝奪感,我感覺自己是完整的,也就不擔心她未來是否會感恩我,反倒還會謝謝她對我的理解和尊重。
因為忠於自己,讓孩子看見我的憤怒、脆弱、感動、難過、無助、灰心、強悍、耍賴、懶散、健忘、不耐煩、犯錯,她很清楚我是一個不完美的媽媽,也因此她可以安心地當一個不完美的女兒。
也許是因為我看起來很懂得「自保」,所以女兒也很放心地表達她的情緒,無論是害羞、尷尬、生氣、委屈、挫折、震天怒吼,都會很直白地表達她的心聲。說實話,她憤怒時的表達的確也挺讓人驚心動魄的,女兒說有時被我罵的時候,她都很想對我比中指、或者吵架吵不過就會邊哭邊罵我是「壞媽媽」來表達她對我的不滿。對於孩子生氣時的憤怒言語,父母不要太認真,他們要有發洩攻擊性的空間,所以我也不會因此受傷,我會客觀理解她正處於很憤怒的狀態下,理解她當下的挫折感,而不會抓著字詞去較真。理性的人不會拿氣話來當結論。
媽媽和孩子的需求,偶爾也會有相互牴觸的時候,但忠於自己就不存在虧欠,我不委屈,小孩自然也沒有負擔,母愛想給的時候再給,才會心甘情願。
我要成為一個珍惜自己的母親,對生命充滿感恩,熱愛我的人生與生活,才能成為同時給予孩子奶與蜜的快樂母親,也才能讓孩子在不虧欠的愛裡成長。
1-1該做這個決定嗎?「承認」婚姻有問題,看見大家都受傷了
如果可以,我也不想在孩子面前爭吵。
當時的我,並沒有意識到我怎麼了,只知道每天都會跟另一半大吵,儘管只是些芝麻小事。即使把四歲的女兒引導到房間玩,但我們在客廳裡的怒罵吼叫聲,仍會讓女兒在房裡嚇得大哭。
看著女兒恐懼地哭著,我很不捨。無論我怎麼跟她解釋爸媽吵架是有原因的,但孩子無法理解大人世界的複雜,她只希望爸媽可以好好相處。
那段時間,我被夫妻間的爭執弄得神經緊繃,怎麼看對方都不順眼,而對方看我亦然。兩人同居一個屋簷下,卻要耗費力氣忍住不...
推薦序
【推薦序一】中年之路的實踐者
——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鐘穎
離婚從來就不是任性之舉,因為它的代價巨大。
一直有這樣的聲音,認為離婚是一種自私的行為,特別是在有小孩的情況之下。但更多的事實是,離婚是雙方在關係沒有出路情況下的自救,它是多數人所能經歷到的,最巨大的一次「投射收回」運動。
親子、配偶、與工作,是我們維持個人投射的三大領域。藉由「投射」這項心理防衛機制,我們建立了個人的認同,維繫了自我的價值。但離婚卻直接衝擊了親子與配偶這兩大領域,在必須單親照養孩子的情況下,還會連帶衝擊工作這個現代人的精神堡壘。
稍有社會歷練的成年人都明白,任一個領域的投射收回都會讓生活失衡,遑論一次三個。因此,離婚者總是遭遇各種痛苦。他們容易被親人責備,認為是自己的個性有問題;求職時容易被公司企業針對,擔心他們無法配合加班。更重要的,他們經常自我懷疑,懷疑別人對他們的指責很可能是正確的。
這本《單親無懼:打開人生新宇宙的離婚幸福學》全面性地聊到了離婚者的困境。帶著驚人的誠實,帶著內省與自我檢討,作者詹牧澄走向了我們都可能在中年時得面對的成長之路。
弔詭的是,「成長」並不是往上長,而是「往下」。一如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所說:「我們若沒有深處,怎麼能有高處?」
中年之後的成長也不是增多,而是「減少」。拿掉我們原本對世界的假設,拿掉我們原本對成功的假設,拿掉長大過程中的各種「以為」和條條框框。例如以為收入高才會幸福、以為一個「理想的家」裡頭就要有爸爸媽媽、理想的人生是跟另一半白頭偕老——其實不一定,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人生。而許多看似「美滿」的家庭裡,其實住著兩個乃至更多相互怨恨的陌生人。
但作者告訴我們,離婚可能只是兩個人其實不愛了也難以共處一個屋簷下了而已。或許暫時也很難當朋友,卻永遠都是孩子的爸爸媽媽。我也相信,在多數情況下,每對伴侶在離婚之前都有過各種嘗試,只是嘗試不見得一定都有效,所以離婚經常是一個理性的結果。
為了守住家的空殼而勉強繼續一起生活,或許才是一種不理性。
希望讀者在讀到作者深刻的自我省思時,不會引發你無意的責難,因為向下尋/向內看絕不輕鬆,人經常要在一段時間之後或一段距離之外,才能看見自己一直以來的盲點。
關係之中沒有惡人。
任何一段關係裡,都沒有誰一開始就決定要故意給誰難過,讓誰吃虧。我一直覺得私事公評是不對的,它總是會伴隨不同閱聽者的個人議題而引發不同的投射。但牧澄卻勇敢地將自己的私事拿出來攤在陽光底下,既沒有要討好誰,也沒有要責怪他人或社會。
那些關於離婚者的為難,關於孩子糾結的情緒該如何處理、,單身者如何教養乃至再重新開啟新關係,讀者都能從本書中找到有用的提醒。
這是一本實用的離婚者教養/自處指南,也是一本價值重建的私人日記。從這點來說,作者是中年之路的實踐者,是搖搖晃晃走向女英雄之旅的旅人。
我想跟所有已離婚/考慮離婚的讀者們說,重要的不完全是婚姻,而是覺察。帶著覺察的人生不一定比較順利,但一定比較深刻有意義,比較完整。
離婚或許是關係的終點,但並不是人生的終點。相反的地,它是另一種人生的開端。邀請大家在這本書裡為這段新的人生,找到平衡。
【推薦序二】女神的居所,立於淤泥之上
——財團法人臺北市磁山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 林晴晴
牧澄是我跟先生的好友。
我曾經近距離看過她與孩子的互動、聽她聊起自己生命的故事,曾與她討論過對占星和教養觀點,也曾共享主婦偷閒、逛街看電影的時光。在她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何謂「勇者無懼」。
我曾和她女兒說過幾句話。
還記得有一次講座,我跟先生在台上主講,牧澄擔任主持,那天她女兒也來到現場。講座進行的時候,她全程坐在台下安安靜靜畫畫,不需要有人刻意陪伴,專注而愉悅地在一旁待著。
中場休息的時候,她悄悄拿給我們她剛畫好的作品,才知道她整場都在為我們創作,並在一旁邊觀察邊等待,等稍得空閒、適當時機時再來說話。還記得那張圖畫的是一隻奇幻的動物,像神獸一般既精緻又可愛。
她的女兒性情非常穩定。在這個八歲的孩子身上,你會知道她的穩定不是出自於忍耐、也不是刻意為之,而是出自於一種自然——根源於一個充滿愛的環境,曾被耐心地教導過,感受過深層溫暖的愛。她天真可愛又善解人意,非常討人喜歡。
如果你不曾聽過牧澄的故事,可能會以為她們一直都是那樣開朗幸福地過生活,或以為她們生長在完美的家庭裡,從來無憂無慮,才能那樣充滿生命力並享受生活。但正是因為是朋友,我得以聽聞她們此刻幸福的背後,曾是無止盡的暗夜與自我懷疑。牧澄說起她幼年的經歷、戀愛、結婚到離婚過程,以及單親的辛勞和焦慮,那是一條千瘡百孔、無比艱辛的道路。
她們能從苦難裡生出智慧,勇敢地走出來,此刻能以更大的心願分享予他人——我相信,那些生命的難關到底是紮紮實實吞下去了。吃過苦,所以不忍心他人也吃苦,才能寫成這本書。
這讓我想到古希臘神話時代的神殿,它經常是從泥土石子地裡建立起來的,數根柱子構成一方空間,那便成為神的居所。人進到裡頭,雙腳得踩進土壤裡。而神性,就從人落地的那一刻升起。
牧澄生命故事的神殿,是在無數的孤獨與挫折裡慢慢堆砌起來的。它如此堅固,在現實框架崩塌之後仍屹立不搖,裡面有因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和自我照顧培養出的愛。那不是獨自一人可完成的,也許可以這麼說,他們全家人的愛以一種永流動的方式繼續彼此滋養、彼此茁壯。
在生命的神殿裡面,供奉著智慧女神、女武神、愛之神。牧澄就像是為女神服務的虔誠女祭司,祈禱、耕耘、竭盡自己所能,直到她成為女神的一部分,直到她自己就是女神在凡間的化身。
這本書雖說是牧澄自己的故事,卻道出了我們每個人生命都曾遇過的難關:親密關係的維持、他人的眼光、自我懷疑甚至是未知與茫然……。這種分享是很有力量的,因為它來自於真實的經驗,全然出自於當事人的視角,我們可以想見,光是把數年來混雜一團的思緒感受想清楚、寫下來、甚至是抱持「用自己故事幫助他人」的期盼整理成冊,就已經是非常不可思議的過程。
她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坦然地說給我們聽,我認為這種「誠實」深具意義。這並非單純地公開私事,而是真正說一個好故事,其中差別在於有所斟酌卻又盡可能真誠,好讓人在真誠的故事裡感受意義。我相信,這是出自於對生命的敬意,才能不斷努力調整,才能既不過度誇張,也不過度掩飾;既不刻意清高,也不故意賣慘。
那是令人尊敬的事情,我們都需要這樣的故事。它存在你我身旁,跟我們如此靠近,娓娓道來、緩緩流動,以致此刻看上去還未有最終的結論,未來還存在深深的不確定。然而我們知道它指向更寬廣的世界,並於生命的長河之中,在彼此交會處相遇。
謝謝牧澄的故事,也謝謝在故事裡相遇的我們。祝福牧澄,祝福我們!
【推薦序三】遇見為你撐起一把傘的旅伴
——Annababy療癒系統創辦人Annababy
讀完牧澄的新書,我深吸一口氣,讓心靈沉澱。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她總讓我感到親切,彷彿我們之間有著天然的連結。那是因為,我們擁有太多相似的經歷。有些書,不只是故事,而是在某個瞬間,你從中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作為家中的長女,我在傳統父母的期望下獨立成長,在婚姻中努力保有自主性,並為家庭付出所有。然而,當我選擇離開那段不適合的關係時,卻被貼上了「過於強勢」的標籤。我過去為了保護對方所隱忍的痛苦與掙扎,如今卻成了反噬自己的利器。我依然清晰地記得,當我鼓起勇氣攤開那些從未願意揭露的傷口,向母親傾訴內心深藏的痛苦時,她不但沒有看到我身心俱疲的模樣,反而冷冷地問道:「所以,妳是不滿意他什麼?」
——緣分盡了,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我多麼希望能平靜地說:「我們只是不適合。」
有時,比傷害更讓人心碎的,是最親近的人無法理解你的傷口。
我從未想過要將過錯歸咎於前夫,也不想向外人解釋我們之間的細節。我知道他也有他的傷痕與無奈。然而,周遭的人們似乎無法接受這樣的灰色地帶,非得要我們給出一個明確的理由,好像只有一方成為「壞人」,這段婚姻的結束才算合理。
當初離婚時,我真心希望我們能保有友誼,成為孩子最好的父母。我知道他是個好人,只是我們不再適合彼此。然而,他不理解,周圍的人也不理解。我原本想懷抱善意的分開,卻在種種誤解與壓力下,被迫揭開傷疤,好意逐漸演變成相互傷害。
當法院判決離婚的那一刻,我用「我.自.由.了!」四個字,向周圍的人宣告解脫。然而,這份解脫的背後,是無數個夜晚的淚水與掙扎所換來的平靜。最令我遺憾的是,原本可以好聚好散的關係,最終卻在誤解與外界壓力下,走向了彼此傷害的局面。
因此,我由衷地感謝牧澄將這些離婚過程中的細節一一寫下,從夫妻之間日漸明顯的不適合,到娘家對離婚的壓力,再到如何在分開後共同面對孩子的教養問題,以及在重組家庭中面對新關係的磨合與挑戰。每一個面向都寫得真實細膩,每一句話都直擊人心,彷彿在替我們說出那些難以啟齒的心聲。
你不一定要結婚,也不一定要離婚,但你一定要對自己選擇的人生,有所覺知。
謝謝牧澄,謝謝她勇敢地剖開自己的傷口,將真摯而赤裸的生命故事分享給每一位讀者。這本書不僅是一段個人經歷的紀錄,更像是一位知心的旅伴,陪我們走過那些難以言說的夜晚,輕輕地告訴我們:「你並不孤單。」每一句細膩的字句,都像是一面映照我們內心的鏡子,讓我們看見自己在關係裡的掙扎、受傷、療癒與重生。無論是選擇堅持還是放手,最重要的是忠於自己內心的聲音,因為每一個選擇,都是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契機。離開,並不是終點,而是另一種形式的重新開始。我相信,這本書不僅是對那些經歷過婚姻與離婚的人最深刻的陪伴,更是每一位在關係中感到迷惘、徬徨的人,一盞溫暖而堅定的指引燈。讀完這本書後,你或許不會立即找到所有的答案,但你一定會感受到一種安心,就像在人生的風雨中,遇見了一位理解你、陪伴你,並為你撐起一把傘的旅伴。
【推薦序四】向內覺察是一輩子的學習
——Podcast《失婚婦女Chill High High》主持人 美樂妮
離婚,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呀!除了要理解到雙方的不合適,經歷各種負面情緒、衝突、自我懷疑、甚至自我否定之外,還得同時面對外界的壓力、家人的責備、和對小孩的虧欠感。當你處理完了法律程序,終於清空配偶欄之後,以為就再也沒有煩惱,人生一路順遂了嗎?不,離婚之後,還有新的難關,接下來的一切,才是真正自我覺察與療癒的開始。
和牧澄是因為podcast相識,同為單親媽媽的我們(其實我比較喜歡說單身媽媽,因為另外一個家長並沒有身亡),在節目裡暢聊了許多對於離婚的想法(包括罵前夫),及許多單親養育小孩的觀點。不約而同的,我們都同意孩子是媽媽心裡最想擺在第一位的寶貝,可一旦我們把自己擺到了第二,甚至是更後面的順位,會發現天哪!~這一切也太困難重重,不但替自己出了許多難題,也有可能會對孩子造成無形的壓力。
牧澄的這本書,寫實地的描繪寫出離婚之後單親育兒會遇到的狀況,以及和家人、前夫、孩子相處上的困境,例如「要怎麼兼顧照顧孩子與穩定收入呢?」、「該如何不帶恨意地的跟前夫相處呢?」、「孩子抱怨媽媽太兇,爸爸都不會這樣對她的時候,心裡的委屈該如何消化呢?」看著這些牧澄經歷過的事,正在閱讀的我你,可能也因面臨著類似的難題,邊看邊點頭如搗蒜、心有戚戚焉地覺得,原來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這種困境裡,能被理解、不孤單的感覺,真好!
人生中的每一段關卡,都是成長的機會,戀愛、結婚、生子、離婚、再繼續戀愛……(沒有再結婚了唷~),因為有這些時刻,才讓我們能向內覺察自己的內心,去真正理解「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我該怎麼在關係裡和另一個人相處?我該把什麼擺在第一順位?這些不斷向內挖掘、面對所尋找的課題,是一輩子的體會,也是一輩子的學習。
祝福閱讀這本書的你和我,都能以單身媽媽的身分,努力又精彩的活著。
我們都很棒,真的!
【推薦序五】重生需要勇氣,更需要陪伴的力量
——FB粉專【和你一樣都是媽】版主 鄭曉穎
在邁入二○二五年之際,我讀完了牧澄的書稿——與其說是讀完,更像是透過文字重新陪著她走出那段人生當中的低谷,看著她勇敢地攀越另一座人生高峰。
字字句句都是她這一路的血淚,看似輕描淡寫的文字,卻是她紮紮實實的心路歷程。
這一路看著她跌跌撞撞,從痛苦中蛻變成為現在的樣子,打從心底佩服,也很替她開心。
無論是結婚或離婚,其實都只是人生中的一個選項,這些選擇的背後都有它的代價要付,卻也蘊藏著禮物。
但命運贈送的禮物,往往不會用光鮮亮麗的包裝紙包裝,而是會用醜到不行的垃圾袋包裝,唯有願意鼓起勇氣,拆開這份禮物,才能感受不一樣的生命歷程。
《單親無懼:打開人生新宇宙的離婚幸福學》這本書,同時也是獻給讀者們的一份禮物,重生需要的不只是勇氣,更需要的是陪伴的力量。
願這本書能成為在低谷中拉你一把的力量,透過閱讀,從別人的故事中窺見自己,或許能更清晰地看待自己的人生樣貌,為自己的生活做出相同或不同的選擇,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答案。
感謝心靈工坊出版這本書,也感謝牧澄願意用文字書寫陪伴與支持曾經有過相同經歷,但仍在人生低谷中尚未重生的靈魂。
【推薦序一】中年之路的實踐者
——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鐘穎
離婚從來就不是任性之舉,因為它的代價巨大。
一直有這樣的聲音,認為離婚是一種自私的行為,特別是在有小孩的情況之下。但更多的事實是,離婚是雙方在關係沒有出路情況下的自救,它是多數人所能經歷到的,最巨大的一次「投射收回」運動。
親子、配偶、與工作,是我們維持個人投射的三大領域。藉由「投射」這項心理防衛機制,我們建立了個人的認同,維繫了自我的價值。但離婚卻直接衝擊了親子與配偶這兩大領域,在必須單親照養孩子的情況下,還會連帶衝擊工作這個...
目錄
推薦序一|中年之路的實踐者 /鐘穎
推薦序二|女神的居所,立於淤泥之上 /林晴晴
推薦序三|遇見為你撐起一把傘的旅伴 /Annababy
推薦序四|向內覺察是一輩子的學習 /美樂妮
推薦序五|重生需要勇氣,更需要陪伴的力量 /鄭筱穎
第一章 家要垮了,我是不是該撐住?
1 該做這個決定嗎?「承認」婚姻有問題,看見大家都受傷了
2 選擇迎接改變,或內耗到崩潰?維持現狀並沒有比較輕鬆
3 離婚沒有不受傷的,就跟人生一樣
第二章 重啟人生的關鍵:從放下7個包袱開始
1 放下生活回到常軌的期待
2 放下對孤獨的排拒
3 放下對時間的執著
4 放下一肩扛的習慣
5 放下對家事的要求,你真的沒有那麼多心力
6 放下追求家庭完整,人生完整比較重要
7 放下「給孩子最好的」迷思
第三章 離婚後的自我修復
1 做一個好媽媽之前,先好好活著
2 面對令人窒息的家人,先拉開距離讓自己有空間呼吸
3 不要錯把自愛當自私
4 成為我自己
5 重返職場路迢迢
6 沒人能阻止我愛自己
第四章 3個重要的親子共識
1 修復孩子心裡的傷,重建孩子的自我認知與價值
2 不需要逼孩子二選一
3 如何看待父母不同的付出
第五章 怎麼從廝殺的前夫前妻關係,走向合作的友善父母?
1 覺察自己在關係中的責任是最難的
2 從一開始就錯了的初衷
3 創造父母同台的機會
4 把殘忍留在夫妻關係,把愛留在親子關係
5 不要再用自己的標準期待對方
第六章 失婚爸媽的感情要怎麼翻篇?
1 當前夫交了女朋友
2 好姊妹愛上單親爸
3 離婚閨密的新男友
4 親密關係的真相
結語 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延伸閱讀
推薦序一|中年之路的實踐者 /鐘穎
推薦序二|女神的居所,立於淤泥之上 /林晴晴
推薦序三|遇見為你撐起一把傘的旅伴 /Annababy
推薦序四|向內覺察是一輩子的學習 /美樂妮
推薦序五|重生需要勇氣,更需要陪伴的力量 /鄭筱穎
第一章 家要垮了,我是不是該撐住?
1 該做這個決定嗎?「承認」婚姻有問題,看見大家都受傷了
2 選擇迎接改變,或內耗到崩潰?維持現狀並沒有比較輕鬆
3 離婚沒有不受傷的,就跟人生一樣
第二章 重啟人生的關鍵:從放下7個包袱開始
1 放下生活回到常軌的期待
2 放下對孤獨的排拒
3 放下對時間的...